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习题辛勤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8702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习题辛勤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医诊断学》习题辛勤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医诊断学》习题辛勤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医诊断学》习题辛勤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医诊断学》习题辛勤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习题辛勤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医诊断学》习题辛勤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习题辛勤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诊断学》习题辛勤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气虚者面色淡白,阳虚者面色白光白,失血者面色淡白无光泽或黄白干萎,亡阳者面色苍白,皆因气血不充血脉,上荣于面所致。

(3)黄色:

主虚证,湿证。

面色萎黄者,多属脾胃气虚。

面色黄胖者,多属脾虚湿盛。

阳黄者,为湿热内蕴;

阴黄者,为寒湿内郁。

(4)青色:

主寒证、痛证、血瘀证及惊风证。

总属气血不畅,经脉瘀阻所致。

(5)黑色:

主肾虚证、寒证、水饮证和血瘀证。

黑色总属阳虚水液不化,或阴寒内盛,血失温养。

6.如何鉴别阳黄与阴黄?

阳黄与阴黄,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

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弦数。

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

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7.如何根据病人的动静姿态判断病性的阴阳寒热虚实?

病人的动静姿态,和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病态。

睑、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在外感热病中,多是发痉的预兆;

在内伤杂病中,多是血虚阴亏,经脉失养。

手足蠕动,多属虚风内动。

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于痉病,或因于风,或因于寒,或因于湿,或因于热,或因于虚,多见于肝风内动之热极生风、小儿惊风、温病热入营血,亦可见于气血虚筋脉失养。

此外,痫证、破伤风、狂犬病等,亦致动风发痉。

若两手撮空,或循衣摸床,则是失神的危重证候。

若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痿证,多由阳明湿热或脾胃气虚,或肝肾不足所致。

关节肿痛,以致肢体动作困难,是痹证。

四肢不用、麻木不仁,或拘急,或痿软,为瘫痪。

卒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为中风入脏;

若神志清楚,仅半身不遂(偏瘫),或口眼歪斜,为风中经络,或中风之后遗症。

若卒然昏倒,而呼吸自续,多为厥证。

卒倒而口开,手撒遗尿,是中风脱证;

牙关紧闭,两手握固,是中风闭证。

盛夏卒倒面赤而汗出,多为中暑。

8.试述五轮学说的内容。

具体内容有:

(1)肉轮:

位于胞睑,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

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胞睑生理、病变往往与脾胃有关;

(2)血轮:

位于内、外眦部,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

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两眦生理、病变常责之于心和小肠;

(3)气轮:

位于白睛,白睛在脏属肺,肺主气,故称气轮。

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白睛生理、病理常与肺和大肠有关;

(4)风轮:

位于黑睛,黑睛在脏属肝,肝主风,故称风轮。

肝与胆相表里,所以黑睛生理、病理常与肝胆有关;

(5)水轮:

位于瞳神,瞳神在脏属肾,肾主水,故称水轮。

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轮生理、病变常与肾、膀胱有关。

因瞳神结构复杂,水轮的生理、病理与其他脏腑也密切相关。

9.如何鉴别斑与疹?

点大成片,色红或紫,平摊于皮肤下,摸之不碍手者为斑;

点小如粟,色红或紫,高出肤面,扪之碍手的则为疹。

热闭营血,从肌肉而出为斑,从血络而出为疹。

凡斑疹,在外感病中见之,布点均匀,疏密适中,色红,身热,先见于胸腹,后延及四肢,斑疹发后热退神清者,是邪去正安之顺证;

若布点不匀,稠密成团,色深红或紫暗,身凉,先见于四肢,后延及胸腹,身热不退,神识不清者,是邪气内陷之逆证。

10.如何区别痈疽疔疖?

①痈:

患部红肿高大,跟盘紧束,灼热疼痛。

其特点是:

未脓易消,已脓易溃,脓液稠黏,疮口易敛。

属阳证,多为湿热火毒蕴结,气血瘀滞而发。

②疽:

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或晦暗,局部麻木,不热少痛。

其特点是未脓难消,已脓难溃,浓汁稀薄,疮口难敛。

属阴证,多为气血亏虚,阴寒凝滞而发。

③疔:

初起如粟,根深形小,状如针,顶白而痛,因邪毒侵袭、气血凝滞而致

④疖:

浅表局限,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溃易敛,反复发作,因湿热蕴结所致

11.排出物望诊有何规律?

