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讲稿Word格式.docx
《秦汉文学讲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汉文学讲稿Word格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汉文学从时间上讲,它上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下至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前后约400年时间。
期间经历了秦朝、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西汉、东汉等几个历史时期。
2、地位特殊
从文学演变发展的长河来讲,秦汉文学上承先秦,下启魏晋,有着特殊的地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十分重要和特殊的。
在这一阶段,秦代时间短暂,文学成就不高。
而汉代则出现了汉赋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汉赋成为汉代最具特色的文学作品。
汉代文人诗歌的成就虽然不高,民歌却大放异彩,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向来就有汉乐府民歌的称谓。
先秦时期的《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则直接影响了汉代《史记》、《汉书》等史传文学的产生,《史记》开创了我国史书的纪传体体例,“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传记文学方面也取得了比较高的地位。
汉初的政论散文也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另外,《诗经》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和楚辞所开创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也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3、内容多样
在秦汉时期,新出现的文学样式有赋、乐府诗、五言诗(特别是文人五言诗)、七言诗、人物传记、小说等,文学样式是多样的。
4、作家不少
在秦汉时期,所涉及的重要作家有李斯、贾谊、晁错、枚乘、司马相如、司马迁、扬雄、张衡、班固、辛延年、赵壹等。
第一章秦代文学
第一节秦代社会概况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
25年后,在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了韩、魏、楚、燕、赵、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以巩固这个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统一的新生政权。
如他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由皇帝总揽一切,实行了一套新的官制,皇帝领导下的中央政府设三公九卿,官员由皇帝任免,不世袭,废除了传统的分封制,地方行政以郡县为单位,郡县两级主要官员由皇帝直接派遣,又颁布了一套严酷的法律,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机器。
为了防止六国旧贵族和人民的反抗,秦始皇下令没收了民间兵器,又把六国贵族迁徙到咸阳(12万户)、巴蜀和南阳一带。
他又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以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秦初,在思想战线上存在着革新与守旧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发生了主张封建和主张郡县之争。
守旧派强调“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的理由。
革新派的代表李斯严厉批驳了守旧派的言论,建议秦始皇:
“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百家语者,悉诣守,守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焚书后,一些方士和儒生对秦始皇进行攻击,秦始皇即下令追查,把逮捕到的460多个不满秦王统治的儒生,以“为妖言以惑乱黔首”的罪名活埋了。
“焚书坑儒”作为秦始皇巩固政权的措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作用,但它却禁锢并窒息了思想,堵塞了言路,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使许多珍贵的古代典籍化为灰烬,文化和学术遭到了严重的摧残。
秦王朝的特点在于:
统一中国顺应了历史潮流;
巩固政权的措施,既有进步有力的一面,又有反动残暴的一面;
失天下匆匆享国时间非常短,前后仅仅只有15年时间。
对文学有重要影响的是“焚书坑儒”和残暴的统治。
第二节秦代文学概况
一、文学概况
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产生于秦代的作品有:
儒家著作《羊子》四篇,名家著作《黄公》四篇、《成公生》五篇,纵横家著作《零陵令信》一篇,还有“杂赋”九篇。
这些都没有传下来。
甚至连秦始皇让博士做的《仙真人诗》也失传了。
《史记·
秦始皇本纪》说:
“始皇不乐,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使令乐人歌弦之。
