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8506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Word文件下载.docx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鳃是水生生物的呼吸器官,在学生观察鱼鳃的颜色和鳃丝的形状后,最好让学生观察鳃丝在水中的舒展状况和离开水后鳃丝粘贴在一起的现象,以充分理解鳃的结构特点有利于扩大鳃与水的接触面积。

有条件的话,可以做演示实验,观察流经鱼鳃后的水能使BTB液的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详见背景资料)。

有关其他水生动物的教学可采用两种方法。

(1)在本节教学的开始,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片来认识水生动物的主要类群,概述它们最基本的特征。

(2)在学习完鱼类后,让学生描述他们熟知的其他水生动物,最好让学生能说出各种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多样性。

关于水域环境保护的内容,教师除用录像带、光盘等媒体展示人类活动使水域环境遭受破坏的情况外,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当地水生动物生活的环境和状况,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通过实验探究,说出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3、搜集资料,举例说出水中生活的其他生物以及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4、联系生活实际,阐述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意义。

5、知道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

6、通过对鱼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通过对“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能用实验去验证,最后达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学中,可以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使学生通过观看各种水生动物的图片或录像片,对众多的水生动物有一个直观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探究活动,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2、有关“探究”实验,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可行的探究活动方案。

3、有关其他水生动物的教学可让学生说出各种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于水域环境保护的内容,可以用录像带、光盘等媒体展示人类活动使水域环境遭受破坏的情况,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本章引言的学习和了解水中生活的动物引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

2、通过对“鱼鳍作用的探究”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小动物、平等对待小动物的情感态度。

3、通过水域环境保护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保护渔业资源,改善水域

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水生动物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难点:

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对资料的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

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

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水生动物的生活资料(可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预习探究"

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的模拟实验。

教学步骤(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讲述生物圈Ⅱ号实验,分析失败原因,引入本章内容: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已知动物有150多万种。

按照有无脊椎分成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动物生活的环境和运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在陆地活动的,有在水中游泳的,还有在空中飞行的,让学生填教材中第2页表格:

介绍水中生活的动物。

想一想:

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水中呢?

 

像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认识鲫鱼外形,播放鱼游泳的录像后提问:

问题1:

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是否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

问题2:

鱼运动的动力是什么?

鱼在游泳时,靠什么那位产生前进的动力?

靠哪种鳍来保持平衡?

靠哪种鳍来保持方向?

各种鳍的作用能仅靠观察得出结论吗?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按教材提供的方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1.活体整体观察,作出假设。

2.剪掉鱼鳍的活体单因素观察。

因为要保护动物,剪掉鱼鳍太残忍,不提倡用此法。

3.不剪掉鱼鳍的活体单因素观察: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具体的探究计划。

4.模拟实验观察:

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

让学生实施计划,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让学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让我们先看一看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

播放鱼呼吸的录像,让学生注意观察鱼缸里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

质疑:

口和鳃盖后缘为什么不是同时张或合的呢?

图示鱼鳃的结构放大图,让学生看一看鳃的形态和颜色。

鳃为什么是鲜红色?

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正因为鳃具有这样的结构,它才能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

所以,鳃是鱼类的呼吸器官。

鱼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所熟悉的动物分类。

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完善)。

概括出鱼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认真观察,根据提示问题积极动脑思考。

然后,表述交流、补充完善,得出正确结论:

鱼的外形呈流线型,可以减少运动时水的阻力。

鱼的运动器官是鳍,各种鳍的作用不能仅靠观察得出结论。

观察鱼各个鳍的运动,根据观察和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探究思路后,制定具体的探究计划,向教师领取需要的材料用具。

实施计划,动手操作。

每小组派一人讲述本组得出的结论,表述交流。

仔细观察,说出自己看到的现象:

水从口进入鱼鳃,从鳃盖后缘流出。

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

腮丝中有许多毛细血管,所以是鲜红色的,腮丝既多又细,这样增加了与水的接触面积。

它们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来适应水中生活。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导言:

你记得“生物圈Ⅱ号”实验吗?

这个实验为什么会失败呢?

我们的地球——“生物圈Ⅰ号”会出现这种不幸吗?

