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不断深化。
测绘地理信息对科学管理决策、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工程建设以及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保障能力日益提升,服务效果日益彰显。
尤其是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害应急救灾和灾后重建,新疆、西藏等地应急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
地理信息产业迅猛发展。
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在北京开工建设,湖北和黑龙江等地的地理信息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
中国地图出版集团正式成立。
成功举办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峰会和全国地理信息应用成果及地图展览会,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地理信息市场整顿。
地理信息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势增长,一些测绘地理信息企业纷纷上市,发展势头强劲。
到“十一五”末期,地理信息产业总值突破1000亿元。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成立国家测绘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测绘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和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国家测绘局更名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浙江省测绘局更名为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海南省测绘局更名为海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管理职责进一步拓展;
山东、海南等地市(县)测绘机构、职责和人员基本落实。
法制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和《基础测绘条例》,国土资源部颁布实施《地图审核管理规定》和《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来华测绘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测绘局修订《测绘资质管理规定》和《测绘资质分级标准》等法规。
地方测绘法制建设也取得重要进展。
测绘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不断增强。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能够取得突出成绩,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测绘工作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都对测绘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国务院颁布了多个重要政策文件;
得益于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在基础测绘计划管理、重大测绘工程和科技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
得益于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测绘的财政投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测绘投入力度实现跨越,为测绘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得益于广大干部职工弘扬“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形成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合力,使各项重点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形势。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测绘地理信息发展也进入了全面构建数字中国的关键期、测绘社会产品需求的旺盛期、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加快建设测绘强国的攻坚期。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正处于大有作为、能够作为的黄金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上看,美国等发达国家基于卫星定位、航空航天遥感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基本建成信息化测绘生产服务体系,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等方面的水平在全世界领先。
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对测绘保障与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较过去有显著变化。
发达国家测绘保障与地理信息服务随之加快转型,监测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动态变化,分析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布,为宏观经济管理以及国土空间管理、解决全球性问题等提供动态信息服务成为重要内容。
以大众通过网络上传、下载和编辑地理信息为主要特征的测绘新时代来临,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从国内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成为我国“十二五”主要任务,对测绘保障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应用不断深化,其与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融合日趋紧密,推动不断产生新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适应传统测绘生产服务需要的测绘生产事业机构面临越来越大的改革压力。
市场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地理信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促进产业快速、健康、规范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测绘行政管理力度。
与国际发展趋势以及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是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实现测绘信息化尚需时日,测绘成果社会化应用能力不足,区域测绘发展的协调性不够,测绘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加快转型发展,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测绘地理信息科学发展。
二、拓展发展思路,实现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新跨越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宗旨,着眼于“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总体战略,丰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大力加快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基础测绘水平,全面构建数字中国、实景中国、智能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功能齐全、应用广泛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努力实现测绘信息化和建设测绘强国的目标。
构建数字中国。
