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8180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6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测量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测量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测量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测量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量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Word格式.docx

《测量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量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Word格式.docx

9803.2m2;

贵宾接待厅建筑面积:

9007.9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7963.2m2,地下建筑面积1044.7m2;

健身中心建筑面积:

8978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7873m2,地下建筑面积1105m2;

综合保障楼建筑面积:

6815.9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971.9m2,地下建筑面积1764m2;

二、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DB11/T446-2007);

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4.设计图纸

根据以上规程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对施工精度的有关要求,本着“技术先进,确保质量”的原则,制定本施工测量方案,确保圆满完成本工程的施工测量任务。

三、施工准备

1.施工测量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测量全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包括工程图纸的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核,测量仪器的检定与校核,测量方案的编制与数据准备,施工场地测量等;

2.检查各专业图的平面位置、设计标高是否有矛盾,预留洞口是否有冲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人员反映。

3.人员组织:

本工程的实际人员安排详见测量人员安排表。

测量人员安排表

职务

人数

岗位责任

具备的条件

测量负责人

1名

工作组织安排,设备管理,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质量,工作进度;

从事测量工作3年以上,并具有相应测量岗位证书。

测量技术负责人

4名

测量技术管理,测量放线质量管理,测量技术资料编制;

测量放线工

11名

测量放线操作

从事测量工作2年以上,并具有相应测量岗位证书。

4.为了保证建筑物楼层放线的测量精度,采用了全站仪、水准仪、电子经纬仪等。

测量仪器配置详见测量仪器配置表、主要测量仪器详见测量仪器图。

测量仪器配置表

名称

型号

数量

用途

精度

全站仪

KTS-552全站仪

1

平面控制网的测设、闭合,楼层测量放线。

角度测量精度±

1″

距离测量精度±

(2mm+2ppm*D)

水准仪

DZS3-1

4

标高抄测

2mm

光学经纬仪

TD-J2E

2

角度测量

2″

电子经纬仪

DE2-A

钢卷尺

50m

5

标高传递、量距

1级

100m

测量仪器图

四、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1.场区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

1)平面控制网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2)布设平面控制网首先要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进行布设;

3)选点应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4)桩位必须用混凝土保护,必要时,需要用钢管进行围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

桩位保护详见控制桩位保护示意图。

2.场区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1)场区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本工程平面控制网分两级布设,首级为场区平面控制网,二级为建筑物平面控制网。

场区平面控制网的测设是以业主提供的测量基准点I001、E622、E623为依据,我方测量人员使用KTS-552全站仪进行角度和距离测量。

场区平面控制网共测设4个控制点分别为超越控制点、TO控制点、AO控制点、403控制点,组成附合导线控制网。

二级控制网是依据场区平面控制网,采用直角坐标法和极坐标法来测设建筑物的主轴线控制桩。

高程控制是根据业主提供的由测绘部门提供的水准基点为依据,联测首级平面控制网的超越点、101、201、301、401、402、403、404、AO、TO控制点,共10个控制点,并建立水准基准组。

然后使用DZS3-1水准仪进行数次往返闭合测量形成正式高程基准点资料,便于相互校核和满足分段施工的需要。

这样超越控制点、TO控制点、AO控制点即可以组成测量总控制网,也可以作为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

详见场区平面控制网图。

已知点坐标及高程

点号

坐标(m)

高程(m)

X

Y

I001

23194.862

131041.012

2.324

E622

22822.718

131250.198

2.701

E623

23068.462

130998.697

2.91

场区内引测点控制网坐标及高程

点号

超越

22867.341

131475.906

14.00

TO

23106.866

131450.131

14.05

AO

23194.031

131436.530

14.28

101

/

15.00

201

14.40

301

3.71

401

4.17

402

4.74

403

23268.916

131252.756

5.30

404

5.48

2)轴线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场区平面控制网测设完成后,根据流水段划分和结构平面图上有关柱、墙体、洞口与轴线的详细位置关系来确定建筑物需要定位的主轴线,然后以场区平面控制网为基准,采用极坐标法和直角坐标法,测设出建筑物主轴线的控制桩。

详见建筑物平面控制网图。

场区平面控制网图

a.场区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及精度指标详见平面控制网精度技术指标表。

场区平面控制网精度技术指标表

等级

测角中误差(mβ)

