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3447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二语文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试想一下,如果一部电影、一本书出来之后总共就只三五个人看得懂,传播也就失去了意义。

②当然,这种流行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使得原本小众化的东西变得平民化,是对观众需求的积极回应。

③但是过者为灾,凡事都要适可而止。

④现在的泛娱乐化就是有点过了,更多时候,它的显性功能主要体现在破坏力和颠覆性上。

⑤现如今,娱乐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有娱乐元素的渗透。

A.④②①③⑤B.⑤②①③④C.①⑤②④③D.⑤①③②④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王忠嗣传(节选)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

初名训,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起复拜朝散大夫、尚辇奉御,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

肃宗在忠邸,与之游处。

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

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

玄宗谓之曰:

“尔后必为良将。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

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

既下新城,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兵马。

是秋,吐蕃大下,报新城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

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

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

尝谓人云:

“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

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

”但训练士马,缺则补之。

军中皆日夜思战,因多纵间谍以伺虏之隙,时以奇兵袭之,故士乐为用,师出必胜。

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

“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

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

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玄宗因不快。

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

六载,会董延光献策请下石堡城,诏忠嗣分兵应接之。

忠嗣僶俯而从,延光不悦。

及延光过期不克,诉忠嗣缓师,故师出无功。

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称往任朔州刺史,忠嗣为河东节度,云“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

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

会哥舒翰代忠嗣为陇右节度,特承恩顾,因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己官爵赎罪。

玄宗怒稍解。

十一月,贬汉阳太守。

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

明年,暴卒,年四十五。

(选自《旧唐书·

王忠嗣传》,有删节)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肃宗在忠邸,与之游处游:

游览

B.专知行军兵马知:

掌管

C.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抚:

安抚

D.量移汉东郡太守量:

权衡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三军翼而击之夫列子御风而行

C.缺则补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吾其还也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分)

▲▲

(2)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

(3)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

(4分)

9.请简要概括王忠嗣作为将领具有哪些才干和品质。

三、古诗词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岁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物换星移几度秋。

(王勃《滕王阁》)

(2)人生代代无穷已,▲。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4)▲,旌旆逶迤碣石间。

(高適《燕歌行》)

(5)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边庭流血成海水,▲。

(杜甫《兵车行》)

(7)▲,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8)▲,但愿长醉不复醒。

(李白《将进酒》)

(9)▲,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10)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橘子

芥川龙之介

①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

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

朝窗外一看,昏暗的站台上,也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

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的。

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

②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

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

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

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

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

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③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

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

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

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

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

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

④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索然无味的消息。

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

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

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

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吨儿来。

⑤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

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

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

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

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

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

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因此,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

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

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噔一声落了下来。

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

⑥一会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

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

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

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

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

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

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

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

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⑦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

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

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

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

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⑧这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本文有删改)

12.简要分析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13.“我”对乡下姑娘的情感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14.第六节抛橘子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15.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是“乡下姑娘”,请结合作品谈一谈你的观点。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千古兰亭

祝勇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

自那真迹被隐匿起来,后人一直苦心孤诣地复原着它原初的形状。

这些后人包括:

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八大山人、陈邦彦……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那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

在漫长的时光里,这些摹本、刻本、拓本,都被编入一个紧密相连的互动结构中。

白纸黑字的纸本,与黑纸白字的拓本的关系,犹如昼与夜、阴与阳,互相推动,互相派生和滋长,轮转不已,永无止境。

中国的文字和图像,就这样在不同的材质之间辗转翻飞,摇曳生姿。

如老子所说: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而复始,衍生不息。

中国文化一开始往往依托于巨大的青铜器和建筑(比如长城),通过外在的宏观控制人们的视线,让文字附着在青铜礼器之上,通过物质的不朽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字因此具有了神一般的地位,最早的语言——铭文,也借助于器物,与权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但纸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它使文字摆脱了权力的控制,与每个人的生命相吻合,书写也变成均等的权力。

