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8445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顺德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顺德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顺德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顺德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顺德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顺德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

《顺德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顺德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顺德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

“十一五”期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79间(包括卫生机构4间)。

其中医院29间(综合医院17间,专科医院12间),包括公立医院15间(区属5间,镇(街道)10间),集体办医院1间,民营医院13间;

医院下伸医疗网点85间;

农村卫生站124间;

企事业单位医务室127间;

个体诊所(门诊部)137间;

社区卫生服务站73间,其中政府举办的61间、私人举办的12间。

4.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日趋平衡。

至“十一五”期末,全区拥有医院床位总数7123张,比“十五”期末增加49.9%,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3.4张(按常住人口210万计算,下同)。

其中公立医院拥有病床5789张,占医院床位总数的81.3%;

民营医院拥有1334张,占医院床位总数18.7%。

全区卫生技术人员9814人,比“十五”期末增加41.2%,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7人。

其中医师4931人,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为2.35人。

全区拥有护士4868人,每千人口拥有护士2.32人;

医护比为1:

0.99。

卫技人员中高级职称965人,占9.83%,中级职称1542人,占15.71%,初级职称3477人,占35.43%。

2009年门急诊1909.4万人次,人均看门急诊达9.10次(全国4.00人次、中国东部地区5.47人次、广东省6.63人次);

住院22.68万人次,住院率为10.8%(全国9.93%、中国东部地区10.32%、广东省9.63%);

平均看病人次和住院率均高于全国、中国东部和广东省的平均水平。

平均住院日8.8天。

抢救危重病人5375人次,抢救成功率88.58%,病床使用率86.19%。

各级医院建设已具规模,人员、技术、设备、用房配套,科室功能比较齐全,技术能力较强。

镇(街道)医院具有处理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病的能力,均能开展腹部、胸部、颅脑和骨科等手术。

区属医院专科建设日趋完善,心血管、新生儿、神经、消化、呼吸、泌尿、妇产、骨伤、肿瘤、康复等专科发展较快。

无偿献血100%满足临床需求,成分输血比例达99.9%。

全区拥有MRI、ECT、CT、500MA以上X光机、体外震波碎石机、高压氧仓、直线加速器、钴60治疗机以及三维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心电监护仪、各种内窥镜等一大批先进医疗仪器设备,所有医院都装备了中央请护、吸氧系统。

一般设备基本齐全,专科设备比较配套,医院设备均达到了全国同级的先进水平。

5.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伴随我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调整完善,2007年在全省率先建立基本门诊医疗保障制度,着力解决群众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门诊医疗。

居民住院医保的保险费从250元/年(财政补助130元)提高至目前的330元/年(财政补助170元);

居民门诊医保的保险费从80元/年(财政补助40元)提高至目前的120元/年(财政补助60元)。

在筹资水平提高的同时,保障水平也逐步提升,包括住院年度最高报销限额的提高,可报销用药范围的扩大,市内跨区住院的放宽,门诊常用检查项目的增加等,群众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减轻。

2010年12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721336人,参保率98.7%;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656919人;

两类保险的参保总人数比“十五”期末提高了6.9%。

6.群众就医环境明显改善。

区第一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伍仲珮纪念医院等3间区属医院已于2010年陆续启动易地新建、改(扩)建等基建工程。

全区10个镇(街道)均有1间政府办的乡镇医院,各镇(街道)政府加大了对镇(街道)医院的投入,全面推进了医院的“二次改貌”工程,10个镇(街道)医院均进行了易地重建和改(扩)建,建设投入近8亿元。

所有建设项目完工后,全区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及民营医院)建筑面积将达1263652平方米,群众的就医环境进一步改善。

同时,各镇(街道)医院进一步加强了内涵建设,先后推行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和医务人员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病历一本通等制度,医疗服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使居民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7.卫生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

