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宋词解析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9300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宋词解析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宋词解析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宋词解析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宋词解析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宋词解析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宋词解析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宋词解析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宋词解析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宋词解析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采香”,则暗示出下文有斗草的情事。

下面三句写两位姑娘斗草。

斗草是古代妇女玩的一种游戏,体现出她们对于名花异草的知识和爱好。

敦煌卷子中有〔斗百草〕四首,是唐代的大曲,可见这种游戏,唐时已盛行于民间。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也曾有详细的描写。

虽然宋代的斗草和清代的斗草的细节可能有所不同,但大体上总差不多,可以参看。

斗草赢了邻居,使得这位妇女充满了欢乐。

她忽然想起:

怪不得昨天晚上做了那样好梦,原来是今天斗草要赢的兆头啊!

越想越高兴,脸上就显出得意的笑容来了。

“笑从双脸生”,将笑写得非常自然天真。

这是少女的毫无做作的笑,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笑。

仅仅为着赢了斗草,就这么高兴,这也只有感情纯洁得像水晶一样的少女才会这样的。

下片写人物的活动,主要是斗草,然而作者却有意避开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情,因为抒情诗并不是小说,更不是一本指导如何玩斗草游戏的书。

这个道理不用多讲。

这首词纯用白描,展示了古代少女的纯洁心灵。

笔调活泼,风格朴实,与主题相称。

1、上片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歌选取了“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等具有典型春天特征的意象.

春景图春光融融生机盎然清新明快闲情雅趣组成了一幅春暖花开、燕语莺声的美丽春景。

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春光融融的景象。

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欢愉之情。

2、此词是从那些角度来描写春天的景色的?

“燕子”、“梨花”两句是从空中鸟写到树上花,从高处到低处;

而“池上”、“叶底”两句则由水中草到树上鸟,由低处到高处。

前两句重视觉,重色彩,后两句则视觉听觉并用,色声俱现。

句式上,“池上”、“叶底”运用对仗,显得很工整。

词人选景的位置采用高低交错的笔法,色彩则用黑、白、碧、绿、黄相杂的方法,自由灵活,读后使人感受春色处处,色彩斑斓,如莅其境。

3、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①色彩明丽。

“碧苔”“黄鹂”色彩鲜艳、清新明丽,写出了春色之美。

②视觉、听觉结合。

“池上碧苔”写所见,“叶底黄鹂”所闻,突出春声之美。

③动静结合。

“池上碧苔”,写静景;

“叶底黄鹂”,写动静。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描绘出了充满闲情逸趣的幽静的环境。

4、下片在塑造少女形象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运用白描手法,没有细致动作、色彩等工笔描写,选取相逢、疑怪、斗草、笑等几个典型动作,从A表情(笑:

巧笑→笑从双脸生)B心理描写(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C场面描写(斗草)几个方面表现了女孩活泼天真的个性。

②、虚实结合手法:

实写少女在路上相遇;

虚写春梦和斗草的游戏,展示了少女纯洁的心灵,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

 [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征辔(pè

i)]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盈盈]泪水充溢貌。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平芜]平坦开阔的草原。

翻译: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

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

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

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

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

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本篇是一首抒写离愁的词作。

写远行的人见春色*无边,愁思不断,闺中人登高远望,思念离别的人儿,哀怨满怀。

上阕:

写远行人在旅途之中的愁绪。

“候馆梅残,溪桥细柳,草熏风暖摇征辔”,写行者于草薰风暖的春天,在别馆与恋人离别的情景。

所描写之物皆为离愁别情铺垫蓄势,渲染气氛。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起初他尚不经意,信马由缰,悠哉游哉地前行。

可是随着距离的渐行渐远,离愁不自觉地袭上心头,于是觉得“渐远渐无穷”,仿佛如同迢迢不断的悠悠流淌的春水。

离愁别绪“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下阕:

子安在远行人的角度写闺中思妇在家中的哀怨与思念。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他想到思妇闺中思念情切,很可能独上高楼倚栏眺望,这正是远行人所担忧的。

“楼高莫近危栏倚”正是行人心灵深处的殷殷嘱托,然而思妇是听不见的。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望尽“平芜”,望断“春山”,依然不见行人,因为行人还远在春山之外,盼归不见的痛苦心情可想而知。

这两句,为全词之眼,以不断之春水状无穷之离愁,以实写虚,化虚为实,自然真实地刻划了行者离情别绪萌生渐深的过程。

在写法上词作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一是托物兴怀,渲染离愁别绪。

词的上阙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

二是比喻,化虚为实。

“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形象就具体可感了。

三是曲折委婉,渐次深化。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

1、这首词上下片的描写的抒情主人公是否一致?

