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1961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葡萄酒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葡萄酒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葡萄酒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葡萄酒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葡萄酒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葡萄酒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葡萄酒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葡萄酒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葡萄酒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消费启动的推动下,葡萄酒行业的景气度也在上升,2004年葡萄酒全行业出现全面好转,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74.34亿元和8.45亿元,同比增长17.06%和12.07% 进入2005年上半年,葡萄酒市场继续保持迅猛增长态势。

据统计,1至6月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约42亿元,市场销售量约20.5万千升,分别比2004年同期增长20%和17.14%。

2.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才起步的。

而自1980年以来的行业历史,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国内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明显的“拐点”。

(1)第一个“拐点”标志着中国现代葡萄酒产业的布局,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初。

1980年中国葡萄酒产量约3万吨。

这一时期,长城、王朝、华东、莫高、西夏王等一批企业长线进入葡萄酒产业,基本上以生产全汁的干酒、半干酒为主。

对喝惯了带甜味的半汁酒而不知真正的葡萄酒为何物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接受干酒是个艰难的过程,这些先行一步的企业经历了漫长的冬天,直到1996年“干红热”出现,它们才迎来了扬眉吐气的转机。

就在这个冬天里,有许多企业成为“长征”路上的“烈士”,到今天已叫不出他们的名字。

这一段时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半汁酒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整个葡萄酒生产量从1980年的7.79万千升蹿升到1988年的30.85万千升,8年时间翻了近两番(4倍)。

当时干酒的比重估计不到5%,稍成规模的干酒生产企业只有长城和王朝两家。

(2)第二个“拐点”出现在1996年。

1996年出现了横扫大江南北的“干红热”。

长城、王朝、张裕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由此奠定了已长达十年的“三巨头”统治格局。

“干红热”同时引爆了第二波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投资浪潮,烟台长城、新天、云南红等许多企业,昌黎、蓬莱等着名葡萄酒产区就是在“干红热”后进入或者加大了对葡萄酒行业的投资。

半汁酒自1988年达到历史性的高峰后,由于消费市场的渐渐觉醒而开始逐年下滑。

1994年全汁酒国标的出台,以及取消了含葡萄汁50%以下“三精一水”的生产,加速促进整个市场以甜型酒、半汁酒为主转向以全汁、干型酒为主的局面,1996年初“干红热”的爆发可谓水到渠成。

四年之后的2000年,早已成功实现了强弱易位的干型酒生产企业,有意识地发起了对半汁酒的“歼灭之战”,直接导致2002年半汁酒从法律意义上出局。

(3)第三个“拐点”出现在2003年

2003年的葡萄酒市场一扫2002年的平静,突然出现了强劲攀升势头,同年9、10月份出现原料抢购热潮。

2003年中国葡萄酒市场的销售收入增长率高达21%,2004年同比增速高达17%;

2005年的销售增长率估计为20%。

这种连续高速增长态势是1996年全汁酒成为市场主角以来从未有过的。

事实上,经过二十多年的辛勤耕耘,葡萄酒的健康概念逐步深入人心,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高收入群体的形成,各类因素在2003年齐步集合,中国葡萄酒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中国酒类市场迎来了又一次消费转型。

表6-2.1980-2004年中国葡萄酒产量及增速数据(%)

万吨;

%

2005年我国葡萄酒销售收入达102.3亿元,比2004年增长42.46%,产量43.43万吨,比上年增长25.40%,利润总额12.56亿元,比上年增长58.68%,上缴税金12.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21%据估计,中国葡萄酒行业将继续保持15%左右的年增长幅度。

3.行业特征

(1)在酒类总产量中的比例较小,但利润率高

中国的葡萄酒行业从产业规模上来看,仍然属于一个袖珍行业。

2004年,中国葡萄酒产量为36.73万吨,而同期饮料酒总产量为3464.48万吨,在所有饮料酒的总产量比例中约占1%,相当于啤酒的1/80(2910.05万吨/年)和白酒的1/15(311.7万吨/年),甚至也远远低于黄酒的产量(180万吨/年),是所有酒类中最小的品种。

