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3005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这些诗歌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现实,有劳动的艰辛,有生活的窘迫;

有对剥削压迫的不满和反抗,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有的辛辣讽刺了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有的大胆歌颂了真挚的爱情。

“风”是《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的瑰宝。

“雅”是“小雅”和“大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

“大雅”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所作,内容大多记述周族历史,歌颂祖先功德,客观上为后人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资料。

“小雅”多为贵族文人所作,也有小部分是民谣,内容多政治讽喻。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周王室和鲁国、宋国的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诗经》在表现手法上,普遍运用了赋、比、兴的方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语)。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在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也有二言、三言、五言乃至六言、七言的句子,押韵方式灵活多变。

许多诗篇章节反复,多用叠字,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它的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也一直继承着、发展着。

西汉初,传授《诗经》的有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共四家。

自东汉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增多,其他三家诗逐渐失传,独毛诗大行于世。

2、老师范读,体会语气及情感。

3、赏析

(1)文章结构图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 回忆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遇雪冬归路漫漫 ┓ ↓

  采薇┫                  ┣ 归途

    ┃行道民迟迟,载渴载饥。

→忍受艰辛与饥寒┛ ↓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状写征人忧伤之情  抒情

(2)诗文赏析

  《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

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

原诗共六段,本课选取的是最后一段。

这一段堪称全诗的最佳段,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杨柳依依”句回首往事,“依依”一词既写出柳枝随风摇曳之状,又表现出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

“雨雪霏霏”句则抒发了归人浓烈的思乡之情,阴霾的天气、纷纷扬扬的雪花有力地烘托出人物沉重抑郁的心境。

这两句诗写景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对比强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行道迟迟”句抒写了戍卒归程之艰难及其心力交瘁的境况。

前三句既是写景写境,又是抒情,融情于景,寓情于境,情与景与境交融,相映成辉。

最后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直抒胸臆,感天动地,叩人心扉,戍卒痛定思痛时的无限悲伤顿时弥漫纸上。

语言上,重言的运用(如:

依依、霏霏、迟迟)增强了节奏感,增加了诗的韵味和艺术感染力。

(3)名句赏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昔我”四句,以春风拂动的柳丝来渲染依依别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归途的艰难和心情的黯淡,以景写情,含蓄深永,被后人誉为三百篇中最动人的诗句。

我们可以联想到:

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在归途中忧伤地想起:

“当年我离开家乡时,正是春天,柳丝低拂;

而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蒙的冬天了。

”在对家乡的浓烈的思念之下,他冒着风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挣扎着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更浓的远方……。

“杨柳依依”一词既写出了柳枝随风摇曳之态,又表现出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

“雨雪霏霏”一句写出阴霾的天气、纷纷扬扬的雪花满天飞舞,烘托出人物沉重压抑的心情。

这两句写景,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对比强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4、难点解析

  

(1)对诗歌内容的深入理解。

  写士卒在归途中抚今追昔,充满着痛定思痛的悲哀,同时对于生还,也不无喜悦的情绪,在六章之中,别构一体。

诗人由回忆写到归途中的情景。

回忆起昔日从军时,正值美好的春天,万条杨柳,迎风披拂;

今日归来,却遇上雨雪霏霏的冬天,虽已踏上归途,归路漫漫,还要忍受“载渴载饥”的生活,抚今追昔,想到战斗中的出生入死和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谁能知道我的劳苦忧伤呢?

诗人的忧伤还有一层,虽未明言,也是不言而喻的潜台词,那就是忧念家人的情况。

常年从军,与家人音讯阻隔,又谁知家人的情况如何呢?

