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版现代教育技术Word格式.docx
《完成版现代教育技术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成版现代教育技术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内容、进度任意选择,难点可以反复学,已掌握的部分可以跳过;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参与过程控制,犹如身临其境等,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实践机会。
现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课堂和实验教学环境的变革,有助于促进教师开展创新教育,提高教学效率;
也有助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知识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
4.现代信息技术引起的教育方式变革
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课堂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教学主导,以文字化的教案为授课内容,进行面对面的正规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使之得以创新和发展。
在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基础上,在像原先那样采用文字教案的同时,教师开始利用教师备课系统和教学工作支持系统,筛选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信息制成CAI课件,学生也可自主制作CAI。
现代信息技术还使得另一种教育方式——网上远程教育,越来越多成为当今网络化时代不可缺乏的教育方式。
网上远程教学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网上远程教学优化配置了网上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扩大了共享面。
5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
第一,教师的“讲”变为“导”。
信息时代教师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
但是,教的方法已经有本质上的变革。
“教”师应该变为“导”师。
信息时代,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不断的知识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所以,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
因此,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质与量的高水平。
第二,学生的“听”变为“学”。
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
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
信息时代,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
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将会更加深刻、巩固。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挑战,这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6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教育内容的改革与革命。
首先,信息时代需要有知识的人才。
因此,知识的拥有不仅止于对前人积累的知识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对新知识的更新。
其次,信息社会不但要求会学习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具有协作能力的人才。
7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高等院校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必须注重高校教师们的现代教育观念的培养和信息技术手段等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
这就迫使高等学校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构建工具以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通常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整个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
8.网络大学的出现,即使传统的大学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又使大学更需要相互协作,实施资源共享。
传统的大学,各自在校园内开展教学,彼此间可以较少往来。
然而,网络教育突破了校园的限制,每个大学教育可能利用现代网络,把自己的教育扩展到全国甚至全球的每一个地方。
目前,世界上和国内一流大学,不仅利用校园网络给校园内学生提供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降低办学成本,而且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全国各地甚至向国外提供各类大学教育。
因此,一流大学正凭借他们的品牌和拥有著名教授的优势,努力发展远程教育网,扩大校外教育规模,抢占教育的生源市场。
显然,各高校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生源竞争。
另一方面,网络教育,需要制作大量的高水平的课件,靠单个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这需要各高校之间的分工协作,实现课件和网络资源的共享。
高等学校只有自觉地在教学中大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降低办学成本,积极参与网络教育的协作,尽力创造本校办学特色,才可能在高校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远影响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影响还会继续扩大和深化。
未来的教育变革我们无法预料,为了迎接时代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地运用当代信息技术,革新教育思想、培养模式、教学组织、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实现教育的一次革命。
那么如何将传统教育的优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整和起来,寻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2、互联网+对教育的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促进作用?
互联网作为人类最伟大的科技创新成果之一,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如果说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那就必须能够解决教育质量低下、教育效率不高、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否则难以称得上是“革命性影响”。
那么,互联网有哪些特性或功能可以改变教育呢?
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智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
从教育的角度讲,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跳出教育的范畴讲,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信息交换和处理的过程,而互联网的核心功能正是信息交换和处理。
互联网信息交换和处理的功能至少有以下八个特点:
1)快——信息交换和处理的速度快;
2)低——信息交换和处理的成本低;
3)超——信息交换和处理超越时空;
4)大——信息交换和处理的容量大;
5)强——信息交换和处理的能力强;
6)省——信息交换和处理省时、省力、省钱;
7)众——众人可以同时发言、倾听或回应;
8)多——交换和处理的信息品种多:
文本、图像、语音等。
互联网信息交换和处理的每一个特点都将对教育发展起到直接、显著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众人可以同时发言、倾听或回应”的功能,可以实现“多对多”(Many-to-Many),改变传统课堂、电视课堂和网络视频课堂的“一对多”(One-to-many)的信息交换局限性,能够有效帮助学校教师从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讨论交流”为核心的常态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模式,营造大范围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学习环境。
互联网信息交换和处理的其他特点更加强化了“多对多”的教学效果。
3、信息技术与课程如何进行有效的融合,有没有融合的策略和方法?
