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之汇率改革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9972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0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之汇率改革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金融学之汇率改革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金融学之汇率改革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金融学之汇率改革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金融学之汇率改革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之汇率改革报告文档格式.docx

《金融学之汇率改革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之汇率改革报告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学之汇率改革报告文档格式.docx

五是公众的预期。

若公众预期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公众会少持有外汇,尽快结汇以减少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加大,升值步伐也会加快。

若公众预期人民币汇率会贬值,则更愿意持有外汇形成外汇存款。

六是热钱的流动。

若国际投机资本流入,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将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增加;

若投机资本流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减缓。

七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趋势,要受到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汇率的影响。

——特定的汇率制度可能只适合特定国家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需要。

总的来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因素为通货膨胀率、外汇储备水平、生产和产品多样化、贸易开放、贸易冲击脆弱性、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地理集中度、GDP增长、失业率或通胀诱因、资本流动、外币储蓄/M2以及外币定值债务等。

其中,通货膨胀率、贸易冲击脆弱性和资本流动造成的货币危机是推动汇率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力因素。

就我国的汇率制度而言,我国实行实际上的固定汇率制度。

(3)人民币汇率的发展历程

汇率制度作为一国主要的经济制度,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化与改革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汇率制度(1949至1952年)。

这时期的汇率制度基本上可看成是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主要根据人民币对美元的出口商品比价、进口商品比价和华侨的日用品生活费比价三者的加权平均数来调整。

因此,这时期汇率变动呈现剧烈波动的特点。

例如,1949年1月18日,1美元兑80元人民币(这里的人民币均是指旧人民币)。

此时的特点为1.汇率安排采取钉住美元的方法2.汇率制定有较大自主性和灵活性3.汇率调整很大程度反映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化4.人民币币值随国民经济好转而提高。

第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汇率制度(1953至1980年)。

这时期的我国汇率制度又分为两个阶段:

(1)1953年至1972年。

这阶段,人民币汇率变动呈现出基本稳定的特征,汇率保持在1美元兑换2.46元人民币的水平上。

此阶段,人民币汇率不再充当调节对外经济交往的工具,外贸盈亏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与平衡。

此时的汇率总结为:

1.汇率安排采取与西方主要国家个别货币挂钩的方法2.人民币币值高估3.汇率作为价格信号和经济杠杆的功能退化。

(2)1973年至1980年。

这一阶段,由于1973年石油危机,世界物价水平上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频繁。

为了适应国际汇率制度的这种转变与现实中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有利于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便于贸易,为国外贸易所接受的原则,人民币汇率参照西方国家货币汇率浮动状况,采用“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计算方法进行调整。

为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1973年的l美元兑换2.46元逐步调至1980年的1.50元,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了39.2%,同期英镑汇率从1英镑兑换5.9l元调至3.44元,英镑对人民币贬值41.6%。

这时期可总结为:

1.汇率安排采取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方法,2.汇率调整次数增多,变化幅度加大。

第三,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双重汇率制度(1981年至1994年)。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81至1984年,初步实行双重汇率制度,即除官方汇率外,另行规定一种适用进出口贸易结算和外贸单位经济效益核算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该价格根据当时的出口换汇成本确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

人民币官方汇率因内外两个因素的影响,其对美元由1981年7月的1.50元向下调整至1984年7月的2.30元,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了53.3%。

这段时期,1)参与主体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中介中国银行。

2)开始需把额度转为现汇,后允许额度直接调剂。

3)价格以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为基础,在上下5%-10%范围内波动。

(2)1985至1991年4月复归单一汇率制度。

汇率继续向下调整,从1984年7月的2.30下调到1985年1月的2.80,之后又多次下调。

这阶段虽然恢复了单一的汇率制度,但在具体的实践中随着留成外汇的增加,调剂外汇的交易量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高,因此名义上是单一汇率,实际上又形成了新的双重汇率。

除此以外,深圳建立了外汇交易所,并且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参与调剂,形成比较完善的外汇调剂市场体系,扩大外了汇调剂范围,价格进一步得到了放开。

(3)1991年4月至1993年底。

这一阶段对人民币汇率实行微调。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官方汇率数十次小幅度调低,但仍赶不上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的变化。

到1993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分别为5.7和8.7。

可见,这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化与改革的特点是:

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官方汇率逐渐向下调整。

1993年末,企业外汇留成比率已经提高到80%左右,官方汇率虽然大幅贬值50%左右,但是并轨过程平稳,新汇率制度很快得以正常运行。

从汇率制度角度看,单一汇率制相对于复汇率制显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从对外经贸的影响看,1994年当年外汇储备激增至516.2亿美元,此后的对外贸易进入持续顺差阶段,利用外资也进入了高速增长期。