全区搭建了卫生专网平台,并全面升级到100M光纤,该平台能够与各医疗卫生单位连接,同时也能与区政府各部门连通,为日后全区性的信息交换奠定基础。

推出了区域性的“医疗机构门诊预约挂号系统”,整合全区医疗机构、医生及名医专家信息,方便群众就诊,提高了医院的效率,缓解就医“三长一短”的问题。

开发了依托顺德政务地理信息平台的“120”救护车视频监控平台,实现对救护车的统一监控及调度。

建设了卫生费用数据采集平台,建立以门诊、住院收费清单及体检信息为核心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对医疗单位费用的监督。

8.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

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和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城镇、卫生村活动,全民卫生意识进一步提高,城乡卫生状况全面改善。

10个镇(街道)全部实现国家卫生城市(镇)目标,160个村(社区)创建成广东省卫生村;

除四害工作得到全面加强,逐步实现专业化管理。

9.卫生监督工作探索发展。

“十一五”期间,新设了职业卫生监督股和新证审查组,在均安镇设置直属的卫生监督工作组,推行无证企业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探索镇(街道)一级监督执法模式;

全面提升卫生监督综合执法水平。

升级了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平台,接入政府并联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推广网上办事平台,提高卫生许可工作的规范性和服务水平,有效降低各种食品安全、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和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风险。

在2009年我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顺利移交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

(二)存在问题。

1.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工作压力较大。

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和外来人口的流动,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原已受到控制的传染病又有死灰复燃的苗头,尤其外来流动儿童群体发生传染病流行的隐患加大。

同时,基层防保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和预防接种门诊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率远远达不到“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主要原因是没有专项防治经费,相关工作未能深入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信息未能全区互联。

职业病、精神卫生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居民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

2.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670.18亿元,财政收入89.29亿元。

全年财政支出83.23亿元,其中区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支出1.36亿元,仅占财政支出的1.63%。

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落后于珠三角地区,与深圳市各区比较差距更大。

卫生事业发展受到较大制约。

顺德作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和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医疗卫生服务人口总数迅速增长,目前的医疗硬件配置及服务能力已难以满足地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许多医疗机构的业务用房长期超负荷使用,严重阻碍了医疗服务、教学和科研等业务的发展,也给医疗安全带来较大的压力。

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仪器设备需求量不断加大,且种类需求增多、档次日趋提高,但限于医院的经济基础和整体发展,经费投入不尽合理与设备供不应求的矛盾普遍存在。

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与临床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功能和信息共享、交换上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3.公共卫生体系尚未完善,经费投入不足,队伍不稳定。

首先,公共卫生网络体系仍不完善,尤其是基层网底建设不严密,公共卫生机构不健全,人员配置与服务人口总数不相适应。

全区现有疾病预防控制专职人员260人,仅约每万人口1.24人;

卫生监督人员29人,约每万服务人口0.14人,与标准配备差距较大;

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精神卫生及社区公共卫生专职人员也严重缺乏,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尤显突出。

其次,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落后。

全区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尚未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妇幼卫生信息网络建设滞后,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卫生保健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政府对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政策和监督考核制度尚未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爱国卫生等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尚未建立,疾控专业人员开展公共卫生监测的法律地位未明确,在卫生监测采样中常遇到阻挠,甚至被拒绝监测,相关卫生检测率偏低。

4.现行医药卫生体制机制不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

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不合理,未能充分体现公益性质。

城乡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部分镇(街道)、社区医疗机构基础薄弱,技术人才匮乏,服务水平和质量难以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

部分医疗卫生单位的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医疗护理规范实施不严格,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医疗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医患纠纷时有发生。

我区护理人员缺乏,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不足,根源在于关于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培养、保障等机制滞后,同珠三角其他地区相比无明显优势,严重制约了人才队伍的建设。

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应急处理机制和部门联动机制不够完善,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防治重大传染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客观需要。

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和补偿机制不完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是社会热点。

此外,对医疗机构监管仍有缺位,私营诊所的管理较为混乱,有待进一步改进。

以上问题,反映出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5.药品监管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差距。