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

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

2、上片起三句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起三句,描绘了一幅清新的郊外游子图,于梅残柳细、草薰风暖之时,信马徐行,何等自在。

而紧接两句却写了离愁,其景愈乐,其情愈哀。

3、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

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

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

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

(3分)

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

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

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

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

(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蝶恋花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译文庭院十分深远到底深有几许?

杨柳被罩住雾烟,象重重帘幕无法指数。

豪家贵人的车马挤满游冶之处,楼高却看不见章台去路。

雨势很猛,风刮很大,正是三月春暮,拟用门关住黄昏,却无法把春天留住。

满含泪眼问问春花,春花却不答语,零乱的落花已经飘飞过秋千去。

此词写暮春闺怨,一起一结颇受推赏。

“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

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

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

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

情人薄幸,冶游不归;

春光将逝,年华如水。

篇末“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

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乱花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

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

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归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当然,溯其渊源,此前,温庭筠有“百舌问花花不语”(《惜春词》)句,严恽也有“尽日问花花不语”(《落花》)句,欧阳修结句或许由此脱化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严原句

1、“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三句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庭院深深,但有多深远呢?

远处是茂密朦胧的层层杨柳,近处是重重密遮的帘幕,构成了一幅深闺独处图,意境孤寂凄冷,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独处的怨恨之情寄寓居处的幽深之中。

2、下片前两句婉曲幽深,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三月暮”点明季节,“风雨”点明气候,“黄昏”点明时刻,三层渲染,流露出无法挽留春天的感伤。

3、清人毛先舒评曰: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

试作简要分析这两句话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层次。

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

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

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

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

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

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

第三层是花儿在一旁缄默,无言以对。

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

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

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

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自然生成,逐次展开,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文翻译: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

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

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

“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

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

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

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1、上片所描写的秋天景色有什么特点?

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

2、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的含义是什么?

这样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

除非好梦才能使诗人入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在心头无法入眠。

这里的“好梦”是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

体现了范仲淹词含蓄委婉的特点。

3、品读全词,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明确:

写景入手,触景生情。

上片写出典型的秋天之景,从开始那开阔的境界,到以斜阳芳草作结,引出下片之中明显的思乡怀人之情。

作者上片中的芳草斜阳引发出的想家思亲之情,水到渠成。

而在下片之中,用带酒泪痕所刻出的思家之人更让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天仙子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译文:

  《水调》歌曲一声声,不禁端起酒杯仔细倾听,午间醉后醒来可愁闷却未醒。

送别春天,春天要去多少时日才能返回?

夜里照一照明镜,感伤流失了光景,旧日的事待到以后,只是徒劳的记省。

  沙滩上并立一双飞鸟,池塘上呈现苍暝,浮云撕破,月儿探出头来,花儿舞弄自己荫影。

重重叠叠的帘幕密密遮住青灯,随着风儿摇曳不定,人们正入睡乡万籁寂静,明日的落花定将铺满路径。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叹老的词,是张子野的代表作,也是他全部词作中最负盛名的一首。

其所以出名,当然是因为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句出色地描绘夜景的丽辞佳句。

伤春词常常借女子身份来吟咏,此则不然,是士人的本来面目,只是在艺术表现上,仍不脱离词的传统的婉约蕴藉风格而已。

又伤春词必不离写景和抒情,且多是先写景而后抒情的;

当然也有景与情交错,不明显分出先后的。

此则又不然,有异于通常结构者是以上片来抒情,却将下片用以写景,而且两者仍结合得非常巧妙,这是作者艺术上高明之处。

  “《水调》数声持酒听”,边饮酒,边听曲,好像在享乐,实则为遣愁。

《水调》“声韵悲切”,从音乐上说,悲歌倒往往是悦耳的,却未必都能达到赏心的效果。

心情本来不好的人只怕更增悲感。

酒能醉人,却难消愁闷,所以说“午醉醒来愁未醒”。

把愁与醉并举,同用“醒”字而不用“消”,似乎无理而有诗趣,句法俊逸,可联想愁绪也能令人昏昏然而失去常态。

接着说出“愁”之由来:

伤春亦自伤。

“几时回”的诘问,为表达留恋惋惜心情,并不在于答案,因为就季节而言,冬去春回谁不知道。

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就人生而言,青春一去有谁能挽回呢?