第四,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汇率制度。

1994年1月1日取消外了双重汇率制度,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1994年4月4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正式运营,各外汇指定银行依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汇率,在规定的上下幅度内决定挂牌汇率,对客户买卖外汇。

这时期人民币汇率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民币汇率不再由官方直接制定,而是由外汇指定银行自行确定和调整;

(2)由外汇指定银行制定出的汇率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并以此形成了统一的汇率;

(3)亚洲货币危机后人民币汇率处于超稳定状况,并单一钉住美元。

第五,2005年汇率改革后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形成了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四)94年人民币汇率改革

改革背景:

1、外汇调剂市场价格和官方价格差距甚大

2、企业外汇存款多,而官方外汇储备不足

l994年初,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实行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这一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哪里?

1994年前后的汇率并轨,大背景是企业外汇存款多,而官方外汇储备不足。

当时外汇调剂市场价格和官方价格差距甚大,美元兑人民币的官方汇价是1:

5.7,而外汇调剂市场的价格则一度达到1:

10,甚至更高。

在这种情况下,外贸企业基本上都不愿意将外汇卖给商业银行,而愿意通过外汇调剂市场出售外汇。

一些企业为突破外汇管制、抢占市场先机,也愿意到调剂市场购入外汇。

中国的外汇管制很特殊,一方面很严,另一方面又很不严,比如中国很早就允许居民和企业持有外汇的现汇和现钞,这就形成了私人部门外汇多、官方外汇储备少的局面,调剂市场规模越做越大,官方市场却越来越萎缩。

当时通过调剂市场进行的外汇交易大约占全部外汇交易的80%-85%,通过官方市场进行的外汇交易却只占15%-20%,外汇黑市也相当活跃,这使得官方市场看起来似乎是配角了。

为了增加外汇储备,缩小调剂市场与官方市场之间的价格差距,政府推行汇率并轨和强制结售汇制度,实现了外汇从企业到商业银行再到中央银行的集中,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官方汇率则直接与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定为1:

8.7。

此后,政府管制较少、买卖双方自由成交、汇率波幅较大的场外交易市场——外汇调剂市场逐渐消失,只留下场内交易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集中交易、授信和清算。

在这个机制下,央行在市场供求失衡时负责使市场出清,在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时,即使央行买入外汇的出价过低,企业和商业银行也被迫将外汇卖给中央银行,这样央行以强制结售汇买入了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外汇;

当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时,央行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买入外汇的出价可能偏高,它不能阻止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将全部外汇卖给它,甚至不能阻止私人部门对外汇的卖空,这样央行以较高的价格买入了市场上绝大部分外汇。

改革内容:

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单一汇率制。

基本内容如下:

1.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汇率生成的机制由市场来决定,汇率水平的高低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

2.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

新的结售汇体制使得内资企业必须把持有的外汇全额结汇.不再允许企业保留一部分外汇.当企业需要使用外汇时。

可以按照规定凭有关的单据和文件向指定的外汇银行申请购买外汇。

3.建立规范的、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建成后.改变了以前各地分散的、不统一的外汇调剂市场的局面,更有利于企业的操作以及中央银行的外汇管理。

4.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

这一点主要是为了防止外币扰乱我国的经济和货币秩序.更好的维护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

改革影响:

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更是促进外汇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准备。

弊端:

一是它能掩盖贬值的压力,却不能掩盖升值的压力;

二是它使官方集中了外汇,同时也彻底摧毁了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任何藏汇于民的可能性;

三是汇率完全受控于央行,避免了外汇调剂市场那样剧烈的价格波动,但市场对汇率的作用也变得微乎其微。

所以,经过1994年的汇率并轨,人民币汇率基本上就是一潭死水了。

总结:

客观地说,这个制度在当时的确解决了政府集中外汇、增加储备的紧迫需要,从1994年到2000年一直运行良好。

但从2001年至今,人民币积累了数年的升值压力,使得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站在2008年看15年前,官方想要集中外汇,也许有比汇率并轨更好的改革方案。