实现测绘基准现代化,推进测绘生产服务信息化,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并不断更新地理信息资源,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协同服务。
监测地理国情。
综合应用现代测绘技术和测绘成果,获取、处理、分析及应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信息并提供服务。
转变测绘生产服务方式,进一步丰富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内容,推动测绘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生产向地理信息综合服务转变。
发展壮大产业。
顺应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促进地理信息应用社会化,大力发展卫星导航、位置服务、现代测绘装备制造、网上地图服务以及经营性测绘等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建设测绘强国。
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自主创新,形成先进技术创新力、基础资源支撑力、产业核心竞争力、人才与标准国际影响力和测绘软实力,全面实现地理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以及应用社会化,显著提高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基本原则
坚持按需测绘。
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不断强化主动服务理念,形成从需求出发安排测绘生产等新的理念和机制。
大力推进测绘信息化建设,形成按需测绘能力。
坚持统一协调。
强化统一监管,注重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形成全国“一张图、一个网、一个平台”。
协调好国家测绘与地方测绘、测绘部门与相关部门、军事测绘与民用测绘以及公益性测绘与地理信息产业之间的关系。
坚持效用优先。
做好测绘成果转化应用工作,畅通应用渠道,搭建应用平台,不断提高应用水平。
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将有限的资金切实用在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
坚持科技推动。
充分发挥国家、地方测绘部门以及企业和生产单位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提高测绘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强化科技的支撑作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和信息化测绘体系。
自主创新取得突破,基本形成完善的测绘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测绘技术装备国产化率显著提高。
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提升,初步形成规范的公共服务产品体系,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方式向在线服务的转变。
测绘应急保障服务能力大幅提高,机制基本完善。
基本形成地理国情监测的工作机制和业务能力。
地理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基本建立满足信息化测绘要求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测绘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法规政策和人才队伍。
三、强化基础测绘地位,加快推动数字中国建设
重点围绕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加速测绘基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加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更新和开发利用,为提高测绘保障和地理信息服务能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加速推进测绘基准体系现代化
围绕形成以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和国家高精度大地控制网、新一代国家高程控制网和新一代国家高分辨率重力控制网为主干,构成覆盖全部陆海领土的基准体系,建设并整合全国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网资源,形成分布合理、陆海统一的国家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网。
加快推进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的推广使用。
加强卫星大地控制网、国家高程基准建设,开展重力数据空白区测量工作。
全面完成国家似大地水准面精化任务。
建立陆海统一的国家深度基准体系。
全面改善国家重力基准的图形结构和控制精度,研制新一代高阶地球重力场模型。
积极推进平面、高程、重力三网结合。
建立健全测量标志保护机制,建设测绘基准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
(二)丰富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
提升卫星遥感影像获取能力,加强基础航空摄影工作。
加强基本比例尺尤其是1:
1万及更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完成“927”一期工程,加快二期工程的立项实施。
深化测绘援藏、援疆工作,加大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测绘投入。
适度丰富和拓展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类型,加快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更新。
全面完成1:
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推进城镇建成区1:
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
逐步建立各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级联更新机制。
(三)开展全球测图工作
继续加强南、北极基础测绘。
加强对全球热点和重点地区以及我国边境区域的基础地理信息的获取,建设覆盖全球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开展全球基本地形图编制。
结合我国的探月计划,积极研究月球地形测绘和大地测量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建立月球地理信息数据库,研发数字月面模型等。
(四)加快推进地理信息资源整合和数字城市建设
加快完成全国范围内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的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和协同服务。
完善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
全面总结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在全部地级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开展数字城市建设。
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实现数字城市的互通互联,开展数字省区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推广和普及,推动数字中国、智能中国的建设。
四、加强地理国情监测,提升测绘服务保障能力
充分发挥测绘技术、资源和人才的优势,对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变化情况进行持续监测、统计和分析研究,并及时发布地理国情监测报告,服务政府科学管理和决策,推进测绘实现由静态向动态、由时间点向时间段、由测绘地表形态向监测地表变化、由提供测绘成果向报告监测信息的转变。
(一)做好地理国情监测信息统计分析
加强对现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各类专题地理信息的标准化整合,形成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本底。
进一步加强地理信息资源的深度应用,深入分析地形地貌、地表覆盖、水系流域、交通境界、居民地等要素数据。
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项目的实施,研究资源、生态要素等地理国情动态变化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效果的动态监测工作。
