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强化习题十六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8948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1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强化习题十六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云南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强化习题十六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云南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强化习题十六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云南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强化习题十六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云南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强化习题十六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强化习题十六文档格式.docx

《云南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强化习题十六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强化习题十六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强化习题十六文档格式.docx

1、唐老师为学生布置了回家用泥巴做手工的作业,要求学生留意制作的过程和感受,给作文积累素材。

谁知不久,学生小强的爸爸就气势汹汹地来到办公室,对唐老师大吼:

“为啥娃儿回家不做作业,就玩泥巴?

!

”唐老师没有生气,和颜悦色地对家长说:

“您的心情我理解,但我先读一篇作文给您听,可以吗?

”于是,唐老师就把小强在作文课上写的作文读了一遍。

大致内容是:

周末,他用泥巴好不容易制成了一辆“新型坦克”,很是得意,不料老爸一见,就将他的“成果”狠狠地摔个粉碎,还骂自己不务正业,他非常难过……

读罢文章,唐老师给家长讲明为什么要安排孩子回家做这样的作业。

家长听后,连声道歉,说:

“是我不对,我还以为您就是让学生玩呢!

问题:

(1)评析唐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做法。

(2)试述家校合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2、小辉个子矮小,家境又不好,常常受到同学们歧视。

班主任王老师多次对同学们进行教育,但收效甚微。

无奈之下,王老师只好另辟蹊径。

小辉生日的早晨,同学们走进教室,惊讶地发现小辉的课桌上有一个漂亮的盒子,上面写着“天使的礼物”。

小辉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惊喜地看到一个生日蛋糕。

在同学们“生日快乐”的歌声中,他愉快地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蛋糕。

同学们边吃蛋糕边猜刚这位送礼物的“天使”是谁?

望着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王老师说道:

“天使代表着圣洁、善良,专门为人们传播真、善、美,她是不愿意披露自己姓名的,但她确实生活在我们中间。

小辉是咱班第一个收到天使礼物的人,我相信天使不但会把爱带给小辉,也会带给别的同学,而我们每一个同学也可以成为别人的天使,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需要温暖的人。

从那以后,班里“天使的礼物”经常出现,同学间都能够相互关心、平等相处。

(1)请对王老师设计的这一活动进行评析。

(2)班主任应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四、教学设计题

1、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要说明如何在本课教学中落实“四基”。

(2)若指导六年级学生学习本课,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2、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什么是模型思想?

指出本节课的模型并列举小学数学中的模型。

(2)若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课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解答

1、【育萃教育专家解析】B。

解析: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2、【育萃教育专家解析】B。

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段教育。

3、【育萃教育专家解析】A。

目标评价模式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

泰勒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评价就是要衡量学生行为实际发生变化的程度。

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故被称为目标评价模式。

4、【育萃教育专家解析】B。

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是由波斯纳提出的。

5、【育萃教育专家解析】A。

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保持产生的干扰。

题目中小学生先学会的汉语拼音的发音对后面学习英语字母的发音产生干扰作用,属于前摄抑制。

6、【育萃教育专家解析】B。

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所以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进行教育。

7、【育萃教育专家解析】B。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的是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8、【育萃教育专家解析】C。

手指夹伤时应先冷敷,因为热敷会引起受伤组织细胞受热膨胀,挤压周围的细胞,也会加速血液流动渗出。

教师应立刻给学生冷敷,24小时之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9、【育萃教育专家解析】C。

班杜拉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老师赞扬某学生的助人行为,使得班上出现了更多互帮互助现象属于替代强化。

10、【育萃教育专家解析】C。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对学生做出的怪异行为不予理睬,也就是对学生的行为没有呈现任何强化物,因此,其类似行为逐渐减少。

题干中老师和同学的做法符合消退法的原理。

1、【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进行教学反思。

2、【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

4、【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其主要内容有: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2)“社会即学校”:

传统学校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社会即学校”就是为了冲破这堵“高墙”,从而把学校伸展到整个社会,在这所“伟大的学校”里,人人可以做先生,人人可以做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3)“教学做合一”:

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5、【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和其学生克伯屈。

活动中心课程的基本观点:

第一,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第二,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第三,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1、【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1)唐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做法秉承了正确的家校沟通理念,值得肯定。

首先,这种做法体现了教师与家长的平等地位。

家长和教师都是能够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教育主体,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具有平等的地位。

案例中的唐老师在面对家长的质疑时,能够摆正心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家长,体现了正确的家校沟通理念。

其次,这种做法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教师具有专业的教育理念、知识和能力,相较于家长而言,教师参与教学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中的唐老师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做出个别、深入、细致的指导,不仅有助于学生成长,还能够转变学生家长的观念和认识,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家校合作中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教育性。