但与产量相比,以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计算的葡萄酒所占比例,则分别为整个酒业的6%和10%。

由此可见,葡萄酒行业未来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行业集中度高,基本形成寡头垄断格局

葡萄酒行业的集中度在酒类行业中是最高的。

可以说目前国内葡萄酒行业主要是张裕、长城、王朝三分天下,市场占有率超过50%,销售收入达到全行业的60%,已经基本形成寡头垄断格局。

而且三巨头在各区域市场也称霸一方,独占鳌头。

王朝盘据上海已久,市场占有率高达40%以上。

长城在华北、华南、西南、西北4个地区市场综合占有率均名列第一,其中在西南地区的市场综合占有率达到66%,在北京周边、华北、华南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

张裕则分别在山东、福建等地区占据榜首。

(3)内资企业占绝对优势,外资尚不成气候

虽然葡萄酒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内资企业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外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超过10%。

在1997-1998年,当时供不应求的国内葡萄酒市场曾经促使大量进口葡萄酒的进入,从而使洋葡萄酒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20%的水平。

特别是许多从南美和南欧进口的廉价葡萄酒,后来又与国内的品牌相混杂,被当作国内的葡萄酒出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进口葡萄酒的声誉。

洋葡萄酒的销量在98年后达到顶峰后就一路下滑,到2001年由于国内高质量的葡萄酒生产商的崛起而趋于没落。

国内消费者认为他们能够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高质量的国产酒,而对洋酒的需求锐减。

因此,洋葡萄酒要重整河山尚需时日。

(4)主要消费地区集中在东部

由于葡萄酒的价格相对来说高于普通白酒和啤酒,因此其主要的消费地区仍然集中在富裕的城市地区。

目前主要的消费区域在东部、北部、东北部和南部地区,特别是在比较富裕的东南沿海地区。

这些地区相对其他地区更早地对外开放,并且更多受到西方生活方式和饮酒习惯的影响。

东部地区是葡萄酒销售量名列第二位的区域,但在销售额上却位居第一,占据中国28%的市场份额。

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对西方饮酒口味的接近,和对高品质酒溢价的日益认同,充分解释了该地区拥有中国最高水平的零售葡萄酒价格的原因。

北部和东北部地区的葡萄酒销售量占中国首位,但是在销售额上居次位。

当地拥有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以生产最上乘的葡萄。

而南部地区的葡萄酒销售量和销售额在中国列第三位,与东部地区相类似,该地区的消费者也比较接受西方的文化。

二、行业热点

葡萄酒按葡萄生长来源可以分为山葡萄酒和家葡萄酒;

按颜色分可以分为白葡萄酒、红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

按含糖量分可以分为干葡萄酒、半干葡萄酒、半甜葡萄酒和甜葡萄酒;

按含二氧化碳量可以分为起泡葡萄酒和静止葡萄酒。

此外还有开胃葡萄酒等。

表6-5葡萄酒产品分类

分类标准

名称

产品举例

葡萄生长来源

山葡萄酒

低酒度山葡萄酒、桃红、爽口、冰山葡萄酒等

家葡萄酒

金奖白兰地等

颜色

白葡萄酒

张裕干白葡萄酒、长城干白葡萄酒、张裕味美思

红葡萄酒

张裕干红葡萄酒、长城干红葡萄酒

桃红葡萄酒

长城干桃红、半干桃红葡萄酒、张裕桃红起泡酒

含糖量

干葡萄酒

长城半白葡萄酒、张裕干红葡萄酒

半干葡萄酒

长城半干葡萄酒、王朝半干葡萄酒

半甜葡萄酒

长城半红葡萄酒、王朝半甜葡萄酒

甜葡萄酒

张裕玫瑰红葡萄酒、张裕天然红葡萄酒

含二氧化碳

起泡葡萄酒

张裕葡萄红香槟、长城充气葡萄酒

静止葡萄酒

张裕天然白葡萄酒

其他

开胃葡萄酒

张裕味美思、长城名媛葡萄酒

1.干红一枝独秀,干白是未来的潜力品种

中国早期的葡萄酒市场以甜酒为主,但国际市场的主流是干酒,经过这些年来的市场和消费者口味培育,干酒在葡萄酒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葡萄酒消费的主流品种,约占总产量的60%。