一般排出物色泽清白,质地稀,多为寒证、虚证;

色泽黄赤,质地粘稠,形态秽浊不洁,多属热证、实证;

如色泽发黑,挟有块物者,多为瘀证。

12.试述舌面的脏腑分属。

心肺居上,放以舌尖主心肺;

脾胃居中,故以舌中部主脾胃;

肾位于下,故以舌根部来主肾;

肝胆居躯体之侧,故以舌边主肝胆,左边属肝,右边属胆。

这种说法,一般用于内伤杂病。

13.试述正常舌象的特征。

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具体说,其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自如,颜色淡红而红活鲜明;

其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

舌苔薄白润泽,颗粒均匀,薄薄地铺于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与舌质如同一体,干湿适中,不粘不腻等。

总之,将舌质、舌苔各基本因素的正常表现综合起来,便是正常舌象。

14.舌色有几类?

各有何临床意义?

一般可分为淡白、淡红、红、绛、紫、青几种。

除淡红色为正常舌色外,其余都是主病之色。

①淡红舌:

舌色白里透红,不深不浅,淡红适中,此乃气血上荣之表现,说明心气充足,阳气布化,故为正常舌色。

②淡白舌:

舌色较淡红舌浅淡,甚至全无血色,称为淡白舌。

由于阳虚生化阴血的功能减退,推动血液运行之力亦减弱,以致血液不能营运于舌中,故舌色浅淡而白。

所以此舌主虚寒或气血双亏。

③红舌:

舌色鲜红,较淡红舌为深,称为红舌。

因热盛致气血沸涌、舌体脉络充盈,则舌色鲜红,故主热证。

可见于实证,或虚热证。

④绛舌:

绛为深红色,较红舌颜色更深浓之舌。

称为绛舌。

主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

在外感病为热入营血。

在内伤杂病,为阴虚火旺。

⑤紫舌:

紫舌总由血液运行不畅,瘀滞所致。

故紫舌主病,不外寒热之分。

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多表现为绛紫而干枯少津。

寒凝血瘀或阳虚生寒,舌淡紫或青紫湿润。

③青舌:

舌色如皮肤暴露之“青筋”,全无红色,称为青舌,古书形容如水牛之舌。

由于阴寒邪盛,阳气郁而不宣,血液凝而瘀滞,故舌色发青。

主寒凝阳郁,或阳虚寒凝,或内有瘀血。

15.如何分辨青紫舌的寒热属性?

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

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为热极,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分、血分;

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寒证。

16.试述齿痕舌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舌象:

舌质略红,舌体胖大而齿痕,舌中间有纵裂,苔薄白而颗粒粗松。

意义:

脾虚湿滞,兼有内热。

17.血虚与阴虚均可见裂纹舌,如何鉴别?

裂纹舌:

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

阴虚:

多因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

(2)而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

18.试述舌苔厚薄与邪气盛衰浅深的关系。

舌苔的厚薄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

外感疾病初起在表,病情轻浅,或内伤病病情较轻,胃气未伤,可见到薄苔。

舌苔厚或舌中根部尤著者,多提示外感病邪已入里,或胃肠内有宿食,或痰浊停滞,病情较重。

舌苔由薄转厚,提示邪气渐盛,为病进;

舌苔由厚转薄,或舌上复生薄白薪苔,提示正气胜邪,为病退的征象。

如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入里;

苔骤然消退,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19.试述腐苔、腻苔的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舌象特点】苔质颗粒粗大,疏松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者,称为腐苔;

苔质颗粒细腻致密,上面如罩一层油状粘液,刮之难去者,称为腻苔。

 【临床意义】通过观察舌苔的腐腻可知体内阳气和湿浊的消长情况。

腐苔常为阳热亢盛,蒸腾胃中浊气上升而成,常见于食积、痰浊。

腻苔多由湿浊内盛,阳气被遏所致,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

20.试述黄苔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舌象特征】黄苔有淡黄、深黄和焦黄苔之别。

淡黄苔又称微黄苔,是在薄白苔上出现均匀的浅黄色,多由薄白苔转化而来;

深黄苔又称正黄苔,苔色黄而略深厚;

焦黄苔又称老黄苔,是正黄色中夹有灰褐色苔。

【临床意义】主热证。

淡黄苔为热轻,深黄苔为热重,焦黄苔为热极。

21.如何区别灰黑苔的寒热属性?

