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3912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Word文档格式.docx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Word文档格式.docx

(二)增强学习材料的“开放性”

1、联系实际,充实学习材料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课本中的某些题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却未能及时进入课本。

因此,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材中去,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质数与合数”的教学,教师这样设计“判断练习”:

(1)收集数据:

本年级共有几个班?

我们班共有多少人?

女生有多少人?

男生有多少人?

每个学习小组有多少人?

(2)让学生判断刚才得到的这些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由于这些材料来自学生身边,使本来枯燥的数据有了亲切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学生参与,丰富学习材料

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丰富学习材料。

如“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笔者对教材作了这样的处理:

(1)课前为每张课桌都准备了5张卡片,每张卡片分别写着“2、3、7、-、=”,这些数字和运算符号。

(2)课始,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工合作,一位用这五张卡片摆出所有可能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另一位动笔记下所摆的算式。

(3)汇报时,学生写出了多种算式:

27-3=,37-2=,73-2=,23-7=,32-7=,72-3=。

(4)要求学生把这些算式各自口算出来,并写在本子上,同时想一想自己是怎样口算出来的。

当遇到困难时要找出难点处,力争自己克服,或翻阅课本寻求帮助,或同桌合作交流解决。

(5)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学生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算法进行当堂练习。

这一过程,由于教师充分地“放权”给学生,留足了探究的空间,促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做数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自己提供的学习材料往往因其思考角度的局限性,造成学习材料的典型性、代表性不够,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及时加以补充、调整。

3、改编教材,优化学习材料

现行教材中的例题都经过数学处理,被人为地简单化、典型化、理想化,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太小,主要表现在问题设计得太细,思路规定得太死,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因此,教师要敢于“突破”现行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实际,改编教材②,优化学习材料。

如:

小学数学第七册中的一道例题:

“小明看一本100页的书,他每天看15页,看了6天后还剩多少页?

”教学时我把问题改为:

“看了6天后有没有看完?

”这就变成了一道开放题。

学生在解答时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其方法主要有:

(1)先算出已经看的页数,再与总页数比较。

(2)先算出6天看完,每天应看多少页,再与现在每天看的页数比较。

这样一改,拓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二、培养学习兴趣,合理使用学具

儿童对数学的体验主要通过动手操作学具。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学具,不仅有助于儿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对于儿童在未达到抽象思维之前通过自主探索的形式学习数学成为可能。

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使用学具,能通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来增强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的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使用学具,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里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次不疲,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

”瑞士心里学家皮亚杰说:

“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

”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让学生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化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在浓厚的兴趣中获得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长方形”时,一开始就让学生四人合作“玩积木”,用积木摆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

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因为爱玩、好动是一年级学生的天性,玩积木又是他们喜爱的活动之一,但在课堂上玩积木又是学生意想不到的,所以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为后面的探索新知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中几何知识逻辑性强,概念严密,是教学中的难点。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观察、测量、拼摆、绘画、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以利用培养初步的空间概念。

”这就充分阐明了几何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必要性。

因此,要改变以往那种教师讲解,教具示范演示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摸、摆、画,在动手操作等实践中感受“空间”,化难为易,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身边的事物就是学具,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学具盒、课本、课桌等的周长,再让他们量出四条边的总长。

让学生自制长方形活动框架,通过拉一拉、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得出图形的周长;

提供一个长方形(如一张纸),要求一刀剪开,学生剪成的图形有三角形(含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梯形、长方形、五边形等),再进行拼图……这样学生人人有“学具”,个个自己动手操作,在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使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互相联系的知识巩固深化。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运用学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实践操作的过程。

而学生的实践操作中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

在体验中领悟教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使学具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肥沃土壤。

例如:

“拼组图形”时,分给学生大小、颜色形状不一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的图形。

学生对这些图形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交流、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在“随意拼”的活动中,教师加以点拔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

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金鱼、小船、汽车、蜻蜓、小树等物体的形状,甚至有的同学创造了一副有山有水、有车有船,有树有花的美丽风景画。

匠心独特,别具一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又如在教学“6的认识”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6的组成和分解。

先让学生拿出6根小棒,把6根小棒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操作,很快学会了6的组成,这时老师提出新的问题:

“你能把6根小棒分成3堆吗?

试试看,有几种分法。

”学生通过摆小棒,总结出6可以分成1、1、4,还可以分成1、2、3,一张张稚气的小脸上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自豪。

俨然他们就是探索者、发现者。

老师并不满足,接着问:

“还可以分成几堆?

最多可以分成几堆?