选择若干省开展省级地理国情监测和分析,形成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流程、指标体系、产品体系和服务能力。
(二)建立健全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机制
建立测绘部门与有关部门之间稳定的跨部门地理国情监测机制。
调整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和发布机制,强化相关职能,及时发布地理国情信息。
探索建立社会经济信息地图发布平台。
研究地理国情监测相关政策,制定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和编码、技术规程、成果模式等标准规范。
建设一支覆盖全国、满足地理国情监测要求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五、丰富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内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加大公益性产品开发力度,加快网上服务能力建设,实现服务方式和服务机制的创新,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
(一)拓展公共服务产品覆盖面
大力开发公益性地图产品和测绘基准产品。
在1:
25万公众版地形图的基础上加快探索推出公众版地图产品。
推出网络电子地图、三维数字地图和国家大地图集等产品。
加强国家和区域测绘基准信息服务,推出深度基准以及精确定位、测速、授时等测绘基准公共产品。
(二)全面提升“天地图”服务水平
按照政府规范、企业经营的原则,不断创新运行机制,整合全国乃至全球地理信息资源,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公众版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
将“天地图”服务功能延伸到省级和市级,形成地理信息服务的合力。
加大“天地图”推广应用工作力度,打造一个数据覆盖全球、内容丰富翔实、应用方便快捷、服务优质高效的测绘知名品牌,使其成为互联网内容服务的中国自主品牌。
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安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涉密版和政务版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形成基于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的地理信息在线服务能力。
六、加快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促进地理信息产业繁荣
完善地理信息产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环境。
以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着力培养地理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地理信息新型服务业态。
大力加强地理信息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大力培育地理信息企业和知名品牌,不断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一)提高产业整体实力
继续推进地理信息服务业务拓展。
深入挖掘基于位置的地理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市场潜力,大幅度提高地理信息服务业务覆盖范围和市场盈利水平。
加大地理信息技术与有关技术的集成应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大地理信息技术和位置服务产品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等方面的应用;
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的电子游戏产品、地理信息电视频道以及基于物联网的位置服务产品等。
加快现代测绘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
引导和推进现代高端测绘仪器及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业的资源整合,形成若干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强的核心技术装备研发中心,促进技术装备制造业的合理布局。
切实加强自主品牌构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测绘技术装备,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二)优化产业布局
加快形成完整、合理的产业链条。
扶植一批以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加快发展,形成完善的企业化地理信息数据资源生产体系,大力提升自主获取能力。
充分利用全球地理信息产业重新布局的有利时机,抓住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机会,大力发展数据加工等外包服务业务,不断拓展地理信息的应用服务新领域。
根据现有产业技术和区位优势,在全国不同地区布局建设若干以地理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数据获取、数据加工、地理信息服务为主营业务的高技术园区建设,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向特色园区集中,形成一批具有经济活力、市场竞争力、产业辐射力的地理信息产业集群。
(三)完善产业发展政策
争取把地理信息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完善地理信息市场准入政策,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测绘资质的标准和分类。
建立健全地理信息产业执业资格制度。
推进测绘事业单位改革调整,进一步营造公开、公平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鼓励地理信息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的应用。
科学调整地理信息保密政策,健全地理信息安全监管机制,创新地理信息安全保密措施和监管手段,完善企业使用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有关政策措施。
通过设置相关示范推广和产业化推进项目等,对地理信息领域的品牌培育、技术创新、产学研平台搭建、成果转化等进行重点支持,努力实现重大测绘工程中国产装备使用比例超过50%。
七、加快测绘科技创新,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
以自主创新为重点,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测绘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提高现代测绘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水平。
加速测绘信息化步伐,加大对现有测绘生产服务体系现代化改造力度,全面提升测绘支撑能力。
(一)加强测绘装备现代化建设
建立航天、航空、地面等手段相互补充、相互配套的立体式获取体系。
加快资源三号系列卫星应用系统建设。
开展基础测绘业务对国家对地观测卫星载荷的需求分析,与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衔接。
配合相关单位实施测绘卫星地面几何检校场的统筹建设与共享共用。
大力加强航空遥感能力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等技术提升现有外业测绘技术装备能力。
加强对数字化生产基地和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改造升级,提升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加强地理信息分发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
加强测绘质量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强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建设
