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0309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8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总论

1.1背景

人民币对西方主要货币的汇率于1949年1月18日首先在天津产生。

从1949年到1950年,人民币汇率的制定以“奖出限入、照顾侨汇”的方针,按照大宗出口商品的加权平均换汇成本、出口商品理论比价、进口商品理论比价和侨汇购买力,再按照国际平均相对价格水

平的变化和国内经济恢复程度进行了调整。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改革实行的是双轨制的过渡方式,人民币汇率也是如此。

1981年到1984年,人民币汇率实行的是双重汇率的体制。

第一次汇改后,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了以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现了人民币的并轨,人民币在并轨后呈小幅上浮趋势,由1994年的8.62元人民币/1美元升值到2004年8.2765元人民币/1美元。

在这十年里,我国对于人民币汇率一直执行的是“盯住美元”的策略,这一策略使得人民币汇率在这段期间一直保持稳定,对我国外贸部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加入世贸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外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迅猛增长。

我国2004年的进出口贸易额与2003年相比增加了35.7%,达到11547.4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国。

进出口顺差高达319.8亿美元,同比增长25.6%。

截至2005年6月中国外汇储备已达到7109.73亿美元,仅次于日本。

伴随着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在这种背景下,2005年7月21日,中国突然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此开启了人民币小幅升值的时代,至2008年7月,人民币累计升值已超过17%。

然而,2005年汇改之后,人民币虽然不断升值,但是我国的贸易顺差不降反升,2006年上半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与2005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24.1%,高达9230.4亿美元。

贸易顺差同比增长36.1%,高达915.8亿美元。

截至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储备大国。

2007年底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不久这一危机蔓延至全球,已经深深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也无法置身事外。

我国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外贸部门,也面临着严峻的危机。

出口首度出现了负增长,沿海出口导向的制造业企业大量倒闭关门。

在这种背景下,2008年7月起,我国人民币汇率再度采取盯住美元的策略。

至2009年下半年,这一策略初见成效。

出口部门开始好转,外贸顺差也再度增加。

人民币汇率问题也再度被提出来,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重新出现。

人民币汇率这十年所走过的历程为我们研究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极其珍贵的实证资料。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国外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

弹性分析马歇尔-勒纳条件(ML条件)和J曲线效应等。

ML条件即如果一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那么货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

反之,则恶化贸易收支。

麦基(1973)认为短期内贸易收支在货币贬值后可能继续恶化,货币贬值对双边贸易产生的影响有时滞性,这就是J曲线效应。

国外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观念认为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有负面影响,对外贸起抑制作用。

人民币汇率波动越剧烈,越不利于贸易和经济增长。

这种观点符合传统的贸易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Ethier(1973)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随即发表著作,指出在企业已知给定汇率下的利润和未来利润的前提下,汇率波动越大,企业贸易利润的风险越大,即负相关关系。

Sauer和Bohara(2001)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汇率波动,得出汇率波动对拉美国家的出口具有显著地负面影响。

kandil(1996,2002)[1]通过分别对亚洲、拉丁美洲工业化国家和美国的研究发现,实际汇率升值会对这些国家各行业的国内物价产生向下压力。

StephenRoach(2010)摩根斯坦利的首席经济师,反对人民币大幅升值,他认为这对中美两国来说是双输的结果,甚至影响世界市场的产品供应。

实际情况证明人民币对美元一直保持升值趋势,而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并未减少,反而大幅增加。

第二种观念认为汇率变动有利于贸易收支。

经济学家Marquez(1990)[2]通过对贫穷国家长达12年的研究,得出贫穷国家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Franke(1991)通过对风险中性企业的研究得出汇率的变动将有利于企业的贸易活动。

企业的出口量和进行贸易的数量会因汇率波动而增加,呈正相关关系,汇率波动越大,增加越多。

汇率水平上升,出口量上升;

汇率水平下降,出口量下降甚至趋于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07年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第三章阐述了实际汇率变动可以缩小外部失衡,对贸易发挥有益作用。

Caporale、Smith&

Boyd(2001)研究发现,在德、法、日本和美国,实际汇率对贸易收支有显著影响。

TilakAbeySinghe,TanLinYeok(2005)通过对新加坡对外贸易的研究,认为名义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没有消极影响。

