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之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8148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之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之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之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之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之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之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之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之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之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两部论典以十分精确的描述,将这些内容讲得非常透彻,对所有的物质、精神等等,都做了很详细的分类,作为学佛的人,就是应该从《大乘阿毗达摩经》,或《大乘阿毗达摩集论》开始学。

我们不能单凭一句空性,就妄想一蹴而就地解决所有问题。

虽然一切万法都离不开空性,但从凡夫的角度,或者从名言谛来说,每个物质都有自己的本质和特点,所以还是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简而言之,“色即是空”里面的“色”字,会在《俱舍论》中的两个地方出现:

第一个,是出现在五蕴的分类当中;

第二个,是出现在十二处或十八界的分类当中。

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则是对所有事物的分类方法。

两个地方的“色”字所代表的含义,是有所区别的。

比如说,十二处或十八界当中所说的“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物质形状及颜色等等。

这里所说的眼睛,既包括人的肉眼,也包括天人的天眼等等。

此处“色”字所指的范围就比较狭窄,其他像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接触的感觉等等,都不包含于该范畴之内。

五蕴当中所说的“色”,则有十几种分类:

首先,是眼、耳、鼻、舌、身五根。

五根的有些概念与现代医学所讲的差不多。

比如说,现代医学认为,我们的眼睛里面有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等之类的特殊组织结构;

耳朵也是由外耳的鼓膜、中耳的锥骨、镫骨和钻骨以及内耳的神经纤维等等所组成,这些在佛教里面就被称为眼根、耳根等等。

佛教也认为,因为眼睛里有了这些特殊的组织结构,所以才能看到各种东西,而身体的其他部分,比如手、脚等等却没有这些组织,所以就不能看到这些现象。

其他耳、鼻、舌、身等感官,也可依此类推。

其次,是五根所感受的对境。

如眼睛所看到的红、黄等颜色,长、方等形状;

耳朵所听到的悦耳、嘈杂的声音;

鼻子所闻到的香、臭等气味;

舌头所尝到的甜、苦等味道;

身体所感受的粗糙、柔软的物体等等,以上五境,与前面所说的五根,就形成了五对色法,佛教称之为“十色”。

另外,大乘佛教认为,有一种非常细微的色法,是只有我们的意识才能感觉到,其他任何器官都无法领略的,但它也属于物质。

这个概念,与现代物理学所说的“场”比较接近。

所谓的“场”,也可以是“能量”、“波”等等,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眼、耳、鼻、舌、身所不能直接感受的东西。

虽然通过仪器可以测量,但即使通过电子显微镜,也看不到它的颜色、形状等等,因而也属于《大乘阿毗达摩》里面所讲的看不见的色法。

还有一种色法,是通过修行所看到的现象。

比如说,通过长期修不净观、白骨观,最后就能直接将所有人的身体看成骷髅等等。

在那个时候,人的骨头真的是看得到的啊!

这不是心里观想的,而是眼睛真真切切地看到的;

另外还有一些修法,是将整个世界都观想成红色的、黄色的等等,通过修持以后,世界在这些修行者眼里就真的成了红色或者黄色;

在有些气脉明点的修法当中,修行人会看到一些有颜色、有形状的特殊物质;

包括有些小乘修行人在禅定当中,也可以把眼前的物质看成水,并且可以在这样的“水”中游泳;

可以把墙看成虚空,然后穿墙而过;

也可以把虚空看成地面,然后坐在虚空当中,或者把所有的物质变成风、变成火等等,虽然这些境界不符合常人所看到的事实,但他们所见到的就是这样。

这些有悖于常规的现象,也属于色法的范畴。

此处所说的“色”,是指五蕴当中的第一个——色蕴。

一言以蔽之,所谓的“色”,就是具有质碍或可以变化的任何一个东西。

哪怕是极不起眼的一根针尖或另外某个物质,都称为色法。

坚硬的物质手可以触摸、可以打击,因而属于色法;

