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潍坊二模考试阅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潍坊二模考试阅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潍坊二模考试阅卷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分句“枉”译为“怨枉”;
第四分句“寻”译为“不寻”,其中“怨枉”“不寻”,翻译中都有错别字(应为“冤枉”“不久”)。
故本题只能得1分。
示例4:
第一分句虽“构陷”译对了,但主语不应是“宰相”,故本小句不得分;
第二分句“坐”未译;
第四分句“寻”未译。
示例5:
第一分句中翻译的“构结”“污陷”都有错别字,故本小句不得分;
第三句“枉”译错;
第四句“寻”译错。
故本题得0分。
示例6:
第一分句无主语,“构陷”错译为“沦陷”,本小句不得分;
第三分句“其”翻译成“他们”,指代错误。
示例7:
第一分句的主语理解错误,关键词翻译得比较准确,得3分。
示例8.本句翻译到位,句意通畅。
故本题得4分。
(2)李斯相秦,用刻薄变诈以屠诸侯,不知易之以宽和,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
本句共6分,第三句2分,其余句子每句1分。
除第三句外,每个小句中的关键词得分点不对,则该句不得分;
第三句每错一个关键词得分点,扣1分。
关键词有错别字,则该点不得分。
如果关键词翻译对了,而对其它内容的翻译有明显的不合理之处,该句也不得分。
①第一分句的关键点是“相”。
“相”为动词,故只要把“相”翻译为“辅助、辅佐、做宰相”等类似之意,都算对。
②第二分句的关键点是“刻薄变诈”和“以”“屠”。
“刻薄”可以不用解释,“变诈”翻译为“狡变、诡变、狡诈、欺诈、奸诈”等类似意思的词语都对;
但需要把“刻薄变诈”译为名词性的成分,如“……的手段”“……的方法”之类。
“以”可以译为“来”,不译也可,只要句子通顺就行。
“屠”译为“屠杀”之意即可。
③第三分句的关键点为句式、“易”“宽和”。
该句的句式是介宾短语后置,如果没有体现出特殊句式,只要句子通顺也是可以的;
“易”翻译为“变更、变换、替换”等意思均可;
“宽和”作为一个得分点,翻译为“宽容、宽厚、宽大、仁和、温和、和缓、和善”等意思都对。
④第四分句的关键点是“卒”“土崩”。
“卒”翻译为“最后、最终”等意均对,但译为“终于”不对;
“土崩”译为“土崩瓦解、灭亡”等意均可。
⑤第五分句的关键点是句式,句式为判断句。
示例1.第一分句“相”错译为“看待”,不得分;
第二分句“变”错误的理解成动词“变为”,不得分;
其余分句意思基本正确。
示例2.第一分句中的“抚佐”有错别字,不得分;
第二分句中“
”,不知何意,不得分;
第三分句中,“易”翻译成“对待”,扣1分,“宽和”未译,扣1分;
第四句中补充的“人心”,从宽泛的角度来看,也可以。
故本题得2分。
示例3.此翻译只有第六分句翻译正确,前面的五个分句关键词翻译不对,句意不符合原意,随意改动性大。
示例4.第三分句“宽和”未译,扣1分,“易”翻译成“对待”,扣1分;
第四个分句“卒”翻译成“转眼”,补充的“职权”欠妥当,本分句不得分。
故本题得3分。
示例5.第三分句“易”翻译成“替代”,扣1分;
第六个分句理解错误。
示例6.本句翻译到位,句意通畅。
故本题得6分。
三、备考建议
1.针对关键词语翻译不到位、缺乏上下文推断能力的问题,需要做到:
①文言文翻译仍将作为复习、考练过程中强化训练的重点;
②多分析语句,找到翻译的得分点,牢牢记住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
③讲解试题时,做好与课本知识点的联系,注重必修课本重点文言实虚词的识记。
④课外文言文训练适量加大,熟能生巧,增强文言文的语感。
2.文言基础不牢固,常识性积累不够,答题欠缺灵活度。
针对此问题需要做到:
①强化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的记忆,多进行归类总结;