第三种观念认为汇率变动对贸易不存在长期显著关系

Rose和Yellen(1989)以1960年-1985年美国季度数据为基础,对G8国家之间的贸易弹性进行大量的研究,发现ML条件和J曲线效应都不成立,即进出口贸易不受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

Rahman和Mustafa(1996)研究认为美元实际汇率对贸易收支不存在长期影响。

SilvanaTenreyro(2004)研究认为名义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有影响,但影响不大。

Wilson(2005)[3],通过对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日本、美国贸易实际汇率数据研究,分析出实际汇率波动对进出口影响不明显。

Chou&

Chao(2001)研究亚洲国家1968年之后的30年的数据,得出结论,货币贬值对大多数国家的贸易不存在长期显著影响。

在此领域的国外研究因假定条件和采用方法的不同,有不同的结论。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汇率波动与贸易的研究仍围绕着弹性需求是否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ML条件)。

我们分三种类型来介绍各方面的主要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进出口需求富有弹性,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明显。

代表学者有:

戴祖祥、卢向前、刘尧成等。

戴祖祥(1997)选用了1981-1995年和1985-1995年两个阶段的出口价格指数、出口额指数等数据,通过OLS回归的方法,得出我国进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为1.433,大于1,ML条件成立,以此得出人民币贬值有利于改善我国贸易收支。

卢向前(2005)[4]通过协整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分析法,分析研究了1994-2003年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得出结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存在显著影响,ML条件在我国进出口弹性需求成立,并且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存在J曲线效应。

刘尧成等(2010)[5]运用对结构性冲击影响进行长期约束的方法,把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分为直接的影响和间接的影响两部分,研究了汇率波动引起的产出和收入的变动、人民币汇率冲击对贸易差额的影响,得出结论,在我国贸易收支弹性理论成立,人民币汇率对贸易差额存在修正了的J曲线效应,所以应更加注意发挥人民币汇率的调节作用。

辜岚(2006)研究了1997-2004年中、美、日、韩、英和欧元区国家的贸易数据,发现中国和美国、中国和欧元区国家的贸易符合ML条件,人民币升值会对中国与这两大贸易伙伴的贸易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整体贸易账户。

马丹和许少强(2005)主要研究了1994-2003年的中美贸易,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有利于缩小中美贸易顺差,长期来看有利于我国贸易结构优化。

宁定琴和马光辉(2006)[6]用实证方法研究表明:

汇率升值对贸易收支的作用不容忽视,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林婷和胡益鸣等(2009)通过理论及实证分析,认为人民币汇率贬值有利于出口贸易,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另一种观点与上述观点相反,以厉以宁为代表,认为我国进出口需求弹性很小,完全不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几无影响,不能改善我国贸易状况。

厉以宁(1991)据1970-1983年的数据,以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的方法,得出中国进口需求弹性为0.68,出口需求弹性只有0.05,两者之和小于1,不足以满足ML条件。

所以人民币贬值并不会给我国贸易带来改善,反而会使出口恶化。

张明(2001)研究了1985-1998年之间14年的贸易数据,认为只有1986年和1990年进出口需求弹性较大,具备ML条件,其他年份均弹性不足,汇率变动不能改善我国的贸易收支。

谢建国(2002)通过研究我国1978-2000年的贸易数据。

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我国进出口弹性为0.089,远小于1.他据此认为人民币汇率贬值对我国贸易收支无明显改善的影响。

中国贸易收支主要取决于国内的供需情况。

沈国兵(2005)分析了1998-2003年中美贸易月度数据,认为人民币汇率浮动无助于解决美中贸易逆差。

任兆璋(2004)对1978-2002年的日美、中美汇率变动的年度数据进行了研究,认为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外贸收支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并且日元汇率变化对日美贸易收支的影响也不明显,这方面与中美情况相似。

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进出口需求弹性正处于临界值,汇率变化对我国的贸易收支影响甚微。

陈彪如(1992)[7]研究了外经贸部1980-1989年的价格和贸易量指数数据,测算出我国进口需求弹性是0.300,出口需求弹性是0.724,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为1.025,处在临界值,这说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微不足道。

沈国兵(2005)又对1990-2000年的月度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贸易收支影响很小,二者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宿玉海黄鑫(2006)就1999-2005年中国与欧元区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对中国向欧元区国家的出口贸易的短期影响并不显著。

