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带三维目标板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带三维目标板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带三维目标板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六、小结
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
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
七、布置作业
A类:
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并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B类:
抄写本课生字词,并从中挑选4个词语进行造句。
C类:
抄写本课生字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并整理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
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
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
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
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
人们的心情怎么样?
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
“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四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
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
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
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
理解词语“横贯”。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
两丈多高有多高?
“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
“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五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
齐读最后一段,思考: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每一句讲了什么?
2、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
为什么?
(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3、交流讨论。
三、总结全文
1、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2、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题,并完成小练笔:
学校旁的小溪。
完成练习题,并把文中的比喻句抄入“采集本”。
完成练习题,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声形
潮来前 平静
盛赞
钱塘潮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观潮 潮来时 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 水涨船高
教学反思
《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
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
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
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2.藏鲁藏布大峡谷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7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3)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通过拼读、练习、口头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3)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1.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
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
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
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
谁来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
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
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
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
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
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
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
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
可不可以换成“非常”?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点拨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
六、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词,并为文章写一个提纲。
抄写生字词,并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抄写生字词,并熟读课文。
位置——强烈反差
世界第一大峡谷
形状——鬼斧神工
雅鲁藏布大峡谷
景观——景色奇异
展望——世界关注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学期的课文安排增加了自读课文的篇数,而且在篇目安排上也不再是自读课文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篇。
我想这是加强了对学生自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一如既往地主要强调学生的自读理解的能力,与上一课不同的是,我讲资料图片的欣赏放在入题之前,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一个具体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初读置疑时就能结合自己脑海里对大峡谷的印象来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3.鸟的天堂
(1)会认“榕、抛、暇”等4个字,会写“灿、烂、桨、纠、逼、禁、寂”等14个生字,并掌握其组成的词语。
(2)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通过各种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育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大榕树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以及群鸟快乐自由的生活。
一、从“天堂”入手,激趣导入
1、谈话:
自古以来,人们对幸福都充满着无限的憧憬,都渴望拥有天堂般的生活。
(板书:
天堂)你印象中,什么地方是天堂?
(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2、(板书“鸟的”):
你想象中,鸟的天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地方?
(小鸟生活的乐园)
3、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并查找了有关资料,关于鸟的天堂,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
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4、是啊,70年前,这里还名不见经传。
巴金先生于1933年途经此处,写下了《鸟的天堂》一文,使这里名扬四海。
谁能来介绍作者巴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新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
画出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①认读生字:
桨、纠、逼、禁、暇、抛
(注意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也可以读字组词)
②认读词语:
三支桨、纠正、逼近、不禁、应接不暇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所闻。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你对鸟的天堂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2、那么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
分别在什么时候?
看到了什么怎样的景象?
3、汇报,交流。
4、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部分,那么在见到“鸟的天堂”之前和之后作者又写了哪些内容呢?
(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很容易理清文章的脉络,划分段落不再困难。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并画出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话。
抄写生字词,并从中挑选4个词语进行造句。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吗?
3、是的,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不同的景象。
现在也让我们一同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鸟的天堂吧!
二、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学习1—4自然段
1、自由朗读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这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玩。
2、赏析好句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
这里把什么比做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
3、指导朗读。
学习5——9自然段
过渡:
“我们”一起出去游玩,这一次有没有看到“鸟的天堂”呢?
“鸟的天堂”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来继续学习。
1、仔细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榕树的?
(2)大榕树有什么特点呢?
你是通过哪些语句子看出来的?
(3)看到这样一棵大榕树,你会产生哪些想法?
作者又是怎么赞美的呢?
(4)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记下来。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
(根据学生发言选择学习)
4、感情朗读5——9自然段。
学习10——13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动笔画出重点的语句,然后理解并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同学交流。
(1)这是第二次去鸟的天堂,他这次看到了什么?
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2)鸟儿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
这里的鸟为什么这么多?
这么快乐?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问题
(1)作者看到了很多鸟。
鸟的特点是:
多、欢
学习14自然段
1、齐读。
2、出示句子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思考:
这句话中“的确”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两个鸟的天堂,第一个打了引号,而第二个没打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三、品读课文,体味情感
1、指导感情朗读,在读中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议读,评读。
(3)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试背,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树与鸟,鸟与水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画卷呀!
这里不仅有树的奇美,有鸟的欢乐之美,更有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之美,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
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更多的人间天堂。
A类:
完成练习题,并根据课文内容,为导游写一篇简短的解说词。
B类:
完成练习题,并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入“采集本”。
完成练习题,并搜集一些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第一次——大榕树:
干、枝、叶、根(静态美)
(傍晚)
鸟的天堂喜爱、赞美
第二次——群鸟:
多、欢(动态美)
(早晨)
在课堂一开始,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这一问题调动起学生兴趣,打开学生相互交流的闸门,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
“这么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
”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
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起来也就自然会兴趣浓厚,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4.火烧云
(1)认读本课5个生字“檀、盈、凶、庙、惚”,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4)通过学习课文,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
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要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进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1.了解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说说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有哪些变化,体会作者的心情。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
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
(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二、指导识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自主识字。
(2)小组自学字音,给生字组词。
三、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
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
(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
(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
(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
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
你从哪里看出来?
(傍晚——晚饭过后;
夏季——乘凉)
2.引读: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图。
(3)学习课后题3:
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
(“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并找出文中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句子。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
(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②,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
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
(出示课后题1/②)
颜色变化(多):
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
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
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形状:
变化(多):
马狗狮子
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
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8.小结:
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
集体朗读4-6节。
三、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
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
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师引读:
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
可是——
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
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
无限循环,变化万千。
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家乡的天空。
完成练习题,并把文中的拟人句抄入“采集本”。
千姿百态变化快
五光十色真绚丽
《火烧云》是四年级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