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阿三要天天争论到底有多少只茶壶在围绕着太阳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8581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啥阿三要天天争论到底有多少只茶壶在围绕着太阳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为啥阿三要天天争论到底有多少只茶壶在围绕着太阳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为啥阿三要天天争论到底有多少只茶壶在围绕着太阳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为啥阿三要天天争论到底有多少只茶壶在围绕着太阳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为啥阿三要天天争论到底有多少只茶壶在围绕着太阳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啥阿三要天天争论到底有多少只茶壶在围绕着太阳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为啥阿三要天天争论到底有多少只茶壶在围绕着太阳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啥阿三要天天争论到底有多少只茶壶在围绕着太阳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啥阿三要天天争论到底有多少只茶壶在围绕着太阳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因为大家都没死过,所以活人们关于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各有各的说法。

举个例子,一群人在讨论,有一只茶壶在围绕着太阳公转这件事。

大家都没见过这只茶壶,这个茶壶到底长成什么样,理论上,随便说它长成什么样都可以。

一个说,我刚才自修自证过了,发现围绕太阳旋转的那个茶壶,有四个壶嘴。

另一个说,好巧啊,我也刚刚自修自证过,可我看到的明明是五百个壶嘴。

谁也说服不了谁,导致最后就有成千上万个茶壶在围绕着太阳旋转。

印度人管这种事,叫做辩经,辩经,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印度人没有历史,严格的说,也没有文化。

因为有文化的前提是,这个民族得先开化。

讨论了几千年的大茶壶之类的话题,他们甚至很认真的认为,现实世界都是假的,只有那个大茶壶才是真的。

每天吃饱了没事就聊这个,很难说这是一种文明人的文化。

神话,是不理解现实世界所导致的,因为不理解,所以只好虚构出来一个不存在的世界来解释现实世界。

为什么不理解现实世界呢,因为理解力低下,因为愚昧。

茶壶到底长什么样,到最后,还是看谁拳头硬,谁说的算。

作为征服者的雅利安人,他们说了算。

他们的神,他们的宗教,在混合了一些被征服土著民族神话的情况下,统一了印度的茶壶界。

到了公元前6世纪前后,印度又再次遭到大规模的来自古波斯人的入侵,波斯人,也是雅利安人。

这次文化上的碰撞,为婆罗门教带来了古波斯的拜火教基因,业力轮回思想。

前面的文章中讲过,人类文明中,装神弄鬼的始作俑者古埃及人,他们只是主张灵魂不灭,认为光明可以脱离蜡烛独立存在,人的灵魂也可以脱离肉体独立存在。

古波斯人,在古埃及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升级了古埃及人的神话,认为不仅灵魂不灭,言行思,都不灭。

拜火教的这一思想传入印度后,婆罗门教,进一步改头换面,就成了《奥义书》里面的业力轮回思想。

怎么理解这个业力呢,好比说,有个人对着天空唱了一首《小苹果》,他认为唱完了,这首歌也就消失了。

但是拜火教和婆罗门教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就算这个唱歌的人死了,这首歌都不会灭。

