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940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doc

《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doc

教育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一、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答: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教师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

(2)精深的专业知识。

教师须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二、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答: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答: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尊师爱生。

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

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

(2)民主平等。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

(3)教学相长。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答: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

答:

(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六.试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

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七.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试加以论述

答: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八.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答: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九.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十.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十一、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十二.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答: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十三。

论述题。

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想因素的德育原则。

答: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

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

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十四。

根据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与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并结合自己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帮助小学生增强记忆能力。

(要求至少解释清楚两种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

答:

1、有关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学生回答出两种即可,4分)

(1)干扰说。

该理论认为,导致遗忘的原因是其他信息进入了记忆系统,干扰了原有信息的保持。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就是先后学习项目之间的相互干扰。

(2)衰退说。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某种方式在大脑建立痕迹的过程,记忆中信息的遗忘是因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随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弱,以至消退。

因此,适量的过度学习和复习有利于加深记忆痕迹,能阻止遗忘的进程。

(3)线索依存说。

该理论认为,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一般不会“漏失”,遗忘并不意味着长时记忆中不存在有关信息,而是不能有效地提取。

因此,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教会学生利用线索提取有关知识,是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记忆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4)动机说。

该理论认为,遗忘是人出于某种动机而主动压抑的结果。

(5)同化说。

该理论认为,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4分)

(1)记忆有意性、主动性的发展;

(2)记忆策略的发展。

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善于发现记忆材料中的规则,把握了规则,就会提高记忆的效果;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可能自发地复述记忆材料;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善于联想。

(考生将所述的遗忘理论结合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并能合理根据自己教学经验回答得7分).C

十五。

何谓迁移?

结合自己谈谈教会小学儿童学习迁移有那些基本策略?

答: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分)会小学儿童学习迁移的基本策略有:

(10分)

(1)建立迁移的认知结构;小学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

合理安排所用教材的呈现顺序,对促进小学儿童建立认知结构是很重要的。

教师对教材呈现的顺序应努力做到:

①从一般到个别,使教材渐进分化;②建立横向练习,使教材综合贯通;③从已知到未知,使教材组织序列化。

(2)训练迁移的认知策略能力;认知策略是个体面对新的问题时,个人调节与监控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技能。

为了在教学中训练小学儿童的认知策略能力以促进小学儿童的迁移,应努力做到:

①注意小学儿童的心理状态;②提高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③多方面应用概括出来的原则。

 

教育学简答题

1、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  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  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

(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  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  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

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

(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  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

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

(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12、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有效地协调其它教育影响;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动物园文化环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有益有趣的教育活动;注重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13、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

(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

(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

14、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5、“个人全面发展”包含哪三个层次的目标?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弥补旧式分工对工人所造成的缺陷,减轻资本对工人,尤其是对童工有体力智力方面的摧残

(2)在处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作为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逐步消除私有制,消灭旧的分工,推动社会发展,向“个人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日益逼近,(3)到共产主义社会,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观念中的“个人全面发展”和现实中的“个人全面发展”真正取得完全的一致性。

16、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角度不同,全面发展教育界是从教育学的角度,“个人全面发展”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

(2)二者分属不同范畴,“个人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与共产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