而在干酒消费中,国内消费者对红葡萄酒的需求远高于白葡萄酒,因此红葡萄酒的销量一直大大超越白葡萄酒。

纵观张裕、王朝、长城三家主要葡萄酒生产厂商的干酒生产和销售结构,红葡萄酒始终占90%左右的水平,居绝对优势地位。

而白葡萄酒虽然长期以来只扮演不重要的配角,但在以海鲜为主菜的特定饮食文化地区,如福建厦门等东南沿海地区,其消费势头正在逐渐升温,有望在未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2.向高端酒发展和“葡萄酒庄园”运动的兴起

高档葡萄酒约占葡萄酒总份额的15%,其利润比普通酒高出约30%,被业内称为葡萄酒金字塔的塔尖部分。

随着国家出台新的产业标准,以保证葡萄酒的生产质量,和居民消费的升级,中产阶级乃至于富豪阶层的产生,国内葡萄酒企业纷纷把目光聚焦到高端市场上。

而“酒庄酒”的流行就是这一趋势的标志。

葡萄酒庄(WineChateau)一词源于波尔多,法语为城堡(Estate)之意,它是指一块陆地单位,包括葡萄园、酒窖、葡萄酒及其相关的建筑,大多数还包括装瓶的过程。

葡萄酒庄是传统的葡萄栽培、葡萄酒酿造、葡萄酒销售的场所,要拥有葡萄酒庄,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葡萄园,并有一流的酿酒师,具有丰富的酿酒技术,以保证葡萄酒质量;

同时,要有高水平的酿酒设备为媒介来发挥酿酒师的酿酒技术,还要有贮藏葡萄酒的酒窖。

在国外,葡萄酒庄是葡萄酒的传统工艺和高质量酒的象征,酒庄葡萄酒大多是采用手工方式酿造的极品葡萄酒,在市场上享有相当高的声誉。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衍生出了追求“酒庄葡萄酒”的运动。

事实上,目前国际上顶级的红、白葡萄酒,无一例外来自酒庄,如法国波尔多的五大知名品牌,如美国NAPA河谷等。

一些具有远见的中国企业几年前已经开始“酒庄酒”的论证与开发,并已开始大规模的“酒庄酒”发展计划。

张裕率先启动“酒庄酒”计划,与法国葡萄酒大王卡斯特集团联手出资4000多万元建起一座2000多亩的张裕·

卡斯特酒庄。

按照规划,张裕·

卡斯特酒庄葡萄酒的产量2006年将达到500吨,产值1亿元。

日前,该酒庄已建成开业,有了效益。

随后,容辰葡萄酒庄、辽宁亚洲红葡萄酒庄、红叶葡萄酒庄、南山葡萄酒庄相继启动,中粮集团烟台长城葡萄庄园历时近半年、耗资200万元的烟台长城南王山谷酒庄规划设计方案招标正式落幕,中粮集团由此拉开了总投资额达1.38亿元的中国最豪华葡萄酒庄的建设序幕。

“葡萄酒庄园”运动,将会对国内葡萄酒业格局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甜酒市场随着产品升级正在卷土重来

中国的葡萄酒消费市场从来都将甜葡萄酒作为低档酒,而前些年充斥市场的半汁葡萄酒也在很大程度上砸了甜酒的牌子。

而实际上在国际市场,高档的甜型葡萄酒的地位丝毫不亚于高档的干红葡萄酒。

随着国家禁止生产销售半汁葡萄酒,甜葡萄酒通过冰酒实现产业升级,正逐渐进入高端葡萄酒消费阶层。

中国长期以来三个葡萄酒标准并存,即国家标准全汁葡萄酒GB/T15037-94、行业标准半汁葡萄酒QB/T1980-94和山葡萄酒QB/T1982-94,国际上公认的葡萄酒的标准,是由100%的葡萄原汁酿造,不允许半汁酒生产。

