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 教案实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 教案实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 教案实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评传是“评”与“传”的结合,是把对传主的评价与对其生平的叙述结合起来的一种传记。
评传通过第三人称来说,一方面比较完整地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确定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四、阅读方法:
①要了解传记的阅读特点和传记的有关知识,注意文章一些微小信息的提示;
②要抓住传记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人物个性,把握文章对人物描写叙述的地方,深入了解传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③最好把自己置入书中人物中,阅读传主就像和他们交朋友一样,这样就会有切肤之感,阅读起来也顺畅些;
④对一些时间性比较强的人物传记可以采取列表格的形式来达到条理明晰的效果。
传记阅读的一般步骤
1.根据文本,勾勒传主人生事件,有事件点勾画时间轴,将传主人身轨迹形成一维的线;
2.由传主的人生轨迹尽可能多的涵盖所体现出的专著精神品质与性格特点(注意此时是从传主身上体现的二维空间坐标);
3.由传主进入作者,(如果是自传那就直接进入下一步)找到作者的观点,或提炼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由此及彼,牵制传主。
构成三维空间;
4.根据以上就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与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写作处理意图。
(注意,由于人物传记个侧重分析综合以及探究能力,所以在鉴赏这个能力层级上会有所减弱,当提问时,只要有以上四个方面入手便可迎刃而解)
5.探讨作品反映的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观点与艺术处理提出看法,进行探究。
五、考点例说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
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
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
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例如:
(2008年全国高考(海南、宁夏卷)第16题)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
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6分)
解析:
这道题是考查筛选并整合传记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
本题包含两个问题,前者要求列述盛宣怀的办学主张,后者要求概括其教育思想,这要从其办学的具体主张的分析中来检视。
从文中可知,盛宣怀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
一是不不许“躐等”,即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
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
反映了他“学以致用”教育思想。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类的试题,应力求全面、准确。
如何全面准确地筛选、整合传记文本中的信息呢?
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主张、个性及其相关事件)。
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尾段总括以及文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提取有关传主的关键信息。
如上述试题选文标题就表明了本文记叙的侧重点——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而题干正是扣住这个标题来设问的。
其次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
该题要求提取的是“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的主张和教育思想”,与此无关都应汰去。
第三,通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找寻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而无当,机械照抄。
传记的重要内容包括:
①传主及作品陈述的事实;
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具备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组合、转换、延伸等能力。
应该在阅读时依据试题的指向,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
在总体了解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思想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
准确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进行有效地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贴近。
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
1、时间变化
2、地点变化
3、职位(工作)变化
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
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
方法归纳:
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
2、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
3、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4、关注文章的过渡句。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一篇人物传记,完成后面题目。
解读毕加索
①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
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发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
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沫而不知疲倦。
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
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
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的女孩》《老渔民》等杰出作品——仅此一条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
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
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
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
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
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
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的双重悲剧。
④有人不止一次地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
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
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
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
追问的结果是:
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
在一个人类正在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
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
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
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
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
看来一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东——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
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沫,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冷无告。
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望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而言,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
他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
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
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风和风格迭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三段说“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能力鉴别,只有叹息。
B、第三段中“其中繁星闪烁……更有惊涛骇浪”一句以多种自然现象作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毕加索作品多样化的风格和种种复杂的情绪。
C、人类被物化异化,正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时代,而个人的呼号又无回音,这使毕加索心中有着“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D、“自觉与清醒”是毕加索与其他艺术家的不同之处,他的“自觉与清醒”表现为借助作品长歌当哭。
E、本文开篇以“惊叹”和“惋惜”总领下文,然后先对应“惊叹”突出毕加索的“伟大”,再对应“惋惜”表现其“屈服”,最后以“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作结。
【参考答案】AE(A“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的原因是其风格多种多样,而不是“我们没有能力鉴别”。
E文章不是先表现“伟大”再表现“屈服”,两方面内容是结合在一起阐述的。
)
2、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毕加索的作品中有这些“奇迹”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毕加索的心底从来都在怀疑自己的意义、创造和人生道路;
②他的创作有无数次激变,他坚持不断的探求。
3、文中说“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
请结合文意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①艺术家的悲剧:
创造了一大堆亘古未见的斑驳灿烂的作品,而受众没有能力去鉴别;
②受众者的悲剧:
面对艺术家内容庞杂的作品没有能力去鉴别。
4、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参考答案】①毕加索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或“有着漫长的创造的历史”);
②其作品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
③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
杰克·
伦敦的悲剧
蜀
生
①杰克·
伦敦(1876——1916)是美国近代著名的作家。
他和马克·
吐温,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
可是两个人的结局大不一样。
马克·
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
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②杰克·
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
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
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
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
杰克·
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
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
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
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
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
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③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
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
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
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华盛顿以“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
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④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
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
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
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
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
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
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
“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
⑤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
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
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
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
伦敦心爱的题材。
⑥杰克·
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
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
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
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
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
伊登》(1909年),是杰克·
伦敦的代表作。
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
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
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
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
伊登的道路。
⑦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把杰克·
伦敦带进了一个矛盾的精神世界,使他青年时期具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者的性格,逐渐消褪,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⑧1911年,他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
他在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
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
他曾经用一大笔钱建造一条命名为“斯纳克”(一种想象中的恶兽)的游船;
1913年用了十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钱财)以近四年时间建造一所名叫“娘居”的别墅,在落成后即将迁居的时候,忽然起火焚毁。
这位已经侧身上流社会的大作家,看了看价值十万美元的废墟,摆了摆手,宣布将另建一个庄园。
这时的杰克·
伦敦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淖,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粗制滥造,写出一些完全背离自己信念的低劣之作。
他在1911年时还说过:
“我如果自己能够作出选择的话,除了写一篇说明我对资产阶级世界是多么鄙视的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外,我什么也不会下笔。
”可是在1916年1月,他公开声明脱离自己曾经积极参与活动的美国社会党。
⑨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
1916年11月22日,杰克·
伦敦用自杀结束了四十年的一生,留下了鱼龙混杂的四十九部著作。
(选自《人物》1983年第5期)
伦敦是一个怎样的作家?
