提高SCI命中率个人几点偏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0313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SCI命中率个人几点偏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提高SCI命中率个人几点偏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提高SCI命中率个人几点偏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提高SCI命中率个人几点偏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提高SCI命中率个人几点偏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高SCI命中率个人几点偏方文档格式.docx

《提高SCI命中率个人几点偏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SCI命中率个人几点偏方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高SCI命中率个人几点偏方文档格式.docx

我去年发表了2篇文章,都是与自己有联系的国外研究者审稿的(他也发邮件告诉过我),结果编委的意见都是“minorrevision”或“goodMS”之类的话。

4.投稿之前,一定要对拟投的杂志要了解,特别是发表周期。

这可从最近发表或ONLINE的文章看出,接收日期、接受日期、ONLINE日期等,如果时间拉得很长,说明稿件量很大,队伍排得很长,如果急需看出的话不宜投稿(当然文章要是非常有意义例外哦)。

我一般有意识的选择的都是月刊,季刊或半月刊很少投(一般发表周期稍长)。

5.拟发表文章类型的选择。

各个学校多文章的类型可能要求不一样,我校对文章的字数有一定要求,SCI至少3000字。

以前投稿的是那些FULLLENGTHENPAPER,都在5个版面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万字,写作修改都很费力气。

去年我吧实验核心(自己感觉比较有创意的)部分写成SHORTCOMMUNICATION类型,尽量做到简洁明了,4~5个版面(约4000字),这样比较容易写,修改也容易。

结果两篇都中了。

我的导师是洋博士,也是某个SCI编委,他说他也比较喜欢这类型的文章,重点突出,篇幅太长容易导致重复啰嗦,适得其反。

6.一些交叉学科的杂志的选择。

有些SCI的杂志,原本是一个专业杂志,报道领域比较狭窄,但为了扩大影响力,增加了一些相关或交叉的学科,例如PLANTCEEREPORTS原来只报道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内容,现在增加了很多基因发掘、克隆表达、逆境胁迫、基因组学等领域栏目,如果投稿投稿这些新的栏目,效果可能比投稿那些专业杂志更好。

以上直接的一点点经验,随意写的,如果到各位虫友有更好的方法或经验,可以在此进行交流。

SCI录用的最后一步——答复审稿人的策略和答复信的写作技巧

一篇稿子从酝酿到成型历经艰辛,投出去之后又是漫长的等待,好容易收到编辑的回信,得到的往往又是审稿人不留情面的一顿狂批。

这时候,如何有策略有技巧的回复审稿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好的回复是文章被接收的重要砝码,而不恰当的回复轻则导致再次修改从而拖延发稿时间,重则导致文章被拒,前功尽弃。

下面把我平时总结的一些答复审稿人的策略和写回复信的格式和技巧跟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绝对服从编辑的意见。

在审稿人给出各自的意见之后,编辑一般不会再提出自己的意见。

但是,编辑一旦提出某些意见,就意味着他认为这是文章里的重大缺陷,至少是不合他的口味。

这时,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只能是服从。

因为毕竟是人家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

第二,永远不要跟审稿人争执。

跟审稿人起争执是非常不明智的一件事情。

审稿人意见如果正确那就不用说了,直接照办就是。

如果不正确的话,也大可不必在回复中冷嘲热讽,心平气和的说明白就是了。

大家都是青年人,血气方刚,被人拍了当然不爽,被人错拍了就更不爽了。

尤其是一些名门正派里的弟子,看到一审结果是major而不是minor本来就已经很不爽了,难得抓住审稿人的尾巴,恨不得拖出来打死。

有次审稿,一个审稿人给的意见是增加两篇参考文献(估计也就是审稿人自己的文章啦),结果作者在回复中写到,makingareferenceisnotcharity!

看到之后我当时就笑喷了,可以想象审稿人得被噎成什么样。

正如大家所想的那样,这篇稿子理所当然的被拒了,虽然后来经编辑调解改成了majorrevision,但毕竟耽误的是作者自己的时间不是?

