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社.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838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社.doc

《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社.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社.doc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哪些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的?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5、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制约作用表现方面):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

2、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能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8、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习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习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有特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统一是校风。

9、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0、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能够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1、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12、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

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3、什么是素质教育(基本理念表现在哪方面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解)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根不是只注重少数人发展;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4、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6种(教师职业特点)

答: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15、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a、教师学科专业素养:

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b、教师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6、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优良的个性品质:

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乐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等

不良的个性品质:

孤僻冷漠,木讷呆滞、悲观生气、主观偏心、过分挑剔、嘲讽学生、无耐心、对学生有敌意、训斥学生等

17、教科书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

(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熟练的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8、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按照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适应性、适合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

  (4)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学科内容的联系和衔接。

19、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要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20、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1、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2、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学实践如何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1、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3、如何上好一堂课(一节课上好的标准)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教师要明白这堂课应使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

2、内容正确。

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

3、方法得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4、表达清晰、组织严密;5、气氛热烈。

24、班级授课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

1、理论与实际脱节;

2、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4、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25、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

(2)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2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27、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德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28、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9、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建议:

(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2)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3)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4)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30、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31、班集体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32、班级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3、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过程(班主任如何组建、形成和培养一个班集体):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4、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第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第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5、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36、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答: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37、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或说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a、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具体而言:

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b、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

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