”
现存有秦代民歌一首: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又有李斯的一些奏章和李斯与其他人创作的刻石文等。
李斯的奏章如《论统一书》、《论督责》、《狱中上秦二世书》等。
刻石文有七篇,有琅琊刻石、峄山刻石、泰山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
产生于秦代以前的秦代作家的文学作品有《吕氏春秋》和李斯《谏逐客书》等。
有人把《吕氏春秋》(《吕览》)和李斯《谏逐客书》作为秦代的文学作品是不合适的。
《吕氏春秋》集体创作于秦王八年(前239),李斯《谏逐客书》写于秦王十年(前237),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
因此,有人提出了秦无文学的观点。
客观地说,秦代文坛是寂寞的。
不发达的,但肯定还有不少的文学作品,包括民歌在内,只是没能更多地流传下来罢了。
如《汉书·
艺文志》中记载的产生于秦代的一些作品,还有李斯的一些奏章和刻石文。
《汉书·
艺文志》还曾说黄公“作歌诗”,《汉书·
贾捐之传》也有“长城之歌,至今未绝”的话。
这些都说明秦代还是有一些文学作品的,可惜的是有不少已经失传了,我们今天已经无从考证了。
二、秦代文坛寂寞的原因
秦代文坛寂寞的原因有三点。
1、文化底子薄。
秦国地处西北边陲,一向为其他诸侯国是轻视,称之为“夷狄之邦”、“西秦”。
秦国的文化底子是很薄的,产生于秦国的著作和产生于秦国的有名思想家是不多的。
另外,从秦国的音乐就可以窥见秦国文化的一斑。
真正的秦声,是“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者。
这种简陋原始的乐器,粗野单调的乐曲,不但不能同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韶虞》、《武象》相比,就是和当时内地流行的俗乐“郑卫之声”相比,也是望尘莫及的。
2、文化专制政策的禁锢和摧残。
秦代的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特别是“焚书坑儒”禁锢并窒息了思想,堵塞了言路,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使许多珍贵的古代典籍化为灰烬,文化和学术遭到了严重的摧残。
持有不同政治思想和学术见解的知识分子遭到了镇压,极大的阻碍了文学事业的发展,窒息了百家争鸣的学术讨论局面,于是便自然地造成了全国范围的一次文化大倒退。
3、建国时间短暂。
秦王朝立国时间短暂,前后只有15年时间,从时间上来说,来不及出现更多的作家和产生更多的作品。
这是秦朝文坛寂寞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不能说是一个决定原因。
第三节李斯及《谏逐客书》
一、李斯生平与创作
李斯(?
——前208),战国时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
年少时做到郡小吏。
为郡小吏时,“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今人犬,数惊恐之。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于是李斯乃叹曰: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后与韩非子一同从学于荀子,学“帝王之术”。
学成后,“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建功者,欲西入秦。
辞于荀卿曰:
‘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
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看着眼馋而不能吃),人面而能强行者耳(看起来像人,却没有人的志气和本领)。
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说什么看不起世俗,讨厌名利,把自己装扮成与世无争的样子,这不是士人的真实思想)。
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遂入秦。
初为吕不韦舍人,后仕为郎中,并拜为秦王嬴政的客卿。
秦王并天下,以李斯为丞相。
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死时,李斯和赵高合谋,矫诏杀死太子扶苏,谋立胡亥为秦二世。
秦二世即位后,赵高当权,诬陷李斯谋反,将李斯腰斩于咸阳,并夷灭三族。
李斯的才能是多方面的。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文字学家和书法家。
鲁迅先生说:
“秦代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现存散文有20多篇。
清代人严可均把它收集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书中。
比较有名的有《谏逐客书》、《论统一书》、《论督责》、《狱中上秦二世书》等。
李斯所写的石刻文,质而能壮,开汉晋碑铭的先声。
李斯的小篆被称为“李斯小篆”,统一六国文字,也有李斯的功劳。
二、写作背景与郑国事件
《谏逐客书》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题目是后人加的,或称为《谏逐客令》、《上秦王书》等。
它写于秦王嬴政十年,即公元前237年。
“客”,指客卿,是秦国人对六国在秦国做官人的称呼。
“书”是一种文体,是臣下给君主的书信和意见书。
题目的意思是,规劝秦王不要驱逐客卿的上书。
李斯写《谏逐客书》同“郑国事件”有关系。
李斯拜为秦王客卿后,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工到秦国当间谍,企图以兴修水利(修有郑国渠)来消耗秦国的人力和物力,达到削弱秦国的目的,结果其阴谋被秦国发现,秦始皇十年,秦国宗室大臣劝秦王说:
“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秦王采纳了宗室大臣的意见,遂下令驱逐客卿。
逐客事件的导火索是“郑国事件”,其根本原因则在于客卿在秦国影响了秦国贵族的势力。
所以他们就排斥客卿,劝秦王把客卿全部驱逐。
当时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在被驱逐的途中李斯写了这篇《谏逐客书》,主要列举客卿对秦国的巨大贡献,论证秦王驱逐客卿的过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
刘向《新序》说,李斯“道上上谏书,达始皇。
始皇使人逐至骊邑,得还。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也说:
“大索,逐客。
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
”由此可以知到,秦王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收回了逐客令,恢复了客卿制度。
并且秦王又提拔李斯为廷尉(最高的司法长官)。
三、作品串讲与分析
全文三自然段(或为四自然段),每一自然段为一部分(四段者一二自然段为一部分)。
第一部分: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指出逐客的行为是错误的,并且以秦国重用客卿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说明任用客卿对秦国有利,驱逐客卿对秦国无益。
(谈客卿)
第二部分:
联系实际列举秦王爱好异物外乐的事实,指出贵物轻人的危害,进一步说明客卿对秦国有用。
(谈外物)
扬恽《报孙会宗书》说:
“家本秦也,能为秦声。
酒酣耳热,仰天扣缶,而呼乌乌。
”
《古文观止》评论道:
“秦王性好侈大,故历以纷华声色动其心,此善说之术。
第三部分:
指出逐客对秦国的统一事业不利,劝告秦王任用客卿以自强。
(谈霸业)
四、主题
文章从秦国统一事业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强有力的事实,深刻地分析了逐客的错误和危害,提出了招贤纳士任用客卿成就秦国帝业的正确主张,奉劝秦王收回逐客令,任用客卿以自强。
五、写作特点
1、着眼点高,分析透辟。
逐客事件本来是因为“郑国事件”引起的,但作者并没有就事论事,文章中从未提及“郑国事件”,而是从秦国统一事业的战略高度出发,分析“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错误和危害。
这样便避开了不利的话题,有很自然地抓住了秦王想称霸的心理特点,终于使秦王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林希元说:
“之就逐客一事生枝生叶,反复顿伏,有无限态度、无限精神。
真秦汉间第一等文字。
”(见《史记评林》,自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299页)
2、运用事实进行论证。
此文没有抽象地大讲道理,而主要是靠摆事实,运用比喻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如第二段以秦王喜好异国珍宝色乐的事实,说明这是一种看重异物而轻视人才的表现,与“王者不却众庶”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又以异国珍宝可以玩赏,异国色乐可享用,类比说明异国客卿可用,从而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
李涂说:
“李斯上秦始皇书论逐客,起句便见实事,最妙。
中间论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未易以人废言也。
”(见《史记评林》,自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299页)
3、在表现形式上,采用排偶铺陈、正反论证和对比等手法,使文章具有了雄辩的气势。
文章中的排比句很多,随处可见。
如“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
杜私门。
”铺陈描写,如写惠王用张仪之计取得成就时,就从西北东南四面写起。
使文章既有战国时纵横家文章的余韵,又开了汉赋铺张夸饰的风气。
此文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文,是由先秦散文向汉赋过渡中的桥梁。
李兆洛《骈体文钞》称《谏逐客书》为“骈体初祖”。
正反论证方面,文章是以正面论证为主的,以反面论证为副的。
有时反面论证只是隐藏在正面论证的背后。
如写异国宝物之美,实际上就隐藏着秦国物玩的粗略低贱;
说客卿对秦国功劳之大,实际上就隐藏着秦国宗室大臣的平庸无能。
反面论证又多用假设推理。
如“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等。
对比手法运用的更为广泛。
如以秦国四君同秦王对比,以客卿同秦国官吏对比,以纳客同逐客对比,以外物同秦物对比,以外乐同秦乐对比,以人同物对比等。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
“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
”并且列举《谏逐客书》为例,对李斯创作给予了教高评价。
第四节《吕氏春秋》
一、成书过程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为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目的在于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故号曰“《吕氏春秋》”。
吕不韦(?