不仅不会灭,而且在这个唱歌的人死了之后,这首《小苹果》还得去轮入到下一个地方,小苹果所可能去的六个地方,叫做六趣。

后来汉传佛教把六趣翻译成了六道轮回,其实跟道这个字,一点关系也没有。

来世去哪一趣,取决于生前所有的言行思,于是,因果报应,就由业力轮回推导出来了。

婆罗门教,一直都是印度文化的正统。

就好比中国文化里,长期以来,儒家是正统一样。

婆罗门教有四大主旨,吠陀天启,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种姓制度。

婆罗门作为最高种姓的祭祀阶层,垄断了和神的沟通权,印度人能不能死后有福报,能不能解脱,都得靠婆罗门。

为了能死后待遇高一些,印度人穷竭一生,都得不停的赠送财物给婆罗门。

从食物,家什,房子,到土地,什么都送。

婆罗门最喜欢笑纳的,是土地。

在婆罗门的神权统治下,土地兼并现象很严重。

在公元前6-5这时期,印度国内的状况十分糟糕,社会秩序崩溃,几百个小国林立,战乱频仍。

又摊上波斯人从外部入侵,整个印度,彻底崩溃了,出现了无数的流民。

雅利安人,摧毁了很多土著们的国家,并把他们洗劫一空。

这些亡国的土著,失去了国家,也失去了土地,什么都没有了,被驱逐到了树林子里,成了林居人。

这些林居人,渐渐的形成了一种和婆罗门相对立的新的文化思潮,沙门。

在印度那种热带地方,住树林子里,反正也冻不死。

不过要解决食物问题,就只能靠要饭了。

平时看到的,佛经里面老说丛林,老说菩提树,是因为原始佛教徒和其他沙门僧人一样,都是林居人,树林就是他们平时住的屋子。

如果当时有桥洞,他们住桥洞的话,可能就会喜欢用桥洞代指智慧了。

这些住在树林子里面的林居人,聚在一起,印度的沙门思潮一时兴起。

当时出现了几百个沙门教团,他们互相有争执,通常也争辩大茶壶之类的问题,也会在要饭问题上,产生地盘上的纠纷。

但是对于婆罗门,他们是团结一致的激烈反对。

沙门诸教认为,婆罗门教的祭祀万能不对,婆罗门的所有思想都不对,他们主张禁欲,并认为苦修万能。

一个人死后能不能解脱,不需要靠婆罗门的祈福与祷告,需要靠自己苦修。

这些沙门僧人除了几件遮羞的衣服和一只要饭的腕,没有任何其他的财产。

所谓的衣钵,就是指几件衣服和一只要饭的碗。

耆那教最传奇,它们觉得穿衣服也是一种欲望,要彻底的禁欲就不能穿衣服,所以它们连衣服都不穿,他们的教团也叫天衣派。

对于原始佛教而言,它们并没有任何的宗教仪轨,它们的法器,不过就是三件衣服一只要饭碗。

顶多再加上一根棍子,要饭的时候可以打狗用。

沙门不事生产,行乞要饭的出家制度,是模仿的婆罗门。

不过,婆罗门因为是社会正统的上流阶层,人们都排着队给他们布施食物和财物,他们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而且婆罗门祭司,二十岁出头的时候,会结婚生子,生完孩子再出家。

而沙门则不然,他们要饭很难,为了吃顿饱饭,不得不到处陌生拜访去要饭,他们管这个叫化缘。

因为食物短缺,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们无法负担起妻子和孩子的生活,所以他们模仿了婆罗门的出家制度,但是他们不生育后代。

并且,因为女性在要饭方面,效率不高,如果女性信徒加入教团,就会对他们造成食物压力,所以很多沙门教团对女性,是非常憎恶的,佛教更是如此。

这群沙门诸教里面,有几个比较出名的网红,沙门六师,和佛教教团的释迦牟尼。

牟尼,指的是一种修行境界比较高的人,神通广大,可以骑着扫帚在天空飞来飞去。

这是当时沙门中,对修行境界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释迦族里面,有一个人厉害得能上天,所以他的追随者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这群住在树林子里面的要饭的帮派组织,为当时的印度正统文化所不容的异端,开始向婆罗门发起一次次的宗教战争。

他们没有任何的军事能力,要攻击婆罗门,也只能靠打嘴仗。

佛教对婆罗门教的攻击,还是很凌厉的。

针对婆罗门教吠陀天启的创世说,佛教提出缘起说,彻底否定了婆罗门的创世论。

缘起说认为,世界没有第一因,世界是世界自己生自己,缘就是条件的意思。

具备了什么条件,这堆原材料就合成出来什么东西。

但是这堆原材料最初怎么来的,释迦牟尼拒绝别人问,问了也拒绝回答。

缘起说,是佛教的基本世界观,也是佛教理论大厦的第一公理。

根据缘起说,既然整个世界都是碰巧才造就成这样的,那么就可以推导出来“诸行无常”这个推论,诸行无常,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这下把婆罗门教里面,那些永恒的永在的神,宇宙的本体梵,也都推翻了。