“莫知我哀”四字,状写征人的忧伤之情,以少总多,真是累千百万言所难表达。

(2)语言上,重言的运用(如:

5、学生自己朗读背诵,同桌检查背诵。

 《十五从军征》

 1、关于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最早是音乐机关的名称,汉初即已出现,汉武帝时扩充为专司歌舞的机关,并兼有采诗的职能。

这些采集来的民歌,后来就叫做“乐府诗”(或叫“汉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

两汉乐府诗大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语),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反映了两汉的社会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思想感情。

汉乐府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素自然。

乐府诗自汉经魏晋六朝至隋唐,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

汉代乐府诗大都入乐,每个篇名各有传统的内容。

魏晋以后,文人拟作,或依旧曲填新词,或用古题咏时事,有的入乐,有的不入乐。

内容上突破原来传统,音韵、节奏上渐趋整齐,推动了五言诗、七言诗的出现和发展。

唐代文人进一步冲破古题、古调的藩篱,另立新意,抒写新事,形成一种“新题乐府”。

到中唐时,白居易、元稹等人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创作了大量的“新乐府”诗,讽喻朝政,针砭时弊。

宋朝人郭茂倩将自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成《乐府诗集》,并分为十二类:

郊庙歌辞,燕射歌辞,横吹曲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汉乐府民歌则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杂曲”三类中。

 2、老师范读,体会语气及情感。

 3、赏析

  

(1)学生分组探讨文章结构

  

(2)诗文赏析

  《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暴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篇首一句即写出了封建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从军之时尚是风华少年,归来之日却已是皓首银发。

几十年沙场奔走,岂不悲哉!

这里,“十五”“八十”可理解为实数,也可理解为虚数,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目的是极言从军之久。

诗的重点并不在为后人提供服役的确切时间,而是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服役年久已是一大灾难,但更可悲的还在后面。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呢?

“松柏冢累累”,这是远望,近看则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一派凄凉破败景象。

家中空无一人,老翁举目无亲,其凄楚心情可以想象。

继而,通过“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一句,进一步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

此情此景着实叫人痛苦至极,怆然泪下。

(3)写法鉴赏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语气叙述,尽情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

在叙述上,结构严密,并起伏有变化。

这首完整的五言叙事诗,还保留着质朴的民歌的语言风格,它以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着光彩,并且给后世作家以无穷的启发。

杜甫的名诗《三吏》《三别》《羌村三首》等,都明显看出受本诗的影响。

4、学生自己朗读背诵,同桌检查背诵。

 《送 别》

1、作者简介

  本诗为隋末人所作,作者已不可考。

2.背景资料

  同隋代文人的诗作相比,这首来自民间的小诗在思想、艺术上都更为优秀。

这说明齐、梁以来,在诗歌形式、技巧上,尤其在五、七言近体诗的发展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诗歌在思想内容上,日益远离社会生活,因而使诗歌陷于困境。

隋文帝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文风改革,违反文学规律,并未触及根本。

炀帝再掀恶浪,将宫体诗、“狎客”活动搬进宫廷,益发不可收拾。

在这种情况下,从社会下层,从现实生活的深处,涌现出表现时代脉搏,反映人民思想情绪的优秀作品,往往代表着文学发展的健康有力的潮流,预示着一种新趋势的萌芽。

这首七言绝句《送别》歌的出现,正代表了这样的趋势。

它的产生,预示着由齐、梁诗向唐诗转变的广阔前景。

3、自读诗歌,品味语言。

4、赏析

(1)理解文章结构

  

    ┏杨柳青青著地垂,写景起兴┓ 暮春已至┓ 

    ┃杨花漫漫搅天飞。

    ┛  ↓  ┣行人无归心生怨恨

  送别┫柳条折尽花飞尽,抒情双关┓ 不见归人┛ 

    ┗借问行人归不归     ┛

  这是一首可以作不同理解的小诗。

单从字面上看,这是首送别诗。

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了离愁别绪。

古人向来有借杨柳抒离别情怀的传统,如《诗经·

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佳句。

这首诗承袭了这一传统并有所发展。

头两句极力渲染杨柳、杨花铺天盖地之势,借此烘托出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

后两句写杨花尚有飞尽之时,反衬出征人归期难料,从而更加重了离别的悲凉气氛。

也有人把它理解为影射、讥讽隋朝统治者的诗。

联系到作者的生活年代(隋末)和诗中运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这样理解也不无道理。