多重标准并存,实际上降低了中国葡萄酒行业整体的质量水平,扰乱市场秩序。

2002年11月,国家经贸委公布了《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和《山葡萄酿酒技术规范》,并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实行。

到2004年7月1日,所有的半汁葡萄酒全部退出流通市场。

该法规在很多部分都参照和采用了国际葡萄和葡萄酒组织OIV的标准,明确定义葡萄酒必须是全汁的,取消了半汁葡萄酒的概念。

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将使中国的葡萄酒行业逐步走向规范,对于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有利于生产优质全汁葡萄酒的大型企业的发展,对于葡萄酒市场从2003年开始的转折性增长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国家经贸委公布的《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于2003年正式实行,取缔了半汁葡萄酒的合法地位,到2004年7月所有半汁葡萄酒退出流通市场。

但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消费者比较熟悉甜酒的口味,因此许多厂家不约而同地转向甜酒的高端产品—-冰葡萄酒(冰酒)上面。

《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中对冰葡萄酒的定义是:

将葡萄推迟采收,当气温低于零下7°

C以下,使葡萄在树枝上保持一定时间,结冰,然后采收、压榨,用此葡萄汁酿成的酒。

因此,冰酒生产一般集中在接近寒带的地区,如加拿大、德国均是世界上冰酒的主要生产国。

而在中国,则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地区。

由于冰酒所采用的原料与山葡萄酒一致,要求的气候条件也相似,而山葡萄酒因为初期与半汁酒的概念混淆,导致半汁酒被废后山葡萄酒也走向衰落,许多原来生产山葡萄酒的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企业纷纷转而生产冰酒。

目前将冰酒作为战略发展重点的企业主要有吉林的通化和长白山、辽宁的亚洲红、甘肃的莫高和祁连酒业等。

4.葡萄酒的评价标准与国际接轨,出现了五维评判指标

2004年以前,中国的葡萄酒消费者对于葡萄酒的流行评判指标只有一个,即品牌知信度,而品牌知信度更多来自于品牌知名度。

从2005年开始,随着葡萄酒消费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葡萄酒文化的兴起,中国葡萄酒的评判指标开始与国际接轨。

葡萄酒开始流行五维评判指标:

品牌知信度、品种基准口感、产区(最小产区)、年份、酿酒师。

首先,品牌知信度当然还是第一个评判指标。

其次,消费者开始关注和评判葡萄酒的葡萄品种及其基准口感,原有建立在不正宗葡萄酒基础上的口感标准随着体验积累和葡萄酒知识普及被摧毁,消费者在比较中体验,在体验中总结,重建自己的口感基准。

第三,产区概念随着葡萄酒生产企业纷纷推出“产地酒”而流行起来,消费者对于来自于哪个产区的葡萄酒日益重视。

第四,年份在全世界所有国家的葡萄酒评判中都具是独具地位的指标,目前中国大型葡萄酒商场企业都拥有储酒陈酿的条件,年份酒成为高端产品的亮点之一。

第五,虽然葡萄酒已经形成工业化规模生产,但酿酒师的妙手配制也是品牌成就个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5年酿酒师从大工业生产的背景中第一次走向前台,酿酒师作为葡萄酒最终产品的设计师,其个性行为特质和职业道德风范与葡萄酒成品同时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三、发展趋势

根据测算,中国葡萄酒行业的高速成长期估计将持续10年左右的时间,平均年增长速度约在15%,到2010年,预计市场总量将达到约90万吨,2013年约达到140万吨,2015年约达到180万吨,10年将增长5倍。