接着,既然世界都是无常的,那么人的自我,也是无常的,也就是诸法无我。

这个诸法无我,又打倒了婆罗门教的梵我合一。

不能梵我合一了,那么婆罗门的修行就不复成立。

没有修行神功不能再和神沟通的人,就无法再保持祭祀万能这个神奇的法力。

以前的解脱之道,祭祀万能被破了,那人们以后靠什么解脱呢,佛教说,靠寂静涅槃。

针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佛教又提出了众生平等说。

至此,婆罗门教的四大主旨,在打嘴仗层面上,似乎是被佛教全推翻了。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也叫佛教的三法印。

三法印是佛教的最基本理论,它并不是释迦牟尼脑袋被闪电击中一样的突然想出来的,而是和婆罗门尖锐斗争的产物。

原始佛教的思想和理论元素,都出自婆罗门和沙门诸教。

佛教自身并没有什么原创和独创的思想,只是对婆罗门和沙门诸教的思想进行了一些改编。

所以,脱离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来理解,佛教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产生,就只能弄出来一堆的车轱辘废话,甚至是脑残粉的昏话连篇。

三法印就是把婆罗门的四大主旨给颠倒了过来。

而佛教的四圣谛,苦集灭道,则是改编自沙门诸教的苦修实践。

八正道,是综合了沙门和婆罗门的具体修行方法。

而到了十二因缘,业力轮回和因果报应,又跑回到婆罗门的怀里去了。

再比如,众生皆有佛性,那么佛性则成了一种本体,被打倒的梵,又复活了。

原始佛教思想,因为汇编自不同的宗教和宗教团体,所以在逻辑上,很难自洽,处处自相矛盾,整座理论大厦,千疮百孔。

比如,佛教的第一公理缘起说,和它的第二公理轮回说,就自相矛盾。

既然缘起性空,诸行无常,那么轮回的主体是什么?

释迦牟尼拒绝别人问这种问题,问了也拒绝回答。

涅槃之后,得到了解脱,成了佛,到了那个真实的世界。

而没涅槃的,还得留在现实世界这个假的世界,这依然还是婆罗门的那一套。

并没有本质上的革命。

这处处的自相矛盾,为佛教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原始佛教教团里面,有个叫提婆达多的人,释迦牟尼的堂弟,他十分的厌恶这种剪刀加浆糊的汇编宗教。

他认为不应该把业力轮回,因果报应这种婆罗门教的糟粕加到佛教里面来。

他还十分反感释迦牟尼认为涅槃之后成佛,说自己是觉悟的人。

提婆达多认为,智愚不二,在他的观念里,你释迦牟尼妄自尊大说自己是佛,我还觉得你不仅不是佛,和没成佛的大傻瓜也没什么区别。

人既然有了佛与众生的区别,那么就不再平等了,又回到了婆罗门进行对人们进行精神控制和奴役的老路上来。

也就是说,提婆达多这个革命派,认为释迦牟尼已经成了不可救药的走资派。

提婆达多的中心思想很明确,不要用婆罗门教那些装神弄鬼的糟粕骗人,不要吹牛搞个人崇拜,你说你是佛,我还说我们全家都是佛呢,吹牛谁不会。

他厌恶释迦牟尼吃肉,后来释迦牟尼也正是因为吃猪肉食物中毒而死。

还有,他厌恶释迦牟尼经常和上流社会勾勾搭搭眉来眼去的没骨气。

反正就是怎么看怎么烦这个人。

后来实在憋不住了,俩人打了一架,提婆达多带着一帮小伙伴出走了,佛教陷入了分裂。

提婆达多这个革命派一走,教团里面的走资派马上全面控制了佛教,把佛教彻头彻尾的变成了婆罗门教二世,开始光明正大的搞起来了对释迦牟尼的神话、崇拜和祭祀。

大造佛像,佛塔和庙宇,变成了他们曾经反对的那种人。

提婆达多的出走事件,堪比石达开的出走事件。

石达开一走,太平天国就剩下了一群蝇营狗苟庸俗无能之辈,原始佛教教团也是如此,提婆达多一走,宣告佛教对婆罗门教多年的革命运动流产。

那群要饭的人里面,唯一的一个正直的,聪明的,勇敢的,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愤怒的和一群革命叛徒决裂了。