②加强对文言文的总体理解,提高学生结合语境把握句意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翻译的语境意识,学会瞻前顾后把握文意。
3.答题规范意识欠缺。
①字书写要清晰,特别注意错别字,写完之后注意检查。
②翻译题可以在草纸上简略的写一写,防止直接写在答题纸后再去勾划改动,以保证卷面整洁。
第14题诗歌鉴赏阅卷分析
第
(1)题均分2.42
1.评分标准:
在阅卷时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评分执行如下三个标准:
(1)着眼于颔联整体赏析,按照“手法---绘景----概括景物特点----作者情感”的答题规范,一点1分。
前两个步骤中,手法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哀景衬哀情皆可;
答景物描写,手法不得分,如果分析合理可得1分;
答对比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皆不得分。
(2)如参考答案一样,颔联两句分开赏析。
上句着眼于分析意象,下句着眼于炼字(“自”“溢”“浸”皆可),一句1分,概括景物特点1分,作者情感1分。
(3)着眼于景物描写手法赏析,如远近、动静角度,只能得1分,概括景物特点1分,作者情感1分。
在三个标准中,学生多从第一个标准组织答案,从二、三标准组织答案的较少。
2.出现问题:
(1)犯了最基本的知识性错误,不少学生赏析的是诗歌的颈联。
(2)答题步骤粗疏,漏掉得分点。
(3)情景关系理解错,答成对比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
第
(2)题均分2.27
1.评分标准:
恨渭水无情1分,对乱军的恨或对守军的恨1分,对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情,对国运衰微的担忧,自己无能为力(报国无门)的无奈,答出任一点可得2分。
2.出现问题
本题得分较高,学生多能答出“恨”所蕴含的主旨情感意,即参考答案中的第三个要点,但在前两个要点上,或者忽视对“恨”表层含意的理解,或者遗漏了对“恨”深层含意的理解,或者两个要点都漏。
复习建议:
1.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加强对诗歌文本的解读,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
2.落实答题规范,细化得分点。
15名句默写
1.阅卷情况:
本次二模试题的名句默写仍为情境式默写,涉及的篇目为《孟子》《阿房宫赋》《梦游天姥吟留别》三篇。
其中《阿房宫赋》在一模中考查过。
通过此次阅卷,我们发现,学生这部分内容掌握的不扎实。
得分情况如下:
能够拿到四分的同学较多,满分比较少。
其中第一和第二小题错的不多,极个别的同学在第二题中掉了“而”。
第三小题作对的很少。
2.存在问题:
理解不到位,没有读懂题目,如第三题学生对原文不理解或者理解不透彻,导致对本小题无从下手。
记忆不牢,表现在默写填空时错别字较多,如第一题中的“得兼”写成“兼得”;
第二小题中出错率比较高的“而”;
第三小题即使写上也写错了“枕席”
句中语序混乱。
有些学生在记忆时只是跟着感觉走,默写时一紧张便颠三倒四,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如第一小题错写成“舍生而取义者也,二者不可得兼”。
再者就是卷面问题,污涂过多,字迹污涂,或者过小、过大,影响老师们的阅卷。
3.教学建议:
在明确考试说明的情况下,为了提高默写的正确率,我们在复习时除了要重视识记,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默写全篇、上句或下句填空,根据情境填空,易错字填空及订正,及时解决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
名句名篇的默写重在积累,贵在坚持。
学生只有反复记忆,勤写勤练,不断巩固,细心作答,规范书写,才能在考场上信心百倍,抢得高分。
五、语言运用
16题
评分标准:
1.每个小题答案各两点,每点1分。
2.