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祸国殃民,民怨鼎沸。

诗人以“杨柳”之“杨”谐“杨广”之“杨”;

以写杨柳、杨花铺天盖地为名,行揭露统治者凶残暴虐之实。

最后,假借“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的问话,表达了百姓对统治者的诅咒:

杨氏王朝终究要垮台,看你横行到几时!

(3)佳句欣赏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题为《送别》,开篇却不言送别,而是先勾勒出一幅杨柳青青,杨花漫天的情景。

这一情景的创设,不是无心之作。

首先,折柳送别在古诗中早有表述,在后来的唐代折柳相送更成为一种生活的情趣。

所以,开篇即写杨柳,很吻合送别的情感。

其次,作者创设的这种情景也烘托了送别的气氛。

杨树和柳树的枝条一片青翠,已经垂到了地上,杨花纷纷扬扬漫天飞舞。

看似大好的春光,却不得不面对离别,怎能不让人更加伤感。

杨花“搅天飞”,一个“搅”字,既写出了杨花的铺天盖地,也表现了一种纠缠不清,难以割舍的状态。

这两句诗,为下面作者升华离别之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5、学生自读、背诵。

第二课时

《清平乐·

村居》

 1、作者简介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现在山东省济南市)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

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湖长达20年。

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恨而终。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人钞存》。

2、背景资料

  辛弃疾曾历官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任职期间,打击贪官,救济灾民,颇有政绩。

淳熙八年被劾落职,退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隐居长达二十年。

他退居乡间,与山民野老打成一片,过着平凡质朴、恬淡安静的生活。

此时,他一改过去豪壮大场面的描述和豪杰人物的刻画,转而饱蘸色彩去绘制田园风景画和俚俗乡情图。

这首词题为“村居”,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1)文章结构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江南农村的美景)    ┓

  白描┫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老夫妇融洽取乐)┣栩栩如生

  手法┃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大儿二儿勤劳干活)┃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卧剥莲蓬顽皮)┛

(2)诗词赏析

  《清平乐·

村居》是一首描写江南农家生活情趣的小词。

主题是写农家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的情趣。

清平乐,词调名。

村居,词目名,即词的标题。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诗人开篇即描绘出江南的田园风光:

农舍、溪流,绿草如茵。

接下来的两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引出人物。

什么样的人物呢?

说着轻柔细软的南方话,白发苍苍的一对老夫妇。

诗人虽未对人物作具体刻画,但我们从人物说话的语调、内容可以想象,这是一对慈眉善目、散淡安闲的老人。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怎样理解词中的“醉”字?

对这个“醉”字,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解释是“醉里二句:

谓不知是谁家的老公公、老婆婆,喝醉了酒,说着柔媚的南方话打趣”,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的解释是“醉里句:

作者在醉中听到有人用江南口音和悦地谈心”。

两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也都解释得通。

只不过朱说意在强调农家老夫妇的悠闲、散淡,而林说意在点明诗人对农家田园生活的陶醉。

自古“诗无定解”,我们不必过分拘泥于细节,强求一解,甚至理解为“轻柔妩媚的吴音、轻松有趣的谈话听来叫人心醉”,也未尝不可。

如果说上半阕为我们展现的是田园情趣,那么,下半阕则为我们勾勒出农家生活的画面:

有的在田间劳作,有的在家中忙碌,充满生机,充满希望。

尤为令人叫绝的是结尾两句: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个“卧”字,童真毕现,童趣盎然,平添无限情趣。

整首词语言通俗浅显,却如白描,有情有景有神韵,洋溢着清新、恬淡的气息,流露出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欣赏。

4、名句欣赏

  