封福育(2010)通过研究我国1995年1季度至2008年3季度的数据变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汇率变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呈不对称型,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状况改善无明显作用。

王磊曹显兵(2008)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赵伟(1999)论述了贸易发展中结构调整是比货币贬值更为重要的手段。

现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汇率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国内外有不少学者专家就汇率与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但因采用的数据与方法的不同,假定条件的差异,而显现比较复杂的情况,会有不同的结论。

而且对汇率贬值对一国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的多些,而货币汇率升值则研究的比较少,货币升值的情况并不只是简单的升贬值类比。

总的来说,现有观点对货币贬值研究的多,对货币升值研究的少;

对实际汇率研究的多,对名义汇率研究的少。

在此领域仍未有公认的统一的结论,

反倒是其他因素(例如汇率变动产生的贸易效应)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更可观,更显著,所以有人民币升值与我国贸易顺差同时存在的现象。

这方面还有很多情况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希望能在此方面做出一些探索,在前人的肩膀上仰望知识的星空。

1.3汇率相关概念界定

1.3.1名义汇率

名义汇率是两个国家通货的相对价格,名义汇率不能反映两国货币的真实价值。

汇率的表达方式有两种:

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是以外国货币为基准的标价法,而间接标价法是以本国货币为基准的标价法。

在此我们采用的是直接标价法。

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的数值越大,意味着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可以兑换越多的本国货币,也就是本国货币的比值越低,在间接标价法下,这一关系则相反。

1.3.2实际汇率

实际汇率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

用公式表示为:

实际汇率=名义汇率×

国外产品价格/国内产品价格,也即是实际汇率=名义汇率×

物价水平比率。

实际汇率反映了以同种货币表示的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水平,从而反映了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因而这里的实际汇率也采用的是直接标价法,如果实际汇率高,外国产品就相对昂贵,而国内产品就相对便宜,从货币上看也是相符的,高的实际汇率决定了高的名义汇率,高的名义汇率的表现就是,外国币值相对本国货币高得多,于是就回到了我们经常看到的,一国货币的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1.3.3有效汇率

有效汇率具体分为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名义有效汇率没有扣除通货膨胀差异因素,实际有效汇率则是扣除了通货膨胀差异因素。

有效汇率是一种本币相对于主要贸易国家货币的加权平均汇率,通常以本国与某国对外贸易额占本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权数。

有效汇率的算法有两种,第一种是:

加权算术平均方法:

第二种是:

加权几何平均方法

2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2.1“价格—现金流动机制”理论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DavidHome(大卫·

休谟)于1752年提出了著名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理论,即在当时普遍流行的金本位制的基础上,给出了汇率变动与进出口贸易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

该理论认为:

一国商品价格的变动和现金(主要指黄金)的输入输出可以调节其国际贸易的收支情况,使之自动达到平衡的状态。

“价格—现金流动机制”理论的核心是当一国的国际贸易收支处于不平衡时,有一种内在的机制能够使得贸易收支能达到一个基本的平衡点,在此过程中,不需要任何外界力量的干预。

其自动调整的方式如下图:

图2.1“价格—现金流动机制”理论的自动调整路径图

2.2弹性分析理论——“马歇尔—勒纳”条件及其修正

进入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资矛盾的不断激化和升级,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加速了金比本位制的崩溃,导致“价格—现金流动机制”理论的基础不复存在,国际社会逐步进入到纸币流通制度的时代,以此为基础,弹性理论随之产生,并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AlfredMarshall(马歇尔)于1923年出版了《MoneyCreditandCommerce》(货币、商业和信用)一书,其中运用了需求价格弹性对贸易条件及进出口贸易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弹性分析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学术界不断对弹性分析理论进行研究,英国经济学家琼·

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阿巴·

勒纳在马歇尔的相关研究成果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发展,并最终导致“马歇尔—勒纳”条件的诞生。

所谓的“马歇尔—勒纳”条件:

即只有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时,货币贬值才会带来本国国际贸易收支的好转,反之亦然。

“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基本理论的推导过程如下:

其中:

IE表示一国的国际贸易收支差额,EX表示一国的出口额,IM表示一国的进口额,P*EX和P*IM分别表示一国的出口、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QEX和QIM分别表示一国的出口、进口商品的数量。