随着佛教的声势壮大,虽然也只是一个边缘性的异端宗教,没有成为真正的社会主流文化,但是大家都跑出去要饭,都没人干活了,对社会生产的危害还是很大的,这招致了统治阶级对佛教的屠灭。

释迦族被灭了族,可见佛祖保佑这种事,都是虚的,他连自己的家人都保佑不了,哪里能保佑一大群八竿子打不着的人。

不仅是肉体上的消灭,婆罗门教还对佛教发起了文化上的反攻,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灭佛。

、做这件事的人,叫商羯罗,他把当年佛教用在婆罗门教身上的那一套如法炮制。

佛教有什么理论,发明一套新理论,针锋相对的推翻就行了。

他把梵一分为二,提出上梵和下梵,上智和下智说,宣称佛教的佛性和空性,都只是下梵和下智的产物。

他的灭佛策略简单的说,就是认为佛教不是真正的茶壶,佛教这种一群要饭的发明的异端邪说,只是一个夜壶。

而只有代表着印度文化正统的婆罗门教,和《奥义书》精神,才是真正的大茶壶。

《奥义书》对于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意义,相当于《论语》之于儒家思想的意义。

商羯罗大获成功,婆罗门教卷土重来,恢复了宗教和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沙门思潮被打压了下去,作为沙门的一支,佛教就这样在本土被剿灭了。

这群要饭的异端,离开靠装神弄鬼要饭吃,没有其他的谋生手段,他们为了生存,只能向其他地方流窜继续谋生。

往南逃的,演变成了现在的南传佛教。

往北逃的,一支和西藏本土宗教苯教融合,变成了藏传佛教。

苯教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和野蛮的宗教之一,大概在血腥程度上可以和玛雅人的宗教争夺残暴界的桂冠。

往北流窜的另一支,到了西域。

西域那时候的主流宗教是拜火教。

从印度流窜过来的要饭团伙,在西域吸收了大量的拜火教思想。

佛魔对立的二元思想,就是根据拜火教的善神恶神二元论神话而改编,这是原始佛教里面不曾有的思想。

又以拜火教的善神天团,发明出来了一套菩萨天团,根据拜火教的恶神天团,发明出来了一套魔鬼天团。

弥勒佛,阿弥陀佛,原型都是拜火教里面的密特拉。

原始佛教里,根本没有救世思想。

佛教里救世思想的产生,也是来自于拜火教。

拜火教的善神,代表着人类中一切光明和慈善面,善神和恶神永远对立和斗争着,在最后的审判中,恶神被打败,人类和善神们一起,永驻第三个宇宙中的天堂和乐园,这便是西方世界和弥勒净土的理论原型。

佛教的慈悲概念,也是受拜火教的影响才提出的,原始佛教里面,并不强调慈悲这种东西。

苦修追求涅槃才是正经事,哪有时间学雷锋做好事。

在西域和拜火教充分混合之后,佛教传入了汉地。

进入汉地之后的佛教,再一次变形。

汇编了儒家思想中的至善说,提出行善万能论,代替了原始佛教中的苦修万能。

又汇编了道儒两家的心性学说,和列子的色空学说,对佛教的基本理论和修行方法,进行了一次大改造。

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对汉地文化的汇编工程,达到了最高峰。

这时期出现了两个人,他们对后世的汉传佛教影响深远。

一个是支道林,另一个是僧肇。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佛教刚传入中国,只是在北朝有坐禅之学,并无义学,汉地佛教当时的经典只有《四十二章经》。

朱熹对《四十二章经》的评价是,甚为粗俗鄙俚。

而在支道林对汉地文化的佛教化汇编改造中,魏晋玄学,摇身一变,改头换面成了佛教的义学。

后来又出现了一个僧肇,这俩人的影响下,佛教玄学化改造差不多完成了,《金刚经》,《心经》,《楞伽经》,《楞严经》等等,这些文字精美义理玄奥的佛经,都是玄学佛教化和佛教玄学化工程的成果。