第一,央行拍卖进入调剂市场的许可证,企业获得许可证之后,可以进入调剂市场购买外汇,但事后需用外汇向央行支付许可证的费用。

那么,外汇调剂市场的交易量越大,央行拍卖的许可证价格就越高,央行因此获得的外汇收入也越多,也可以达到集中外汇的目的。

第二,当时的外汇调剂市场,各地的交易中心是彼此割裂的,上海的价格可能跟北京的不一样,如果能把全国各分中心的外汇调剂市场联网,集中显示报价、集中清算,形成类似于纳斯达克那样活跃而广泛的场外交易市场,形成做市商制度,那么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波动就不会那么剧烈。

第三,政府对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波动管制较少,这就使得各种避险产品有可能通过市场主体创新出来。

市场能够有足够的流动性,本币与外币、外币与外币的基础交易甚至交叉交易就有可能衍生出来。

(五)2005年汇率改革

1、国内动力

长期的贸易顺差。

影响我国出口强劲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大、加工贸易的作用日趋发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出口退税政策,同时人民币币值低估也是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虽然出口为我国GDP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贸易收支长期不平衡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如引起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等。

我国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

至2005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7109.73亿美元。

中央政府作为我国外汇市场上最大的买家,发放的本币数量随着购买大量外汇而增多,导致货币供给的不合理扩张,从而加大了通胀的压力。

2004年外汇储备同比增长竟然高达51%,外汇储备增长势头如此迅猛,部分是贸易顺差的结果,另一部分原因是国际社会预期人民币升值,大量的“热钱”涌入中国进行投机。

如果人民币再不升值,“热钱”将会越来越多,升值的成本将更大。

国内通货膨胀初见倪端。

我国物价水平持续地上升,如果按照直接标价法表示汇率,实际汇率=名义汇率×

CPI*/CPI(CPI*和CPI分别代表国外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

根据公式所阐述的理论,国内CPI上升就能降低实际汇率,即通货膨胀能够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可是通货膨胀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且并不符合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看来,通胀并不是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长久之计。

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看好。

我国GDP以每年8%以上的速度增长,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比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都高,这种高增长态势促成了人民币的升值趋势;

由于看好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外资大量投入中国,促使人民币升值。

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以及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决定了人民币必将在国际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2、国际压力

日本是人民币升值的始作俑者。

2002年,日本把世界的通货紧缩归咎于中国输出的廉价商品,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提出议案,提请七国集团通过“与1985年针对日本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

美国在人民币汇率之争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美国将其经常项目赤字降罪于人民币币值低估。

另外,美国国会议员已经提交法案,动议向所有在美出售的中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27.5%,除非人民币做出相应金额的升值。

美元持续贬值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我国自1994年以来一直采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随着美元对西方主要货币持续贬值,人民币对西方主要货币也跟着贬值,各西方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纷纷呼吁人民币升值。

1.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央行将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3.从即日起.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一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并以此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4.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本次改革最主要的意义在于.中国汇率水平开始反映要素的供求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发挥银行间外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1有利于中国进口

1人民币在资本账户下是不能自由越换的,也就是说决定汇率的机制不是市场,改变没有意义

2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

3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

4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盈利增加

2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压力

5有利于人才出国学习和培训

3导致对外资吸引力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6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

7中国资产出卖更合算

4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极大伤害

8中国GDP国际地位提高

5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

9国家税收收入增加

6财政赤字将随人民币升值而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

小结:

从防止最坏的角度讲,汇改三年来,没有形成对经济发展、外贸、政治局势的重大冲击,这是很大的成绩。

从期望最好的角度讲,汇改减轻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还朝着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前进了一步。

当然,在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比如逐步扩大汇率双向浮动区间,让国际市场的波动在我们的外汇市场中得到反映,更多地让市场本身说话等等。

2005年的汇率改革,基本思路是多次小步调整。

当时的争议很大,大多数学者主张渐进调整,认为一次性调整的风险太大,但有一部分国内学者都主张一次性调整。

理由有三个:

第一,外汇市场缺失,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活跃的外汇交易市场。

2005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每天的平均交易额估计只有30亿-40亿美元,2008年估计也不超过100亿美元。

和印度等东亚国家相比,这个交易额非常小,也和我国外贸外资规模极不相称。

市场本身的缺陷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通过市场渐进有效地调节汇率,所以只能一次性地调整,当然并非一次性调整到位。

这个“位”在哪里?

