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杰 经方病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4616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7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志杰 经方病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刘志杰 经方病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刘志杰 经方病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刘志杰 经方病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刘志杰 经方病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志杰 经方病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刘志杰 经方病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志杰 经方病案Word文档格式.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志杰 经方病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这个病人,去医院检查,说是阵发性心动过速。

她一上楼,或者躺着突然起来,或者稍微剧烈活动,就会心悸气短的要命,伴随着头晕。

从脉象上看,脉弦,这是寒饮脉,双弦为寒,寒必有饮。

舌象上,舌淡胖,苔白腻,也支持水饮。

我就问她,浑身肌肉跳动吗,她说是确实比较严重。

好了,第一印象,是个真武汤证。

继续问她,怕冷吗?

脚凉吗?

她说,“畏寒脚凉,腰腹凉”。

少阴的寒象,也出来了。

更加证实,符合真武汤证了。

1、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病人呃逆,没有其它痞证症状伴随,可以认定为水饮上逆,属于真武汤的“或呕”的病机。

那么,眩晕,胸闷,呃逆,这组症状,又很符合苓桂术甘汤证。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晕,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揺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呃逆,是不是又是“气上冲胸”的一种情况呢?

大家临床的思路要放开,要辨病机。

呃逆,与“呕”、“气上冲胸”,是一类病机。

腰腹发凉,脚凉,这又是符合肾着汤的病机。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

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

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病人的右脉寸沉弦,关尺浮弦,关尺浮弦,代表中下焦有风湿之邪。

实际上,病人也说,右侧腰腿有时冷痛。

最后一个症状,“尿黄,便秘”,这是还夹有下焦阳明实热。

那么,她有了少阴、太阴、阳明症状,我们可以定性为属厥阴病了。

阳明的问题如何解决?

攻下吗?

不行,人家以虚寒水饮为主,阳明症候也不重,无所苦啊,还是以温化为主,何况,真武汤中的芍药,可以对治这个问题。

芍药不但止腹痛,也能去阳明不严重的里实。

既然这样,我们就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二者合方,还内含肾着汤方义。

处方如下:

茯苓40白芍30干姜40白术20附子10桂枝40炙甘草20四付水煎服。

我们把真武汤的生姜,换成了干姜,重在温里。

桂枝也加了量,重在养胃气而降逆。

病人二诊的时候,病已经好了70%,效不更方,再服四付而痊愈。

八付药解决了。

经方,我这些年体验,方证对应的越准确,疗效越高。

不要觉得就那么几味药,对证了,疗效不可思议。

经方,看着好像量大惊人,实际上,一付药分三服,每服的量,是三分之一,根本就量不大。

更何况,我们折合的还是一两=10克,比原方的量少了许多。

老师,我实在把握不好真武汤的应用指标,刚才,看到小便黄,不敢用了。

真武汤,问题在于芍药的运用上。

要是一派虚寒,无腹痛而便溏,就减去芍药。

如果虚寒夹有腹痛,就用原方,芍药可以止腹痛。

虚寒问题有姜附对治,彼此还可以寒热反佐。

如果一派虚寒,夹有中下焦阳明热,更要用到芍药。

有时根据阳明里实的程度,甚至要加大芍药的用量。

这回明白了吧?

《刘志杰经方医案》-心悸抑郁案22

车某,女,33岁。

胸闷心悸半年。

胸闷心悸,忧郁,失眠,肩背痛,气短,呃逆,腰痛,身麻,手足凉,肌肉瞤动,时汗出,头晕,心烦,口苦咽干,不欲饮食,往来寒热,尿频,便干,舌质红苔黄。

双手脉沉细数。

复杂点吧?