声波可以振动耳鼓膜,因而也属于色法;

另外很多看不见的东西,也可以障碍其他物质,不管它本身是粗是细、是强是弱,通通都称为色法。

色法的特征,就是这样界定的。

如果详细分类,则可分为上述十一种。

我们现在所说的光粒子(佛教很早以前,就已经将把光称为是粒子了)、电磁波、真空当中的能量——零点能,全部都包含在色蕴当中。

因为它们是可以相互干涉、相互起作用的,所以都称为色法。

色法的概念就简单讲到这里,这样讲只是为了让大家大概地知道一些色法的概念,否则就会把色法的内涵搞混淆,不知道什么是“色”。

总而言之,色法不仅仅是肉眼所见的粗大物质,即使看不见的东西,也可以称为色法。

3、如何是空“色”怎么就是“空”呢?

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东西,红、绿、白等颜色,长、方、圆等形状……,从凡夫五种感官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存在的。

现在我们要争论,或者要探讨的,不是眼睛能否看到,耳朵能否听见等等,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值得争议的,这是大家所公认的概念,只要有眼睛、有耳朵的人,都肯定能够看到、听到。

问题就在于,虽然我们看见了,但眼睛所见是否真实?

眼睛所见的各种东西,实际上是否存在呢?

这就是我们要研讨的问题了。

有人会提出:

明明我现在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这个东西,为什么还要去观察、去探讨它是否存在呢?

看得见、摸得着,就证明已经存在了,又何必去想这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呢?

纯属多余!

(1)感知不可靠其实,这并不是多此一举。

我们看见了,并不代表它一定存在。

所谓“看得见、摸得着”,就可以全盘接受的观念,是漏洞百出、不堪一击的。

只需利用我们自己现有的证据,就可以将我们的这些陈腐观念击得粉碎。

证据一、亲生经历我们在梦中所梦到的景象,在梦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能代表这些梦境都是真实存在的吗?

证据二、古老的比喻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有很多本领高强的魔术幻化师。

他们的技艺之精湛,即使是如今名扬全球的魔术师——大卫与其相比,也望尘莫及。

当时,有一个叫跋陀罗的著名魔术师。

因为技艺精湛、幻术多变,很多王臣、百姓、婆罗门都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他也自视甚高。

当他看到包括国王在内的很多人都对释迦牟尼佛推崇备至、毕恭毕敬的时候,心里大为失落,便心生一计:

别人都说佛陀是全知,我倒要试探一下,用我高明的幻术,在垃圾堆上幻化出供养物来为他供斋。

如果他不答应应供,就说明他真的是全知;

如果他应允了,就证明他没有神通,不是全知,戏弄一下他想必也无妨。

若能在佛陀应供的时候,把幻变的清净美妙的东西——包括香喷喷的食物、顶上的宝盖、华丽的宫殿等等全部还原,变为垃圾、废物等肮脏恶心的东西,当场给佛陀一个难堪,向世人证明佛陀没有神通、没有威力,赶不上我的禅定之力、神变之功,就能降低佛陀的威望,抬高我的身价,那是多么好的事啊!

打算一番之后,他便去到释迦佛跟前,邀请释迦佛道:

“您明天中午能否屈尊到我的宫殿来应供呢?

”面对他的邀请,释迦牟尼佛一言不发,这也就表示默许了。

魔术师当即心花怒放,自以为佛陀已经中计,明天中午就可以欺负、耍弄一下佛陀了。

魔术师走后,目腱连尊者提醒佛陀道:

他是著名的魔术师,精通各种幻化,他会施展法术来戏弄僧众的。

佛陀回答说:

你放心,不用怕,我会把握时机和分寸!

