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系氏族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85546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母系氏族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母系氏族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母系氏族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母系氏族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母系氏族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母系氏族Word格式.docx

《母系氏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母系氏族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母系氏族Word格式.docx

希望大家看后最起码也谈谈你对群婚制的看法啊。

说实话:

个人觉得群婚也不错!

呵呵,不知自己算个色鬼否?

先来个不着边际的问题:

谁是三皇五帝?

神农炎帝拜隧人、伏羲、女娲为地皇、天皇和人皇。

隧人(与华胥)->

伏羲(与女娲)->

炎帝(神农)->

黄帝(轩辕)->

颛顼->

尧->

舜->

禹->

启。

颛顼的发音:

[ZhuanXu(ChuanHs)](公元前2513—2435)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黄帝之孙,年十岁,佐少昊,二十即帝位,在位七十八年。

原始人群->

氏族->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炎帝-黄帝

1、距今约十至二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远古社会由原始人群阶段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原始人群阶段过渡为母系氏族社会,是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推动下完成的。

血缘内婚制向氏族外婚制的转化是社会性质变革的关键因素。

诚如《左传》所言: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内婚制在人类历史上延续的时间甚长,这正是原始人群阶段生产力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

2、族外婚,就是一个氏族的一群兄弟和另一个氏族的一群姊妹之间的交互群婚。

男子外婚到另一氏族,死后埋在本氏族的公共墓地里。

这种婚姻关系虽然还不稳固,但毕竟使氏族明显有别于过去的血缘家族。

在这种群婚的形态下,子女仍然是只能确认生母而不能确认生父,氏族成员的世系也只能根据母系的血统来决定。

同一始母祖生下的若干后代,便形成为一个氏族。

因为实行走访婚,男女之间离异无常,加之男子暮至晨归,所以子女一般很难确认生父。

子女由母亲抚养,父亲并无抚养子女的义务。

父与子不是同亲族的人,因而从世系上也就没有共同的血缘纽带,即使相见,亦如陌生人。

母系血统是维系氏族存在的纽带。

氏族扩大之后,再分离开来,另建立新氏族。

彼此通婚的氏族则组成部落。

古代的风俗中仍残留母系氏族社会初期的族外群婚痕迹。

这种群婚多是以野合形式进行的。

《周礼·

地官司徒下》: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贵州通志》卷七:

“花苗每岁孟春,会男女于野,谓之跳月。

择平壤地为月场,鲜花艳装男吹芦笙,女振响铃,旋跃歌舞,谑浪终日,暮挈所私以归,比晓乃散。

现代母系氏族生活的女性

3、母系氏族。

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

母系氏族实行原始共产制与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早期母系氏族就有自己的语言、名称。

同一氏族有共同的血缘,崇拜共同的祖先。

氏族成员生前共同生活,死后葬于共同的氏族墓地。

随着原始农业及家畜饲养的出现,作为其发明者的妇女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在社会上受到尊敬,取得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

母系氏族婚姻和氏系基本特征为:

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

婚姻形式在早期是群婚。

由于实行外婚制,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采取丈夫走访妻子的形式,子女从母居,属母方氏族,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

到了母系氏族繁荣期,由于对偶婚的出现和逐步巩固,丈夫迁到妻方氏族从妻居。

原始母系氏族村落

4、生产力的显著发展,使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繁盛时期。

母系氏族社会的结构和制度日臻成熟。

磁山——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000年,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约6300年至55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O00年至5300年,上述黄河、长江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大体处于这一历史发展阶段。

考古发现揭示了母系氏族社会初期人类活动的遗迹。

山顶洞人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

他们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东北部,海拔170米的一个天然山洞里,因而被称为山顶洞人。

洞长约12米,宽约8米,面积为90多平方米,可容数十人生活。

洞里自然分成“上室”和“下室”。

上室在洞口处,是他们的公共居室。

下室在洞的深处,是他们的公共墓室。

半坡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5、《说文·

女部》所列的古姓,如婚、嬴、妫、妘、姺、燃、妞、娸、媀、妄、娥、娃、姒、婤、始、嫪、姜、姬等,皆从女,可知是母系氏族的姓。

母系氏族的女首领对于氏族内外的纠纷负有调解的责任,并具很大的权威性。

《琼崖黎歧风俗图》说:

“黎人习气剽悍,与其同类一言不合,持弓矢标枪相向,有不可遏抑之势,若得妇人从中一间,则怡然而解。

”解放前,黎族合亩制地区还有这种习惯。

云南怒江的傈僳族氏族间发生械斗也是由妇女出面调解讲和,按照习惯对妇女不能加以伤害。

氏族里设有议事会,这是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

对内对外的重大事务,如氏族首领的选择和更换,血亲复仇等,都须经议事会决定。

在母系氏族社会,没有压迫和奴役,也没有凌驾于群众之上的统治者,一切按照传统习惯行事。

这种传统习惯具有相当大的约束力,是团结全体氏族成员,牢固地维护氏族的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

个人破坏了它,就是侵犯了整个氏族的集体利益,必然受到公众的谴责和应有的惩罚,最严重的是逐出本氏族。

但是,这种严重的事件是极为罕见的。

6、母系氏族社会盛行图腾信仰。

原始人类认为某种动、植物与氏族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并且是他们的祖先。

图腾既以氏族始祖的形象出现,因而是伴随着母系氏族以及族外婚制产生的。

永宁纳西族多以虎作为氏族的图腾。

土司崇拜虎为根根。

土司认为,虎是一种特殊的神,一般人是看不见的,虎的骨头大,是土司的根根。

既然图腾是母系氏族的骨肉,当然被列为禁杀之列。

谁打死了虎,不能自行处理,必须像抬死人似的,把虎抬进土司府。

土司家如丧考妣,向老虎磕头。

打死了虎的猎人要受到鞭笞,轻者痛打三十大板,重者罚款,有的还要坐水牢。

对虎的崇拜还有:

土司以虎为姓,当地以虎为地名,以虎头或虎为标志等等。

7、陕西临潼姜寨第一期文化遗存属仰韶文化时期。

姜寨遗址的村落布局清楚,保存完整,是典型的氏族村落遗址。

通过姜寨发掘报告的详尽介绍,以及作者的深入分析,重现了一幅古老而真实的氏族生活图景,也使我们得以了解母系氏族社会的组织结构。

姜寨原始村落的整体布局,可分为居住区、烧制陶器的窑场和墓地三部分。

居住区位于村落中央,周围有壕沟环绕。

村东壕沟外即是墓地。

窑场范围不大,位于临河的岸边。

生活区、生产区和墓地连接在一起,是姜寨村落的显著特点。

居住区周围的壕沟分为三段,规模较小,围沟内侧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座小房子作为哨所,以加强防御能力。

村落东部有供村民出入的两个寨门,但因门内房屋密集,加之出门即是3片墓地,所以不大可能是重要的通道。

从村落的总体布局推断,经常出入的正门应设在西南边。

那里有30米宽的通道,也没有什么建筑遗迹,出去就是临河岸边。

人们取水,驱赶牲畜饮水或到河里捕捞鱼虾都很方便。

制陶坯的作坊和烧制陶器的窑场也在附近。

人们制坯、烧窑、用水都十分便利。

居住区内房屋布局的最大特点就是围成圆圈:

北边的房屋门朝南开,东边的房屋门朝西开,西边和南边的房屋门则分别朝东和朝北开。

总之,四周房屋的门都朝向中央。

一个空旷的广场,面积有5000平方米左右。

就其地势而言,广场周围略高,中央逐渐低平,有人们踩踏过的土路面。

广场西边有两片是牲畜夜宿场。

在姜寨第一期的村落遗址中发现完整和比较完整的房子120座,灶坑261个(包括零星的灶坑)。

圆圈状布局的房屋建筑群由大、中、小型三种房子组成5个单元。

每个单元均由小型房子围绕着大、中型房子组成。

整个村落内房屋布局井然,可见氏族纽带的联系相当牢固。

小型房屋,数量最多,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多为半地穴式,少数为平地起建的。

室内面积一般为15平方米左右,大的有20多平方米,小的仅8—9平方米。

门内正中有一个灶坑,兼作炊事和取暖之用。

中型房屋,面积一般在20—40平方米左右。

房屋方形,半地穴式,和小型房屋一样有灶坑,屋内放有许多什物,不但可以住宿,也可以在里面做饭。

中型房屋和小型房屋的不同之处有二点:

一是睡觉的地方比较宽敞,能住下远比对偶家庭人数为多的人;

二是床位往往分为左右两半,不像小型房子多在一边。

大型房屋远较中小型房屋为大(如第1号房子有124平方米)。

大型房屋的平面均呈方形,有门道、灶坑和灶台,灶坑都是大型连通灶。

室内面积远较中小型房屋为大,灶坑两旁都有低平的土床,面积因房屋的大小而异,约10至18平方米不等,这样一所房屋内可住二三十人。

由于房屋较大,床位后面有很大一片空地,除了一些必要的摆设外,还可以容纳较多的人集会议事,举行节日庆祝活动和宗教仪式等。

居住在大型房子里的可能是氏族首领所在的家族成员或是氏族内的老年人和未成年者。

泸沽湖边女儿国

8、现代母系氏族社会,摩梭人:

最后一块母系氏族“活化石”。

摩梭人属纳西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人口约四万余人。

宁蒗境内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泸沽湖畔的永宁坝子。

摩梭人的语言、服饰、婚姻习俗跟金沙江西部的纳西族有差异。

宁蒗县摩梭人的家庭组织在与其他民族杂居的翠玉、新营盘、大兴、红旗、红桥等地,以父系家庭为多,而泸沽湖畔的永宁聚居区,还保留着母系家庭对偶婚的残余,子女从母居,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男不娶,女不嫁,只缔结“阿夏”(情侣)关系。

摩梭人习惯依山傍水而居,房屋全用木材垒盖而成,当地俗称“木楞房”。

传统风味食品有猪膘肉、腌酸鱼、苏理玛酒等。

摩梭人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朝山节、祭祖节、祭牧神节、祭土地节等,其中以春节和朝山节最为隆重。

每年农历7月25日,永宁的摩梭人要身着盛装步行或骑马,去朝拜泸沽湖畔的格姆女神山,这叫“转女山”。

其间还要举行赛马、摔跤、对歌等活动,并在山上野餐,摩梭青年男妇趁机结交阿夏。

摩梭人能歌善舞,较为流行的是“甲蹉舞”(俗称打跳),“甲”为美好之意,“蹉”便是跳舞的意思,意即为美好的时辰而舞蹈。

摩梭人的民间音乐和舞蹈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摩梭人的音乐,除了丧葬词,一般来说,都是比较高亢豪放的,固定的音乐曲调有《阿哈巴拉》、《玛答打》、《打麦调》、《绩麻调》、《丧葬调》、《摇篮曲》、《赞美格姆女神歌》、《甲搓括》即《打跳曲》等,摩梭人吸收了藏、汉音乐,尤其是受藏传佛教音乐的影响,将本民族的一些音乐曲调有所改变,而有些古老的曲调现已失传。

摩梭人的乐器有笛子、葫芦笙、锁呐、鼓、钹、拨郎鼓、手摇铜铃、口弦等。

在这些乐器中,较为普遍会使用的乐器,主要是笛子,男子都会吹,七八岁的牧童也会吹,笛子还是永宁赶马人旅途中消解孤独寂寞的不离伙伴。

葫芦笙是打跳时少数人会使用的乐器。

其它乐器主要有祭师达巴、喇嘛在举行祭祀仪式中使用的乐器。

财产按母性继承,家庭成员的血统完全以母系计算,家里没有翁婿、婆媳、妯娌、姑嫂、叔侄等关系。

家庭里姐妹的孩子都是自己最亲的孩子,不分彼此母亲的姐妹也称作妈妈,对自己的生父则称为“舅舅”。

舅掌礼仪母掌财。

母系家庭一般不分家或很少分家,母系家庭一般来说人口较多,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