所以紧接着就说:

“临晚镜,伤流景”。

“流景”就是流逝的日月光阴。

杜牧《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诗:

“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

”词意与之相同,然张先改“晓镜”为“晚镜”自好;

向晚临镜而自悲,正见“朝如青丝暮成雪”也。

所以又不妨将“晚镜”视作“晚境”之象征。

往事如烟,后会无期,徒有当年的情景和许下的誓约还清楚地记得。

但这一切除能撩人愁绪外,又有何用?

“往事后期空记省”,七字之中,把过去、将来和现在都说到了。

一个“空”字,道尽内心的怅惘和悲哀。

  上片抒情已足,下片转入写景,所描绘的景物,都从心情黯然者的目光看去,所以也间接而细致地表现了情绪。

“沙上并禽池上暝”,住处附近有池沼,晚来见沙滩上有双鸟共栖,这与《一丛花》中写“双鸯池沼”用意相同。

由“暝”而入云月花影之夜,境界之优美,堪称绝唱;

词人眷恋良宵好景的惓惓之心,于句中透出。

王国维云: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人间词话》)说得很对,此句能脍炙人口,为历来所传诵,全得力于这个“弄”字。

可以说,它是表现这一境界的唯一的字,想不出有什么别的字可以替代,比如说换成“窥”“乱”“有”等等,都绝不能有同样的效果。

张先自己也颇为得意,曾于得句处建了个花月亭。

又《古今诗话》记云:

“有客谓子野曰:

‘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

’公曰:

‘何不目之为张三影?

’客不晓,公曰:

‘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

此余平生所得意也。

’”其他诗话也有载,说法略有异同。

自此,词人便有了“张三影”的雅号。

另外,此句在词中写景也非孤立。

先说云移影动,后面再说到有风;

这里言花,后想到落红,便不突兀了。

重帘遮灯,固为挡风,但写来也给人一种躲进小楼、避开外界纷扰的隔绝感。

最后几句点出起风了,但人们都早已闭门阖户,渐渐进入梦乡了,谁也不去理会外面的风声。

只有词人自己不能成眠,才倾听着夜间动静,想着经此一夜风吹,不知有多少好端端的花儿要被摧残呢。

惜花亦即惜春,仍不脱“伤流景”主题。

后来辛稼轩词有“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句,用意相似,只是张词隐约不露,辛词明白说出罢了。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这首词通过惜春伤春情绪的描写,感叹年华易逝和孤独寂寞的处境。

2、上片和下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上片写作者的思想活动,使静态的;

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的。

静态得平淡之趣,而动态有空灵之美。

3、王国维《人间词话》:

此词“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你以为如何?

与上句动静结合,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月下花儿被风吹时的舞动之态,也写出了花儿似乎顾影自怜的人性美。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俺留?

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郎。

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

想起美女,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

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

“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

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

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

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

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

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

”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

“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

“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

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

“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

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

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

“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

结句篇末点题。

“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

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

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

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

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

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

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1、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你认为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

联系全词想想上片写景的作用?

衰败、凄清

描写衰残之景渲染凄清的氛围,烘托人之离愁。

2、下片描写了哪三个画面?

①游子登楼眺望,忧思百端;

②设想对方盼望自己之景;

③写自己对佳人的思念。

3、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试作赏析。

上阕:

借景抒情。

词人登楼远望,景色苍茫辽阔、萧瑟凄凉,抒发了词人的悲秋之情,为下文的思乡怀人作铺垫。

(用典、拟人)

下阕:

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词人自己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地盼望自己回家,进而想象佳人妆楼颙望,误识归舟的情形,从而加倍写出作者对佳人的怀念。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

一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