家校合作应对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有教育意义。

第二,发展性。

家校合作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第三,针对性。

家校合作应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四,有效性。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最终必须要完成预定目标。

(1)王老师的做法遵循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王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材料中王老师以“天使的礼物”为主题开展班级活动,促进了全班学生的成长。

其次,王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学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的理念。

王老师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小辉的事例为起点,培养学生的爱心。

再次,王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尊重与关爱。

王老师针对小辉受到同学歧视的问题,采取了及时、正向的引导措施。

最后,王老师处理事情方法灵活,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发挥了教育机智。

(2)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第一,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

正确的典论环境首先来自班主任平时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班主任要率先垂范。

第二,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

小学生模仿性强,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可以在班级内形成一个共同的心理氛围,这是正确的集体典论形成的开始。

第三,充分发挥班级典论阵地的宣传作用。

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利用黑板报、墙报、专栏、班级日志、班级网络主页、班会等形式开展问题讨论,宣传主流的价值观念,使正确的集体典论得以巩固。

第四,发挥任课教师和家长的作用。

任课教师在各科教学过程中以及家长在家庭中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是班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通过各科教学和家庭教育渗透正确思想观念是正确舆论形成的重要助力。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四基”,即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生活经验”。

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画圆和对折的过程,获得有关圆的感性知识,了解圆的特征,理解圆的直径、半径以及圆心等概念。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均得到了提升。

通过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思想,能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到操作活动的价值,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折纸活动,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特征。

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发展空间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体验圆与人类生活的不解之缘,感受圆的美。

(3)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教师提问:

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

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教师指出:

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作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二)教师演示一个小球,小球上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1.教师提问:

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2.小结引入:

(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

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

(板书课题:

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在纸上画一个圆,再用剪刀把圆剪下来。

2.教师:

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

(弯曲的)教师说明:

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个圆形图片)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剪好的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

(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

(圆的中心一点)教师指出:

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作圆心。

圆心一般用字母。

来表示。

(教师在圆内板书:

圆心0)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教师指出:

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

(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

半径:

)教师提问:

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

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

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教师指出:

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

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

(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

直径d)

教师提问:

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小结: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1/2。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d=2r,r=d/2)

(三)反馈练习。

1.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2.求直径或半径。

(1)已知:

r=3cmr=2.5cmr=7cm

(2)已知:

d=l0cmd=30.2cmd=17cm

(四)圆的画法。

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圆规来画圆。

1.学生自学。

2.教师示范画圆。

3.教师归纳板书:

(1)定半径;

(2)定圆心;

(3)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

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4.学生练习画圆。

(五)引申思考。

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

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

有一个人在一片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

1.先请同学们猜一个字(很多学生都说可以猜“样”),再请同学们猜两个字的水果名,学生在启发下猜出草毒(“草没”的谐音)。

2.教师提问:

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

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好吗?

(用教具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检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

(是这个圆的半径)打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

(是这个圆的圆心)

知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

(可以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

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以怎么办?

(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

教师板书: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六)思考、:

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三、课堂练习

(一)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5.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6.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1/2a()

7.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8.两条半径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二)思考:

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

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一)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并用字母O,r,d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二)怎样测量没有圆心的圆的直径?

(1)模型思想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

数学的模型思想是一般化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学符号表达式和图表,因而它与符号化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同样具有普遍的意义。

本课属于乘积模型。

小学数学中的数量关系有两个基本的模型:

一个是总体等于部分的和,即求和的模式,“部分+部分=和”;

另一个模型是乘积的模型,“总价=单价x数量”和“路程=速度x时间”,这两个常见的数量关系是乘积关系的模型。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迁移能力。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佑算的习惯,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

(一)出示例题情景:

图片:

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二)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

出示课题:

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出示学习目标:

我能口算、笔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设计理由:

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希望学生能主动投入到估算中来,让学生通过估算培养数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笔算,实现了估算、笔算的有机结合。

同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较好地贯彻了“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质疑与小结

(一)反馈第

(1)题: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

(二)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1.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2.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三)反馈第

(2)题:

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

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

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0”的个数,在积的末尾添写相同数目的“0”。

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

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方法的比较、算法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分析,逐步体验到竖式计算简洁、明白、通用、易查的优越性和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各种算法。

引导学生选择出最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一)尝试完成课后练习

(二)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仃正

通过练习和方法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因数有。

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一)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新知识的?

(二)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吗?

前几天老师买了一套少儿百科全书,付了128元,如果买2套要付多少钱呢?

5套呢?

学校图书室要买12套,你能算出要付多少钱吗?

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学习过程,通过延伸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为下一课时打好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