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小升初择校试题.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2953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小升初择校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成都小升初择校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成都小升初择校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成都小升初择校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成都小升初择校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小升初择校试题.doc

《成都小升初择校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小升初择校试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小升初择校试题.doc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年小升初语文模拟题

(二)

(来源于学生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窠巢(kē) 莅临(wèi) 霎那(shà) 应和(hè)

B.吝啬(lìn) 竦峙(sǒng) 池畦(wā) 蓑衣(suō)

C.发髻(jì) 着落(zhuó) 干涩(sè) 酝酿(yún)

D.济南(jǐ) 棱镜(léng) 黄晕(yùn) 粗糙(cāo)

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烂漫决别絮絮叨叨翻来覆去B.攲斜分岐各得其所水波粼粼

C.窥见告诫磨磨蹭蹭咄咄逼人 D.花瑞祷告勇敢慈拎梦寐以求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B.要把成都建设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环境保护是基础,我们应均衡利用和开发环境资源,合理划分城市生态功能分区,因地制宜规划发展。

C.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来源:

学|科|网]

D.小英在全省中学生舞蹈大赛中,以其优美舒展的舞姿和新颖的编排,征服了评委,获得一等奖,全家人简直是乐此不疲。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能否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B.他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们班也名列前茅。

C.父亲已经走了,但那番语重心长的话语时时在我的心头回响。

D.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城市的空气更加清新。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姿万状,惟妙惟肖。

B.第一次的感觉真妙。

细细回想:

在您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

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C.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

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D.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涨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尖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6.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我国古典名著的开篇词,作者是。

A、《三国演义》明代杨慎 B、《水浒传》北宋施耐庵 

C、《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罗贯中D、《水浒传》北宋宋江

7.下列四个选项能在语义上与“天边偶尔漂浮着淡淡的白云”构成最贴切的比喻句是()

A、犹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B、像从别的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

C、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D、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垛垛银棉

8、结合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研究学术不可缺少,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宽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   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A.因为  所以  培养 思考    B.不但  而且  学习  思考

    C.不但  而且  培养  实践    D.如果  那么  积累  实践

9、学校“经典诵读,感悟人生”演讲比赛组委会已邀请到被评为感动中国的成都医生梁益建担任评委,现请你将本次大赛的相关事宜电话告知他。

选出下列表述最准确、语言最得体的一项(      )

A.7月3日下午两点,在我校礼堂举行“经典诵读,感悟人生”演讲比赛,请您参加。

B.梁先生,您好!

请您来我校参加“经典诵读,感悟人生”演讲比赛。

C.梁先生,您好!

7月3日下午两点,“经典诵读,感悟人生”演讲比赛将在我校礼堂举行,届时请您光临指导。

D.梁先生,您好!

7月3日下午两点,“经典诵读,感悟人生”演讲比赛将在我校礼堂举行,请您必须准时到达现场!

10.下面一段话的语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

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

③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他只是看做我们征服的对象

④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

⑤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

⑥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

A.③④⑥②⑤① B.③②④⑥⑤① C.①③②④⑥⑤D.①③④⑥②⑤

二.根据要求进行默写(8分)

11.正是江南好风景,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2.不知何处吹芦管,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3.在《次北固山下》中说明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事物总在向前发展的名句是:

, ;在《观沧海》中借日月来抒发作者志向的名句是 , ;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特定时间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 。

三、阅读理解与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4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请加以描绘。

(50字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回答问题。

(8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门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与友期行 期:

(2)太丘舍去 去:

(3)尊君在不 不:

(4)元方入门不顾 顾: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

18.元方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从中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

(14分)

槐花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

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

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

【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

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

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

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

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

【B】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

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

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呀!

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

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

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

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

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

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

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

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

【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

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

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

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

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

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氤氲(yīnyūn):

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9.文章第③~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4分)

20.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2分)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21.第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