第三,合理掌握修改和argue的分寸。

所谓修改就是对文章内容进行的修改和补充,所谓argue就是在回复信中对审稿人的答复。

这其中大有文章可做,中心思想就是容易改的照改,不容易改的或者不想改的跟审稿人argue。

对于语法、拼写错误、某些词汇的更换、对某些公式和图表做进一步解释等相对容易做到的修改,一定要一毫不差的根据审稿意见照做。

而对于新意不足、创新性不够这类根本没法改的,还有诸如跟算法A,B,C,D做比较,补充大量实验等短时间内根本没法完成的任务,我们则要有理有据的argue。

在Argue的时候首先要肯定审稿人说的很对,他提出的方法也很好,但本文的重点是blablabla,跟他说的不是一回事。

然后为了表示对审稿人的尊重,象征性的在文中加上一段这方面的discussion,这样既照顾到了审稿人的面子,编辑那也能交待的过去。

第四,聪明的掌握修改时间。

拿到审稿意见,如果是minor,意见只有寥寥数行,那当然会情不自禁的一蹴而就,一天甚至几小时搞定修改稿。

这时候,问题在于要不要马上投回去了?

我的意见是放一放,多看一看,两个星期之后再投出去。

这样首先避免了由于大喜过望而没能及时检查出的小毛病,还不会让编辑觉得你是在敷衍他。

如果结果是major,建议至少放一个月再投出去,显得比较郑重。

上面是一些一般性的答复审稿人的策略,在实际中的应用还需要大家见仁见智。

下面谈谈答复信的写法。

写答复信的唯一目的是让编辑和审稿人一目了然的知道我们做了哪些修改。

因此,所有的格式和写法都要围绕这一目的。

一般来说可以把答复信分成三部分,即ListofActions,ResponsestoEditor,ResponsestoReviewers。

第一部分ListofActions的作用是简明扼要的列出所有修改的条目,让编辑和审稿人在第一时间对修改量有个概念,同时它还充当着修改目录的作用,详见下面的例子。

剩下的两部分是分别对编辑和审稿人所做的答复,格式可以一样,按照“意见”-“argue”(如果有的话)-“修改”这样逐条进行。

清楚醒目起见,可以用不同字体分别标出,比如“意见”用italic,“argue”正常字体,“修改”用bold。

下面举例说明各部分的写法和格式。

编辑意见:

请在修改稿中用双倍行距。

审稿人1:

意见1:

置疑文章的创新性,提出相似的工作已经被A和B做过。

意见2:

算法表述不明确。

意见3:

对图3的图例应做出解释。

审稿人2:

图2太小。

第3页有个错别字。

很显然,根据上面的答复策略,我们准备对除1号审稿人意见1之外的所有意见进行相应改动,而对1.1采取argue为主的策略。

答复如下:

ListofActions

LOA1:

Therevisedmanuscriptisdoublespaced.

LOA2:

AdiscussiononnoveltyofthisworkandacomparisonwithAandBhavebeenaddedinpage3.

LOA3:

Aparagraphhasbeenaddedinpage5tofurtherexplainthealgorithm***.

LOA4:

ExplanationsofthelegendofFigure3havebeenaddedinpage7.

LOA5:

Figure2hasbeenenlarged.

LOA6:

Alltyposhavebeenremoved.

==================分页=======================

ResponsestoEditor

Wehavedoublespacedthetextthroughouttherevisedmanuscript,seeLOA1.

ResponsestoReviewers

ToReviewer1:

意见1:

Thankyouforpointingthisout.AandB’sresearchgroupshavedoneblablablabla.However,thefocusofourworkisonblablablabla,whichisverydifferentfromAandB’swork,andthisisalsothemajorcontributionofourwork.Wehaveaddedthefollowingdiscussiononthisissueinourrevisedmanuscript,seeLOA2.

“blablablabla(此处把A和B的工作做一个review,并提出自己工作和他们的区别之处)”

意见2:

Wehaveaddedthefollowingdiscussiontofurtherexplainalgorithm***,seeLOA3.