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减少无效时间,得以提高课堂效益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方法。
因而“问题”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
有些问题字数少,教师可以边讲边板书,对课堂进度没有什么影响。
但有的问题字数很多,若教师在课堂上抄题,则会浪费很多宝贵的课堂时间。
比如应用性的问题,探究类的问题。
字数往往上百个。
在使用多媒体后,学生能迅速进入读题的阶段。
还有在做计算类的巩固练习时,题目多,但简单,要求学生尽快解决。
学生的能力有大有小,教师不可能写一道,学生做一道,这样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益。
教师在避免了抄题这个环节后,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来关注学生,学生也少了一些开小差的机会。
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
二、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利于学生理解
数学知识是高度抽象的知识。
初中数学逐渐摆脱直观,进入抽象,然而在这个过
程中,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若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将某些知识的发生过程形象化,辅助学生理解。
但由于条件和操作技术的限制。
所得结果总不令人满意。
我就用flash做了一个课件。
给学生展示了用平面去截立方体,所得截面分别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情况。
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思考等方式,对这一节知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函数图象也是一个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
在学生充分列表,画图,对函数图象有一个初步了解后,我通过几何画板再把相应图象展示出来。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抽象知识有了形象化的认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情境。
让学生体会数学源自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数学问题,可以创设逼真的数学问题情境,比用文本形式呈现的数学问题更具有直观性、可视性和活动性。
在引入函数概念时,通过静态画面和动态视频给学生展示了几幅生活场景。
汽车在不同的速度下急刹车;
喷泉喷水;
塔吊等然后再从中归纳出数学问题。
让学生明白数学就来自生活。
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用在教学中有这么多的好处,但也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信息技术只是辅助,不是必须的。
我们传统教学中的动手折、动手画、动手量、实物演示同样不可少,很多是信息技术不能替代的。
我们不能完全依赖让信息技术学生只当一个观众,忽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不是我们表演的观众。
比如前面说的用平面去截立方体这一内容的教学,尽管我们可以用电脑模拟,但学生动手去截的这一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我们不能进入误区。
使用信息技术时,课堂上呈现的题目要比不用信息技术,个别学生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时,屏幕上已经换成新题了。
又只得把精力放在新题上,跟着屏幕上的题跑,而没有自己的反思,消化。
教学就又成了灌输式,
第三,不能过分追求直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情况,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恰当的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必要的。
但是,教师的教学处理如果过于直观,不恰当、过分地依赖的演示信息技术功能,则会降低学生思维水平,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应该充分认识到,运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利大于弊,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把多媒体好的一面加以利用,而把不利的一面尽量避免。
这样就可以提高我们数学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成功。
4、信息化教育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五化三性
五化
◇教育信息显示多媒化
◇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
◇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
◇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
◇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
三性
◇开放性
◇非线性
◇交互性
5、信息时代师生的角色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如何转变,学生的角色如何转变?
一.信息时代的教师角色的转换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信息时代,网络化学习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
由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的环境和手段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发布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容器”,知识获取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
在这种新情况下,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传统的教师角色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首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才能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
教师角色转换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第一,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者通过网络就可便捷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研究者。
传统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规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信息时代教师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
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
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信息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
第三,学生品德培养者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
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息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涵,开阔了品德培养的视野。
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建构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观体系。
通过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培植学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第四,教育教学管理者转变为人际关系艺术家。
信息技术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性。
网络形成的开放式教育系统,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教师作为人际关系艺术家,应更多地理解、信任、同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应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开展平等对话,提高师生间的协作水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总之,信息时代,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教师也必将走出传统的角色,继而扮演新的角色,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二.信息时代的学生角色的转换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延伸学生知识构建的媒体,是学生进行协作和对话的桥梁,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知识的建构者。
作为信息时代的学生,应该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掌握者,是网络信息的受益者采集者和处理者,是知识的探索者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在信息时代这种新的教育环境下,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等因素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学生角色必须适时的转换,必须从学习方式、学习内容、认知能力等方面转换自己的角色。