边长相对中误差(k)

Ⅱ级

±

10″

1/20000

3)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场区平面控制网布设完成后,依据施工图上有关柱、墙体、洞口详细位置关系确定建筑物需要定位的主轴线,然后根据场区平面控制点的坐标数据,采用极坐标法或直角坐标法,定出建筑物主轴线控制桩。

经角度、距离校测符合点位限差要求后,作为该建筑物的平面控制网。

根据本工程的场地情况及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来制定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的形式。

建筑物平面控制网详见各楼平面控制网图。

一类疗养用房平面控制网图

二类疗养用房平面控制网图

三类疗养用房平面控制网图

四类疗养用房平面控制网图

 

健身中心平面控制网图

贵宾接待厅A区平面控制网图

贵宾接待厅B区平面控制网图

综合保障楼平面控制网图

4)根据《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DB11/T446-2007的技术要求,轴线控制网的精度技术指标详见轴线平面控制网精度技术指标表。

轴线平面控制网精度技术指标表

等级

测角中误差(″)

边长相对中误差

12

1/15000

五、高程控制测量

1.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1)为保证建筑物竖向施工的精度要求,在场区内应建立高程控制网。

2)高程控制网的精度,不低于三等水准的精度。

3)高程控制网的建立是根据也业主提供的场区高程基准点(至少应提供三个),由我方测量工程师使用水准仪对测绘院所提供的高程基准点进行复测检查,经校测合格后,测设一条附合水准路线,联测场区平面控制网点,以此作为保证施工竖向精度控制的首要条件。

4)场区内至少应布设三个高程基准点,当建筑物相距较远时,控制点间距不宜大于100m。

5)高程控制点应选在土质坚实,便于施测、使用并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距基坑边缘不应小于基坑深度的两倍。

高程基准点埋设详见高程基准点埋设示意图。

高程基准点埋设示意图

6)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及观测技术要求详见等级及观测技术要求表

高程控制网等级及观测技术要求表

高差全

中误差(mm/km)

路线

长度

(km)

仪器

型号

水准尺

与已知点联测次数

附合或闭合环线次数

平地

闭合差

(mm)

三等

6

50

DZS1

DZS3

铟瓦

双面

往返各

一次

往返

各一次

注:

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

2.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准线路应按附合路线和环形闭合差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按下式计算:

式中MW----高差全中误差(mm):

W------闭合差(mm):

L------相应线路长度:

N-------附合或闭合路线环的个数。

2)内业计算最后成果的取值:

二等水准精确至0.1mm,三、四、五等精确至1mm。

0.000m以下结构施工

1.轴线控制桩的校核

1)在建筑物±

0.000m以下结构施工过程中,对轴线控制桩每半月校测一次,以防桩位位移,影响到正常施工及工程施测的精度要求。

2)校测仪器采用测量精度±

1″级、测距精度±

(2mm+2ppm*D)的全站仪。

2.平面放样测量

1)基槽放样。

当基槽开挖到接近槽底设计标高时,将经纬仪架设在轴线控制桩上投测出控制轴线。

然后依据投测轴线及图纸设计尺寸放出基槽边线、电梯井和集水坑开挖边线,并撒出白灰线指导开挖。

2)轴线投测。

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并凝固后,将经纬仪架设在与之相对应的轴线控制桩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轴对面方向桩,将控制轴线投测到作业面上。

然后以控制轴线为基准,以设计图纸为依据,放样出其它轴线和柱边线、洞口边线等细部线。

细部放样详见细部放样示例图。

3)当每一层平面或每一施工段测量放线完毕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应及时填写楼层放线记录表并报监理验线,以便能及时进行下道工序。

4)验线时,允许偏差详见轴线间距允许偏差表。

轴线间距允许偏差表

主轴线间距

允许偏差(mm)