实际不复杂,你们分析一下。

属厥阴病,小柴胡汤+真武汤。

少阳少阴

慈济堂:

少阳少阴太阴,小柴胡汤、白术附子汤、苓桂术甘汤。

少阴少阳阳明合病小柴胡汤+栀子豉汤+真武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少阳阳明,小柴胡汤+栀子豉汤

袁超明:

厥阴中风,少阴太阴合病属厥阴,柴胡桂枝干姜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少阳阳明太阴,小柴胡+旋复代赭+苓桂术甘

少阴少阳病。

小柴胡+真武汤。

梁晓光:

小柴胡汤、真武汤、当归四逆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真武汤术附汤

李卫东:

少阳少阴太阴,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饮少阳太阴柴胡桂枝干姜汤+苓桂术甘汤+附子汤

呵呵,说的都还接近。

首先,病人少阳的小柴胡汤证很明显,如:

“胸闷、气短、时汗出,头晕,心烦,口苦咽干,不欲饮食,往来寒热”。

我们再来看看她是否存在寒饮证。

“头晕,胸闷心悸,不欲饮食,肩背痛,腰痛,身麻,手足凉,肌肉瞤动,尿频”。

舌象和脉象,看似没有寒饮。

但是,从“肩背痛、腰痛身麻,手足凉,尿频”上看,这是属于寒湿证。

所谓风湿相博,周身痛。

不欲饮食,一个是从少阳主症上论的,还有一个,“中寒者不能食”,这也是太阴症候。

从心情上讲,少阳有抑郁表现,太阴和厥阴呢,更是多抑郁。

“头晕,胸闷心悸”,少阳可以有,太阴水饮上逆,更是可以有。

“肌肉瞤动”,第一印象辨证,就要考虑水饮,就要考虑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

那么,病人没有畏寒怕冷,只是手足凉,还伴有热象,真武汤中的附子,就要斟酌了。

那么,“胸闷,忧郁,心烦,失眠,呃逆,口苦咽干,便干,舌质红苔黄”,这个,即是烦证,又有痞证表现。

阳明里热表现的明显些。

半夏泻心汤,可不可以解烦?

也可以的。

我们以前讲,栀子豉汤证,重了,水热互结了,就会出现痞证。

半夏泻心汤中的黄芩、黄连等,也都能去烦。

半夏也能去胸闷烦满的。

身麻而肌肉瞤动,要考虑是风湿寒饮,津亏不足造成的。

这样一看,病人寒热错杂,肯定是属厥阴病无疑了。

那么,我们就选了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半夏泻心汤。

这三个汤合起来,又暗含了肾着汤。

腰痛尿频,也有对治了。

人参30柴胡80黄芩30半夏60茯苓40桂枝40白术40干姜40黄连10

炙甘草30生姜30大枣12个四付水煎服。

这个方子里,要注意一味药。

“茯苓,甘淡而平。

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要注意“忧恚惊恐”、“寒热烦满”这八个字。

诸多的抑郁症,有水饮参与的,要重用它。

水饮盛,津液亏,它最合适。

复诊

诸症显著缓解,自感心胸舒畅。

便微溏,纳食不香,腰脊痛,手足凉。

适逢月经来潮,平时月经正常,此次月经量多,有黑血块,口唇干红偏紫,舌淡红苔薄白,双手脉寸关缓弱,尺沉细。

月经的这个问题,该是气滞造成的,下黑血块,是气机通了的表现。

便微溏,纳食不香,腰脊痛,手足凉,舌淡红苔薄白,双手脉寸关缓弱,尺沉细,这是寒饮表现出来了。

口唇干红偏紫,这是上焦还有部分郁热。

效不更方,原方四付,加细辛30克。

对治她的“腰脊痛,手足凉”。

细辛,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其实,这个时候,从脉象和舌象看,已经是将病“衰其大半”了。

疾病一旦被去掉一半以上,你就是不治了,好好调养的话,也会自我恢复的。

自身的调节能力会开始对付那一小半的。

就像出兵帮助别人,剿灭了大部分敌人,小部分敌人,人家自己也有能力清除的。

《刘志杰经方医案》-头痛案21

头痛案

徐某,男,30岁

头痛,呕吐一周。

头痛,头晕,胸胁满闷,呕吐泛酸,唇红,咽干,身冷无汗,二便正常,舌淡胖苔白腻,双手脉寸关沉细弦,尺脉沉偏紧。

分析一下吧?