【舌象特征】灰苔与黑苔同类,灰苔即浅黑苔。

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其中苔质润燥是鉴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

【临床意义】多见于热极伤阴;

阳虚阴盛或肾阴亏损,痰湿久郁等证。

22.试述音哑与失音的临床意义。

音哑、失音——语声嘶哑者,称为音哑;

语而无声者,称为失音,或称瘖(喑)。

新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即所谓"

金实不鸣"

久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属虚证,常因各种原因导致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所致,即所谓"

金破不鸣"

23.何谓谵语、郑声、独语、错语?

上述均为语言错乱之范畴,属心病,但有虚实之别:

谵语:

是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临床见于温病邪入心包或阳明腑实证,又有血热、瘀血、燥屎、痰凝之不同;

郑声:

是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于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狂言:

是指笑骂狂言,语无伦次,躁扰不宁,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此属阳热实证。

临床多见于痰火扰心或伤寒蓄血证。

独语:

是指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属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的虚证。

错语:

是指语言错乱,说后自知者,亦属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的虚证。

24.从临床表现上如何鉴别喘之虚实?

喘哮如何区别?

喘症——是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的表现,甚者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实喘发作急骤,气粗声高息涌,惟以呼出为快,仰首目突,形体壮实,脉实有力,多属肺有实热,或痰饮内停。

虚喘发病徐缓,喘声低微,慌张气怯,息短不续,动则喘甚,但以引长一息为快,形体虚弱,脉虚无力,是肺、肾虚损,气失摄纳所致。

2.哮症——为呼吸急促似喘,声高断续,喉间痰鸣,往往时发时止,缠绵难愈。

多因内有痰饮,复感外寒,束于肌表,引动伏饮而发。

也有感受外邪,失于表散,束于肺经所致者。

或久居寒湿地区,或过食酸咸生冷,都可诱发哮喘。

一般喘不兼哮,而哮必兼喘。

25.试述嗅气味的一般规律。

一、病体的气味

1.口气:

口臭,多属消化不良,或有龋齿,或口腔不洁。

口出酸臭气的,是内有宿食。

口出臭秽气的,是胃热。

口出腐臭气的,多是内有溃腐疡疮。

2.鼻臭:

鼻出臭气,流浊涕经常不止的,是鼻渊证。

二、病室的气味

病室有腐臭或尸臭气味的,是脏腑败坏,病属危重。

病室有血腥臭,病人多患失血证。

尿臊味(氨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患者;

烂苹果样气味(酮体气味),多见于消渴病患者。

26.外感表证的寒热轻重有何临床意义?

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不同和有关兼证,分三种类型:

①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外感寒邪所致。

②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外感热邪所致。

③发热轻,恶风自汗——太阳中风证,外感风邪所致。

表证寒热的轻重,除与感受外邪的性质有关外,还与感邪轻重关系密切。

一般而言,病邪轻者,则恶寒发热俱轻;

病邪重者,则恶寒发热俱重。

27.何谓壮热、潮热?

壮热概念:

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

 意义:

里实热证,多见于外感温热病气分阶段

 潮热概念:

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

可分为:

①日晡潮热——日晡(下午3-5时)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又称阳明潮热(见于胃肠燥热内结)

②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热甚(见于湿温病)

 ③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的感觉(见于阴虚证)

28.何谓自汗、盗汗?

