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习题 选修二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3课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18554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习题 选修二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3课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习题 选修二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3课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习题 选修二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3课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习题 选修二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3课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习题 选修二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3课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习题 选修二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3课 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习题 选修二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3课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习题 选修二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3课 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习题 选修二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3课 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习题选修二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课含答案

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

2.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1.重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实质;列强干涉辛亥革命。

教材整理1 挽救专制统治的“预备立宪”

1.清末“新政”

(1)目的

①主要:

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

②根本:

挽救清朝危局,维持专制统治。

(2)内容

①政治:

改革官制,裁撤闲散衙门,添设新的机构。

②军事:

改革兵制,大规模扩练新军。

③文化教育:

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

④经济:

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

(3)评价

①进步性:

这些举措客观上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②局限性:

从总体上看,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促使人民不断反抗,革命运动日益高涨。

2.“预备立宪”

(1)目的:

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2)经过

阶段

时间

概况

考察

1905年

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揭开了“预备立宪”的序幕

1906年

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实施

1907年

宣布中央筹设资政院,各省设谘议局

1908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保障“君上大权”

1911年

成立“责任内阁”,但大权集中在皇亲贵戚手中

(3)实质:

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使满洲贵族继续专权。

(4)影响

①促使立宪派分化,部分人倾向革命。

②皇族内阁的集权,引起汉官的离心,清朝专制统治陷于空前孤立境地。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83[学思之窗],想一想:

清政府为什么颁布这样一个“宪法大纲”?

【提示】 20世纪初,民主革命蓬勃发展,清政府决定实行君主立宪,颁布“宪法大纲”是其重要的举措,目的是为“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借“立宪法”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保障“君上大权”,遏制并消灭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教材整理2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1.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

(1)思想条件:

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兴起,号召人民起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家。

(2)组织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成立。

①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革命团体的成立。

②1905年,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3)革命纲领

十六字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民族

民权

民生

目标

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民主共和国

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4)实践活动

①革命党人与保皇舆论论战,维护和发展了三民主义理论,推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②举行多次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丰富了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为起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2.革命的爆发、高潮、结果

(1)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2)高潮: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3)结果:

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宣告终结。

教材整理3 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

1.原因:

列强担心其在华的实际利益受威胁。

2.表现

(1)调集军队,准备武装干涉中国革命。

(2)武昌起义后,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扶植袁世凯。

(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列强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3.结果: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运动。

(2)功绩

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众多的志士仁人显示了可贵的斗争精神。

(3)局限: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85[学思之窗],请思考,为什么南京临时政府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提示】 ①封建反动势力过于强大,武昌起义后,许多省份是由立宪派和封建旧官僚相勾结控制地方政权的。

②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性与妥协性决定的。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预备立宪”促使立宪派分化,清朝专制统治陷于空前孤立境地。

2.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目标就是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列强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4.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

探究点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英国的《泰晤士报》,法国的《巴黎日报》,美国的《纽约世界报》《纽约太阳报》《纽约论坛报》《大西洋日报》,德国的《哥伦日报》,比利时的《独立报》等,“全部投入了对辛亥革命的诽谤”,它们不惜用“荒谬绝伦”“极端愚蠢”之类的字眼来诬指这场革命。

根据史料中“全部投入了对辛亥革命的诽谤”“荒谬绝伦”“诬指这场革命”等可看出列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

史料二 鉴于起义军方面当时在战局上的优势,列强从最大化地维护其自身利益的策略全局着想,才没有公然进行大规模武装干涉,而是作了所谓“严守中立”的表面声明。

英国官员就曾直言不讳地说,“任何外国的干涉”,对“列强的利益都是有害的”。

史料中“起义军方面当时在战局上的优势”“维护其自身利益”等是关键信息。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指出列强对辛亥革命所持的态度。

试分析原因。

【提示】 态度:

敌视、诽谤,甚至认为革命是叛乱。

原因:

列强不希望中国建立民主政治制度,担心辛亥革命会威胁它们在中国的利益。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强作出“严守中立”声明的原因。

【提示】 革命形势迅猛发展,起义军在战局上占优势;认为武装干涉会损害列强在中国的利益。

(3)列强是真的“严守中立”吗,为什么?

