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3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294170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3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3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3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3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3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3课.docx

《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3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3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3课.docx

人教版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3课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23课,本单元从“新中国初期”、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三个时间段介绍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了解并掌握本课,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

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在新中国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学习新中国外交的成就,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2、难点:

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新中国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

七、教学教法

教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图表比较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观察归纳法:

图标制作。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八、教具准备

九、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

接着进一步提问:

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

教师总结为:

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那么旧中国的外交是什么样的外交?

得出结论:

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

可列举的史实有:

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那么,新中国开拓了怎样的外交新局面?

有人说外交是一种政治智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吧!

讲授新课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外交的含义:

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和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定条约和协定。

1.背景

问题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提升:

一方面:

二战中,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强国英、法、德等受到了严重的战争创伤,战后,实力锐减。

美国则利用战争大发横财,战后,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另一方面:

二战后,在苏联的支持和影响下,欧亚两洲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两大阵营相互对抗、斗争,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这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最突出特点。

在这样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庄严宣布,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背景:

国际:

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

国内:

新中国成立

2、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方针?

中国与外国政府建交的原则有哪些?

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原则:

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

3、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①“另起炉灶”:

含义:

不承认国民党同各国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意义:

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含义: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的问题。

意义:

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③“一边倒”:

含义:

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意义: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4、影响

影响:

(1)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可以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2)隔断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3)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后来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环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问题探究:

为什么要一边倒?

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否矛盾,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升华:

“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不成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威胁及外交上孤立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为了保卫胜利、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主权的的斗争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可以说“一边倒”不仅不于独立自主政策相矛盾,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过渡:

新中国建立初期,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上述四项基本方针的具体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那么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哪些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答案:

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

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是哪个?

列举建国一周年中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多少个?

答案:

苏联;17国;英国、荷兰等8国承认;成就最大的是中苏建交和毛周访问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目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最初是解决哪一关系?

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有什么意义?

答案:

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

意义:

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3、过程:

(1)1953年12月,周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2)1954年,周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4、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包容性:

它适用于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或经济关系。

(2)开放性:

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丰富的内涵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

6、意义:

(1)标志中国外交的成熟;

(2)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二)非凡成就

第一、第一次建交高潮:

同苏联等十七国建交(1949-1950)

国家:

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波兰,阿尔巴尼亚,蒙古,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瑞士,列支敦士登,芬兰。

大多数国家为人民民主国家,充分体现“一边倒”外交原则发挥的作用

苏联(1949.10.2)——第一个与中国建交国家

印度(1950.4.1)——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瑞典(1950.5.9)——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

英国——最早承认中国的西方大国(1950.1.6)1954.6,互设代办处。

为什么首先与苏联建交?

美国与一系列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不与中国建交;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愿同中国建交并互派大使;为了在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

第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1955)

第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

参加亚非万隆会议(1955)

过渡:

新中国除积极发展和一些国家的友好关系,还参加了一些国际性会议,以便进一步打开外交局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表现。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一)日内瓦会议

1、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什么?

1953年朝鲜停战后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3、召开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

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4、哪五国参加了这次会议?

苏中美英法。

5、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6、对中国有何影响?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7、会议最终的结果如何?

最终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

(二)万隆会议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慌,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

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摘自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1)亚非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求同存异”方针的“同”应如何理解?

“存异”又指的是什么?

“同”是指①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②都要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3)他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这一方针的?

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会议;各国间存在矛盾和分歧。

(4)这个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

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5)意义:

①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②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民誉为“万隆精神”。

①背景:

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②主题:

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③特点: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④召开:

1955年4月,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⑤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提出原因:

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b“求同存异”的理解:

“同”:

共同的经历:

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共同的任务:

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共同的愿望: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异”: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不同等

c作用:

推动会议取得成功,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⑥意义:

a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

b亚非会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c产生团结、和平、友谊的“万隆精神”

⑦万隆精神:

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殖民,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民誉为“万隆精神”

(3)意义: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参加的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下,挫败了西方大国的阴谋,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是新中国走上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是新中国外交的成功展示,大大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在亚非新兴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使新中国赢得了许多亚非国家支持,为后来打破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家政权性质、国家利益,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此方针指引下,新中国初期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成就:

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到建国一周年时,与苏联等17国建交;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11、板书设计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国际:

国内:

2、外交方针:

原则:

3、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5、影响: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2、目的:

3、过程:

4、内容:

5、意义:

(二)非凡成就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一)日内瓦会议

(二)万隆会议

 

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1、二战后世界形势的根本特点是A、殖民地获得独立,民族解放运动高涨B、资本主义世界严重削弱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全面对抗D、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本外交方针中,哪一条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立自主

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3、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

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4、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

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祖国统一

C、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D、缓和与美国的敌对情绪

5、万隆会议上,中国为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提出的方针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求同存异”

C、“平等互惠”D、联合反对殖民主义

12、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

新中国和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

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十三、教学反思

依据新课标内容要求,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清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和意义,以及这一时期的外交主要成就。

在这一课的课堂设计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实现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师生合作),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再补充、完善学习内容这样一种教学程序,整个思路非常清晰,教学环节中也体现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以幻灯片形式展示旧中国外交场面,通过这些直观而感性的材料,让学生分析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区别。

由此导入新课既新颖、简捷,同时也传授了学生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又如在讲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以及建国初期主要外交方针的制定时,则是通过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相关问题的引导下,由学生分组讨论来完成,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