①自汗:

病人日间汗出,活动尤甚,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等症,属阳虚。

②盗汗:

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兼见潮热、颧红等症,属阴虚。

29.试述头痛的分经。

头为诸阳之会,三阳经直接上行头面,足厥阴肝经亦上通巅顶,故头疼可分为:

①太阳经病:

头项强痛、头痛连及项背、颈项不利

②阳明经病:

前额头痛,常连及眉棱骨

③少阳经病:

太阳穴周围疼痛或偏头痛

④厥阴肝经病:

头顶痛常连及头角

30.试述失眠与嗜睡的病机。

1.失眠:

阳盛阴虚、阳不入阴、神不守舍、心神不安的病理表现。

①心肾不交病人不易入睡,兼见心烦多梦、潮热盗汗、腰膝痠软。

②心脾两虚睡后易醒,兼见心悸、纳少乏力、舌淡脉虚。

③胆郁痰扰 失眠而时时惊醒,兼见眩晕胸闷、胆怯心烦、口苦恶心。

④食滞内停失眠而夜卧不安,兼见脘闷嗳气、腹胀不舒、舌苔厚腻。

2.嗜睡:

多由机体阳虚阴盛或湿困脾阳所致,亦可见于温病邪入心包的病人。

①痰湿困脾困倦易睡,兼见头目昏沉、身重脘闷、苔腻脉濡。

②脾气虚弱饭后神疲困倦易睡,兼见形体衰弱、食少纳呆、少气乏力。

③心肾阳衰病人极度衰惫,神识朦胧,困倦易睡,肢冷脉微,可见于伤寒病后期的重症病人。

④温病热入营血病人昏睡谵语,身热夜甚,或发斑疹,舌绛脉数。

31.泄泻可由哪些原因导致?

1.感受外邪

寒湿暑热等从表入里,使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

其中以湿邪最为多见。

2.饮食所伤

误食馊腐不洁,化生寒湿、湿热、食滞,使脾运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发生泄泻。

3.情志失调

肝气郁结,横逆犯脾,使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遂致本病。

4.病后体虚

久病失治,脾肾阳虚,运化失职,遂成泄泻。

5.禀赋不足

由于先天不足,禀赋虚弱,或素体脾胃虚弱,不能受纳运化某些食物,易致泄泻。

32.寸口脉如何分候脏腑?

(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

左寸候心小肠右寸候肺大肠

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

左尺候肾膀胱右尺候肾命门

33.平脉有何特点?

一息四~五至,相当于70~80次/分;

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

寸、关、尺三部均触及,沉取不绝。

这些特征在脉学中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胃、神、根是从不同侧面强调了正常脉象所必备的条件,三者相互补充而不能截然分开,其临床意义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标志之一。

平脉反映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健旺,阴阳平衡,精神安和的生理状态,是健康的象征。

34.试述浮脉、沉脉、迟脉、缓脉、数脉、洪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①浮脉

【脉象特征】轻按即得,重按反减;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临床意义】浮脉主表证,亦见于虚阳外越证。

②沉脉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其脉搏显现的部位较深,可以理解为"

深脉"

【临床意义】沉脉为里证的主脉。

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有力,属于实证;

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则脉沉无力。

③迟脉

【脉象特征】脉来缓慢,一息脉动三~四至(一分钟不满60次)。

【临床意义】迟脉为寒证的主脉,亦可见于邪热结聚的里实证。

④数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五~六至(每分钟90次以上)。

【临床意义】数脉是热证的主脉。

亦可见于虚证。

⑤缓脉

【脉象特征】缓脉有两种意义,一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次),可见于正常人。

亦称为平缓脉,是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

周学霆曰:

"

缓即为有神也"

,即指平脉缓和之象。

二是脉势纵缓,缓怠无力。

王冰曰:

缓谓纵缓,非动之迟缓也。

【临床意义】多由脾虚,气血不足,血脉失充,鼓动无力,或为湿邪困阻,阳气受遏,血行缓怠所致。

⑥洪脉

【脉象特征】脉形宽大,来盛去衰,来大去长,应指浮大而有力,滔滔满指,呈波涛汹涌之势。

【临床意义】主热甚。

多由邪热亢盛,内热充斥而致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所致;

若泄利日久或呕血、咳血致阴血亏损,元气大伤亦可出现洪脉,但应指浮取盛大而沉取无根;

或见躁疾,此为阴精耗竭,孤阳将欲外越之兆。

此外,夏令阳气亢盛,脉象稍现洪大,为夏令之平脉。

⑦滑脉

【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往来之间有一种回旋前进的感觉,可以理解为流利脉。

【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

滑脉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人的孕脉。

⑧弦脉

【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切脉应指有挺直和劲急感,故曰“从中直过”、“挺然于指下”。