(1)小题答案必须扣住“抗永久变形力”和“抗断裂能力”很强;
或者“容易延展而不断裂、韧性很好。
”如果选择第2段第1句话或者第3句话作答,皆不得分。
(2)小题答案必须扣住石墨的“软”,易被破坏;
通常的“软”指柔软或者易变形。
石墨的“软”答成如下情况皆不得分,例如“指的是硬度”,或者是“用一种材料去破坏另一种材料,被破坏的硬度就小”,或者是“层与层容易相对滑移”,亦或是“用固体去划它,都能把它的片层划开”等;
通常的软,答成软绵绵亦不得分。
存在问题:
1.学生未能很好地审题。
(1)小题要求从非专业人士更能理解的角度分析;
(2)小题通常的软被学生忽略,未作答丢分。
2.学生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不足。
(2)小题表现尤为明显。
复习建议
:
1.针对问题1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要让学生具备从限制条件入手把握命题要求的能力,准确作答。
2.针对问题2加强筛选概括提炼信息能力训练。
17题
该题评分要点有二,句式必须是长单句,不能是复句;
第一句要强调获奖理由,即突出鲍勃迪伦获奖的原因,第二句强调领奖场所。
具体判分标准如下:
1句式1分。
只要是长单句,则认定为句式准确。
如:
虽然强调重点不准确,但是符合单句要求。
2内容1分。
强调的重点放在后面最为合理,也可以放在前面。
(1)是正确的,
(2)若改为“一场私人活动的地点是……场所”也对。
1.概念不清晰。
不明白短句变长句的要求,不知道单句的定义。
2.重点不突出。
没有按照题目要求突出强调的重点。
教学建议:
1.明确长短句互换的步骤模式,进行必要的专项训练,熟练掌握。
2.让学生明确单句与复句的区别。
3.根据二模试题,对强调重点不同的句式变换题做重点突破。
18题试卷分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设有两个小题,第1小题是补写语句,第2小题是短文改错,这两个小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简明、连贯、得体。
第1小题的语料的中心话题是“健康”,第一个空主要是根据前文的“生命之树的根基”和后文的“大厦”填写,第二个空主要是根据前文的“树”和后文的“大厦将倾”填写。
第2小题中,“当前”与“面对……现实”重复,“敦请”是诚恳地邀请的意思,“为此”与前面的“为响应……”重复,“颁布”与“倡议”不搭,大词小用。
2、评分标准
第1小题按照“宜宽不宜严”的原则,第一个空只要学生写出“大厦的基石”的意思即可得分。
但“大厦”的定语为比喻意,应为抽象的词语。
如果填写的词语只是围绕着“高楼大厦”填写,则不得分。
如“摩天大楼/高楼大厦的地基”。
若把“基石”的意思改变,不得分。
如“生命大厦的栋梁/支柱/框架”。
如果“大厦”前没有定语,直接写成“大厦的地基”,不得分。
若直接脱离“大厦”二字,不得分。
如“梦想之泉的源头”“生命之水的源泉”“生活幸福的基石”“生命之树的源头”等。
若写成“健康大厦的基石”亦不得分。
第二个空,学生写出“树倒”的意思即可得分,其他意思均不得分。
第2小题严格按照答案阅卷。
有个别学生填写汉字,没有填写序号,不得分。
该题整体得分情况,满分很少,2分、3分居多。
3、存在问题
(1)抓不住语料的中心话题,理不清上下文句的关系。
(2)个别学生不明白什么是“简明”“得体”,导致无处下手。
4、教学建议
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
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
具体推导时,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
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此外,还需注意补写语句的位置。
把短文改错和语病挂钩,进一步明确强化简明、得体的概念,进行针对性训练,巩固基础,提升能力。
六、阅读
(一)
一、评分细则
19题:
①描绘了春雨中淡雅、清新的乡村景色,(1分)渲染了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烘托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境(1分。
“氛围”和“心境”两者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②照应题目,(1分)为古宅提供了背景,也为下文的抒情奠定感情基调。
(1分。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
如果答“为下文做铺垫”或“引出下文”不得分)
20题:
(1)参考答案中用词组或短语形式来表达,学生只要答出其中的一个词语即可得1分。
(2)如果答出“开阔方正”、“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也算正确(章第⑧段有体现)。
(3)题干要求是概括“居室之美”,如果摘抄原句,或语言繁琐,不具有概括性,则整体上扣1分。
二、主要问题
(1)景物描写作用题的题型意识不强,不能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组织答案,答题思路不清晰。
(2)审题不严密,答案与题干要求不符。
题干要求为“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不少考生则回答成第②段的作用,如“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
(3)与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作用混淆,乱贴标签,如答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等。
(1)语言不简明,缺乏概括性。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但不少考生答案摘录原句,语言繁琐,淹没重点信息。
(2)审题不准确,答案偏离要求。
本题要求概括“居室之美”,应围绕古宅给人带来的各方面的美感来组织答案,但很多考生表述为古宅的具体组成部分,如“开阔方正的大厅”、“简单排列的八仙桌”等,缺乏灵活变通。
(3)答案组织不调理,不能做到要点化、序号化。
三、教学建议
1.着力培养学生理解文本、分析文本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作答依据,对自己的答案能做出合理解释。
2.注重审题训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眼,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
多搞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貌似相同的题目要求之间的不同。
3.针对学生使用术语无根据,乱贴标签的现象,教师要搜集整理学生易误解的答题术语,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其内涵。
4.加大答案组织能力的培养,做到分角度作答,分要点做答,注重理清要点之间的逻辑。
六阅读
(二)
一、评分标准
21.理解句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为什么这样说?