(1)式两边同时微分,并进行相应的化简最终可得:

通过两国之间的名义汇率建立商品的国内外价格之间的等式:

PEX和PIM分别表示一国的出口、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Rz

表示两国货币之间的名义汇率。

对(3)式两边同时微分,并进行相应的化简最终可得:

我们用DEX和DIM分别表示一国的出口、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SEX和SIM分别表示一国的出口、进口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

则四种不同弹性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把式(4)、(5)、(6)联立成方程组,求解该方程组可得以下的唯一解:

把(8)式代入

(2)式,化简得出以下最终的结果:

由相关假设的条件可知:

所以式(9)可以化简成以下的形式:

通过上述的证明过程可知,和基本的弹性分析理论相比,“马歇尔—勒纳”条件向前走了一大步,但是其又有不足之处,最主要的是其成立需要一系列较为严格的假设条件,而这些假设条件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很难得到满足,尤其是无穷大的进出口供给弹性和货币贬值前国际贸易收支基本处于平衡的状态。

2.3弹性分析理论——“J曲线效应”

在分析货币与国际贸易收支之间的内在关系时,“马歇尔—勒纳”条件忽略了相关时间因素对结果可能产生的一定幅度的影响。

而事实上把时间考虑在内的动态分析才能更好的反应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

随着学者对“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深入研究,大量的实证结果表明货币贬值对国际贸易收支的滞后影响不可忽略。

1973年,经济学家S.P.Magee(马吉)第一次在他的论文中发现了货币贬值对改善国际贸易收支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效应,即在美元相对贬值后,美国的国际贸易收支并没有像理论中分析的那样出现明显的好转,相反的却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进一步恶化的迹象。

在一国货币贬值后的一定时间内,由于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动和相关需供给数量的变动之间存在时滞,导致货币贬值并不能即刻改善一国的国际贸易收支状况,反而由于国际贸易市场上的主体不能瞬间对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作出适当的调整,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贸易主体的贸易成本,导致本国的支出现进一步的恶化;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调整后,货币贬值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和对进口的抑制作用才开始显现,国际贸易收支也随着逐步改善。

S.P.Magee对货币贬值过程中存在的时滞效应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把时滞存在的区间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动态阶段。

其一是Currency-ContractPeriod(合约货币阶段),其二是Pass-ThroughPeriod(汇率传导阶段),其三是Quantity-AdjustmentPeriod(数量调整阶段),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阶段中,对国际贸易收支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也是明显不同的。

在合约货币阶段,有关国际贸易的合约约定的具体事项不会随着本国货币贬值而发生变化,即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已经固定,因此合约约定的计价和结算货币的种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不同的货币种类产生的结果截然不同。

下表给出四种不同的选择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

表2.1本币贬值情况下合约货币阶段的不同货币选择的结果分析

在汇率传导阶段,本币贬值之后签订的国际贸易的合约中关于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已经根据本币贬值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更新,但是进出口商品数量的更新速度远没有价格更新的快,国际贸易的不同主体要有一个适应和消化价格更新的时间,因此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之间不能同步相应变化,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

在数量调整阶段,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充分调整,本币贬值的相关拉动和抑制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均得到最大限度的更新,以便更加适应本币贬值后的新的汇率关系。

由于本币贬值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无形中促进了本国商品的出口,同时抑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随着这种局面的持续发展,将会使得国际贸易收支由逆差过度到贸易平衡,最终实现理想的贸易顺差。

综合来看,当一国货币在T0时刻开始贬值,在(T0,T1)时期,国际贸易收支并没有向着改善的方向发展,反而向着相反的方向继续恶化,在(T1,T2)时期,国际贸易收支从恶化的状态逐步好转,逐步达到贸易平衡,在T2时刻滞后,货币贬值的综合效应开始逐渐显现,国际贸易收支由平衡转为顺差。

(T0,T2)时间段的长度以及曲线最终上升的幅度,即货币贬值的最终实际效果以及完成的时间是依赖于以下三个条件:

其一是货币贬值国的出口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较大,不具用刚性;

其二是货币贬值国具有较强的对替代部分进口商品的能力;

其三是货币贬值国的经济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