“blablablabla(此处进一步解释该算法)”

意见3:

WehaveaddedthefollowingexplanationsofthelegendofFigure3,seeLOA3.

“blablablabla(图3图例的解释)”

ToReviewer2:

WehaveenlargedFigure2,seeLOA4.

Wehaveremovedalltypos,seeLOA5.

三年来评审18篇SCI文章的一点感受!

最近刚收到一篇SCI杂志的文章让评审,结果发现在不知不觉之中,这几年我已陆续评审了18篇SCI稿件,涉及聚合物、环境治理等领域,共8个杂志。

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韩国、美国、加拿大、土耳其、马来西亚、埃及、突尼斯等许多国家,稿件水平可谓参差不齐,下面谈一点我的感受,与大家交流。

1。

英语应用水平。

总体来看,欧美的英文写作水平明显要高于其它地区,亚洲的写作水平最差。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评审美国作者的稿件,明显感觉英文写地很地道(甚至地道地很多地方的写作手法我从未见过,当然这也可能理解,毕竟英语是人家母语),而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人写的文章总让人感觉很汉语化,读起来生硬,不连贯,每个部分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显得很分离不融合。

当然这也是中国人的一个弱势,我想只有多练才能提高,没有捷径可走。

2。

文章的创新性。

其实如果你搞过科研已有一定年头,你知道一篇文章要有完全的创新性是不太可能的。

但现在的SCI杂志原则上要求能发表的文章必须是有创新性的,但以我的经验来看,很多基本没什么创新性的东西照样能发表在比较好的杂志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会写,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会哄骗评审人上当,一个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他再做一遍(当然不是完全一样的材料和实验条件),照样可以写出一篇让人看起来很舒服的,让你读后即使明知缺乏创新性但仍不忍拒绝的稿件来。

这其实就是一种能力。

我发现我所评审的稿件中,有一些较为相似的领域,有的作者写得很有层次感和逻辑性;

而有的作者写的很简单。

3。

文章的完整性。

如果你有一个很好的IDEA,但是由于你研究内容的完整性不够,也会给评审人很不好的印象。

第一感觉就是你研究做的不系统,有很多影响因素没有考察,进而会怀疑你所得结论的真实性。

所以我的建议是:

一个工作尽量要做系统全面,写文章的时候当然没必要把所有的研究内容都写进去,但是一些在类似论文中常出现的考察内容还应该尽可能包括,我们反对文章写得太长,但相较于太短的文章而言,文章内容多一些更好,至少能让评审人感觉你确实做了较为系统的工作。

评审人大不了让你修改时删掉一些内容(至少你有可删的),如果太少就麻烦了。

4。

文章的书写细节。

这一点是很多投稿人不怎么重视的,但在我看来非常重要。

说严重点甚至可以直接决定你这篇文章是否能录用。

如果说语法错误还是可以原谅的话,那么常用单词的拼写错误是绝对让我无法容忍的。

至少在我看来你这个人是很不严谨认真的,连这么简单的词都能拼错,只能说明你没有把这篇文章的写作当回事。

既然你都不把自己的文章当回事,我何必浪费自己的时间呢?

比如我最近刚评审了一篇文章,实验部分本来是要说材料在60摄氏度烘干。

结果我看了半天也没发现60后面的那个温度符号(晕死!

)。

另外,我发现很多稿件中的物理量和单位符号也经常不统一,比如公式中的符号是斜体的,可到了讨论中又变成正体的了,让人感觉很无奈!

这些都能反映出作者的一种很不严肃的科学态度。

如果一旦让评审人产生了这种感觉,那你的这篇文章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我的科研感悟

先介绍一下我的学术背景,我本科学的是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和博士学的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硕在一所211工程学校就读,博士毕业于中科院某研究所。

博士在读期间,在本学科国际杂志上发表了两篇SCI文章,获一项发明专利,另有其它科研成果若干。

下面我就结合我的专业背景谈一谈我的科研之路。

希望能对从事科研的人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也希望从事科研的人努力工作,多多创新,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章中所列均代表本人观点,如觉不适,敬请忽略。

1. 