人多了有利于家庭劳动的分工,可以从事各方面的工作,家庭容易富裕。

在摩梭人的传统观念中,分家意味着对祖辈老人的不恭,意味着争财产,这是十分耻辱的事,会受到世人训斥。

母系氏族社会的摩梭人

9、父系氏族,母系氏族公社经历了全盛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渐加速,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主导的地位,于是母权制自然过渡为父权制.父系氏族公社逐渐形成了.从此,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成为与氏族对抗的力量,原始社会逐渐趋于解体.男子依靠经济上的优势,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必然要求按照父系计算世系、继承财产,母权制的婚姻秩序被打破了,原来对偶婚制下的从妻而居的传统,为一夫一妻制所取代.在一夫一妻制下,妇女的劳动局限在家庭之内,以家庭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家庭经济中退居于从属地位.最初,这种小家庭依附于父系大家庭.生产进一步发展后,小家庭便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氏族社会走到了瓦解的边缘.父系从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出现后,男子成为畜牧业、农业的生产、生活的主要作用,改野合婚姻为夫妇婚姻,知母知其父,称父系氏族。

父系氏族取代于母系氏族。

后父系氏族末期过渡到夏朝。

三皇五帝时期的氏族长称氏或酋长,即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的父系、母系氏族。

氏族中,从有巢氏至舜帝,约公元前3160年至前2070年(从新纪年表推算而得),历12任君,积年约1091年。

10、讲个传说故事:

在大约公元前五千年,冰期融化,气候变暖,整个地球上进入一个洪荒时期。

大地上水域成灾,已经能够直立行走的人类开始了逃离洪水之祸的行程。

那个时候,华夏神州的东部地区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区域,隧人氏部落就是其中的一支,他们在首领隧人的带领下,从东部低洼地带向较高的高原和山峰上转移,他们翻山越岭,来到了岐山脚下的姜水河畔,正好遇上在树林中采摘野果子的姜氏部落女子华胥。

华胥正在与一群野兽格斗,眼见得她就要成为野兽的食物之时,隧人凭借他的勇猛救下了她,华胥感激他的救命之恩将他的氏族带进了岐山脚下的原始山洞中,成了其中的一个氏族。

此时的山洞姜氏部落处于母系氏族阶段,他们虽然摆脱了血缘杂乱的性交状态进入了族外的群婚制,可已经产生情愫的华胥不愿意到那个固定的交配场所去,于是她与隧人定下了一计说是在郊外履大人迹而怀孕,得到部落族长的保护在十三年以后生下了世间第一个有父亲的孩子伏羲。