L≤30m

30m<

L≤60m

10

60m<

L≤90m

15

L>

90m

20

5)支立模板时的测量控制

根据轴线控制桩,将中心线投测在靠近柱底的楼层平面上,并在露出的钢筋上抄测出楼层结构+0.500m标高点,用以支柱身模板时定柱高及对正中心之用。

6)柱子垂直度测量

柱身模板支好后,必须用经纬仪检查柱子垂直度,通过采用平行线投点法来检查柱子的垂直度,将柱身模板校正。

3.±

0.000m以下结构施工中的标高控制

1)高程控制点的联测。

在向±

0.000m以下结构施工面引测标高时,首先要联测高程控制网点。

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

0.000m以下结构施工面引测所需的标高。

2)标高基准点的引测方法:

以现场高程基准点为依据,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往基坑下测设附合水准路线,将所需标高引测到±

0.000m以下结构施工面上。

并用红油漆进行标注,并标明标高数据。

3)施工标高点的测设。

施工标高点的测设是以引测到±

0.000m以下结构施工面的标高基准点为依据,使用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进行。

施工标高点测设在柱立面上,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记。

七、0.000m以上结构施工

1.平面控制测量

根据本工程建筑物的楼层高度及结构形式形式。

轴线采用经纬仪竖向传递进行。

a.轴线竖向投测的允许误差详见轴线竖向投测允许误差表。

轴线竖向投测允许误差表

高度(m)

允许误差(mm)

每层

3

H30m

H60m

10

H90m

15

90m<

H

20

2)作业层轴线、细部线放样

a.轴线控制点投测到施工层后,将经纬仪分别置于各轴线控制点上,检查相邻点间夹角是否为90°

,然后用检定过的50m钢卷尺校测每相邻两点间水平距离,检查轴线控制点是否投测正确。

轴线控制点投测正确后依据控制点与轴线的尺寸关系放样出其它轴线。

轴线测放完毕并自检合格后,以投测轴线为基准,并依据图纸设计尺寸放样出柱、墙、洞口边线等细部线。

2.高程的传递

1)首先从高程基准点将高程引测到首层便于向上竖直量尺处,经校核合格后作为起始标高线,并弹出墨线,用红油漆标明标高数据。

详见标高标识示意图。

2)标高的竖向传递,各层的施工标高使用50m的钢卷尺从首层起始标高线竖直量取,采用换尺点作为标高测量起始线的方法传递,两测量起始点(换尺点)之间的距离为结合楼层面标高,量距时,钢卷尺需加拉力、尺长、温度三差改正。

3)施工层抄平之前,应先校核经首层传递上来的三个标高基准点,当较差小于3mm时,取其平均标高抄测标高水平线。

抄平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

4)标高竖向传递的允许误差详见标高竖向传递允许误差表。

标高竖向传递允许误差表

项目

高度(H)

H120m

八、装饰施工测量

1.前期准备

1)轴线的恢复和引测

a.轴线恢复前应对每条轴线的相对距离、角度进行校核,方法为:

用钢卷尺直接丈量距离,用经纬仪检查轴线、轴线控制线之间的角度。

b.在施工中被砂浆覆盖和因为时间久而模糊的轴线、轴线控制线,需把面层的附着物清理干净,用墨线重新弹出。

用于隔墙的平面位置控制。

c.柱立面的轴线由恢复后的轴线进行引测,并弹出墨线并用红油漆标识。

d.根据恢复后的轴线及设计图纸上隔墙线与轴线的关系依次放出各楼层的隔墙线,并用墨线弹出。

2)标高的抄测

a.楼层建筑+1.000m标高线抄测前应先校核结构施工过程中从首层传递到各楼层的标高基准点,当较差小于3mm时,取其平均标高抄测标高水平线。

b.楼层建筑+1.000m标高抄测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采用水准仪、塔尺抄测标高,各标高点之间用墨线连接并用红油漆标明标高数据。

九、建筑物变形观测

1.沉降基准点布设

a.沉降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依据,每项工程应有3个稳定可靠的高程基准点,并每半年校核一次,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

b.沉降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足够的观测精度;

c.沉降基准点须埋设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距离建筑物基坑边线不小于2倍基坑深度。

2)沉降基准点的埋设及测量

a.沉降高程基准点采用高程控制网中埋设的3个高程基准点。

b.高程基准点的校测:

高程基准点使用前,使用水准仪从业主提供的水准基点与场区内3个高程基准点进行联测,经平差计算后的3个高程基准点高程数据作为本工程沉降观测的基准点高程。

c.沉降观测基准点布设附合路线,其主要技术要求和测法详见沉降观测技术要求表表。

d.沉降观测技术要求表(单位:

mm)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

每站高差中误差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

观测方法及要求

二等

1.0

0.30

0.6

0.8

往、返各两次

n为测站数。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的要求,沉降观测点布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布置在变形明显而又有代表性的部位;

b.标志应稳固可靠、便于保存、不影响施工及建筑物的使用和美观;

c.点位避开暖气管、落水管、窗台、配电盘及临时构筑物;

d.承重墙可沿墙的长度每隔8m至12m左右设置一个观测点,在转角处、纵横墙连接处、沉降缝两侧也应设置观测点;

e.框架式结构的建筑物应在柱基上设置观测点;

2)埋点方法

为了便于观测及长期保存,观测点采用暗藏式。

埋设时用φ32的电锤在设计位置打孔,将直径28mm、长度12cm的预埋件放入孔内,周围用环氧树脂填充使牢固。

观测时将活动标志旋紧,测毕取出,盖好保护盖。

这样既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又起到保护标志的作用。

沉降观测点埋设详见沉降观测点埋设构造图。

3)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位置、数量(由有关单位共同商讨确定)。

3.观测要求

1)观测仪器

观测仪器采用水准仪及与其配套铟瓦条码尺。

该仪器相对于光学精密水准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a.精度高。

该仪器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为0.3mm;

b.自动化程度高。

该仪器采用CCD测量传感器自动测量条码尺,自动显示与记录标尺读数和视距,对观测数据进行自动平差并能够与计算机进行数据通讯。

它取代了观测人员肉眼观测、人工记录、计算,消除了读数误差,提高了作业速度和精度。

2)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要求,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

观测过程中应做到:

主要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及附属设备固定、安置的镜位固定、观测方法及程序固定。

3)观测的技术要求

a.沉降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详见沉降观测技术要求表。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表

仪器型号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积差

视线高度

二等

徕卡DNAO3

≤30m

≤1.0m

≤3.0m

≥0.3m

4)数据记录及处理

采用徕卡DNAO3数字式水准仪的平差程序自动进行平差计算,减少人为误差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5)观测中应遵守的事项

观测前30分钟,晴天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架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第三脚架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水准仪圆水准器应严格置平;

除路线转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应接近一条直线。

6)观测周期

a.沉降观测点埋设完毕并稳定后,连续往返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值;

b.荷载变化期间的观测周期要求:

c.施工期间地下室每层观测一次,地上部分每两层观测一次;

d.基础周围大量积水、挖方、降水及暴雨后应观测;

e.出现不均匀沉降时,根据情况增加观测次数;

f.结构封顶至工程竣工,观测周期按下列要求进行:

g.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

h.连续两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

i.外界发生剧烈变化时应及时观测;

j.交工前观测一次;

k.竣工后,第一年观测2次,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的要求来决定观测次数。

直至建筑物达到基本稳定(1mm/100d)时,停止观测。

4.沉降资料的提交

1)沉降观测点埋设完毕并稳定后,连续观测两次,取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值,并提供首次技术报告。

技术报告包括作业说明;

沉降观测记录;

基准点与沉降观测点位布置图。

2)正常观测过程中,每观测一次,提供作业说明、沉降观测记录、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

3)沉降观测工作完成(作业终止)后,提供汇总分析报告。

技术报告包括:

作业说明;

基准点与沉降观测点位布置图;

沉降数据技术分析;

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

一十、质量控制

1.过程控制

1)测量负责人要按照施工进度和测量方案的要求,安排现场测量放线工作,作好施工测量日志。

2)现场使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应根据《测量仪器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检校维护、保养并作好记录,发现问题后立即将仪器设备送检。

3)本工程的测量放线工作必须符合《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DB11/T446-2007)的精度要求。

4)测量放线作业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三检制”

自检:

作业人员在每次测量放线完成后立即进行自检,自检中发现不合格项立即进行改正,直到全部合格,并填好自检记录。

复检:

由施工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组织进行质量检查,发现不合格项立即改正至合格。

交接检:

由施工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组织进行,上道工序合格后移交给下道工序,交接双方在交接记录上签字,并注明日期。

2.质量保证体系详见质量保证体系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