当前我区的健康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药品零售企业良莠不齐,药品市场鱼龙混杂,在健全药品科学监管机制上仍需探索。

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保健食品、药品非法广告宣传整治,还要加大力度。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工作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卫生工作方针,坚持卫生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卫生协调发展,统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协调发展,建设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努力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切实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提高全区居民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有机统一,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二)基本原则。

1.探索建立与顺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际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系,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证群众基本用药。

2.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强化政府责任,改革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扭转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倾向,减轻群众负担,改善医患关系。

3.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重,制定扶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中西医、中西药协调发展。

4.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为重点,健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5.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多渠道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鼓励公平、有序竞争。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建立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能力整体得到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

初步建立起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医药费用增长得到合理控制;

群众看病自费比例进一步降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2.主要评价指标(按常住人口计算):

(1)人均期望寿命达78岁;

(2)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6/10万以下;

(3)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

(4)基础免疫“六苗”全程接种率为95%以上;

(5)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100%;

(6)传染病漏报率2%以下;

(7)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6%以上;

(8)精神病社区监护率90%以上;

(9)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人口覆盖率100%;

(10)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5%,合格率达到95%;

(11)每万人口拥有卫生监督人员数1~1.5人;

(12)每万人口拥有疾病预防控制人员3.5~4人;

(13)卫生镇、村达标率100%;

(14)粪便无害化处理率99%以上;

(15)自来水普及率100%;

(16)每千人口拥有医生2.8人;

(17)每千人口拥有病床4.3张;

(18)病床使用率85%以上;

(19)平均住院日<

8.5天;

(20)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100%;

(21)成分输血率99%以上。

三、发展对策和措施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1.快速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公共卫生突出问题和财政承受能力,逐步制定和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包括实施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预防接种、落实传染病报告处理、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以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结合本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职业卫生问题,逐步增加公共卫生经费,把基本职业卫生服务(含职业病报告、职业健康体检和企业健康教育等)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启动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改水改厕,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妇女增补叶酸预防出生缺陷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卫生创建成果,全面优化城乡人居环境。

进一步解决城乡公共卫生问题,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继续实施结核病和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职业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对可疑肺结核病患者实行规定项目免费检查,对肺结核病人实行抗结核免费药物治疗和随访检查。

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以及艾滋病预防和治疗等咨询服务。

为从事有毒、有害作业人员免费提供职业病防治相关咨询服务,逐步推进职业卫生“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评审工作。

鼓励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提高免费婚检率。

推行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防治康复模式。

2.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

根据政府的规划,通过完善药品目录、探索门诊一卡通等便民惠民措施,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力争到2015年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增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投入,扩大城镇职工医保门诊特定病种范围,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探索适合我区的分级医疗保障体制,合理利用保障资金,引导居民首诊在社区。

3.落实基本药物制度。

在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镇(街道)医院下属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府举办的镇(街道)医院使用纳入国家、省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并实行零差价。

加强对基本药物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建立生产、流通环节实时监控网络,确保发放到公众手里的基本药物安全、适宜、有效。

对于严格遵守基本药物制度的企业和单位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违反规定或者造成危害后果的企业和单位则依照法律规定给予相应处罚。

4.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

明晰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权责,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继续推行聘用合同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服务效率和岗位责任为基础的绩效考核制度。

改进和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积极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科医师培训制度的衔接和统一。

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

推行临床路径。

加大区属医疗机构对口帮扶镇(街道)医疗机构力度,探索区域医疗服务联网运作,促进区域医疗服务同质化。

推行电子医疗档案。

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推进和完善“病历一本通”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

探索建立由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社会评估机构、群众代表和专家参与的医院质量监管和评价制度。

全面推行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制度。

5.全力打造医学教育平台。

继续完善并加强医学重点学科的建设,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培育省级重点或特色专科1~