②关键词语如何理解。
③在特定语境中词句的理解。
(1)第一句:
首先问:
为什么会“发热”?
因为“膜拜思方、信仰现代的瞳孔”受到“激荡”“撞击”,答出这1点1分,“激荡”“撞击”是指感受到古宅的历史厚重感、生命力等,可以用“激荡”“撞击”,也可以说“感受到古宅的历史厚重感、生命力”;
其次要答出“发热”的意思,1分,可以是“感动”“心情激动”“心情难以平复”,答“震撼”也算对。
不阐明“发热”意义扣1分。
(2)第二句,首先回答“一抹明亮自信的光辉”指什么,这点1分。
应从上文寻找得出,应该是13段中的“重大意义”和15段中的“坚强生存的背景力量”,这种意义和力量是在友人身上(眼中)体现的;
其次回答心底“温暖”的意思,这点1分。
应是指“我”也体会到了这种意义和力量,从传统中汲取了力量。
只要答出“受到感染”“骄傲”“自豪”都可。
不阐明“温暖”意义,扣1分。
22.探究作品的意蕴、民族精神
这篇文章直接表达作者思考的地方较为集中,可根据这些组织答案。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①古宅对于家族(家庭)的意义
②古宅对于传统中国(中国传统)的代表性,也就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性。
③古宅的象征性——中国,认同古宅,就是认同中国。
④要自觉去了解中国,热爱中国。
每点2分,要有分析,没有分析,扣1分。
答出3点即可。
二、得分情况
21题平均分:
2.48分;
22题平均分:
3.14分。
三、主要问题
(一)21题
1.关键词语的理解缺失
关键词语“发热”“温暖”等词语的内涵阐释缺失。
得2.5分。
2.不能紧扣句子去理解含义,答法笼统
这样的答题方法,阅卷老师很难找到得分点。
得1,5分。
3.不能结合语境理解作答。
没有根据上下文语境理解句意,特别是原因的理解分析没有,得2分。
4.答成赏析句子。
得2分。
(二)22题。
1.要点不全,分点不准,概括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分点,但②③点属于相同内容,如果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可能就不会失掉2分了。
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答了四五点,全是同一内容,只能得2分。
2.只有要点,没有分析
只罗列要点,没有分析,最多得3分。
3.答题卷面内容太满,造成阅读障碍。
卷面示例一:
卷面示例二:
卷面示例一和卷面示例二字数都比较多,但阅卷老师明显青睐示例二。
四、教学建议
1.句子理解,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抓关键词语。
2.加强学生概括的意识和能力。
3.审题永远是第一位的。
4.注意卷面的合理安排,要整洁,有条理,层次清晰。
作文阅卷分析
一、材料分析。
这是一则寓意型的作文材料,由这则材料我们可以联想我们山东省的作文材料。
13年的“透过窗子看风景”,16年的“旅程与行囊”。
这些作文材料在把握上要注意信息的检索,从中找出关键的信息,看看是否是一种关系型的材料。
例如13年体现的是主体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16年体现的是旅程与行囊的关系。
如果抛开二者的关系,只谈“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或“行囊”就是偏题。
那么由高考题我们再看二模的作文。
这则材料关键要把握两个要素。
那就“一股巨流冲破岩石”,二是山崖上草木的不同表现。
“一股巨流冲破岩石”界定了作文的立意的整体背景,它可以比喻我们人生中的困境、逆境、社会潮流(例如改革等),当然你亦可把这种环境看成是一个机遇。
“山崖上草木的不同表现”是写作的主体,这则材料的命题意图就是要体现人在逆境或困境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当面对人生中的激流时,我们该何去何从?