自从纸张发明的那一天,它就取代了青铜与石头,成为文字最主要的载体,汉字的优美形体,在纸页上自由地伸展腾挪。

在纸页上,中国文字不再带有刀凿斧刻的硬度,而是与水相结合,具有了无限舒展的柔韧性,成了真正的活物,像水一样,自由、潇洒和率性。

它放开了手脚,可舞蹈,可奔走,也可以生儿育女。

它们血脉相承的族谱,像一株枝桠纵横的大树,清晰如画。

王羲之或许还不会想到,他对良辰美景的流连与哀悼,对生命流逝、死亡降临的愁绪,能借助一纸《兰亭序》从时间的囚禁中逃亡,获得了自由和永生。

所有浩荡无边的岁月,被压缩、压缩,变得只有一张纸那么大,那么的轻盈可感,轻得像蝉的透明翅膀,中国人的文化与生命,就是在这份轻灵中获得了自由。

当这十几个世纪里的字画卷轴排列在一起时,我们才能感觉到文字水滴石穿一般的强大力量。

文字它以临摹、刻拓的方式,从死亡的控制下胜利大逃亡,一步步完成跨越千年的长旅。

从物质性上讲,纸的坚固度远远比不上青铜,但它使复制和流传变得容易,文字也因为纸的这种属性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永恒。

当那些纪念碑式的建筑化作了废墟,它们仍在。

它们以自己的轻,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

(选自《十月》,有删改,题目为选者所拟)

16.第二段中引用老子的话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17.简要概括本文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18.结合对文末“它们以自己的轻,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的理解,阐释本文标题“千古兰亭”的内涵。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苏轼)

(2)尽吾志也,而犹有不至者,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

请就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D(“大海捞针”与“海底捞月”:

二者都指白花力气。

但前者比喻目的虽很难达到但仍有达到的可能性;

后者指目的完全达不到,只是白费力气。

“饱经沧桑”与“饱经风霜”:

二者都可指阅历深。

但前者侧重于“经历许多世事变化”,后者侧重于“经历长期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炼”。

此项要注意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因势利导”与“顺水推舟”:

二者都有“顺应趋势办事”之意。

但前者用于褒义,偏重于“加以引导,使其走上正路”;

后者为中性或贬义词,偏重于“灵活改变原来的主张”。

2.D(A成分残缺,在合作后加“构想”,B项语序不当,“盈利”和“填坑”调整,C项中途易辙,改为:

“在《速度与激情》创造了15天破20亿的票房奇迹后”。

3.D(“老朽”是老人自谦之词,符合语境。

4.B(“雨露、丛菊、江间、秋风4”四个名词都可与“孤舟”相对,“丛菊”的“丛”与“孤舟”“孤”对应更好,“一系”与“两开”结构相同,与其他几句对应结构不同,故可以排除ACD)

5.B(乱序排列衔接题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行文的逻辑关系。

首先,综观五个句子,谈的是娱乐化现象流行的影响问题,从而确定⑤为首句,排除A、C两项。

然后,关注各句的提示性词语和具体语句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可知①②句是说这种现象流行的积极影响,而且①句是②句的佐证,运用了反向假设论证方法,故②在①前,确定答案为B。

(第③句“但是”一词,提示语意转折,笼统地说娱乐化现象过了,第④句从功能的角度具体说明娱乐化过度的体现。

6.A(游:

交往,交游)

7.B(A.介词,因为/介词,用;

B.都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C.连词,表假设关系,相当于“那么”“就”/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

D.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婉商)

8.