【提示】 不是。

列强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扶植袁世凯作为它们在中国新的代理人;对南京临时政府施压,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史论拓展】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功绩

①结束了中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②促进了自由、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移风易俗和中国社会观念的更新。

③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推动了亚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力地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统治。

(2)教训

①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改革土地制度。

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始终不敢这样做,因而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②不能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

③不能对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迫使孙中山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致使伪装共和的袁世凯轻而易举地窃取了临时大总统职务,辛亥革命归于失败。

④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和民主共和失之交臂,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斗争仍任重而道远。

以下为1912年5月孙中山与香港《士茂西报》记者的一段谈话。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访员曰:

先生让总统之位与袁世凯,是由于个人之意乎?

抑以为如此更换更有益于国家乎?

孙曰:

两者皆是,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所答内容的认识。

【规范解答】 材料指出了孙中山让出大总统职位的原因。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是中华民国的国父。

孙中山的“让位”,既是他“天下为公”,高风亮节的真切体现,也是对袁世凯迁就所致,评价时注意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答案】 建立共和是孙中山个人的革命追求,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为了早日结束南北对峙,实现国家统一和建立共和,孙中山不计个人得失,让位于袁世凯,反映了孙中山高尚的政治品质。

民主共和是历史的潮流,袁世凯为了篡夺革命果实,实行假共和真专制。

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本来面目认识不清,这体现出孙中山的政治局限性。

1.某同学在学习晚清政局时对“清末新政”很感兴趣,但发现下列措施有一项不在其列,请你帮助选出来(  )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B.派遣留学生

C.奖励实业D.编练新军

【解析】 B、C、D三项属于“清末新政”的内容,而A项是百日维新的内容,故选A项。

【答案】 A

2.对清末统治者正式从1906年开始的宪政改革,传统观点皆以“骗局”二字加以认定。

下列最能体现清政府“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的史实是(  )

A.规定“预备立宪”的期限

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

C.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D.“皇族内阁”的建立

【解析】 清末“预备立宪”最终建立“皇族内阁”,实质上大权集中到皇亲贵戚手中,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充分表明这是一场骗局。

【答案】 D

3.右图是1912年1月在浙江杭州出现的一幕情景。

它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C.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D.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解析】 C、D两项分别发生在1912年3月和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后,与题干“1912年1月”的要求不符。

B项本身表述错误。

【答案】 A

4.《辛亥百年》组歌写道:

“……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

”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B.促进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C.推翻了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D.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解析】 就题干“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分析,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

基于此标准分析各选项,B项中“持续”一词表述错误,C项不能体现未来历史发展趋势,D项表述错误。

故选A项。

【答案】 A

5.辛亥革命爆发后,山东巡抚孙宝琦曾致电清内阁,阐述对时局的看法。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顷者,宪法信条,业经颁布,君权削尽,仅存皇位,而各省不知信从,反多独立。

……重以土匪蜂起,列强环伺,瓦解瓜分,危在旦夕。

……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

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

……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

——孙宝琦致内阁电(1911年11月11日)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孙宝琦的电文反映的史实。

(2)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各省民情”的。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中“宪法信条,业经颁布”“瓦解瓜分,危在旦夕”“实渴望共和政体”等信息概括。

(2)问联系清政府采取的措施回答即可。

【答案】 

(1)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实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帝国主义伺机扩大对华侵略;实行共和成为大势所趋。

(答出3个要点即可)

(2)起初,清政府拒绝实行共和,派兵镇压革命军;后来,迫于革命形势发展,清帝不得不宣告退位。

学业分层测评(十六)

(建议用时:

40分钟)

[学业达标]

1.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

【解析】 注意题干中“1901年”这一时间限定,从1901年开始,清政府大规模地推行“新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C项正确。