1.不要甘于认命,随波逐流。
(逐流而下,辗转水底)2.适应环境,扎根于脚下,展现自己的价值。
(把瀑流经过的山崖变成绿壁)3.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敢于抗争、敢于拼搏,创造人生辉煌。
(尽力吸收水分,向下扎根,长得更加茂盛)
阅卷过程中比较好的立意有:
顺势而为,是一种智慧;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不畏挫折,笑对人生;
学会在夹缝中生存;
逆境求生,不改初心;
二、存在问题。
审题立意方面本以为这则材料很好把握,但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审题立意还是存在偏差。
例如,有的同学只关注了材料前面的巨流,大谈困境、逆境的作用,这样的立意有:
困难人生的垫脚石,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有的同学只关注了材料后面的内容,而忽视了整个材料的背景,只谈选择、坚守、拼搏等。
这些都是没有全面把握材料造成的。
有的不在材料的范围内立意。
例如材料中讲到了面对巨流时的不同做法,于是有很多同学就抛开材料大谈选择的作用、态度决定人生、懂得变通等。
作文分析论证能力较弱,思辨力不够。
有的同学只是就材料泛泛而谈,有的作文只是材料的罗列,有的同学作文缺少议论分析,有的同学写记叙文立意不明确等。
三、应对措施
1、继续加强作文审题训练,虽然高考作文降低审题的难度,但也是在材料的范围内立意,大家可以结合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型和我们潍坊的模拟题型,加强一下审题训练。
让学生建立严密的审题思路,形成良好的审题思维。
2、提升文章的分析论证能力,加强作文的思辨力。
这是议论文写作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提升写作能力的关键。
3、让坚持写记叙文的同学学会展示主题的方法与技巧。
4、加强学生作文的建模训练,让学生固定良好的写作模式。
5、加强优秀素材的背诵和优秀范文的读背。
让背诵坚持到高考。
6、把作文的写作与修改进行到底。
加强作文的开头与结尾的打造。
7、提高写作速度,争取50分钟内完成800字以上的作文。
高三作文相关
“巨流下的草木”材料比较有内涵,能够引发学生较丰富的联想和感悟,审题门槛不高,各层级的学生都有话可说。
而审题门槛不高,又意味着在阅卷过程中更侧重于关注写作者的思维深度与表达能力。
一、立意角度
巨流之下草木的三种表现各异,可作为三个立意角度:
1.“经受不住流水的冲击,逐浪而下,最后辗转水底”,一般而言,此为批判性角度。
材料中关键词语是“经受不住”“逐浪”“辗转水底”。
2.“有的顺势倒在激流中,久而久之把瀑流经过的山崖变成了一块色泽温润的绿壁”,审题关键词语为“顺势”“变成了一块色泽温润的绿壁”。
此应为正面肯定角度。
3.“有的尽力吸收水分,努力向下扎根,在激流中生得更加茂盛”,这也是一个正面肯定角度,审题思考关键词语是“尽力吸收水分”“努力扎根”“更加茂盛”。
二、关于立意的思维深度
思维深度既体现在对材料全面准确的审视,更体现在以材料为基点,作更为深刻到位的思索与解读。
比如角度2中,思考中如果只抓“顺势”而大谈适应,那只能泛泛而论,要想达到深度,必须注意后面的“把瀑流经过的山崖变成了一块色泽温润的绿壁”,而去谈如何适应或适应后如何作,那么深度也就自然而现了。
角度3中,涉及体现思维深度的关键词可定位于“尽力吸收水分”,而助己扎根的“水分”自“巨流”而来,“巨流”却又是冲击而来的挫折甚至是灾难……如此想如此写,文章定会别具风采。
三、考生写作体现举隅
针对此材料,写作者都有话可说;
写议论者占绝大多数。
写“逆境”“选择”“坚持”者不在少数而少有佳者,提醒我们在写作备考中一定要重视强化训练学生“料文转化”以及“如何对接”的技巧与能力。
大体而言,写“逆境”“选择”“坚持”并无不可,但必须要体现其与材料的针对性。
如写“逆境”,必须转化为材料中言说的具体之逆,如放弃材料,只对逆境作泛泛论,那就非“离偏”不可了,更不用谈什么深度了。
附作文例文30篇,请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