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杰克·
伦敦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作家,他少年和青年时曾历经磨难,顽强拼搏,以求走出贫穷的处境;
他热爱读书,求知欲强,自信坚毅,虽屡屡碰壁,而不自暴自弃;
后来以写作谋生,创作了不少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作品,因此成名,跻身上流社会;
成名后,陷入拜金主义泥淖,为挣钱而写作,粗制滥造,青年时期叛逆性格日渐消褪,变得唯利是图和玩世不恭,极端个人主义和“超人”哲学,使其精神世界充满矛盾,最后自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1广东卷)
梁宗岱①先生温源宁
①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我吓一大跳,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
宗岱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
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
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
他笑着过生活。
我们许多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
②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
“看哪,这很好!
”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高超的智慧,它渴望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③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
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
实际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
他洋洋得意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
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敢说,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
此外,为了保健,他操练孙唐②锻炼功法等等下了苦工夫。
④宗岱喜好辩论。
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
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
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
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
若在室内,他完全照样。
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
多少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
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
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⑤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
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斯如。
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
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⑥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
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⑦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
但宗岱的人生哲学还不止于此。
实际上,他并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
无疑,他就是可恋。
文学可真,女人可爱。
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领会。
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
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勃,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
他活了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诗情和人生是美妙的东西——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
1、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5分)
考点解析:
通过事件,了解传主形象。
答案:
①为人富有激情,尤其在辩论时更能显示雄辩的才华②随性洒脱,朗读起来气势磅礴,任由性情勃发③治学严谨,才华横溢,一个字一个字计较,力求和原作一致,翻译作品力求达到接近原著。
(二)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语言特色。
即精读全文,能分析传记文本的叙事语调(叙述者的感情倾向)及其在语言表达的风格,品味其写人、叙事、抒情、议论等方面的技巧运用,揣摩其遣词造句的特点;
能梳理传记的结构层次,把握叙事线索,区分主次、详略、疏密、繁简;
能概括传记的主题思想。
分析语言特色,既要感知本文整体的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又要品味局部段落乃至语句的遣词造句的技巧和效果。
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
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
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
例如:
(华南师大附中2007-2008学年高三综合测试
(二)第20题)“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一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李清照传(节选)》)(4分)
本题考查对传记文本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从文章结构角度说,这一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从文章内容上讲,这句话表明李清照从此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开始了一个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痛苦历程,感情、境遇也从此改变,这是她一生再大的一个转折点。
如《叶圣陶在四川》一文全篇是洋溢着对叶老的敬仰、爱戴之情,文章开头一段则以对叶老和子女们讨论作文这一场面的生动具体的描写来表现其循循善诱、言传身教、呵护备至的个性特点。
“这儿多了些什么?
这儿少了些什么?
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
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
”这一句语言描写纯用商讯口吻的设问句,非常妥帖地写出了一个慈父与良师的细腻、真诚。
把握文章结构。
就是要看清传记文本的材料选用和组织安排的特点。
结构是思路的具体表现,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
阅读传记文本,可以从划分段落层次、观察段与段的衔接转换、判断叙事的详略、抓住过渡句、关联词语等方面入手,快速理出文意演进的脉络。
如《晚清学人杨守敬》全文共4段,前三段按时间先后顺序介绍其求学、应举、研究的人生历程,末段概述其学术代表作《水经注疏》的历史价值。
对其学术研究的介绍,又侧重于舆地学研究。
文章的结构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必须对文章整体感知,对全文、全段有个大体的了解;
其次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试题往往不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这就要找准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传记,无论自传,还是他传,都离不开叙事。
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所以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是传记常用的结构方法。
依据传记的文体特征,深思传记的“形”“神”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传记,理清传记的行文思路,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从而迅速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概括中心意思。
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有时试题还会有些附加的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必须注意的。
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
①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
②综合句意法,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
③整体透视法,即对于有些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可是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