2个,构建区级重点专科群。

在规划期内,通过与医学院校的合作,争取建立1~2个医学博士联合培养点或博士流动站,建立3~

6个硕士联合培养点。

并培养部分骨干成为兼职硕导、博导。

建立健全专科医师培训机制,在一级以上医院全面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争取创建一所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继续加大全科医学培训基地的建设力度,所有公立医院均创建成为全科医学培训基地,全力打造全科医学人才培训平台。

加强教学医院集群化建设,力争打造出一张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学教育名片。

(二)加强医疗机构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和质量。

1.健全医护质控工作网络。

完善医疗机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落实医护质量控制措施,促进医疗质量不断提高。

2.强化医疗安全管理。

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准入管理,落实国家临床技术准入标准的相关规定;

大力推进无偿献血工作,保证我区无偿献血100%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加强血液安全管理,全面推广成分输血,严把血液安全关,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落实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

加强临床合理用药培训,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3.完善医疗机构设置。

到“十二五”期末,医院床位总数达9201张,较“十一五”期末增加29.2%,配置卫生技术人员12500人,医师5880人,高级职称占15%,中级职称占30%,医疗卫生服务总体水平居省内同级先进水平。

加大现有公立医疗卫生单位新(扩)建力度,积极推进区第一人民医院、桂洲医院易地新建和区伍仲珮纪念医院、区中医院等医院改(扩)建工程。

开展医院级别评审工作,按照《广东省医院评审标准和评价细则(三级、二级)》要求,加强公立医院的内涵建设,在“十二五”期内,区第一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伍仲珮纪念医院、桂洲医院达到三级综合(专科)医院的规模和水平,其他镇(街道)医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的规模和水平。

加强现有民营医院的内涵建设,在“十二五”期内,广东同江医院达到三级综合医院的规模和水平,新容奇医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的规模和水平;

打造一批专科特色明显、技术水平领先、辐射珠三角的专科医院,1

~2间专科医院达到二级专科医院的规模和水平,并根据市场需要,适当增设高起点、高标准的专科医院2~3间。

“十二五”期间原则上不新增公立和民营综合医院,“十二五”期间因城市区域变化而出现新的人口集聚区域,若新区人口在10万以下,可以由所在镇(街道)医院就近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站,若新区人口在20万以下,可考虑新增一间二级综合医疗机构,若新区人口超过30万,可考虑新增一间三级综合医疗机构。

新增综合医院由区成立的医疗机构设置专家论证委员会进行论证,决定资本引入方式。

规范其他医疗机构设置。

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有关协议的安排,适量增设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设置的医疗机构。

“十二五”期间不新增民营综合门诊部,根据市场需要,适当增设民营专科门诊部3~4间。

不再增设村卫生站。

医务室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规范管理。

“十二五”期间按比例适当增加个体诊所、中医坐堂诊所和护理服务机构数量,增加数量控制在80间以内。

4.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体系建设。

加强“120”急救指挥系统建设,依托区第一人民医院新址,成立区“120”急救指挥中心,建立“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症监护”的一体化医疗急救模式。

在现有17间定点医院基础上,适当扩大全区“120”急救系统覆盖网络,将符合条件的民营综合/专科医院纳入“120”急救体系。

加强“120”定点医院急诊急救水平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提升专业人才技术能力等措施,基本建成适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医疗急救救治体系。

健全传染病救治体系,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组建感染性疾病科,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建设,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5.积极防范和妥善处理好医疗纠纷。

对内,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白求恩精神,积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

对外,要加强医患沟通,建立畅通互动的沟通机制,让患者及其家属充分领会白衣天使的风范。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医疗机构要妥善处理,充分发挥各方作用,及时调解纠纷、有效化解矛盾。

要重视媒体的作用,通过与媒体沟通联系,引导媒体正面宣传。

6.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医疗市场秩序。

转变卫生行政部门职能,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杠杆和信息引导等手段,提高行政能力,强化卫生法制,规范行政许可,加大监督力度,建立机构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程序明晰、执法有力、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新体制。

完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运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加强医疗服务监管,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落实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完善患者投诉处理和医患争议处理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继续探索医疗机构长效监管机制,完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良职业行为记分管理,推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