学生学习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书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他们首先应掌握的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前提下,提高自已检索信息、应用信息、加工信息和认识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使学习具有计划性、监控性、评价性和方向性,学生角色要向多元化转换。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在适时的创新式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良好的学习氛围的熏陶下,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适应新时代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念,明确学习目标,掌握适合自身在信息时代下创新能力发展的方法和策略,实现学习效果评价。
6、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一)学习目标的分析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起点。
根据国家或地方课程标准,分析学生特征和课程学习的特点,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二)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
设计要求:
●问题或任务(主题/项目)的确定应与单元目标一致;
●应具有趣味性、吸引力和挑战性;
●应当反映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
●问题可操控,学生拥有问题的主人翁感。
(三)学习资源/技术设计
学习资源和技术工具如果由教师提供,教师就必须提前寻找、搜集并认真评价相关资源的学习价值,以确保学生获得可靠、有用的学习信息。
如果规定学生自行查找,教师则应设计好信息资源查找和搜集的目的、要求、策略等,以免学生在信息搜索过程中漫无目的的浪费时间。
(四)教学过程设计
仔细设计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的步骤,包括学习进程计划,学习活动方案和组织形式,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情景要求等。
如:
告知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开展探究活动、需要遵循哪些步骤才能完成任务等。
(五)学习案例/作品范例设计
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与主题学习任务有内在联系的各种学习案例或学生学习作品范例;
学习案例要有益于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关联;
案例必须能描述问题的复杂性,不能采用抽象化和简单化的案例来替代复杂化的问题。
(六)学习评价量规设计
量规的选择与创建必须具有科学性,符合课程或单元学习目标、主题任务、学习者心理特点的需求;
学习评价量规应该事先提供给学生,以便使每位学习者都知道教学要求和学习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评价量规工具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指导原则。
学习评价量规应当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共识的基础上。
(七)实施单元教学计划
在课程或单元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计划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形不断进行适当的调整。
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组织参与,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策略建议、咨询帮助、学习指导和心理激励等。
(八)学习评价、交流与反思
评价、反思与调整贯穿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
组织学生展示学习结果(作品)、说明结果产生的过程;
按预定的学习量规开展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或外部评价;
为学生创建一个学习过程自我评价表,以便学生检视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根据评价结果反思学习,改进学习策略或调整学习活动等。
7、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问题化教学的设计流程?
问题化教学的实质是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方式,一般的程序应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能力得到培养。
因此,教师要在各个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一)提出问题
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同时也明确探究的目标。
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
在策略上,教师提供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做好下面几点:
1.导向性。
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能反映教材和课标对教学的要求,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体现教材中潜在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可知性。
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且必须努力探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太难会导致“启而不发”,使探究过程无法进行;
太易则会使学生感到简单、乏味,从而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
要适当控制变量的数量,无关变量要尽可能少出现,以免学生对问题情境产生太多的迷惑,增加了探究的难度。
3.程序性。
所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进,且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对于难点的问题设计还要逐层递进。
把握好问题的程序性,程序过细,问题过于显露,引不起争议,不利于思维的开展;
程序过粗,隐含条件太多,学生不易抓住要点,会影响探究的进行。
4.新颖性。
所设计的问题要联系现实生活,注意真实性与生动性,力争开放、新鲜、奇特,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之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猜想,提出假设
这一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问题解决十分关键的一步,在策略上,首先是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
若学生的注意偏离了目标,教师可给予简单的提醒,但这种提醒仅仅帮助学生不偏离目标而已,决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理性分析,提出合符逻辑的猜想与假设。
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根据实验所得到的纸带上的点的间距变化,肯定它是加速直线运动,这种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呢?
在对学生的猜想结果进行点评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加速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时快时慢和均匀加速四种情形和从物体只受重力及这个力是不变的角度去思考推断。
(三)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是进行心智技能的学习,即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策略上,教师应以一个参与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个别重要条件可以言语提醒,但不要急于去干涉学生的活动。
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实验设备。
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并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
必要时,可通过讲评、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这一过程是完成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是探究教学中的难点。
策略上,首先,要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间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通过交流,发现彼此间的差异,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
因为在很多时候,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很难发现自己的缺陷,而当与别人交流时,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
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其次,要提醒学生注意到彼此间的不一致,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
哪一种结论更正确?
通过反思探究过程,反思推断的依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然后达成共识,并把结论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出来。
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验模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知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