学习内容

动物的多样性

1、种类

2、生活环境

3、运动方式

常见的水中动物——鱼

1、游泳

体型呈梭形、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鳍是运动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呼吸:

鳃是呼吸器官,由鳃丝和鳃盖组成,鳃丝里密布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助于气体交换,完成水中呼吸。

鱼类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鱼类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能在水中呼吸。

(注意力高度集中)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这些动物找个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

六人一组,根据观察提纲,仔细观察鱼缸里鱼的体型、鳞片及运动时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和尾鳍的摆动与身体运动形式。

然后用细铁丝分别触碰各鳍,观察鲫鱼的反应状态。

相互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根据观察提纲,认真观察录像,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根据探究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六人一组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交流、反思,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六人一组,根据观察提纲,仔细观察鱼缸里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

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

通过相互交流,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根据观察提纲,认真看录像,对照鳃的结构放大图观察鱼的鳃丝,思考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六人一组,根据问题,观察鱼缸里游动的鱼,回忆所学知识,思考:

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通过归纳整理,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创设情景,带领学生进入那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让学生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不能重复)。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他们找个家。

把活鲫鱼放入盛有60%~70%水的容器中。

鱼为什么适于在水中生活?

出示观察提纲:

1、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

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

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针对问题进行步步为营探究。

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

将画面聚集在水中自由生活的鱼(特写)。

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录像,分析问题,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将画面聚集在水中游泳的鱼(特写)。

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起什么作用?

出示探究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

进行演示:

用吸有墨汁的吸管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指导学生观察墨汁流动的情况。

这些墨汁会不会顺着鳃盖后缘流出来?

这说明什么?

同时,给于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鱼在水中的生活情况:

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

以及放大的鳃丝结构。

出示观察提纲,指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鲍鱼、鱿鱼、鲸鱼、娃娃鱼是鱼吗?

鱼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指导学生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课堂小结:

1、你了解了吗?

常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2、你明白了吗?

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动物的多样性二、常见的水中动物——鱼

1、种类1、游泳

2、生活环境2、呼吸

3、运动方式三、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步骤(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组织学生看图,认识教材中其他水生动物:

腔肠动物:

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道,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四排出体外。

例如:

海葵、珊瑚、海蜇。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

章鱼、扇贝、枪乌贼、河蚌。

甲壳动物:

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

水蚤、虾、蜘蛛蟹、梭子蟹。

在水中生活的动物还有海豚、鲸、海豹、龟、鳖等。

图示水域生态系统,水中的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复杂而紧密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人类的生活。

所以我们必须保护水域环境。

然而,人类活动正在使许多水域环境遭到破坏。

让学生观看录像——水域环境的保护。

学生讨论:

你的家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

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们知道了鱼类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结构特点,也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的特点。

同时也认识到水域环境的污染在影响着水生动物的生活,进而影响了我们人类自身。

结束语:

动物世界中还有许多生活在陆地上,它们有哪些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呢?

下节我们一起来学习。

请同学们回去预习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同时也希望大家查阅资料,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

看图,认识其他水生动物。

看图分析,理解水域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

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各抒己见,表达交流,列举原因。

回顾本书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其他水生动物

1、 

腔肠动物:

海葵、海蜇、珊瑚等。

它们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

2、 

软体动物:

乌贼、章鱼、扇贝、河蚌等。

它乌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

3、 

甲壳动物:

如虾类、蟹类。

它乌体表有甲。

4、 

其他:

如海豚、鲸、海豹、龟、鳖等。

水域环境的保护

认同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性

根据问题,自主学习,汇报交流,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完成答疑、解惑,进一步了解其他水生动物。

搜集资料

表述交流

归纳总结

(课前)搜集资料,根据问题,表述交流,达成共识,保护水域环境非常重要。

除了鱼外,你还知道哪些水生动物?

组织学生自主看书,相互交流。

对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完成答疑、解惑。

点拨、指导

答疑、解惑

水环境的好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吗?

组织学生表述交流,得出结论,进行情感教育。

1、你明白了吗?

其他水生动物的特点。

2、你认同了吗?