——前235),战国末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后为秦阳翟(今河南禹县)富商在邯郸遇见秦公子子楚(秦始皇父)为人质,认为“奇货可居”。
入秦,为子楚活动,使子楚归国嗣位,为庄襄王。
因以吕不韦为相。
秦始皇年幼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主政。
吕不韦列传》载,吕不韦时为秦相,觉得以秦之强而自己不如战国四公子养士之盛是一种耻辱,便大招门客以厚待之,养士至三千人。
当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等人著书名闻天下。
吕不韦便让他的门客把各自的见识写下来,集论而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多万言,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
并把此书悬挂公布于咸阳市门,并悬千金于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即赏千金。
吕不韦在此书的《序意》中宣称说:
“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
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由此看来,此书是吕不韦依托秦国之势从文化思想上来和诸侯争强的产物,也许有为秦统一天下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二、体例内容
《吕氏春秋》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有严密的体例,全书分为《十二纪》,每纪5篇;
《八览》,每览八篇;
《六论》,每论六篇;
又有一篇《序意》(即《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由于《吕氏春秋》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所以内容庞杂,风格不完全统一。
其中有的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实说理颇为生动。
有的类比推理,有的用事实说明。
其另一显著特点是多用寓言故事说理。
据统计,全书寓言故事多答200多则。
其寓言故事,有的是从古代神话、传说、故事而来。
有的是作者自己编造出来的。
如《察今》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便连用了“荆人涉澭”、“刻舟求剑”、“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来说明。
其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论理贴切。
三、寓言选讲
《荆人涉雍》:
荆人欲袭郑宋,使人先表(标志,测量水深浅并做标志)澭水。
澭水暴益(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如)坏都舍。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刻)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引婴儿投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领着、牵着)婴儿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
“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很快)善游哉?
第二章汉代政论散文
第一节汉代社会和文学概况
一、汉代社会概况
汉代从汉高祖刘邦被封为汉王算起,到东汉献帝建安末,共历时400多年。
这一时期对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1、汉初经济的凋敝与恢复。
经过几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终于战胜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刘邦开国之初,国家经济困顿凋敝。
一方面是城乡荒凉残破,人口大量减少。
高祖功臣侯表》说:
“天下初定,故大都名城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另一方面是生产萎缩,粮食物用不足,物价上涨。
平准书》说:
“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一金为万钱)。
”比秦时的最高价格要高出三倍多。
当时“人相食,死者过半”,甚至“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储备)”。
汉朝政权建立后,摆在它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迅速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
西汉初的几代皇帝,如高祖刘邦、惠帝刘盈、高后吕稚、文帝刘恒、景帝刘启等,都十分注重恢复生产。
在统治思想上,汉初主要是“清净无为”的黄老思想。
刘邦即位后,马上颁布诏令:
“兵罢皆归家,以有功行田宅。
”号召并鼓励逃亡在山泽的老百姓还归乡里;
释免奴婢,一律免为庶民;
又“薄赋敛,省徭役”,“轻田租”,抑制商人,强令中小商人弃商务农;
还制定了奖励人口的措施。
高祖七年下诏,民产子免役两年。
汉惠帝六年也下诏,规定成年女子不出嫁要收算钱(人口税,每人一算钱,为20钱),高于常人五倍。
到了文帝、景帝两朝时,经济进一步发展了,出现了所谓“蓄积岁增,户口寝息”,“众庶街巷有马,仟佰(阡陌)之间成群”(《史记·
平准书》)的兴盛丰足的局面。
人口也增长了三、四倍。
这就是所谓的“文景之治”。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汉王朝统治者也注意总结和吸取秦王朝亡国的经验和教训。
发展生产和总结前朝亡国教训的内容,在汉初政论散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汉武帝时国力的强盛。
汉武帝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在文治武功方面施展了自己的雄才大略。
汉武帝实行了盐铁国有的政策,打击豪强和富商大贾的经济垄断,进一步加强汉王朝的封建统治。
又治礼作乐,兴太学,立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员,注意总结和发展学术文化,进行思想方面的统一。