围绕建立健全从中央到地方协同配合、专兼职结合的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这一目标,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若干国家级应急测绘基地,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测绘服务装备调用与快速集结机制。
根据不同地区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变化特点,加强地方级应急测绘基地的建设,大力推进无人飞机、无人飞艇、轻型飞机等装备的广泛应用,发展长航时航空遥感摄影平台,配置地理信息快速获取、处理、提供的技术装备,显著增强各地测绘应急保障服务能力。
(三)加强测绘外业安全生产和生活支撑条件建设
深入研究不同地区,尤其是我国西部干旱地区、西南高原地区、东北寒冷地区以及南方植被茂密丘陵地带等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恶劣地区,测绘外业安全生产及野外生活条件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开展测绘外业安全生产和生活支撑条件建设。
认真总结“我国西部1:
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等测绘重大工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经验,加速其成果转化,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卫星导航、通信等技术,建设测绘外业安全监控系统,建设测绘外业安全救援系统和野外生活保障系统。
(四)提升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以测绘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等组成的测绘科技创新组织体系。
建设测绘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部门重点实验室。
整合区域科技力量,发挥各级测绘事业单位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推动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
开展高精度测绘基准建设、航空航天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在重要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降低关键领域技术对外依存度。
加强测绘基础理论研究和测绘软科学研究,提高战略规划、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规划的研究设计水平。
加强测绘仪器、测绘工程、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技术研究,建立我国自主的测绘质量管理体系。
研究制定适应信息化测绘发展的标准和规范,完善地理信息标准形成与协调机制,提高标准的科学性、时效性和适用性。
八、加强区域测绘地理信息的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对测绘保障服务需求的不同特点,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有关要求,加强统筹规划,注重不同地区测绘发展的薄弱环节,在不同地区采取有区别的测绘发展思路,促进全国测绘的协调发展。
(一)明确不同区域的发展重点
西部地区重点填补测绘“空白”,加强地理信息资源获取处理、测绘基准体系现代化建设,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等战略的实施提供测绘服务保障。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重点加强地理信息更新、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维护,加速测绘生产服务方式的转变,推进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加强地理信息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的自主研发,大力发展地理信息产业,为国家东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服务保障。
中部地区重点加强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推动地理信息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的测绘成果转化和应用,充分挖掘人力资源和成本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数据加工业,建设有特色的地理信息外包服务业,为国家中部地区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
(二)促进跨地区协作发展
大力推进跨行政区域的基础测绘协调,逐步建立起区域测绘稳定发展协调机制,全面发挥区域地理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的潜力和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进一步加大区域测绘统筹规划工作,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西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抓紧制定测绘保障服务规划,统筹区域内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获取、处理及服务,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建设区域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区域内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和协同服务。
进一步完善东北三省、西北五省、粤港澳、西南、中部等跨地区测绘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建立跨地区测绘科技、基础测绘、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等方面稳定的合作机制,推进区域测绘协调发展。
(三)强化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抓住当前国家大力扶持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对我国经济落后地区测绘工作的支持力度。
继续做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测绘专项补助经费有关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地方政府增加基础测绘投入。
进一步加大对西藏、新疆等地区测绘人才、科技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国家测绘重大专项的立项和实施工作中优先考虑西部地区的需要。
加大东部地区测绘部门对西部地区测绘部门的对口援助力度,探索建立相应的稳定工作机制。
九、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国际地位
大力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走出去”战略实施,进一步提升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发挥测绘基础性和先行性作用,为我国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有力地保障服务。
(一)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加强与各国政府测绘管理机构以及相关学术团体的联系,建立互访机制,为测绘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搭建平台。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联系,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单位“走出去”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和工程搭桥铺路。
鼓励我国测绘企业到国外参展参会,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建立稳定的国际营销渠道创造条件。
积极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企业承担、参与全球及区域性测绘科技合作计划,与世界知名测绘科研机构、大学和跨国公司成立联合研究机构或进行其他形式的科技合作。
积极争取测绘地理信息相关国际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