很难准确预见。

一次性调整或许不能一次到位,那就固定一段时间之后再调。

第二,汇率渐进调整不利于出口商调整出口报价。

在竞争压力下,外贸企业不敢贸然地、率先地调整价格,他们只能忍受人民币渐进升值带来的压力,直到利润空间被压缩到难以为继,他们才会被迫调整出口报价。

这使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成本调整压力,主要是由中国的出口商而不是由国外的进口商承担。

如果是一次性升值,例如汇率从8.28直接调整到7,那所有的出口商都会瞬间调整价格,而不用考虑其它竞争对手,因为他知道竞争对手不可能不调价,那么,出口价格调整的压力,不是由我们的出口商而是由国外的进口商承担,进口商要么被迫接受中国出口商较高的报价,要么就将订单立即大规模转移到别的国家。

但它们会来不及大规模转移订单。

而渐进升值则使国外进口商有时间将订单向东亚其他国家转移。

第三,渐进升值会带来热钱,它在一段时间内成了单边升值的信号。

如果是一次性的升值,比如,下午2点做决定,晚上10点宣布,明天就执行,这个时间非常短,大规模的资金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被调度到境内来。

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渐进升值是温水煮青蛙的做法,从经济角度来看,一次性调整可能是更优策略。

汇改成果:

通过这几幅图,我们可以发现,人民币汇率在2005年的汇率改革之后,一直处于不断升值状态,在这过程中,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民币的升值,有效地降低我国进口的成本,增强了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

国外的能源、原料与生产资料价格都相对便宜了,这就降低了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及很多重要战略物资的购买成本,增强了购买力。

除此之外,人民币的升值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由于人民币可以换到更多的外汇,出境游所需成本变得低廉,将助推居民出国旅游的热情,另外,境外物品价格会变得相对便宜,国人在境外消费将更加积极。

出国留学市场同样由于境外学费和生活费的下降,将有更多的人可以实现留学梦,因而对整个产业带来好处。

但尽管如此,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同样也带来了些许负面影响。

人民币升值将导致中国产品出口价格大幅提高,中国传统产品将失去价格竞争力,这会影响传统产品及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而随着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市场,国内农产品将受到进口农产品低价格的强烈竞争,农业生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国内总需求受到抑制,就业问题将更加突出。

而就业问题将会随着人民币升值而越来越突出。

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完善现有的经济法律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消极影响加以解决和防范,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运行。

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从而更好的发展我国经济。

另外,在此次汇改的进程中,欧美资本主义的挤兑对于我们的汇改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对我国施压,造成的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

对此,2008年11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华盛顿“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发表的“通力合作,共度时艰”的讲话指出,要“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共同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稳定”。

人民币应该也必将能够成为国际货币多元化体系的一元,应该也必将能够为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因而我们不能轻易被眼前的挑战打败,要拿出大国风范,积极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这些挫折与挑战。

(六)、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对策选择:

对于人民币汇率目前的状况,在借鉴我国以往汇率制度改革的经验以及遵循汇率制度自身演变逻辑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在进一步改革过程中还必须坚持以下几个要求。

首先,根据以往的经验,政府主导的强制“渐进性”的制度变迁是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成功的关键。

因此,在人民币汇率制度在进一步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渐进性原则。

其次,鉴于我国汇率制度改革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初始的改革步骤会对以后的改革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过渡中的初始步骤和后续措施必须保持与最终目标的相对一致性。

最后,为了使退出盯住汇率的成本最低,退出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汇率制度的作用,规避可能带来的风险,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金融和贸易环境,我国仍然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

综上所述,人民币升值的基本趋势不会变。

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人民币的汇率波动性增加,汇率变化方向更加复杂。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完善汇率形成机制,而不是简单地调整汇率水平。

就以后的发展趋势而言,增加汇率弹性后人民币汇率在一定阶段内既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不可能只是单项变化。

尽管人民币短期内既无意愿也无能力改变高度竞争的国际货币环境,既无意愿也无能力实施任何新的、固定的国际货币制度安排,但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对接和互动加深,人民币与国际货币体系的联系将愈益增强,承担的责任和获得的权利将同步增加。

人民币应该被别的货币盯上,成为区域内某些货币汇率决定的参照对象,而不是继续去盯别的货币。

我们相信,伴随着各方面条件的逐步成熟,从长期的观点来看,完全的市场浮动肯定将是人民币汇率的终极趋势。

在此之前,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将始终是被管理的,人民币汇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还将继续部分地行使其货币政策职能。

在未来对于人民币汇率应该稳步进行改革,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改革外汇管理体制,以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

附: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提出本课题的主攻方向

1、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课题组.稳定人民币汇率。

促进人民币汇率机制市场[J].南开经济研究。

2004

2、沈国兵.汇率制度的选择:

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03,(12):

15—22.

3、陈雨露:

《国际金融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4、保罗.克鲁格曼:

《国际经济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