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7104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10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

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

(四)夜寐不安

1.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适宜,避免噪音。

2.遵医嘱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交、中脘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脾、神门、三焦、皮质下、肝等穴。

4.遵医嘱中药泡洗,每晚睡前半小时遵医嘱予中药泡足。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气阴两虚型、心虚胆怯型及气虚血瘀型中汤药剂宜热服;

痰热内扰型中汤药剂宜温服;

利水药需浓煎空腹或饭前服用;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

(1)严格按医嘱调节输注速度,可选用输液泵控制速度。

(2)严密观察药物反应,尤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如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绿视心律失常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3)其他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3.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艾灸:

应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避免应用(其他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协助患者制定合理作息时间,不宜晚睡,睡前不宜过度兴奋。

最好在上午、下午各有一次卧床休息或短暂睡眠的时间,以30分钟为宜。

2.季节交替温差变化大时,注意预防感冒。

3.发作期静卧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活动计划,活动量应按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不引起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为度,活动中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压变化,如有头晕、气促、汗出、胸闷痛等症状要停止活动,休息缓解,严重不适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指导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排便时勿过于用力屏气,保持排便通畅。

(二)饮食指导

1.气阴两虚证:

宜食补气、性平、味甘或甘温,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品,如大枣、花生、山药等。

忌食破气耗气、生冷性凉、油腻厚味、辛辣的食品,避免煎炸食物。

2.心虚胆怯证:

宜食滋阴清热养阴安神的食品,如柏子玉竹茶。

忌食辛辣香燥食品。

3.痰热内扰证:

宜食清化痰热,补中益气,滋养心阴的食品,如荸荠、甘蔗等;

也可选用薏苡仁、大枣、山药、莲子等熬粥食用。

4.气虚血瘀证:

宜食补气、化瘀通络,行气活血的食品,如山药、菱角、荔枝、葡萄、鲢鱼、鳝鱼等。

也可食用桃仁、油菜等活血祛瘀的食品。

忌食破气耗气、生冷酸涩、油腻厚味、辛辣等食品。

(三)情志护理

1.对心悸发作时自觉心慌恐惧的患者专人守护,稳定情绪。

2.指导患者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

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利于疾病的好转或康复。

3.告知患者诱发促脉证的各种因素,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主动加强自我保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五、护理难点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差,疾病复发率高。

解决思路:

1.教会患者自测脉搏,甄别房颤节律,一旦疾病发作时能够早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2.建立促脉证患者自我疾病认知调查档案,对患者及家属的疾病认知进行评估。

提出护理问题,协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护理计划,逐步实施。

3.针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定期电话随访监控,出院后15天、30天、60天。

随访内容为:

用药依从性、生活起居规律性、自我疾病管理的自律性。

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纤颤)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

是□否□

证候诊断:

气阴两虚证□心虚胆怯证□痰热内扰证□气虚血瘀证□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心悸□

1.病情观察□

2.体位□

3.氧疗□

4.用药护理□

5.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泡洗□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2.穴位贴敷□应用次数:

3.耳穴贴压□应用次数:

4.穴位按摩□应用次数:

5.其他:

应用次数:

(请注明,下同)

好□较好□

一般□差□

胸闷胸痛□

2.氧疗□

3.生命体征监测□

5.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应用次数:

3.穴位按摩□应用次数:

4.中药泡洗□应用次数:

5.艾灸□应用次数:

6.其他:

气短乏力□

1.体位□

2.安全防护□

3.其他护理措施:

3.其他:

夜寐不安□

1.生活护理□

2.其他护理措施:

2.穴位按摩□应用次数:

4.其他:

其他

□(请注明)

1.

2.

3.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艾灸

穴位贴敷

耳穴贴压

穴位按摩

中药泡洗

健康指导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邪盛正虚证:

面色苍白,头晕,疲乏无力,活动后心慌气短,或发热,出血,骨痛。

舌质淡,苔薄白。

(二)邪热炽盛证:

壮热口渴,皮现紫癜,齿鼻渗血,血色鲜红。

舌质红,苔黄。

(三)痰瘀互结证:

瘰疬痰核,胁下包块,按之坚硬,时有胀痛,或伴有低热、盗汗,面色不华。

舌质暗,苔腻。

(一)疲乏无力

1.注意休息,适当活动,重度贫血者,卧床休息,限制探视。

2.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皮肤和黏膜以及自觉症状,监测血红蛋白值及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计数等。

3.心慌气短伴头晕明显者,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穴心、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等穴。