”学生的情绪再一次出现高潮,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探索新知识,不断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动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使用用具,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化为个体认识的过程。

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

这样使他们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例如教“圆柱的体积”时,授课开始,发给每小组一个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于是很多学生把圆柱的底面分成很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最后再拼起来。

这时,学生惊奇的发现拼起来的物体近似一个长方体。

于是学生很快地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运用学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实知识是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2、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以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推导“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分别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且他们中间是空的,学生清楚的看到了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从而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由已知圆柱的体积公式V=sh,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V=1/3sh,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连接点,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3、使用学具,改变了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

学具的使用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不再以教学活动的主宰者面目出现,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合适的思维方向和策略,充分让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决定。

教师只是在学生受阻时,疑难时,做引导点拔,精讲释疑,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判断力、联想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教学“9加几”时,先让学生数出9根小棒装到信封里去。

并用手捂起来,使学生产生一种神秘感,然后教师再提问:

“信封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你是怎么想的?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想出多种方法,有一根根数的,有把5凑成10的,有把9凑成10的等等,学生的思维被拓宽了,在学生思维呈现多样化之后,教师不急于评价,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哪种方法既简便,又好算?

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讨论、比较、认识到把9凑成10这种方法最好,达到了教学目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

三、巩固教学成果,合理设计练习

课堂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为适应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优化课堂练习,这不仅能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

根据教学研究和实践,我就小学教学优化课堂练习谈几点认识。

(一)探索趣味性练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优化自己的认知活动,促进学习,而趣味性的练习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因此,设计练习时应注重题目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如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5张卡片“0、1、2、3、.”按下列要求摆后写小数,并比较其大小:

1、写出小于1的三位小数,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写出大于1的三位小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写出不读出0的两位小数,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4、你还能用这5张卡片再写出一些小数吗?

最大的小数是多少?

最小的小数呢?

学生根据卡片自己写小数再比较大小,趣味无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联系生活性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新一轮基础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

在设计练习题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③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如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后,我设计了牛奶盒上写出脂肪3.3%、2.9%……,这些3.3%、2.9%表示什么意思。

又如教完“10以内各数的认识”后,我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让学生说一说家里的电话号码是由哪几个数学组成的。

学生完成题目时,兴致特别高,争先恐后地交流,他们在交流中体验到了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对自己的座位表述中,他们区别了第几排和第几个,通过交流家里的电话号码,知道了由于数的排列顺序不同,构成的电话号码也不同,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领悟了数学的奥秘,从中也体现出数学的价值所在。

(三)参与实践性练习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

“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手开始,孩子的智慧生长在手指尖上。

”对这些抽象思维长于形象思维的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就明白;

做过了,就理解了。

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的双手实践过的东西。

因此,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实践中去从事观察、实验与交流,获得知识,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例如在一年级认识图形的综合练习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

1、学生用3根火柴可摆出一个什么图形?

用4根、6根、12根火柴呢?

2、5根火柴你能摆出2个三角形吗?

用7根火柴你能摆出3个三角形吗?

3、10根火柴你能摆出3个正方形吗?

又如:

在教学完1—6的乘法口决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将3张正方形的纸重叠在一起,按下边的方法对折再对折,不用数,你知道折了多少个小正方形吗?

在上述操作中,学生以是“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既动手又动脑,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智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挖掘开放性练习

数学开放题,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新的心理态势,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广阔的驰骋天地。

我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和表述空间,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多种思维途径,如:

教学“8的加减法”时,学生准备8个石子,练习时要求每个学生在桌子上画一个圈,然后按照游戏规则向圈里掷石子,根据圈里圈外的石子数各不相同,因此所列的算式也各不相同,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从多角度复习了8的组成。

在教学“求剩余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兔妈妈桌上放了10颗糖,弟弟上学还没回家,妈妈让哥哥姐姐每个会拿几颗?

剩下的几颗给弟弟。

这道练习题既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又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堂练习,要不断优化,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适应新课改,在“教”、“学”和“验”的质量上下功夫,在重视新教法、学法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挖掘教材,合理使用学具和设计练习,这样就能使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

,以新颖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画板的动态,变抽象为直观,化静止为运动,向学生展示教学情景,揭示知识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加强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巩固,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板书的时间,为加大课堂容量提供机会。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适当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课本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四、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

学困生在上课时由于接受能力或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往往容易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

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尤其是对学困生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更是不能吝啬。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有一定的教学激情,要热情投入,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以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振奋人心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使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学困生始终处于被关注和赞赏的情境中。

注重情感交流,建立感情基础。

一般学困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因此我们不仅在课堂上,更多的应该在平时时时处处关注他们,真诚地帮助他们,以赢得他们的喜欢和信赖。

只要学困生接受教师,那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学困生的言行,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

充分肯定学困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最终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

知识像海洋那样辽阔,像海洋那样浩瀚。

一个人无论天资多高,精力多么充沛,毅力多么顽强,学习条件多么优越,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学到手。

知识也是时常需要更新,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又可能遗忘,但获取知识的方法却不会被丢失。

古人说:

“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也就是这个道理。

毛泽东同志说过:

“学习是学习,学习的学习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总之,课前要抓好预习,课中听讲要领悟学法,课后完成作业要巩固学法,课外学习要运用手法,还要不断总结优化学法,努力探索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为培养创造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