【答案】 C

2.1905年慈禧太后称:

“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坚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

候调查结束后,若果无妨碍,则必决意行之。

”这主要表明(  )

A.慈禧太后准备用立宪抵制革命

B.慈禧太后想派人出洋考察宪政

C.慈禧太后已经决定实行宪政

D.清廷下诏“预备仿行宪政”

【解析】 根据材料“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可知,清王朝的“预备立宪”是迫于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答案】 A

3.1906年8月归国后,载泽上奏密陈实行君主立宪有三大好处:

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

并解释说:

“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是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

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

”从以上材料可看出,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主要目的是(  )

A.摆脱政治危机,加强专制集权

B.顺应舆论要求,改革社会弊端

C.引进欧美政体,巩固清朝统治

D.改革官制,加强中央权力

【解析】 从材料中“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这三点可看出立宪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

【答案】 A

4.“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这一材料(  )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解析】 材料肯定了武昌起义的首义作用,排除A项;十三省独立而非所有省份独立,排除D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排除B项。

【答案】 C

5.(2016·兰州高二检测)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

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

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 依据“皇帝倒了,辫子剪了”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从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推动革命。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D项。

【答案】 D

6.“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民主主义成了正统。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C.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D.辛亥革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分析,把民主主义提高到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度,体现了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故选D项。

材料中侧重思想的变化,A、B两项强调的是政治意义;C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 D

[能力提升]

7.(2016·太原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组织立宪团体致闻社,创办《政论》杂志,发表了致闻社宣言书,其中提出,“无国会之国,则责任政府终古不成立;责任政府不成立,则政体终古不脱于专制”。

鉴于目前的政治状况,“君主代政府负责任之结果,一方面使政府有所诿卸,而政治未从改良;一方面使君主丛怨于人民,而国本将生摇动”。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二 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

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

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谘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密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

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

——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立宪派的政治主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立宪派在推翻清朝统治中的作用。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要注意对梁启超文章的归纳,从中得出立宪派的政治主张;第二小问结合“1907年”这一时间联系教材回答即可。

(2)问要结合立宪派的政治活动分析评价其在推翻清朝统治中的作用,要注意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

【答案】 

(1)主张:

反对封建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建立国会和责任制政府。

历史背景:

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立宪派与革命党论战。

(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推动了民主潮流高涨;领导立宪运动,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在宣传斗争中具有妥协性。

8.阅读下面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8年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

设立谘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

1910年(宣统二年)11月,清廷发布上谕:

“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

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

迅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及有关于宪法范围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并举。

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其中皇族7人,汉人仅4人,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

——金毓黻《宣统政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年、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

【解析】 第

(1)问提取材料中1908年预备立宪方案(预备立宪的期限、政治变革、教育变革)与1910年预备立宪方案(缩短预期、制定宪法、进行政治变革)的差别,再联系材料中“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等史实说明其原因。

(2)问提取材料中“预备立宪”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的特点、立宪派对“皇族内阁”的反应以及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等方面分析其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

【答案】 

(1)区别:

“预备立宪”期限缩短;调整“预备立宪”内容,增加设立内阁。

原因:

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清政府意图化解统治危机。

(2)革命成为大势所趋;清廷借立宪维护统治;立宪派大失所望。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绝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辛亥革命史资料选集》

材料二 今日共和初成,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最重要之政策。

——《中国近代史资料》

材料三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与彼,其致失几,又待何言!

——《孙中山资料选集》

(1)材料一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态度?

当时的形势是怎样的?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

如何评价此主张?

(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中“情势所迫”有何史实依据?

【答案】 

(1)态度:

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

形势:

帝国主义对革命派施加压力,立宪派官僚乘机进攻革命派。

(2)主张:

实业救国。

评价:

对袁世凯盲目信任,对巩固共和的艰巨性认识不足。

(3)革命派向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妥协,国内反革命阶级与帝国主义勾结。

(4)帝国主义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旧官僚乘机对革命派进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