饮滞少阳太阴吴茱萸汤+小柴胡汤。

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吴茱萸汤。

许家栋:

少阴阳明太阴属厥阴,温经汤。

代志蓉:

少阳太阴合病,吴茱萸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太阴少阴病,吴茱萸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冉鹏飞:

太阴饮,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无所执着:

我选半夏泻心汤+吴茱萸汤。

厥阴病,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苓桂术汤。

呵呵,终于有个说对的。

就是吴茱萸汤+苓桂术甘汤。

这个病,可以定为太阴病,也可以定为属太阴病,属厥阴也可以,但是不太严谨。

考虑了苓桂术甘汤,但见到呕吐就选择了半夏的方证。

是的,是要加半夏的。

病人以太阴病为主,一派水饮上逆,因为呕吐,伤了些许津液。

唇红,咽干,这是伤津液的表现,有热也不明显。

因此,定为太阴病或者属太阴病,比较合适。

我们在太阴病提纲里,讲了吴茱萸汤证,是太阴病上焦水饮的问题。

吴茱萸汤的条文我们再看看:

1、食谷欲呕,属阳明(注:

胃虚寒)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

2、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4、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凡是太阴或者厥阴上焦水饮,伤了津液,出现头痛头晕,呕吐,口干、耳鸣,胃中反酸的,都是吴茱萸汤所主治的。

病人“身冷无汗”,这也是表现出了虚寒津亏的问题。

胃中反酸,这个问题要注意,一般都是水热夹杂导致的。

栀子豉汤、泻心汤,都可以解决,虚寒偏盛的,吴茱萸汤有特效。

要结合整体症状去求对证方剂。

“头晕,胸胁满闷,脉沉紧”,这又是个苓桂术甘汤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这个病人,水饮很盛,怕单纯的吴茱萸汤不能胜任,因此,同时考虑对证使用苓桂术甘汤。

在此基础上,又考虑病人痛苦的呕吐,难以进食,就根据药症,加了旱半夏。

加了半夏后,方子里又暗含了小半夏加茯苓汤方义。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

人参30吴茱萸40生姜30炙甘草20云苓40桂枝30白术20旱半夏60大枣12个四付水煎服

吴茱萸汤的药量,做了调整。

病人寒逆不重,况且吴茱萸太苦,因此减量。

生姜当时随着吴茱萸也减了量。

人参和大枣按原量,为了补充津液,养胃气。

病人折腾了一周,很虚弱,因此大苦大辛的药,就轻用了。

怕降逆效果不好,就加了半夏。

身冷无汗,是不是表证?

这个不该是表证。

表证是恶寒,而虚寒证,是畏寒,症状不同的。

并且表证也要有其它表证症状来支持的,这个病人,没有充足的表证证据来支持。

即使它是表证,我们也不怕,因为方子里,吴茱萸、生姜、桂枝,都能解表的。

方药十分对证,疗效当然满意,药后告知,彻底痊愈。

顺便说一下经方方剂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原方

1、定方:

原药,原比例,原量。

2、变量方:

原药,原比例,药量改变。

二、变方:

原药,某味药药量变化。

三、加减方:

对原方进行药症以及药量加减。

四、合方。

今后对外讲课,要用这些概念去表述,更严谨些。

《刘志杰经方医案》-痞胀便溏案20

标签:

健康生姜泻心汤肾着汤便溏太阴分类:

医案

痞胀便溏案

张某,男,46岁

腹胀便溏近1年

腹中雷鸣胀满而便溏,心下痞闷,气冲胸胁,心悸,口渴多饮,项强微恶风,腰酸凉沉重,尿频,舌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而剥。

左脉沉弦,右脉弦大有力。

这个病例简单,你们分析一下?

厥阴病,生姜泻心汤,肾着汤。

厥阴中风+太阴阳明,生姜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太阴阳明为主,兼有表证,属厥阴。

生姜泻心汤+甘姜苓术汤。

生姜泻心汤+肾着汤+真武汤。

呵呵,水平还行,都很接近,疗效肯定也会很好。

太阴阳明合病,半夏泻心汤加真武汤。

痞饮阳明太阴,生姜泻心汤+肾着汤+葛根。

你就认定葛根了?

