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十年1998年货币政策回顾以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经典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33956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十年1998年货币政策回顾以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经典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近十年1998年货币政策回顾以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经典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近十年1998年货币政策回顾以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经典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近十年1998年货币政策回顾以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经典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近十年1998年货币政策回顾以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经典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十年1998年货币政策回顾以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经典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近十年1998年货币政策回顾以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经典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十年1998年货币政策回顾以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经典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十年1998年货币政策回顾以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经典Word文件下载.docx

2003年开始,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

在此期间,货币政策虽然名义上仍维持“稳健”的基调,但内涵已逐步表现出适度从紧的趋向。

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

第二节:

货币政策目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概括为: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较复杂,有的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有的相对独立,如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

更多表现为目标间的冲突性。

各目标之间的矛盾表现为: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此高彼低的交替关系。

当失业过多时,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和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

同时由于需求的大幅增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升。

反之,如果货币政策要实现物价稳定,又会带来就业人数的减少。

所以,中央银行只有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某一适当的组合点。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

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

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有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

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

反之,则出现逆差,是国际收支恶化。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

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⑴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其效果有①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②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

③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④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局限性有①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②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时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

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效果主要是①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②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

局限性是①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

②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⑶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效果是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

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

④影响范围广。

局限性是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

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

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第二章:

1998年-2008年货币政策回顾

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2002年)

自1996年第一季度成功实现“软着陆”并步入下轮宏观景气循环后,我国国民经济一直处在稳步扩张的较长过程之中。

1997年,我国经济开始出现国内需求不旺的情况,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影响,我国形成通货紧缩的局面。

基于此,我国从1998年起正式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7年上半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在下半年并未对出口增长产生多大影响,所以未引起中央特别注意,政府主要关注的是港币保卫战,到98年初出口大幅大降。

97年下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任务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但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泡沫,不良货款突出,防范风险意识提高,以至银行不敢货款,同时在外汇改革后,增长靠出口,而这时出口大幅下降,只能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一个前提是增加货款,这样的矛盾一直困绕着中央。

于是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①取消货款限额。

②降息。

98年降3次,99年又降一次。

③公开市场操作。

④99年初个人消费货款计划,98年重点在做农村信贷工作。

另一项是教育助学贷款,采取政府贴息的办法。

2000年形势进一步好转。

具体来说,由于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98年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的重心在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基础上逐渐由监管加微调向加大信贷投放、改进金融服务方向倾斜,以比较积极的姿态为促进经济增长服务。

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措施基本上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

1.扩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

中央银行从98年1月1日起取消了四大专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逐步实行资产负债管理。

2.针对1998年以来价格水平持续下跌、实际利率不断升高的情况,中央银行分别于3月和7月两次降低存贷款利率;

同时为了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于10月份扩大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为促使商业银行扩大信贷投放,于3月下调了法定准备金率,并分别于3月和7月两次降低了准备金和再贷款利率(见表1)。

3.为了扩大内需、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央行恢复“窗口指导”业务,要求各金融机构,加强和改进对于中小企业、住房建设、消费信贷及外贸出口的信贷投入与金融服务,积极支持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

从经济与金融运行状况来看,货币供应量、各项存贷款等金融指标从二季度末开始明显止跌回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达到年度预测目标区间。

经济增长率从三季度末开始逐渐趋于回升,并逐步向年度经济增长率目标趋近。

应该说1998年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是积极而有效的。

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货币政策时滞延长、效力受损,货币政策的局限性比较明显。

 

2000年,中央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各项指标的好转功不可没。

面对1998年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后出现的重大变化,国家采取了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而在货币政策方面,没有相应提出积极的货币政策,而是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因为当时我国货币供应存量和增量过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行过分扩张的货币政策,就会激化潜在的金融风险并加大化解金融的压力,不利于宏观金融稳健运行。

另外,造成我国物价连续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失衡,而不是货币供应不足,因此应把重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上。

总结98年以来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工作实践,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

一是根据扩大需求的方针,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

二是及时制定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三是加强金融监管,执行金融稳定计划,这是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基础。

几年年来的实践证明,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经济增长,对国民经济好转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2001年中央政府继续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1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说,2001年中国金融运行情况稳定,货币政策达到了预期目标。

这份报告指出,2001年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基本实现,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

2001年底,广义货币余额为15.8万亿元,增长14.4%,略高于年初预定的13%至14%的调控目标,增幅比上年高0.4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余额6万亿元,增幅12.7%,比上年低3.4个百分点。