魔术师回去后,便在一个肮脏不堪的垃圾堆上,用魔术变幻出金碧辉煌的宫殿,令人垂涎的食物,舒适庄严的宝座,五彩缤纷的花园,甚至包括穿白色衣服的五百个侍者等等,随后又用神变把幻化的东西变回去又变回来。

看到自己任意变幻的高明技巧,他不由得洋洋得意起来。

但他又转念一想:

不对,包括四大天王天等在内的天人,都对释迦牟尼佛恭敬有加,佛陀应该不是普通凡夫,这种做法恐怕有失妥当吧!

想毕,一种强烈的后悔之意便涌上心头。

他当即决定把幻变的景象恢复原状,但令魔术师懊丧不已的是,无论他怎么努力地使出浑身解数,却再也无法让自己变幻的事物消失了。

魔术师百思不得其解,以前自己的幻变总是任运自如、随心所欲,如今却如此力不从心,真是太奇怪了!

第二天中午,魔术师硬着头皮赶到佛陀的住处,去完成迎请佛陀应供的承诺。

王舍城的众多婆罗门外道等等都知道跋陀罗的诡计,便带着看热闹的心态前来观看;

而众多比丘、比丘尼也想见识一番跋陀罗想以何等伎俩来戏弄佛陀,佛陀又是如何以神通降服跋陀罗的。

一时间,整个王舍城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令众人大吃一惊的是,魔术师不但没有戏弄佛陀,反而是恭恭敬敬地走到佛前,向佛陀忏悔道:

“我本来准备用幻术来耍弄您,但我后来意识到自己错了,当我想把幻变的东西恢复原貌时,却怎么也无法成功。

我在此向您忏悔,请原谅我的不恭。

”释迦牟尼佛平静地告诉他:

“没有关系!

所有众生的受用都是自身业力的幻化,比丘、比丘尼都是佛法的幻化,我也是智慧的幻化,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一种幻象,诸法都是各种因缘幻化的。

请用你幻化的食物、饮料供僧吧!

”原来,释迦牟尼佛已经对这些物品作了加持,使它们无中生有——由假的东西变成了真正的东西。

随后,佛陀与众眷属一起享用了幻化的饮食。

在大家饱餐一顿之后,佛陀又为诸众宣说了佛法,众人皆大欢喜。

还有一个关于这个魔术师的故事,最近不丹出的一个影片的原型,就来自于这个故事:

有一次,魔术师跟同住的另外一个朋友在喝茶聊天。

他知道这个朋友非常喜欢马,就以幻术在朋友身边变出了一匹马。

朋友一看到马,喜出望外,连忙跑过去,骑上骏马便一溜烟跑开了。

跑了很久很久,连他自己都不知走了多远以后,便来到一个从未见过的,似乎很遥远、很偏僻的原始森林当中。

周围荒无人烟,既没有村庄,更没有熟识的人。

不知身在何处的他在森林里徘徊了很长时间,最后终于找到了一户人家。

这户人家里没有别人,只有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女人。

除了这个女人之外,包括村庄、人等都一无所有。

这个疲惫不堪的流浪者见到此情此景,知道自己已经走不出宽广而无有尽头的森林了,便打消了寻找出路的打算,迫不得已地留下来跟这个女人生活在一起了。

很多年过去了,他们生了两个孩子,两人的头发也开始渐渐苍白。

一次,小一点的那个孩子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大的孩子连忙去救,结果也失足掉了下去,最后两个孩子双双被急流冲走,不幸溺水身亡。

女人见此情景,不由得撕心裂肺地嚎啕大哭:

“我的两个孩子都没有了!

我也不想活了!

”随即不顾一切地跳了下去……空寂无人的森林中又只剩下了孑然一身的男人!

经过了无数的变迁,此时此刻的他已经是老态龙钟的老人了——两鬓苍白、牙齿脱落、满面皱纹……忽然,他一下子醒了过来,发现自己又回到当初两个人喝茶聊天的现实当中。

他对此惊讶不已,连忙询问身边的朋友:

“我经历了那么多的时光,怎么又回来了呢?

”朋友告诉他说:

“我们只是在喝茶聊天,你看,我们刚才喝的茶还是热的,你根本就没有经历那些事情!