科研好点子从哪里来?

1.1选题

要做一流的学术,选题非常关键。

一个好的课题,会使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取得一些进展;

一个前沿的课题,会使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为什么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却发不出高档次的SCI论文,你可以说他们不屑得发,但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的选题”Outofdate”,很难在国际期刊上激起读者的兴趣,甚至他们做的东东早已经有人做过了,即便其中有一些新东西,也很难让国际审稿人认同,因为审稿人一看到论文题目就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这个问题,我们在七八十年代已经做过了”的印象,最后难逃拒稿的命运。

那么怎么样选题呢?

一个简单的办法是阅读国际顶级杂志最新发表的文章,看看他们都在搞什么?

再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或进行学科交叉,或查找缺陷、不足,或进行方法移植,这样选择的课题实际上已经和国外同行站在同一跑道上了。

但由于别人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了,且稿件有一定的滞后性,他的加速度会比我们大,所以我们在具体搞研究时一定要另辟蹊径。

等到我们自己开辟的路在国际上已经得到别人的认可并且成体系时,我们就可以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进了。

总之,我的选题原则是“基于国际前沿,另辟蹊径”。

1.2方法论

科学研究是需要方法的,而且是有方法的。

我们在做化学实验时,需要先构思实验方案;

在控制被控对象时,需要先设计控制算法。

这些“构思”、“设计”等过程就是一个点子产生的过程。

发文章也一样,一篇文章实际上就是一个点子。

在做科研时有意识地用方法论去思考,会产生很多新的、好的点子。

以燃料电池的控制为例:

燃料电池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在做该系统的控制时,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先用线性的方法来解决。

可是用线性的方法去控制非线性系统,控制效果不佳。

这时就用到了辩证法中的“内外因”理论,充分利用系统的内因,即把系统的“状态”信息用于控制器的设计中,使控制效果得到提高。

这部分成果发表于IEEETransactionsonControlSystemsTechnology上。

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控制效果还有提高的余地,这时就试图用非线性的控制方法来解决。

于是应用了辩证法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原理,提出了实时简化变论域的模糊控制方法,在整体上控制结构不变化,在局部上论域随着误差的变化而伸缩。

从而实现了更精确的控制,使控制性能大大提高。

这部分成果发表于EuropeanJournalofControl上。

在做燃料电池控制时又遇到了需要用一个操作变量去控制两个被控变量的情形。

用一个操作变量怎么能控制两个被控变量呢?

采用辩证法中“抓主要矛盾”原理可以轻松解决。

即在控制的某一时刻,以其中一个被控变量作为主要控制目标,在另一时刻,以另一被控变量作为主要控制目标,通过两个被控变量之间的交替控制作用,可以实现以一个操作变量去控制两个被控变量的目标。

另外在科研的过程中,我还应用“类比法”、“移植法”,将模糊控制和预测控制用于网络化控制中,提出了基于线性模型预测和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的网络化预测模糊控制方法。

由于本人现在工作比较繁忙,后几部分的科研成果正在陆续整理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逆向”思维法是一个非常好的思维方法,如利用的好有时会产生异想不到的效果。

逆向法应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梯的发明,通常情况下,人们上楼梯都是人在动,楼梯不动,采用逆向思维法,让楼梯动,人不动,就发明了电梯。

我在科研时也曾应用过此思维方法,想出的点子也非常好,只是后来发现国际上已有成果发表了。

另外还有很多创新方法,读者可参阅栾玉广教授编写的“自然辩证法原理”和“科技创新的艺术”。

从中会收益良多!

2. 

怎样发表SCI文章?