(1)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理解。

  这两句写白发翁媪二人操着带有醉意的吴音在聊天儿,具有一种彼此“媚好”的亲密无间的情态。

这一平常细节,表现了一对农村老年夫妻和谐、温暖、惬意的生活乐趣。

(2)对“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理解。

  这句诗位于全诗的结尾,强化了全诗安详、宁静、喜悦的气氛。

从开篇的乡村景貌、到说话柔声细语的老夫妇,到在地里干活的大儿子、在编鸡笼的二儿子,读者能明显的感觉到诗中表现的一派安详宁静的乡村生活气息。

“最喜”,更是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的视线,在这样的生活中,最令人欢喜的场景是什么呢?

作者并没有在“最喜”之后直接言明,而是卖了一个关子——“最喜小儿无赖”,小儿子是最顽皮,他正躺在溪边剥莲子呢。

这个最小的孩子确实顽皮,即便是干活时,也是躺在溪边。

一个“卧”字,写出了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的情景。

同时,读者在此也会不由得展开联想:

卧着剥莲子的同时,它是不是在边干边玩啊……把自己的工作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很符合孩子的天性,也更能显出他的顽皮。

《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人,明代著名散曲家。

他出身仕宦家庭,但不喜豪华,厌弃科举,故未曾做官。

他好读书,精通琴、棋、诗、画,在寄情山水、吟诗作画中度过一生。

其作品多以山水和闲适的生活为题材,间或有同情百姓疾苦之作,课文所选《朝天子·

咏喇叭》即是其中之一。

蒋一揆在《尧山堂外纪》中说:

“正德间,阉寺当权,往来河下无虚日,每到辄吹号头,齐丁夫,民不堪命,西楼乃作《咏喇叭》以嘲之。

”王磐有《王西楼乐府》一卷,其艺术风格骚雅清俊、放逸诙谐,多用民间口语,妙趣横生。

  朝天子,曲牌名。

咏喇叭,是这首散曲的名字。

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

诗中表面上是吟咏喇叭和唢呐,实则借物抒怀,写的都是宦官。

“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

“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

“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们欺压得倾家荡产。

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3、关于散曲

  散曲是曲的一种。

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部分。

小令是单个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

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

常用于写景、抒情。

散套又称“套曲”“套数”,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联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如睢景臣的《高祖还乡》。

曲和词体式相近,都是按调填词,但词的定格一般不变(一种词牌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体式),而曲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又多使用口语,风格明快泼辣。

4、赏析

  

(1)学生探讨文章结构,小组合作。

  《朝天子·

咏喇叭》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全曲以“吹”字贯穿始终。

先写“吹”之声(“曲儿小腔儿大”),继而写“吹”之功用(“官船……全仗你抬声价”),再写“吹”之恶果,表达对“吹”的憎恨。

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句句是在揭露宦官敲诈百姓的罪行,活脱脱勾画出一群宦官趾高气扬、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

全曲在戏谑中寄憎恨之情,于诙谐里寓抨击之意,题材新颖,寓意深刻。

例如:

通过“曲儿小腔儿大”的对比,使“喇叭,唢呐”及所影射的对象——宦官穷尽其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宦官本是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倚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专权作恶。

一个“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

“乱如麻”三字则把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横神态描摹殆尽。

而在“全仗你抬声价”中,一个“抬”字出神入化,与“喇叭、唢呐”相呼应,讽刺格外尖刻辛辣。

(3)对这首散曲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全曲在戏谑中寄憎恨之情,于诙谐里寓抨击之意,题材新颖,寓意深刻。

通过“曲儿小腔儿大”的对比,使“喇叭,锁哪”及所影射的对象——宦官穷尽其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在“全仗你抬声价”中,一个“抬”字出神人化,与“喇叭,锁哪”相呼应,讽刺格外尖刻辛辣。

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收集描写军旅生活的诗词,在班级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