之后隧人和华胥皆被拉回到混乱的交配中,因此华胥又有了女娲。

在一场火山爆发中,他们和山洞的人都看到了天然火,由此改变了以前茹毛饮血的生食而进入一个熟食时代。

可是在后来的地震和大雨中,火种被淹灭了。

隧人终于在商丘之地发明了钻木取火,并将火种带给了伏羲。

伏羲发现了居于太昊东部很远处的有巢部落。

此部落人仍是母系,居于树上,却是一个以玉为神物的神权部落,还非常原始。

伏羲便交给了他们用火和生火的方法,为感谢伏羲,他们也赠给了他一块神玉。

伏羲女娲已经有了三个女儿女登、伏宝、宓,三个儿子姬伯、少俞和伯高。

女登之子魁隗自小聪明,因龙卷风带来的天雨神粟使他成了神童,他又因将伏羲时期的黍、甜菜、葫芦等植物的点种植发展成了成片开发的面种植而成了神农。

伏羲便让他领蚩尤、夸父、刑天等去寻找人类的新的食物,神农竟然找到了隧人部落,并领蚩尤等人在蜀地打败了九黎野人,并成了九黎首领。

在九黎,神农发现了麻,并用麻做成了麻衣,使人类第一次有了自己制作的衣裳。

伏羲决定将太昊也交给神农,又和女儿伏宝达成交易,让姬伯做为伏宝之子小轩的师父教他武功,将有熊也交给神农进行农耕管理。

华夏首次实现了部落的大联盟。

神农炎帝拜隧人、伏羲、女娲为地皇、天皇和人皇,又分封诸侯,让刑天、夸父、蚩尤、少典分别为太昊、火族、九黎、有熊之侯。

小轩受母亲之挑唆发起了太昊之变,自己举起了黄帝的大旗,并因此引起了阪泉之战,神农令祝融迎战取得了两胜一负的结果,可神农终因有医者的善心看不了小轩的残暴甘愿将天下让给小轩,祝融不服,去了南方,因而引出了精卫填海的悲戚故事,刑天不服,去找蚩尤,蚩尤不服,这就是涿鹿大战的开始。

涿鹿大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面具大战,作战双方动用了青铜、野兽等各种面具,在这场战役中,蚩尤成了名副其实的战神。

黄帝兵队被蚩尤兵队打得几乎失去了所有的自信,就连黄帝本人也几乎不想再打下去。

战争持续了五六年的时光,在黄帝退也不能退的情况下,黄帝去拜见了天皇伏羲,并因此得到了应龙、九天玄女、女魃、玉皇和王母的支持。

战争开始有了转机。

在这场战争中,骑兵开始出现,车辆开始使用,弓箭开始创造,舟船开始制作,阵法开始应用,就连指南车都走上了战争的舞台,很多与现在人类相关的东西都出现了。

结果,少典被蚩尤所杀,蚩尤、刑天战死,夸父在追日中累死,九黎部落有一部分逃向了现在的中东和欧洲。

女娲去了昆仑山,发现了伏羲的另一个大的秘密,一气之下离开伏羲,自创了西华和冀州部落。

黄帝为了感谢玉皇和王母,创造了天地人的宗教和秩序。

并将五洲留给了自己的孙子颛顼。

颛顼因他的《承云之歌》而得到黄帝之位,可是他面临着榆罔和共工的挑战。

此时的榆罔和共工已经是南方一个很大的部落,并用神农的农耕业征服了南方所有的人类。

为了将南方收为已有,颛顼将天、地、人用仙、凡、冥三界来表示,并以此来统治人们的心灵,玉皇和王母也乘机将观世音、丰都、阎王殿投放到了人间。

共工不相信鬼神之事,想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说服人类,其结果解释不了人间发生的很多事,共工决定亲自去探讨天地人的联系,他就来到了大地上和天际联系的最高的山不周山上,可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他知道自己和人类已经被愚弄,就和部落的人要铲平不周山,可是遭到颛顼兵队的围困,共工无奈之下,撞死在不周山上。

共工的事迹感动了全天下的人,颛顼也没有办法再统治下去,就传位给了喾。

喾为了安定人心,大力宣传伏羲、女娲、神农的事迹,并为他们建造庙宇歌功颂德,使天下得以缓解。

喾采用了神农禅位的方式将天下传给了贤德的唐尧。

唐尧走遍了天下,发现了很多的矿藏,同时他也发现了大孝的虞舜。

舜自幼胸怀大志,为了得到天下做了很多感人的故事,那个时候天下又是洪水泛滥,可是得到天下的舜却不能治水,天下的各种灾祸又开始了横行,人民百姓怀念唐尧的时代,舜害怕唐尧复得地位就将唐尧发配到南方的边隅去。

此时,大禹继承了父亲鲧治水的事业,他考察黄河时无意之中得到了伏羲抛在黄河中的河图和洛书,并明白了其中的真谛,他找到了治水的办法,并将黄河治理的不再坑害百姓,因而也得到了民心,虞舜无奈中,将地位让给了大禹,大禹根据河图划分了九州,并将唐尧的陵墓运回了唐尧的故里临汾。

为了惩罚虞舜对唐尧的不公,大禹也将虞舜发配到了他发配唐尧的地方九嶷山,虞舜最后死在了那里。

大禹记住了唐尧禅让的教训,在他临终时,将帝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启,华夏开始进入了另一个时期—奴隶制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