流通中现金余额1.6万亿元,增长7.1%。

2001年,中国金融机构贷款结构得到改善,贷款周转速度加快,基本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2001年底,人民币贷款余额11.2万亿元,增加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6%。

截至2001年底,中国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4.4万亿元,增长16%,增幅比上年高2.2个百分点,这表明经济体系中资金总量是充足的。

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5.2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4万亿元。

报告指出,虽然去年中国外汇存款增势放缓,但是国家外汇储备仍有大幅增长,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2001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12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6亿美元。

同时,金融机构外汇存款余额为1349亿美元,增长5.2%,增幅有所下降。

这份报告表示,2001年中国政府为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合理确定本外币利率水平,制定政策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以及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此外,中国政府加强了金融监管以进一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政府加大了处置国有独资银行不良资产的力度。

2001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减少907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下降了3.81个百分点。

2002年货币政策的总体方向仍然是稳健中求发展,但却又其特点:

1、2002年中货币政策的基本工具,需要坚持并完善。

2、2002年货币政策的体制基础条件将有重大变化,需要体制改革与政策改进双向协调。

2001年是入世后的第一年,将是金融体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第一年。

货币政策是在一定的金融体制上发挥作用的,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总体上以转轨经济为背景。

体制不同,货币政策的效应就不同。

入世对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生双重影响。

3、2002年货币政策因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由于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面临着增长下降或走进衰退,国内通货紧缩的趋势没有完全消除,因此,货币政策自然是反周期的,非中性的,带有扩张的特点。

为达到政府制定的扩大内需的总方针,今年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要维护一定增长率。

4、2002年货币政策继续受国内外金融创新实践的挑战,需要有适应新形势的规定和措施。

5、2002年货币政策中受到冲击之一的可能是利率政策,需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6、2002年货币政策将受到更全面的防范金融风险的制度和规则约束,需要在各方面体现稳健的风格。

总而言之,1998年-2008年的货币政策是以稳健为基调的。

其对国民经济的积极效果十分明显,成功地维持了经济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2003年-2007年)

截至2007年底一共加息8次,上调准备金率14次(见表1)。

2003年,我国国民经济克服了多种困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中国人民银行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对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进行了调控,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总体看,上半年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势头在四季度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2003年货币政策操作主要是:

一、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保持基础货币平稳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相对稳定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信贷总体规划,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保持基础货币稳定增长。

针对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大幅增长的情况,人民银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加大基础货币回笼力度。

一方面坚持对冲操作的大方向;

另一方面也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进行灵活操作,满足金融机构短期流动性需求。

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适度调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为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基础货币过快增长,减轻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回收流动性的压力,有效控制货币信贷过快扩张,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存款准备金率由6%调高至7%。

这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提前一个月宣布,给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提供了缓冲的时间,并在总量适当收紧的同时,对有短期流动性困难的金融机构及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政策实施过程中,金融运行和货币市场利率走势总体平稳。

三、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2003年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不变。

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扩大就业。

四、监测房地产贷款状况,对商业银行贷款进行必要的窗口指导

五、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试点

六、加强货币市场制度建设,积极推动货币市场发展

一是扩大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的试点范围,二是简化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上市审批程序,对于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券,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央国债登记公司和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每期债券的上市日期;

三是规范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规定凡经批准成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的证券公司,应向同业拆借市场披露必要的信息,并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

四是组织国家开发银行在国内发行了第一只美元债券,发行额为5亿美元,并相应地解决了美元债券的登记托管等技术问题。

七、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八、加强货币政策同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2003年,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在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趋势的同时,积极与其他宏观经济部门沟通和协调。

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过程中,注意加强与计划、财政等其他宏观调控手段的协调配合,以充分发挥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的综合效应。

 中国经济从2002年起重新开始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至2003年已经完全结束199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惯性,实际经济增长速度恢复到历史平均水平。

在进入2004年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扩张倾向并快速增长,然而重要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短缺的瓶颈制约问题日益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信贷规模过快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不断积累。

为此,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方针指导下,中国财政货币政策采取适度紧缩的政策取向,通过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措施,引导总体经济景气逐步转折下行,向加强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平稳发展。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现代中央银行的制度框架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控制货币供应和调整信贷结构,有效维护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和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为继续保持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配合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良好格局做出重要贡献,并且在经济周期形态和金融微观基础转换时期的中国货币政策积极操作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2005年我国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外贸进出口在内需不振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推动下大幅度上升,2005年10月末,我国外贸依存度已达77.12%,外贸顺差更是实现创纪录的803.7亿美元,比此前贸易顺差最高的1998年全年高出近一倍,预计全年实现贸易顺差将突破1000亿美元。