原始佛教的经典,并不这么说话,这点从原始佛教的经典,几部阿含经里面可以看出来。

至此,佛教成了一个混杂着婆罗门,沙门,拜火教,儒家,魏晋玄学的大杂烩宗教。

到了唐朝,佛教又迎来了一个高峰,禅宗。

禅宗,汇编自庄子的思想。

它的实际创始人慧能,大概弄明白了一些庄子思想的皮毛,把庄学佛教化了,就成了那本《六祖坛经》。

在慧能的思想里,想吃吃想喝喝顺其自然就是自性,见了自性,就能见性成佛。

把自性和佛性混为了一谈。

佛教到了这一步,彻底的被改编的面目全非。

苦修不用了,涅槃不用了,也不用解脱了,随便是个人,该吃吃该喝喝,就能成佛。

原始佛教到底说的是什么呢,按照释迦牟尼的本意,他说他只教导人苦与苦的止息。

他在修行上,是沙门的那一套。

可是这个人身在沙门,心在婆罗门,他骨子里还看不起沙门那群要饭的,喜欢贬损沙门六师是外道。

佛教作为一个有着拿来主义传统的汇编宗教,很难说,佛教里面到底哪一句才是它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语录。

不仅大乘非佛说,小乘也不是他说的。

佛经的理论大厦,东拼西凑汇编的痕迹太明显,连婆罗门和沙门这种水火不容的东西,也能装一起。

说明,佛教这个系统,根本就缺乏一个架构师,所以它才会在逻辑上,那么多漏洞,难以自洽。

所谓的佛经的几次大集结,严格的说,就是一群码农,到处从网上收集代码,攒的差不多了,大家碰个头,拼成一套程序。

可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架构师和设计师。

不过佛教也有一些长处,就是在产品经理的意义上来说,它总是能迎合当时社会的需求和潮流。

虽然在基础理论,产品技术实现上乱七八糟浑身都是漏洞一无是处,但是不得不说佛教体系里的产品经理们的市场意识是很敏锐的。

另外,佛教在对信徒的精神控制上,登峰造极,超过了它的老师婆罗门教。

连天主教在这方面,也不是对手。

真正能彻底打倒婆罗门教的,带领印度人走出愚昧的宗教黑暗,真走向开化和文明的人,不是释迦牟尼这样的走资派,而是提婆达多这种理想主义的不断革命派,他是一个石达开,或者是托洛斯基这样的人物。

甚至可以说,他才能代表真正的佛教精神,而不是释迦牟尼。

提婆达多的出走,使得佛教分裂,对婆罗门的革命失败。

印度文化,又再次回到了一群神棍的控制之下。

再次恢复了漫长的黑暗时代。

人活着,不是为了现实生存,不是为了活的好,而是为了死的好。

这在中国文化中,难以被理解。

所谓的死后的那个世界,在中国文化中,被称之为鬼。

印度人几千年以来,都坚持认为,鬼才是真的,人是假的,他们管把人变成鬼,叫做度人。

他们污蔑热爱现实生活的人为守尸鬼。

而他们自己呢,虽然身体上是活着的人,但是满脑子装的都是鬼,像行尸走肉一样,看上去更像是一群活死人和守鬼尸。

长达几千年的活死人鬼文化,对印度人的精神影响可谓深入骨髓。

如果我们把文明理解为活着的人,为了现实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构建出来的一套生存和生产系统的话。

从文化这个层面来讲,那么印度人的文明,并不能称之为文明,因为他们并没有活在现实世界中,他们活在鬼世界中。

这是一种比贫民窟更贫瘠的,也更黑暗和可怕的文明贫困。

印度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印度人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首先第一步,就得从这个鬼世界里面爬出来,先从鬼变成人才行。

他们的路还很遥远,他们还需要更多的提婆达多。

只有如此,他们才能把满脑子乱飞的成千上万的大茶壶打碎,从借假修真人变鬼的癔症和幻觉中醒过来,睁开眼睛,走出黑暗,看到真正的世界。

只有看到了,才能理解,理解才能改变,改变才能伟大。

内容节选自原创作者:

白云先生《印度,世界文明的贫民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