(1)略

(2)我不想使中原的力量疲乏,来捞取(求取)个人功名罢了。

(得分点:

“疲”、“中国”、“徼”各1分。

(3)于是召见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详细审讯,忠嗣几乎被陷害致死。

“因”、“推讯”和被动句,各1分)

9.通晓兵法,深谋远虑,体恤士兵,英勇无畏(答对三点即可)

三、诗歌鉴赏(8分)

10.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

岁末暮年,漂泊异乡;

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

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1点1分)

(2)①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

②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③用典,“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

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④双关,“岁暮“表面是指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朝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⑤虚实结合,“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实景。

(1点两分)

四、默写(10分)

11.略

12.①奠定了小说前半部分阴冷、压抑的情感基调;

(1分)②渲染了灰暗压抑的气氛;

(1分)③揭示“我”阴郁的心情;

(1分)④为下文乡下姑娘的出现作铺垫。

(1分)

13.“我”不喜欢乡下姑娘俗气的长相和打扮,觉得她愚蠢;

(1分)“我”觉得乡下姑娘的神气就是庸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心声厌恶;

(1分)我对姑娘打不开窗户有几分同情但又冷眼相对;

(1分)当我看到小姑娘抛橘子给弟弟们时,内心充满了莫名的喜悦。

14.“姑娘抛橘子的细节”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使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发生陡转;

(2分)营造了人间美好亲情的气氛,展示小姑娘纯洁美好的情感,突出了人物形象;

(2分)“橘子”具有象征意义,深化了主题,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憧憬。

(2分)

15.观点一:

主人公是“我”。

“我”是小说的叙述者,观察者,小说的主要意象“橘子”也是通过“我”的视角赋予的(叙述角度);

“我”的感情变化是小说的主线,串联起小说的情节,形成了小说的情感内蕴(情节线索);

“我”是小说中人生的觉悟者,生活态度由无聊倦怠变得温暖坚定,小说的主题通过“我”的反思得以体现(主题)。

观点二:

主人公是乡下姑娘。

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是乡下姑娘(描写对象);

小说的题目“橘子”取自小姑娘“抛橘子”这一情节(小说标题);

乡下姑娘是“我”人生的启蒙者,虽然生活在底层,却有精神的光芒,“我”是乡下姑娘的陪衬者,为了烘托姑娘不同于“我”的生活态度。

(小说主题)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16.老子的话表明一物繁衍出万物的生生不息过程,(2分)充分地印证了《兰亭序》诞生后,历代的摹本、刻本、拓本不断产生,日益丰富,(2分)表明了《兰亭序》具有永恒的非凡的艺术魅力。

17.首先回溯了文字在发明纸张之前是被权力控制,具有神圣性的历史状况;

(2分)接着分析了自纸张发明后,文字摆脱权力控制,书写权利均等,文化得以延续和扩展;

(2分)最后阐述了王羲之的生命感悟正是借助轻盈的纸张,获得长久地流传。

18.“它们以自己的轻”,表达了文字书写的自由与纸张的轻盈;

(2分)“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表现了艺术作品以柔弱的姿态抵抗了权力的重压。

(2分)《兰亭序》与千古的关系,写出了“轻”的艺术作品在“重”权之压下,以强大艺术力量,跨越千年,获得了永恒和不朽。

七.作文(70分)

19.关于立意:

①可从每句话立意:

(1)句出自北宋•苏轼《晁错论》,立意为“成功需要出众的才能和坚强的意志(毅力)”,视为基本切题(建议46分切入);

立意为“做大事(实现远大理想)需要出众的才能和坚强的意志(毅力)”,视为切题(建议50分切入)。

(2)句出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立意为“尽力就无悔了”,视为基本切题(建议46分切入);

立意为“为实现志向(远大理想)尽最大努力,就无怨无悔了”,视为切题(建议50分切入)。

(1)句和

(2)句看似矛盾,实应辩证看待,最佳立意则为:

实现远大理想、志向(做大事),需要出众的才能和坚强的意志(毅力),如此尽最大努力,就无怨无悔了(建议54分切入)。

为鼓励学生书写工整美观、卷面整洁,本次考试作文设置卷面分1-3分,视其情况可在原有分数基础上上浮,最高分不得超过70分。

其他按照高考作文批改标准批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