你们目前的问题,就是方证还求得不够精确。

主症的方子,选对了,疗效就会满意的。

这个病,主症,就是痞证,是生姜泻心汤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注意真武汤,里面有芍药,下焦虚寒,还是久利,要慎用芍药。

病人没有四逆,要慎用附子。

“心下痞闷,气冲胸胁,心悸”,这个,更符合苓桂术甘汤证。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揺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也可以解决水逆心悸。

这个病人,典型的阳明太阴合病,属厥阴。

那个项强恶风的表证,就随属厥阴中风。

腰酸凉发沉,尿频,是下焦寒湿,属于肾着汤证。

舌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而剥。

这都是水饮问题,单弦为饮。

右脉弦大有力,是属于革脉,一个是代表水饮上逆的厉害,一个是因为久利而成虚劳的脉。

舌苔薄白而剥,是中焦水热不化过久造成的。

那么,我们就用生姜泻心汤和苓桂术甘汤合方,里面暗含了肾着汤。

生姜40炙甘草30人参30干姜10黄芩30半夏60黄连15

大枣12个茯苓40桂枝30白术40四付水煎服。

苓桂术甘汤,也是对药量做了加大调整。

黄连也按比例加了5克。

病人口渴多饮,是津亏表现,越喝越加重水饮不化,越下利和尿频,越丢失津液。

人参和茯苓,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茯苓本身就化水饮为津液,止渴。

半夏这个药,要记住,生用,是辛烈,拔痰涎。

水煎了之后,就没有了辛性,反而是甘淡了,和茯苓差不多,降逆除水饮。

因此,用少了无效。

人们都不懂,认为它水煎了也还是有毒,有刺激性。

都不敢重用。

学生:

师父妙解,生旱半夏这个药入煎剂降饮除逆宣通之功无药可代,还安全高效。

黄连用15克,是为了加大止协热利的功效。

这个病人,我本以为病程接近一年,要复诊几次的,结果一周后告知,基本痊愈。

表证,生姜和桂枝,就对治了。

干姜偏于温里,附子偏于温表。

不要见到有虚寒,就单纯想到附子。

都说经方人傲,牛气,原因就在这。

很多重病,要是得病就找经方大夫治疗,就都不成问题。

可惜,得了重病急病,都是先去医院,信不着中医。

久治不愈了,才没办法的来看中医。

这个时候,往往中医也没办法了。

19《刘志杰经方医案》-眩晕失眠案19

健康苓桂术甘汤栀子豉汤真武吴茱萸汤分类:

眩晕失眠案

赵某,女,25岁

眩晕,失眠一个月。

头痛,起则头晕目眩,耳鸣,呕恶,心悸气短,心烦不眠,恶风寒,手足逆冷。

舌淡胖,尖红赤,苔薄黄而腻。

左脉寸微浮而滑,关尺沉弱。

右脉寸弦,关浮滑,尺沉弱。

你们分析一下吧?

少阴太阴阳明合病。

辨证对了,方子呢?

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泽泻汤,栀子豉汤。

烦饮少阴太阴阳明吴茱萸汤+栀子豉汤。

少阴太阴阳明合病,滞、饮、烦证,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栀子豉汤。

真武汤+栀子豉汤

我同意慈济堂的。

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栀子豉汤。

真武汤为主,可以合用苓桂术甘汤、干姜附子汤之类。

当归四逆+小半夏茯苓+黄连+附子

许玉龙:

小半夏加茯苓、酸枣仁汤?

真武汤、苓甘五味姜辛夏。

荣生和慈济堂的比较接近,因此,他们的方疗效也会好些。

这个病,大家辨证是对了,就是在方证对应选择上,差别大了一些。

对于心烦失眠,呕恶,大家选择栀子汤是对的。

病人呢,有个阳明热的问题。

“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舌尖红赤,苔薄黄而腻,这是阳明热象。

栀子汤证,该是阳明热与水饮夹杂,可以认为是阳明里热,水饮重的,可以定为厥阴病。

重的话,水热互结于心下,就成了痞证。

看病人的两个关脉,一个沉弱,一个浮滑。

沉弱为水饮,浮滑为有热。

水饮与里热夹杂了。

那么,太阴的这个水饮证,也有一系列症状为依据,如:

“起则头晕目眩,耳鸣,呕恶,心悸气短,舌淡胖,苔腻,脉沉弱”等。

这是明显的苓桂术甘汤证。

你们把四逆加到了这个症候群里面,就必然会想到真武汤的。

“恶风寒,手足逆冷”,这该是认为表虚寒,是有表证存在的。

寸脉也是浮,也证明有表证存在。

可以认为是少阴中风,因为病人汗出正常。

那么,大家一致认为,是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了,我们考虑方证的时候,就该向厥阴方面考虑。

“头痛,耳鸣,呕恶,手足逆冷”,这一组症状,符合吴茱萸汤证。

1、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2、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对于头痛头晕,耳鸣呕吐,四肢逆冷,烦躁不安者,有特效。

西医叫美尼尔综合症。

吴茱萸汤,严格讲,是对治厥阴病的,对于太阴的上焦虚寒,也是对证方。

它的六纲界定方面,不要过于死板。

一味吴萸,功同四逆。

吴茱萸还能解表。

苓桂术甘汤中的桂枝,更可以解表。

因此啊,我们用了吴茱萸汤、苓桂术甘汤、栀子豉汤合方。

人参30吴茱萸60炙甘草20生姜60云苓40桂枝40白术40栀子20豆豉50大枣12个四付水煎服。

苓桂术甘汤的药量,也是做了调整,加大降逆除水饮的力度。

也是一付药煎三碗,一日两次,可以吃一天半,四付药,吃六天。

二诊诸症基本痊愈,停药。

要是按照时方派的用量,不知道要吃多少付药。

病人的症状,就像是零件,你要反复分辨组合,求得最佳方证。

你们求得了真武汤证,但是,忘记了人家的那个“头痛”了。

18《刘志杰经方医案》-闭经案18

健康瘀血柴胡枳实桃仁分类:

闭经案

杨某,女,41岁

闭经两月余。

闭经两月余,胸闷气短,心下痞闷反酸,善太息,口干渴,饮水不多,口苦,咽干,腰痛,尿黄,便秘,舌绛苔微黄腻,边尖有瘀点,脉沉缓。

病人两个多月没来月经,感到很害怕,听朋友介绍,来诊所求诊。

之前去过医院检查,没有实质性病变,说是功能性闭经,患者拒绝服用西药,要求中药治疗。

从病人的整体症状上看,是以瘀血为主,有典型的少阳和阳明症状。

少阳的症状,有“胸闷气短,心下痞闷反酸,善太息,口干渴,饮水不多,口苦,咽干”。

这是小柴胡汤证。

阳明的症状,有“尿黄,便秘,舌绛苔微黄腻”。

瘀血呢,症状就是“闭经,腰痛,边尖有瘀点”。

闭经问题,多从瘀血考虑,一般都伴有腰骶部酸痛,这是下焦瘀血造成的。

脉沉缓,是主病在里,缓脉,有涣散的表象,说明病邪尚未严重结实。

这个病,我们就断定,是瘀热互结了。

辨证上,是少阳阳明并病。

治疗上,初步考虑用大柴胡汤为主,因为大柴胡汤没有人参,也没有炙甘草,病人有明显口渴,因此,我们选了小柴胡汤。

考虑到胸闷气短,胃中痞满气滞上逆,因此,又选用了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

241、三阳合病,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

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宋189)

这个方证,我们在《伤寒类编》里面详细讲过,是对治少阳阳明病里实不重而气滞上冲的。

在瘀血方面,我们选用了下瘀血汤。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

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

亦主经水不利。

(金匮)

下瘀血汤

大黄(二两)桃仁(二十枚)蟅虫(二十枚,熬,去足)

这样的话,合出来的方子,就自然包含了大柴胡汤的方义了。

人参30柴胡80黄芩30半夏60炙甘草30白芍30枳壳80川军40土虫40

桃仁40生姜30大枣12个四付水煎服。

下瘀血汤,药量做了调整。

加大药量的目的,就是增强通下瘀血的力度。

桃仁这味药,经验上看,用到40克,破瘀的力量显著。

下瘀血汤,三味药都用40克,这是我的常用量。

月经来潮,下黑血块若干,大便通畅,余证均缓解,少腹微感发凉,予温经汤四付善后调理。

温经汤,对于月经紊乱,是一个很好的通用方。

寒热并用,补泻兼施。

女性平时,稍感妇科方面不适的话,都应该吃两付进行调整。

17《刘志杰经方医案》-颈项强痛案17

医案根本刘志第一印象症候健康分类:

颈项强痛案

郝某,女,53岁

颈痛10余天。

颈项僵痛,难以回顾,恶寒无汗,腰痛乏力,四肢逆冷。

伴口苦,胸闷,气短,胃痛泛酸,便溏,尿黄。

舌质红,边缘齿痕,苔薄腻微黄。

左脉寸尺沉弱,关弦紧。

右脉细弱。

这个病人来诊时,脖子疼的很厉害,左右不敢回头,表情十分痛苦。

问了一下,说是近来记忆力急剧减退,没有出现明显头晕,手臂也不麻不疼。

从症状上看,两手的脉象强弱不等,该是属于西医的颈椎病,在我们中医讲,是属于虚寒水饮问题。

再看她的症候归纳,“颈项僵痛,难以回顾,恶寒无汗,腰痛乏力,四肢逆冷”,这是一些列的表证,考虑是少阴伤寒。

两手脉沉弱,符合少阴太阴虚寒水饮,舌边有齿痕,也是水饮不化的表现。

我们再看看是否有太阴水饮症状。

胸闷气短,便溏,从这两个症状,可以证明,存在太阴的问题。

便溏,首先考虑是太阴问题,便秘,则要考虑是阳明里实问题。

这是一般的初步辨证。

然后,还要继续深入辨证,证实其是否辨证准确。

比如便溏,第一印象是太阴病,然后要细看其它伴随症状,如果是一派热像,没有寒象,就要定性为阳明里热的湿热下利。

便秘也是,伴随的症状都是一派虚寒逆冷,就是太阴虚寒过盛而寒积下焦,该是太阴病,“系在阳明”。

这是在大便性质上的辨证方法。

今天,借这个病例,把这个问题给大家讲清,不然,还会有不少人对这个迷惑不解。

它阳明病,允许有湿热下利,就不许太阴病有寒积便秘?

无有是处。

严格讲,虚寒便秘,如果无所苦,就不用攻下,干姜、附子等,都可以把它温化开。

如果便秘的很严重,造成了痛苦,就要按照“系阳明”的办法,用温脾汤类温下。

治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温脾汤方。

(千金)

甘草附子人参芒硝(各一两)当归干姜(各三两)大黄(五两)

上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这是寒温并用法。

大便通下之后,就会出现典型的虚寒症状,就要去掉寒凉攻下药,用温药去解决根本的虚寒问题。

我们回头再看看这个病人,除了少阴和太阴证候外,她还有个阳明的问题。

“口苦,泛酸,尿黄,舌质红,苔薄腻微黄”。

这是有阳明里热的表现。

那么,太阴水饮,阳明里热,两者夹杂,就会水热互结,出现痞证的“胃痛”。

她的便溏,也就好理解了,痞证里,多协热利。

我们确定了,她首先有个半夏泻心汤证。

半夏泻心汤,《伤寒》条文讲的很简单,说是“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其实,半夏泻心汤,是泻心汤类方的祖方。

一切泻心类方,基本都是围绕着它的方义在变化。

它可以治痞,可以止呕,可以止协热利。

师父半夏泻心汤证必须有下利吗?

不一定。

呕哕的厉害,加大生姜的药量,如生姜泻心汤。

下利的厉害,加大炙甘草的力量。

这是三个泻心汤的不同之处。

甘草泻心汤,林亿说的也有道理,要有人参才合理。

她这个病人,就是普通痞证而已,因此我们选用了半夏泻心汤。

除了这个方证外,还有什么方证呢?

我们分析一下。

“颈项僵痛,难以回顾,恶寒无汗,腰痛乏力,四肢逆冷”,前面说过,我们定性为少阴伤寒,那么,虚寒病,必有寒饮参与,这就符合了风寒湿杂至的痹症了,也就是《金匮》说的风湿问题。

我们看这个方证条文:

“伤寒八九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