又继续发展生产,恢复经济。
对内镇压了阴谋叛乱的宗室藩王。
对外扩张,在北面,出击匈奴,将匈奴追出漠北数千里;
在西面,通西域,伐大宛;
在南面,开发并控制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这样既结束了边境骚扰的局面,又扩大了汉王朝的疆域。
汉初以来60多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国家经济基础已经十分雄厚。
平准书》记载道:
“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边疆、边远地区)廪(米仓)庾(谷仓)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万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由于汉王朝的空前统一、经济的繁荣和汉武帝的好大喜功,对汉赋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思想方面的统一。
汉初,在文化思想上对战国时代的几个重要思想流派都曾经提倡过。
黄老之学、刑名之学和儒学在当时有一些斗争,各自的势力在不同时期有一些起伏。
这些学派都曾适应于一定时期的政治情况,为统治者服务。
最初,黄老之学的“清净无为”思想,适应了当时与民休息的政治趋势而占优势,成为汉初的重要统治思想。
但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巩固他们的统治,就逐步抛开黄老而转向儒学。
到汉武帝时,黄老之学的“清净无为”同汉武帝的积极有为、谋求扩张势力和建立统一巩固的封建王朝的意图便显得格格不入。
而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比较适合统治者的利益。
于是汉武帝便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今文经学(用当时通用的隶书写的传授儒家思想的经学学派,有别于古文经学)。
这一措施,对当时政治的统一和封建社会制度的巩固是有利的,但同时它也窒息了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它束缚了作家的思想,使大部分作家不能写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来。
一般政论文,如奏疏等,大都蒙上了神秘的今文经学说教的外衣,迂腐板滞,很少有生气。
4、东汉中叶以后的黑暗统治。
东汉中叶以后的皇帝,都是幼年即位的,如和帝刘肇10岁即位,安帝刘祜13岁即位。
他们刚即位时因年幼而不能掌握权力,只能由母后临朝听政,依靠外戚辅政。
而外戚又专横跋扈,威胁皇权。
当皇帝成年以后,又依靠身边的宦官来诛杀擅权的外戚,又宦官掌握权力。
这种外戚同宦官之间的争夺权利的斗争,在东汉中叶以后就发生了多次,给社会和人们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东汉后期,又发生了两次党锢事件。
宦官同大官僚、太学士(各郡的儒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第一次收捕党人200多人,第二次收捕党人1000多人。
东汉宦官外戚之间的斗争和党锢事件,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激烈斗争,是东汉王朝政治危机和社会黑暗的表现。
东汉中叶以后的政治争斗和黑暗统治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文学概况
汉代文学在政论散文、历史散文、辞赋、乐府民歌、文人五言诗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涌现了一些著名作家和作品。
第二节汉代政论散文概况
一、汉初政论散文
汉初政论散文的发展,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汉初散文作家,继承了战国诸子的优良传统,关心国家大事,或论秦之得失,以为统治者借鉴;
或论时事政治、针对时弊,提出自己的主张,他们的作品具有经世致用的特点,富有强烈的感情,能够畅所欲言,有纵横游说之辞的遗风,辞藻华丽,多用对偶排比句式,具有一种磅礴的气势。
秦王朝立国十多年便迅速灭亡了,这不能不引起在它以后建国的汉初统治者的高度注意。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呢?
汉初的许多将相大臣、谋士文人都对这一问题探讨过,谈论过,想从中找出对汉王朝有益的教训来。
郦生陆贾列传》载,刘邦就曾主动要求陆贾为他“著秦所以失天下”。
刘邦“乃谓陆生(贾)曰:
‘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陆贾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
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史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也记载说: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
‘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贾谊的《过秦论》也是为总结亡秦教训,巩固汉朝统治而写的。
汉初经济萧条,殛待恢复发展,所以策士大臣也多对朝政,特别是经济生产发表意见。
如贾谊的《陈政事疏》(即《治安策》)、《论积贮疏》,晁错的《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言农事疏》、《守边备塞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募民实塞疏》、《削藩书》等。
二、西汉中末叶的政论散文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定儒家为一尊,加之西汉后期今文经学和阴阳五行说的影响,使得西汉中末叶的政论散文,大都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披着儒学说教的外衣,行文呆板,格式僵化,既没有诸子散文奔放多姿的气势,也没有汉初政论散文的充沛感情。
如董仲舒、公孙弘、主父偃等人的策论文,开头一段总是说什么,“臣闻古之王者”如何如何,“臣闻《春秋》之义”如何如何,先讲一段经义,然后再指出目前有什么弊政,应该如何加以匡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