水域环境的污染影响水生动物的生活。

一、其他水生动物

1、腔肠动物

2、软体动物

3、甲壳动物

二、水域环境的保护

四、教学参考:

带鱼

带鱼属于鲈形目,带鱼科。

身体侧扁,呈带状,尾细长如鞭。

口大,下颌长于上颌,牙齿发达而锐利。

背鳍长,几乎和背长相等,无腹鳍,鳞退化。

全身呈银白色,体长可达1m以上。

带鱼为海洋中上层结群性的洄游鱼类,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即白天下降到深层,夜间上升到表层。

产卵期在5~6月。

属凶猛性鱼类,主要吃鱼,有时还吃自己同类。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和印度洋。

我国南北沿海均产,为重要经济鱼类之一。

最大的鱼──鲸鲨

鲨有许多种,其中个体最大的是鲸鲨。

鲸鲨体长可达20m,体重可达20t,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鱼类。

它的身体灰褐色或青褐色,具有许多黄色斑点或横纹。

它的口很宽大,几乎与头等宽,牙齿却很细小,上下颌各长有数百颗牙。

它的鳃弓具有角质鳃耙,鳃耙分成许多小枝,交叉结成海绵状的“过滤器”。

它一张开大口,海水与小生物便一起涌进口中,然后它闭上口,水就从鳃耙的缝隙中排出,而小生物就留在口中成了它的食物。

它的食物有浮游生物和小鱼等。

鲸鲨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海洋中,也洄游到我国近海。

它的肝油可作机器油或制肥皂,皮可制革,肉、骨和内脏可制鱼粉。

鲳鱼

鲳鱼属于鲈形目,鲳科。

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

头较小,吻圆,口小,牙细。

成鱼腹鳍消失。

尾鳍分叉颇深,下叶较长。

体银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

以甲壳类等为食。

初夏游向内海产卵,为食用经济鱼类。

我国沿海都产。

鳙鱼

鳙鱼又叫花鲢,属于鲤形目,鲤科,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

身体侧扁较高,背面暗黑色,有不规则的小黑斑。

头大,口中等大,眼在头的下半部。

栖息在水的中上层,以细密的鳃耙滤食浮游生物。

习性较和缓。

四龄以上成熟,可人工繁殖。

生长快,食饵易得,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分布在全国各大水系。

鲢鱼

鲢鱼又叫白鲢,属于鲤形目,鲤科,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

形态和鳙鱼相似,但体色较淡,银灰色,无斑纹。

栖息在水的上层,以海绵状的鳃耙滤食浮游植物。

习性活泼,善跳跃。

三龄成熟,可人工繁殖。

食饵易得,生长快,个体大,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草鱼

草鱼又叫鲩,属于鲤形目,鲤科,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

体长,青黄色,鳍灰色,鳞片边缘黑色。

头宽平,无须。

栖息在水的中下层和水草多的岸边。

主食水草、芦苇等。

三至四龄成熟,可人工繁殖。

鱼苗易得,生长迅速,为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分布在我国各大水系。

青鱼

青鱼又叫黑鲩,属于鲤形目,鲤科,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

身体上被有较大的圆鳞,体青黑色,鳍灰黑色。

常栖息在水的底层,习性不活泼,主要吃螺蛳、蚬和小河蚌等底栖动物。

生长迅速,个体大,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鲤鱼

鲤鱼属于鲤形目,鲤科。

身体呈纺锤形,口位于头部前端,口角附近有小须两对。

背部暗黑色,体侧暗黄,腹部灰白。

生活在水域底层,平时游动缓慢。

食性较杂。

我国除西部高原外,各地淡水中都产。

生长迅速,生活力强,在淡水渔业中占极重要的地位。

中华鲟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江海洄游性鱼类,最大个体可达500kg以上,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

一般寿命可达30余年。

中华鲟主要生活于我国近海大陆架水域,繁殖时洄游于长江。

我国珠江及闽江也有分布记录。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种。

中华鲟非常珍贵。

它是一种稀有的“活化石”,最早出现在1.5亿年前的中生代。

在分类地位上,中华鲟介于软骨鱼和硬骨鱼之间。

它的骨骼为软骨,全身有坚硬的骨质鳞,属于软骨硬鳞鱼类。

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

在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前,中华鲟的产卵场位于长江上游干流和金沙江的下段。

由于葛洲坝枢纽的阻隔,不能溯游到上游产卵场的中华鲟,在紧接葛洲坝下的宜昌长航船厂至万寿桥附近约7km的江段上,形成了新的产卵场,面积大约330km2。

为了补偿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的不利影响,我国在宜昌成立了中华鲟研究所,从1983年起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

但由于培育技术和养殖规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长度为8~10cm、重5g的幼鲟万尾左右。