2015年以后整个中国葡萄酒市场才将进入相对稳定成熟的阶段。

我们认为,支持中国葡萄酒行业将在今后10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的依据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中国葡萄酒行业与国内其他酒类和国际比较而言基数小,成长性高

从国内各品种酒类的比较看,目前国内主要的酒类有四个品种:

啤酒、白酒、黄酒和葡萄酒。

从发展趋势看,白酒处于逐步萎缩的状态,也受国家产业政策的限制;

黄酒受地域文化的限制,无法中国化;

啤酒也已进入了相对饱和期。

中国葡萄酒产量在中国饮料酒总产量中的比例只占1%,只有啤酒的1/80,白酒的1/15,黄酒的1/5,以绝对增长空间的角度分析,其发展空间是最大的。

从国际比较看,2004年世界葡萄酒的年产量约为295亿升,人均消费量4.6升,而中国人均消费量仅0.26升,增长潜力也相当巨大。

2.政策大力鼓励和推动,并规范葡萄酒行业的发展

在酒类中,葡萄酒相对而言是最有益于身体健康的。

根据英国政府医学研究委员会的研究人员调查发现,葡萄酒的消耗量与心脏病的死亡率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反向关系。

据观察,喜爱喝葡萄酒的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心脏病死亡率最低,而饮葡萄酒少、喝烈性酒多的俄罗斯人、美国人的心脏病死亡率就高。

适量饮用葡萄酒,特别是红葡萄酒,可减少得心血管病的危险,对健康大有裨益。

另外,烈性酒需耗用大量粮食,不利于粮食的节约,因此无论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节粮的角度,国家近年来都大力支持鼓励葡萄酒消费,而限制烈性酒的消费。

国家食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就明确提出,酿酒行业要贯彻“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的方针,积极实施“四个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重点发展葡萄酒、水果酒,积极发展黄酒,稳步发展啤酒,控制白酒总量。

在葡萄酒市场的规范方面,2002年11月,国家经贸委公布了《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和《山葡萄酿酒技术规范》,并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实行。

该法规明确定义葡萄酒必须是全汁的,取消了半汁葡萄酒的概念。

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将使大量生产低质量半汁葡萄酒的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场,使一度标准混乱、良莠不齐的中国葡萄酒行业逐步走向规范,一些遵纪守法、生产优质全汁葡萄酒的大型企业得以扩大市场份额,从而推动葡萄酒行业走上长期健康发展的轨道。

3.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和中产阶级的崛起,以及西方生活方式的流行和葡萄酒文化的兴起,使葡萄酒消费获得了稳定的消费者基础和文化基础

葡萄酒的消费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联系。

有人说,发达国家喝葡萄酒,发展中国家喝啤酒,落后国家喝白酒。

相对啤酒、黄酒和中低档白酒而言,葡萄酒就价格而言属于高档酒。

葡萄酒的主力消费群体是高收入、高知识阶层,外籍人士和时尚的年轻人,消费区域也一直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

葡萄酒与啤酒和白酒相比,之所以长期以来普及率不高,产销量始终在低位徘徊,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限制有很大关系。

但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GDP增长长期保持8-9%的水平,人均收入已经突破1000美元,城市化率已经大到41%,一个具有强大消费能力的城市中产阶级群体已经形成。

与此同时,经过二十多年的对外开放,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大中城市的高收入阶层和年轻人,他们向往与西方发达国家看齐的优质生活,渴望体验西方人的品酒习惯,也有能力购买葡萄酒。

从某种程度上说,葡萄酒是西方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蕴涵着西方文化数百年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品味。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富豪阶层的产生,以及他们对高档葡萄酒的大量消费,也推动着具有贵族气息的葡萄酒文化潮流的兴起,而葡萄酒文化潮流的兴起则对葡萄酒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经营要素

1.品牌

由于葡萄酒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城市中高收入阶层,而且平均单价也较其他酒类要高,因此葡萄酒的消费价格敏感度不如其他酒类,而对品牌的敏感度较高。