临床上弦脉的程度随病情而变化,平人脉弦则“轻虚以滑,端直以长”;

病轻者“如按琴弦”;

病重者“如张弓弦”;

若见脉象“如循刀刃”而有锐利坚劲的指感,为无胃气的真脏脉。

【临床意义】主肝胆病,诸痛证,痰饮等。

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⑨紧脉

【脉象特征】脉形紧急,如牵绳转索,或按之左右弹指。

紧脉指感比弦脉更加。

【临床意义】其形成原因主要为寒邪侵袭人体,阻碍阳气。

寒主收引,致脉道紧束而拘急。

多见于风寒搏结的实寒证、痛证和宿食内阻等。

35.细、濡、弱、微四脉在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方面有何异同?

细、微、濡、弱4种脉象都具有脉形细而搏指无力的特点。

所不同者,细脉虽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微脉极细极软,若有若无,按之欲绝;

濡脉浮而细软;

弱脉沉而细软。

濡脉与弱脉之脉形、至数和脉势相同,但脉位不同,前者在浮分,后者在沉分。

细脉脉形细而偏于中取、沉取。

微脉极细极软,若有若无,中取偏沉可以触之,而沉取欲绝。

①细脉:

脉细如线,细直而软,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临床意义:

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

②弱脉:

极软而沉细。

气血俱虚,阳虚

③微脉:

极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气血大虚、阳气衰微,久病正气将绝,新病阳气暴脱。

④濡脉(软脉):

浮细无力而软。

诸虚,湿困。

36.怎样鉴别促、结、代脉?

脉律失常而有歇止

不规则歇止,歇止时间短

有规则歇,歇止时间长

数而时一止

缓而时一止

时而一止,良久方来

 

37.试述表证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

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

表证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等特点。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兼见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咳嗽,有汗或无汗等症。

38.试述寒热转化的关键。

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是由邪正力量的对比所决定,其关键又在机体阳气的盛衰。

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强,阳气较为旺盛,邪气才会从阳化热,提示人体正气尚能抗御邪气;

热证转化为寒证,是邪气衰而正气不支,阳气耗伤并处于衰败状态,提示正不胜邪,病情险恶。

39.试述鉴别寒热真假的要点。

1.了解疾病发展全过程,一般情况下假象多出现在疾病的后期,而真象多始终贯穿疾病全过程。

2.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是如实地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

3.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

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

真寒是身踡卧,欲得衣被。

40.形成实证的病因病机如何?

病因病机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故病势较为亢奋、急迫。

二是内脏机能失调,气化障碍,导致气机阻滞,以及形成痰、饮、水、湿、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产物壅聚停积于体内。

41.试述阳虚证、阴虚证、气虚证、血虚证的临床表现。

①阳虚证

【临床表现】经常畏冷,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可有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淡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并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证候。

阳虚证多见于病久体弱者,病势一般较缓。

②阴虚证

【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为证候特征,并具有病程长、病势缓等虚证的特点。

③气虚证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④血虚证

【临床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月经血量少色淡衍期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42.试述气陷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概念】指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不升而反下陷、内脏位置不能维固而下垂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又称中气下陷证或脾虚气陷证。

【临床表现】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

舌淡苔白,脉弱。

43.亡阳证与亡阴证的汗出各有何特点?

亡阳证汗出:

以冷汗淋漓、汗质稀淡为特点。

亡阴证:

以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为特点。

44.试述气滞证、血瘀证、痰证的临床表现。

①气滞证

【临床表现】胸胁脘腹等部位闷胀、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或部位移动,常随嗳气、矢气而减轻、多因情志变化而加重或减轻,脉弦,舌象正常。

【辨证要点】局部闷胀疼痛。

②血瘀证

【临床表现】常在夜间加重,夜间阳气入脏,阴气用事,阴血凝滞更甚,所以疼痛更剧;

肿块在体表者,常呈青紫色包块;

瘀血凝聚局部,日久不散,便成肿块,紫色主瘀,肿块在肌肤组织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