”他一下子恍然大悟:

原来朋友是在跟他开玩笑,通过魔术,让他在仅仅一杯茶的功夫,就感受到一段曲折的人生经历,经历了一个人生的全部磨难,而这些感受又是如此真实,如此漫长。

这,就是魔术的力量。

这是佛经当中很著名的一段公案,其中的故事情节是非常精彩的。

记得以前我们在看这段故事的时候,其中扣人心弦、险象环生的描述,多次让我们拍案叫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仅仅在几分钟的时间内,也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当中,经历一个人几乎整个的一生。

在这艰难困苦的一生当中,遭受了数之不尽的磨难,这一切,与真实的现实生活完全没有两样,但是,一旦故事的主人公醒过来,才发现原来所经历的一切,都像梦境一样根本不存在。

我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呢?

这些例子可以帮助我证明,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并不一定存在;

我们认为有的东西不一定有;

我们认为很美的,事实上不一定很美。

因为有了无明的遮障,所以我们感觉到的东西都是错误的。

证据三、二十世纪的新发现关于这一点,不需要佛法的逻辑推理,仅仅借助于量子力学的理论,就足以证实我们的观点。

量子力学的诞生,对西方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哲学,以及经典物理学理论来说,仿佛是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

原来看起来似乎牢不可破的理论与思想大厦,忽然之间就像在基础上投了一颗原子弹一样轰然坍塌。

事到如今,虽然经典物理学的技术还在被应用,但它的有些理论已经被彻底推翻了。

多年以来,西方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一直就物质是否存在的主题争论不休,时而唯物主义占了上风,时而唯心主义又占领了主导地位,很多人都被搞得如坠云端,不知道谁是谁非。

量子力学的出现,让这些争论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但是,对佛教理论来说,量子力学的诞生却是一个很好的支持和顺缘。

虽然佛教并不需要什么外界的支持,它本身就有一套完整而无懈可击的理论基础,但现代物理学的这一新突破,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佛教理论的颠扑不破。

从这一角度来说,现代物理学实可堪称为迈向空性殿堂的阶梯。

世间的很多人都受过现代教育,都有一定的量子力学常识,如果用量子力学的概念来推导佛教理论,就比较容易被公众所接受。

比如说,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这个麦克风就是一个黑色的、具有一定形状的物质,但我们都知道:

在表层物质现象的下面,就是排布均匀的分子;

分子再往下分,就是原子;

原子再往下分,就是电子和原子核;

原子核里面,又可以分出质子和中子;

然后又可以分成更小的夸克和亚夸克。

在夸克的概念当中,包含了“微子”、“虚粒子”的含义,所谓“微子”,就是非常细微的一个极小单位,而“虚粒子”虽然有现象,却没有什么实体;

迄今为止,亚夸克下面的粒子还没有正式发现;

最后,就是最基础的量子场。

也就是说,一切物质的基础,就是量子场。

即使是像虚粒子一样的东西,最后也可以消失在量子场当中。

“场”是什么东西呢?

就是根本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任何物质性质。

在自然界,完全的真空就是没有任何东西。

在这样的真空当中,刹那之间就可以将能量——零点能集中或者分散。

集中的时候,就变成我们肉眼所见的麦克风、音箱等物质的基础——亚原子;

分散的时候,这些物质便瞬间消散无余,变成了没有任何有形物质的真空。

也就是说,当真空当中聚积起足够能量的时候,就形成了新的物质;

当能量的密度不够或稀疏松散的时候,物质的最小单位——粒子消失,就变成不存在任何物质的虚空——场。

因为能量的密度不够,所以没有形成什么物质;

由于这些物质的所在处的密度足够了,所以我们就能看到这些物质。

真正的物质基础只不过是一个场而已,除此之外别无所有。

“场”又是什么东西呢?