中华鲟的产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

当长江三峡工程完成后,10月份水库大量蓄水,这时,水库水位从145m提高到175m,使下泄流量显著减少,10月平均流量从建坝前的18980m3/s减少到11090m3/s,减少41%,这将使本来就不大的中华鲟宜昌产卵场的面积进一步缩小,使中华鲟的自然繁殖受到更为不利的影响。

今后应加强对中华鲟的保护工作,对用于人工繁殖和科学试验的捕捞地点、时间和捕捞数量应严格限制,切实保护沿江和河口区的幼鲟生长,扩大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的规模。

鲫鱼的生活习性

鲫鱼分布的地区非常广泛,自亚寒带直到亚热带。

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各地江、河、湖泊、池塘、水库、稻田和水渠中都有鲫鱼分布。

就水域来讲,深水或浅水、流水或静水等不同水生环境中都有鲫鱼的踪迹,其中水草丛生的浅水湖汊和池塘中较多。

鲫鱼的适应性很强,一般其他养殖鱼类不适宜的生活环境,它都能生长繁殖。

鲫鱼是杂食性鱼类,在我国南方的气候条件下,差不多全年都能摄食,但以三月份摄食的量最大。

食物的主要成分,在动物方面有枝角类、苔藓虫、淡水壳菜、蚬、摇蚊幼虫和虾等;

在水生植物方面有硅藻类、丝状藻类、水草的嫩叶、湖底腐败植物等,其中以植物的碎屑为主。

鱼眼

鱼眼通常位于头的两侧,大多没有眼睑,不能闭合。

眼睛的水晶体呈圆球形,视觉调节靠晶状体位置的前后移动,而不是改变晶状体的凸度,因此,鱼眼是极端近视的。

鱼耳

鱼耳藏在头部两侧的骨头里,称为内耳。

鲫鱼的内耳和高等脊椎动物的一样,也有收听声音和平衡身体这两种功能。

但是,它的听觉范围很小,一般只能感受每秒340~690次振动的音波。

鲫鱼的鳔和内耳之间有四块小骨,叫鳔骨,鳔骨能感觉到高频率的音波。

所以,鲫鱼在水域中比较机警。

鱼鳃

鱼的呼吸系统是鳃。

在头部两侧,分别有两块很大的鳃盖,鳃盖里面的空腔叫鳃腔。

掀起鳃盖,可以看见在咽喉两侧各有四个鳃,每个鳃又分成两排鳃片,每排鳃片由许多鳃丝排列组成,每根鳃丝的两侧又生出许多细小的鳃小片。

鱼在水中时,每个鳃片、鳃丝、鳃小片都完全张开,使鳃和水的接触面积扩大,增加摄取水中所溶解的氧的机会。

在鳃小片中有微血管,这里的表皮很薄,当血液流过这里时就完成了气体交换:

将带来的二氧化碳透过鳃小片的薄壁,送到水中;

同时,吸取水中的氧,氧随血液循环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

由于口部和鳃盖的交替开闭,可以使水不断地由口进入口腔,经咽到达鳃腔,与鳃丝接触,然后由鳃孔排到外面,鱼类的呼吸作用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

鱼的鳞片

鲫鱼除头部外,全身都覆有鳞片,而且排列得很规则,呈屋瓦状。

一般在躯干部两侧的鳞片最大,腹面的较小。

鲫鱼的鳞片属于圆鳞,由骨质构成,是真皮的衍生物。

鳞片终生不再更替,上面有生长环,这是由于季节和营养条件不同而形成的。

春夏两季,食物丰富,鳞片生长快,这个时期生成的生长环宽而厚;

晚秋和冬季,食物稀少,生长慢,这个时期生成的生长环狭而薄。

因此,每年都有环纹较宽和较狭的两部分,呈现出鳞片上的生长环。

生长环的数目是每年增加的,根据生长环的数目,可以推断鱼的年龄,而且根据夏环的相对宽度,还可以推断鱼每年的营养状况。

鉴别鱼龄,在鱼的合理捕捞上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侧线

侧线是鱼类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器官,从鱼体的外面可以看到。

这就是在鱼体两侧的由许多小孔排列而成的线条(图2)。

这些小孔称侧线管孔,小孔分布在一些鳞片上,小孔下面互相连通,形成长管,叫做侧线管。

管中充满黏液,外界水流的刺激经过鳞片上的侧线管孔,传达到侧线管中的感觉细胞,可以产生兴奋,兴奋经神经传递给脑,就能产生水流感觉。

鱼类通过侧线可以感知水压大小、水流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