粒细胞缺乏(<0.5×

109/L)的患者禁用。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

(二)发热

1.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准确监测、记录体温。

2.高热者可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置冰袋,或使用冰毯机物理降温,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热退汗出时,及时更换衣裤、被褥,防止受凉。

3.保证休息,限制陪住和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曲池、耳尖等穴。

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

5.遵医嘱中药熏洗或中药湿敷。

(三)骨痛

1.卧床休息,减少活动,改变体位时动作轻缓。

2.保持肢体功能位,避免受压,可给予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头维、上星、百会、风池、风府、列缺、合谷、阿是穴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脑、额、枕、神门、肝等穴。

(四)出血

1.观察出血的部位、色、质、量的变化及病情症状,出现面色苍白、气息短促、出冷汗、四肢厥冷或突然间的剧烈头痛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2.局部出血护理:

(1)鼻腔出血:

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报告医师,遵医嘱用云南白药棉球填塞鼻腔,如出血量大且位置较深时请耳鼻喉科会诊填塞;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鼻、肺、肾上腺、额等穴,粒细胞缺乏(<0.5×

(2)牙龈出血:

报告医师,遵医嘱用棉棒蘸止血药物局部按压,或用云南白药/三七粉棉球外敷牙龈或遵医嘱予凉血止血类中药汤剂含漱止血,做好口腔护理。

(3)皮肤黏膜出血:

注意出血部位观察和皮肤保护,治疗或注射后穿刺局部应按压15分钟以上,避免出血。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中药含漱:

遵医嘱实施中药含漱,每日5次(晨起、睡前、三餐后及出血时),每次2~3遍,每遍10~20ml。

先用清水漱口,然后口含中药30秒,再行冲击性漱口1分钟,使漱口液充分接触牙龈齿缝及口腔黏膜。

中药漱口后10分钟内禁止刷牙、饮水及进食。

3.注射给药

(1)亚砷酸注射液:

稀释后3~4小时内输注,可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注意观察胃肠道反应。

(2)三尖杉注射液:

易损害心肌及心脏传导,输液速度小于40滴/分,注意观察心律及血压的变化。

2.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3.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4.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5.中药湿敷(详见附录2)。

1.病室安静整洁,定时开窗通风。

2.保证充分的休息,限制陪住和探视,重症患者卧床休息,粒细胞缺乏的患者(<0.5×

109/L)实行保护性隔离。

3.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口腔清洁,经常漱口,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挖鼻孔、用力擤鼻涕等。

4.指导患者保持大便通畅,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女性患者注意经期卫生。

5.指导患者适度活动,避免磕碰、外伤,洗浴用水不宜过热,不可用力搔抓皮肤,保持皮肤清洁。

1.邪盛正虚证:

宜食益气养阴的食品,如银耳、山药、莲子等;

忌食寒凉冰冷的食品,如海鲜、绿豆等。

2.邪热炽盛证:

宜食清热解毒的食品,如冬瓜、绿豆、竹笋等;

忌食温热辛辣的食品,如羊肉、辣椒等。

3.痰瘀互结证:

宜食祛瘀化痰的食品,可选用杏仁、白萝卜、陈皮等;

忌食肥甘厚腻的食品,如肥肉、奶油等。

4.发热患者多饮水或果汁,如西瓜汁、梨汁、桔汁或用鲜芦根煎汤代茶饮,汗出较多者,可适量饮用淡盐水,脾胃虚寒者慎用。

5.贫血患者宜食富含铁的食品,如豌豆、黑豆、芝麻酱、蛋黄、血豆腐、猪肝等。

6.有出血倾向患者避免食用坚硬或带骨刺的食品,如坚果、排骨、鱼虾等。

(三)情志调理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发病诱因、治疗方法及化疗时注意事项等,使患者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注意调节情志,宜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可采用移情疗法、暗示疗法等,及时发泄抑郁情绪,化郁为畅。

3.定期组织病友会,患者通过沟通交流,增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PICC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

1.患者骨髓抑制期要监测血象及体温,每日评估导管情况,如发现穿刺局部红肿、疼痛及出现分泌物等,及时处理。

2.患者化疗期间可沿置入PICC导管的血管走向外敷金黄膏或血管保护膜。

3.教会患者PICC置管的自我护理方法,如日常活动、洗澡的注意事项以及自我观察知识等。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邪盛正虚证□邪热炽盛证□痰瘀互结证□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疲乏无力□

1.活动与休息□

2.评估皮肤、黏膜及血象□

4.其他护理措施:

发热□

1.体温监测□

2.高热护理□

3.生活起居□

1.穴位按摩□应用次数:

2.中药熏洗□应用次数:

3.中药湿敷□应用次数:

骨痛□

2.保持肢体功能位□

3.局部冷敷□

2.耳穴贴压□应用次数:

出血□

1.评估出血情况□

2.鼻腔护理□

3.口腔护理□

4.皮肤护理□

2.其他:

中药熏洗

中药湿敷

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肝胃郁热证:

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反食,心烦易怒,嘈杂易饥,舌红苔黄。

(二)胆热犯胃证:

口苦咽干,烧心,脘胁胀痛,胸痛背痛,反酸,嗳气反流,心烦失眠,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腻。

(三)中虚气逆证:

反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胃脘隐痛,胃痞胀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

(四)气郁痰阻证:

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嗳气或反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半夜呛咳,舌苔白腻。

(五)瘀血阻络证:

胸骨后灼痛或刺痛,后背痛,呕血或黑便,烧心,反酸,嗳气,胃脘隐痛,舌质紫暗或瘀斑。

(一)烧心、反酸、嘈杂

1.观察烧心、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30分钟内不宜平卧,就寝时宜抬高床头30°

反酸明显者,用温淡盐水漱口。

口苦、口臭、牙龈肿痛做好口腔护理,可遵医嘱应用中药含漱。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天枢、中脘、膈俞、天突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神门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胃俞、合谷、膈俞等穴。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合谷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神阙、中脘、天枢等穴。

(二)胸骨后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

2.注意休息,少量饮温开水,可自上而下按摩胃脘部,使气顺而痛缓。

3.遵医嘱艾灸,取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膻中、中脘、胃俞等穴。

(三)嗳气、胃脘胀满

1.观察嗳气的时间、次数及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天枢、气海、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天枢、胃俞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神门、肝胆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合谷等穴。

中药以餐后少量频服为宜(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4.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5.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1.季节变化时注意胃区保暖,避免受凉。

2.由于反流易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应抬高床头30°

3.餐后:

宜取直立位或0.5~1.5小时后进行散步,运动时间30~40分钟,以身体发热、微汗、不感到疲劳为宜。

4.睡前:

不进食,晚餐与入睡的间隔不少于3小时;

腹部按摩:

仰卧位双腿屈曲,用右手的掌心在腹部按顺时针方向做绕圈按摩,也可从上腹往下腹缓缓按摩,每天进行3~4次,每次5~10分钟左右。

1.肝胃郁热证:

宜食疏肝解郁,和胃清热的食品,如金橘根、猪肚;

肝气犯胃者宜食理气降气的食品,如萝卜、佛手、生姜等。

2.胆热犯胃证:

宜食疏肝利胆,清热和胃的食品,如猕猴桃、甘蔗(不宜空腹食用)、白菜、蚌肉、生姜等。

3.中虚气逆证:

宜食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食品,如粳米、莲藕、香菇、山药、猪肚、莲子等。

4.气郁痰阻证:

宜食理气止郁,健脾化痰的食品,如扁豆、佛手、萝卜等。

5.瘀血阻络证:

宜食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的食品,如莲藕、丝瓜等。

6.烧心反酸的患者忌食生冷,少食甜、酸之品,戒烟酒、浓茶、浓咖啡、韭菜、茴香等,不宜过饱或过量饮水;

胸骨后灼痛的患者忌食过热、过烫的食物以免损伤食道粘膜,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胃脘胀满的患者宜少量多餐,控制饮食摄入量,可进少量清淡易消化流食。

7.烹调方法。

食物应切细煮软,烹调以烧、蒸、煮等软性烹调为主,忌煎、炸、熏烤及腌制食品。

1.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指导患者避免忧思恼怒,保持乐观情绪。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针对患者不良情绪,指导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淡化、消除不良情志;

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如言语暗示、药物暗示、情境暗示等,解除患者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

2.鼓励患者间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患者难以建立和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1.设计通俗易懂的吐酸病健康教育手册,便于患者学习。

2.加强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护理,通过电话访视的方式定期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管理,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养成。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其他:

烧心、反酸、嘈杂□

1.穴位贴敷□应用次数:

4.艾灸□应用次数:

5.穴位注射□应用次数:

胸骨后灼痛□

1.疼痛观察□

2.胃脘部按摩□

1.艾灸□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嗳气、胃脘胀满□

4.穴位注射□应用次数:

其他:

穴位注射

上级护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