根据有关调查,消费者挑选葡萄酒最看重品牌,然后是价格。

而品牌的口碑来自放心的品质,来自消费者喜爱的口味,来自与品质相符的价格,来自口味、包装、产地等方面的差异性,来自品牌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积淀。

品质是品牌的基础和保障。

控制葡萄酒品质的关键是建立与国际标准相适应的葡萄酒工艺标准,原料标准,添加剂的标准,分析和感官标准,以及标签标准等。

世界上主要的葡萄酒生产国对于葡萄种植区的划定,葡萄品种的确定,单位面积产量的限定,还有葡萄酒的酿造工艺,以及感官分析都通过立法来管理,例如法国法律详细规定了法定产区葡萄酒的原产地,每株葡萄的产量,采摘方式甚至是制造橡木桶的橡树树龄等内容。

中国刚刚废弃了半汁葡萄酒标准,2003年起施行的《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首次对葡萄酒的原料品质予以规定,规定酿制优质葡萄酒的葡萄每公顷产量不得超过15000kg,酿制优质葡萄酒的葡萄含糖量不得低于170g/l,但仍然没有完整的配套法规,如葡萄酒的标签标准和添加剂标准。

其他如口味、价格、差异性和品牌的文化内涵对于品牌的支持也相当重要。

品牌塑造的成功与否是行业内企业保持较高盈利能力和未来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因素。

张裕、长城、王朝等企业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已经在葡萄酒行业树立起民族品牌,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肯定和喜爱,效益普遍好于行业内其他企业,并初步确立了垄断地位,同时也为未来更有力地抵御外资的竞争奠定了基础。

表6-6张裕、长城、王朝品牌对比

公司名称

主品牌

其他品牌

所有权归属

张裕

麒麟等

张裕集团

长城

华夏葡园A区等

中粮集团

王朝

金王朝、经典王朝、津禧、情人、王朝白、王朝红、王朝田园、王朝山庄、皇朝等

王朝酒业

2.原料种植基地和产区

葡萄是生产葡萄酒的原材料,葡萄的好坏是影响葡萄酒品质的关键要素,而葡萄的价格也对生产厂商的成本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随着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建立更为顺畅的上下游产业链对行业内各生产商来说显得更加紧迫。

而葡萄种植基地的建设则成为竞争战略的重要一环。

1995年后,中国扩大了酿酒专用葡萄种植的步伐,境内大量引进、繁育世界酿酒名种苗木。

到2004年,中国葡萄种植面积已超过500万亩,其中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约80万亩,中国已形成环渤海、怀涿盆地、东北、西北、云南高原、黄河故道等葡萄栽培区域。

赤霞株、品丽株、雷司令等国际着名酿酒葡萄品种占中国酿酒葡萄栽培面积的80%以上。

目前中国葡萄种植面积在全球排6-8位左右,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中国在世界葡萄产业领域的地位也不断加强。

近年来,张裕、长城、王朝等龙头企业纷纷大力开展葡萄种植基地的建设,抢占上游原料基地。

同时,随着消费者越来越了解葡萄酒,越来越追求葡萄酒的品质,产区的因素日益受到重视,因为在葡萄酒行业未来的发展中,产区本身就代表着品质。

根据研究,有两种生态类型地区可以生产出最优秀的葡萄,从而能以简单、便宜的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最优质的葡萄酒。

第一种为气候冷凉地区,西欧和中欧属于这种气候类型。

第二种被称为“中性气候类型地区”,这种地区有更充足的阳光,更高的气温,更长的葡萄生长期。

这样的地区是一种小气候类型地区,一般位于山岭的向阳面或者位于海洋、江河的南岸或西岸。

这两种地区的葡萄栽培和葡萄质量能被充分协调,被称为酿酒葡萄优质生态区。

全球符合这一特性的有7个地区,即中国蓬莱、法国波尔多梅多克、意大利托斯卡纳、美国纳帕山谷、智利卡萨布兰卡谷、澳大利亚布鲁萨山谷、南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