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316419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乐山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川省乐山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川省乐山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川省乐山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川省乐山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乐山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四川省乐山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乐山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乐山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四川省乐山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沫若中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命题者:

魏媛媛审题者:

田玉坤

一、选择题。

(单选题,每小题2分。

共24题,48分)

1.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人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

穿衣服应该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

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

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的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可;丁生说:

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2.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

“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3.“夫仁义礼智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

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

”该材料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

A.尊儒抑法B.抑儒尊法C.抑儒抑法D.尊儒尚法

4.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人之初,性本善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5.促进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是()

A社会大变革B经济的发展C政治巨变D统治阶层的提倡

6.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②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③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     ④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假如你是某电视剧的编导,要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你应选用 ()

①好看的毛笔纸张 ②一叠印刷精美的书籍 ③一幅名家的文人画④王羲之的《兰亭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

8.正在北宋开国之君赵匡胤为治理天下忧心如焚时,他的挚友和智囊赵普对曰:

“殿下勿忧,臣以半部《论语》佐殿下得天下,还有半部《论语》可佐殿下治天下。

”这说明:

 ()

A、当时儒家思想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工具 B、《论语》原著历经千年不改,仍能适应时代要求 

C、战乱年代,《论语》是统治者夺天下的主要思想武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最好例证 

D、赵普的话没有任何合理成分

9、史学家认为某思想家“存在着鼓励个人以自己的良心指导行动,而不顾习惯的道德标准这一趋向。

”该思想家是()

A、董仲舒B、李贽C、王阳明D、朱熹

10、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本质上都()

A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B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C为削弱诸侯力量提供理论依据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1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12、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13、孔子说: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14、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5、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16、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礼、法”并重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④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

A、①④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

17、战国时期有人提出: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18、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所以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因为四大发明()

A、领先西方时间长B、发明历程漫长C、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作用巨大

D、是西方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有力武器。

19、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

图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ABCD

20、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21、宋人邢昺上疏称:

“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22、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2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予外部世界的规律

24、“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二、问答题。

(52分)

2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3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

结论有何不同?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分)

【材料三】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至宋代,思想史上出现了理学思潮,在人性问题上,理学家认为,人性与天理本来是一致的, 但是,仁、义、礼、智等美德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

 请回答:

 

(4)材料中哪些属于史料?

(2分)哪些属于对历史史料的解释?

(3分)材料中哪些属于材料作者的历史评价(2分)

(5)理学家认为人性中的仁、义、礼、智等美德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请推断理学家“去蔽”的结论是什么?

(2分)你怎样看待这一“去蔽”的结论?

(2分) 

26、(32分)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

(8分)

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是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儒家思想取得胜利”?

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5分)

材料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

(6分)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4分)

材料四、“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臣)”。

在边疆地区设立方镇,给予方镇官员任免、征缴赋税、政策制定的自主权。

“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至于天下之人”。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寓封建于郡县之中”。

“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於清议亡,而干戈至矣”。

—顾炎武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归纳二人主张的异同。

(6分)

(5)试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3分)

高二历史月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CDBA

6—10BDABD

11—15CDCDC

16—20CDCCC

21—24CDAB

二、问答题

25、

(1)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重视全面发展。

(3分,任两点三分)

(2)方法:

阶级分析、一分为二。

(2分,任一点两分) 

结论:

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2分,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结合时代背景,阶级属性等来评判,不能单一的看待。

(2分)

(4)史料: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分)史料解释:

民贵君轻。

(1分)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1分)人的仁、义、礼、智等美德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

(1分) 历史评价: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2分) 

(5)存天理,灭人欲。

(2分)这是违背人性的极端的做法,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谈仁义道德。

(1分)但是人确实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弘扬仁、义、礼、智等美德。

(1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6、

(1)主要思想:

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任4点8分;若详细阐述仁、礼可一点给3分,但给分不能超出总分值)完全照抄材料不给分

(2)儒学成为正统。

或者答成为官学。

或取得独尊地位。

(1分)

改造:

结合儒、法、阴阳家思想(或集各家所长)(2分);

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2分)

(3)“时代气息”:

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6分)

背景:

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统治的衰落;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答出思想条件亦可,任两点4分)

(4)异:

黄:

主张君臣共治,实行方镇自治,建立学校制度;顾:

主张分权众治,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相结合的地方行政制度,发挥清议的约束导向作用。

(4分)

同:

民为国家主人;君主专制不利于国家统治。

(2分)

(5)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民本思想利于解决民生问题。

(任两点3分,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