其实发表SCI文章不容易但也并不难,说不容易是因为本学科SCI杂志有限,很多期刊都是双月刊、季刊。

有的期刊一年才发表三十多篇。

全世界从事科研的人众多,大家都想在SCI杂志上发表,可谓僧多粥少。

于是就成就了好的期刊的高拒稿率。

说不难是因为只要有新点子且掌握一定的技巧,付出辛苦和汗水,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发表SCI文章,我个人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条就是选题要新。

好的文章应能激起读者的兴趣,而国际前沿的新课题是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

实际上只有文章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编辑才愿意接收,出版商才有利可图,才能换来不收版面费的良性循环。

第二条是期刊的选择,每一种期刊都有她的喜好,同样的文章在某个期刊上不受欢迎,在另一个期刊上可能会大受欢迎。

可以通过查看期刊的Scope和查阅接收的文章了解。

另外期刊的审稿周期会从十几天到几个月不等,如果是月刊,审稿周期会短些,如果是季刊,特别是知名季刊,审稿周期怎么也得四个月。

稿件的处理周期一般会在发表的文章中有体现。

第三条是文章结构,在写文章前一定要好好斟酌文章结构,一旦结构定下来了,再改就不容易了,就要大动干戈了。

一开始时定结构比较难,可多参考别人的文章,多参考好的杂志上的文章,等到写的多了,就会有自己的风格了。

第四条是不要怕被拒,拒稿是正常的,通常情况下,第一版投稿是要被拒的。

但只要没拒死就有希望。

即便是被拒死了,如果能获得审稿人的意见,也不算白投,每一次投稿过程对自己都是一种提高。

一定要认真对待审稿人的意见,逐条回答,态度决定一切!

第五条是在国际上发表文章,一定不要像在国内那样,我的体会是在国内发表文章,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问题越复杂,越不容易被拒。

而在国际上发表文章,一定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要像讲故事一样把每一个观点用通俗的语言讲清楚。

国内、国外的这种区别,我个人觉得与我们的版面篇幅有关,在国内发表文章,就四五页,去掉引言、结论、参考文献,想把问题阐述透都难。

在国际上发表文章,一篇文章双栏十几页,不把问题讲明白就甭想发。

第六条是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文章尽量用专业的排版软件如Latex来处理。

图片的清晰度要高,要美,一幅图要表现尽可能多的信息,但不要影响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的编写一定要规范,要尽可能引用所要发表期刊上的文章,国为期刊需要提高影响因子,需要你做贡献,有的期刊在文章发表前会直接提出此要求。

公式,符号说明一定要表达清楚,该写的写,不该写的不要写。

有很多期刊,外审前第一步就是要TechniqueCheck,所以一定要在细节上下功夫。

第七条是英文的润色,英文不好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是讲中文的。

重要的是尽我们可能把英文表达好。

尽量使用简单的句子,有条件的可以找一个懂专业的外国朋友帮着润色。

没条件的可以拿本字典逐句校对。

平时阅读别人的文章时多积累比较好的句子。

不要担心会有抄袭的嫌疑,从两三个人的文章里拿些句子是抄袭,如果是从几百个人、几千个人的文章里各拿个句子就不是抄袭了,这是一个度的问题。

第八条是文章要反复改,一篇文章自己不改上十遍不要投。

文章改几遍后可以放一段时间再改。

每一遍都会觉得有提高,都会觉得改的值。

自己改的遍数多了,实际上可以缩短审稿时间!

因为文章在编辑手中返回一次的时间要比我们在下面多改几次的时间要长很多,而且文章的档次会有所提高,增加了一次接收的机率。

下面我把我的一篇文章的投稿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下(另一篇直接接收,四个审稿人的意见都很积极,没有代表性)。

从Reject&

Resubmit到Accept,充分说明只要不被拒死,就是有希望的

本人3年发表第一作者的13篇SCI的几点体会

★★★★★★★★★★★★★★★★★★★★★★★★★

cxksama(金币+5,VIP+0):

感谢分享~~8-1912:

11

cxksama(金币+10,VIP+0):

恭喜,升级为一级精华,奖励~8-1922:

41

升级为二级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