2005年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针对具体经济形势适时调整调控目标和手段,突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取得较好的效果。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2005年全球金融界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人民币汇率从固定制度到弹性制度,在于通过建立有弹性、有深度的外汇市场来发现均衡汇率,从而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形成产品创新、主体多元的外汇交易市场。

2O06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一至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2%、10.9%和10.7%。

在经济保持高增长的态势下,物价水平却比较平稳,CPI的增长率已连续20个月保持在2%以内。

中国的宏观经济的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得以继续维持。

再加上各种复杂的国际因素,中国06年的货币政策仍然是在稳定的基础上适当从紧,具体操作如下:

一、三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这种在理论上被称作货币政策之“巨斧”且已被绝大多数国家逐渐废弃的政策工具,在中国却戏剧性地成为我国央行高度依赖的经常性政策工具了。

在05年第一季度的信贷超乎预期的增长之后,市场就普遍预计中央银行要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直到6月16日央行才宣布从7月5日起提高O.5个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7月21曰再次宣布,从8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则保持不变。

央行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两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大约直接可以冻结资金3O00多亿元左右,再加上乘数的影响,实际紧缩的流动性可能会达到120O0至15000亿元左右。

稳中从紧的“紧”在这里体现无遗。

二、利率政策

尽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在2006年的货币政策操作中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但2006年的货币政策紧缩却是以提高利率为开端的。

为了减少企业和个人对信贷的需求,央行还在2006年先后两次调整了金融机构利率。

第一次升息是在4月28日,央行提高了各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而存款利率并没有相应地提高,人们称之为“非对称性升息”。

第二次升息是在8月19日,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O.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在第二次调整利率时,为了进一步推进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并约束该市场的过度发展,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商业银行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根据贷款风险状况,在下限范围内自主确定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水平。

三、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早已成为我国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

迄今为止,我国公开市场操作方式依然以发行央行票据为主,以正回购操作为辅。

2006年全年共发行央行票据36712.5亿元,正回购操作20430亿元。

在央行票据的期限结构方面,三个月期和一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分别为11190亿元和25422.5亿元,全年仅发行了一期总额100亿元的六个月的央行票据,一年期的央行票据成了中国公开市场操作最主要的工具,它占2006年全部央行票据发行额的69.24%。

到了2007年,我国经济的“三高”现象突出,即经济高增长,物价创十年来新高,虚拟经济持续升温。

因此2007年的货币政策仍然突出稳中从紧的特征。

政府采取一系列手段调控经济,如五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九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和频率,以特别国债开展正回购操作,启动了定向央行票据和特种存款等创新型工具等等。

虽然这些政策和手段对调控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与调控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增速仍处高位,而且多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也被打破。

我国全年物价控制目标是3%,但是从3月份开始这一警戒线就被突破,8月份和10月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更是创下十年新高,达到6.5%;

二是年初制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被突破。

表1:

98年-2007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表

次数

时间

调整前

调整后

调整幅度

11

07年05月15日

10.5%

11.0%

0.5%

10

07年04月16日

10%

9

07年02月25日

9.5%

8

07年01月15日

9%

7

06年11月15日

8.5%

6

06年08月15日

8%

5

06年07月05日

7.5%

8%

4

04年04月25日

7%

7.5%

3

03年09月21日

6%

7%

1%

2

99年11月21日

6%

-2%

1

98年03月21日

13%

-5%

从紧的货币政策(2007年-2008年11月)

2007年10月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

至此,我国实施10年之久的“稳健”货币政策正式被“从紧”货币政策所取代。

08年的货币政策才是真正的富有戏剧性。

准备金率犹如做过上车一般。

但总而言之,直至08年11月以前,中央的货币政策还是以从紧为主的。

下面是一组纪实:

2008年1月25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5%。

3月25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5.5%。

4月25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6%。

5月20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6.5%。

6月15日和25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至17.5%。

汶川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07-08年存贷款的基准利率的调整如图:

表2:

调整时间

调整内容

10

2008年11月26日

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下调1.08个百分点

9

2008年10月29日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

8

2008年10月9日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

7

2008年9月16日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