就是没有物质性质的能量,从佛教《大乘阿毗达摩集论》的角度而言,是只能由意识所感受到的细微色,其他什么都没有。

通过这些理论,就可以让我们知道,原来一切物质都只不过是量子场。

虽然在宏观世界当中,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并不是这样,有山、有水、有人、有太阳、有宇宙……,万事万物并不是一味一体的量子场,而是千差万别、互不相干的独立体,但实际上科学已经证明了这些结论。

同样,虽然在宏观世界当中,一切都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的,但是一到了微观世界当中,就一丝一毫都不可成立。

原来我们认为有的东西根本就找不到,所以,很多量子力学的科学家都认为,粒子只不过是场的局部凝聚,是时聚时散的能量集合而已,其他并没有什么。

爱因斯坦曾说道:

“……因此,我们可以把物质看作是由极强的场所在的空间区域组成的。

在这种新的物理学中所考虑的不是场和物质,因为只有场才是唯一的实在。

”面对这一结论,我们的感官常识和经典物理学家只有哑口无言。

另外,即使依靠经典物理学的观点,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比如说,我们肉眼去看这个东西,就是一个一动不动的静止物,但是,这个物质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事实上,它是时时刻刻都在高速运动,分分秒秒都没有停止的物体。

但是,我们为什么看不见这一切呢?

因为我们的眼睛已经有了幻觉,这是现代物理学的说法;

从佛教的术语来说,就是受到了无明的遮障。

因为我们的眼睛还没有到达这么高的境界,还“抓”不到,也即捕捉不到这样的细节,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无明所导致的。

上述一切足以证明,肉眼所见的不一定存在。

而肉眼看不见的,也不一定不存在,比如,我们以前通常认为,我们面前的空中什么也没有,但事实上在空中却密布着量子场、电磁波等等之类的东西。

可以断定,把肉眼所见作为证据、奉为权威的观点早已经过时了。

本来讲《心经》的时候,并不需要借助物理学的任何理论,我们有丝丝入扣的逻辑推导方式,有佛陀洞察一切的甚深智慧,但因为你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受过现代物理学的教育,大家对这些科学理论都已经很清楚了,所以,用我们自己的观点来推翻自己的旧有观念,就很有说服力,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每一个人在听了以后,就无话可说,用不着激烈的争论,便能很快随着这个思路一步步走下去,“噢!

原来肉眼所见的不一定存在,而肉眼看不见的,也不一定不存在,这一切感受,都是我的错觉!

”从而将自己的原有观念彻底否定。

这不是用佛的逻辑、龙树菩萨的理论来推翻我们的观念,而是用我们自己的观点来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维,并进一步对眼、耳、鼻、舌生起怀疑,继而引领我们走向更深、更广的解脱之路。

虽然我们利用了量子物理的理论,来证明佛教的观点,但量子物理并不是佛教,佛教更不是量子物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

打个比方来说,假如《心经》的境界有一百公尺,量子物理的境界最多只有一公尺,所以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当然,二者之间也有相同的地方,从相同之处来对比说明,大家就比较容易了解。

以前,我们只承认自己感观的认识,其他的观点都一概否认。

我们那时的思维,是没有任何逻辑、没有任何理智,只是停留在一个非常肤浅的状态当中的。

后来受到了佛的教育,才使我们慢慢深入到空性的境界。

综上所述,今天所讲的内容包含了以下两点:

第一、“色即是空”当中的“色”,究竟是什么概念;

第二、我们还没有讲到色法怎么样空,只是借用梦境、魔术以及物理学的例子,回答了一个普遍性的疑问:

“明明眼睛看得见的东西,为什么不存在呢?

”通过这些例证,大家可以清楚地知道,并非眼睛所见、耳朵所闻的东西,就一律都存在,从而打破了我们原有的自我信任。

虽然佛教徒平时也需要自信,但过分的自信——盲目地相信眼、耳、鼻、舌、身,就会使我们误入歧途,这是万万不可的!

返回目录----------------------------------------------------------------------------------------------------------------更多慈诚罗珠堪布佛学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