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中国历史文选课件提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7887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1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大学中国历史文选课件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山东大学中国历史文选课件提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山东大学中国历史文选课件提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山东大学中国历史文选课件提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山东大学中国历史文选课件提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大学中国历史文选课件提纲Word下载.docx

《山东大学中国历史文选课件提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大学中国历史文选课件提纲Word下载.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大学中国历史文选课件提纲Word下载.docx

第一課  湯誓

一、題解

  本文選自《尚書》。

《尚書》是儒家經典之一,是我國上古歷史檔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原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代之書。

記事上起虞舜,下止春秋中期秦穆公。

體例分典、謨、訓、誥、誓、命六種。

相當於後世的詔令與奏議。

各篇成書年代不一,保保存了上古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寶貴資料。

二、今、古文尚書與經學的今古文之爭(提問同學)

相傳孔子編選之書有百篇,秦焚書,“史官非秦記皆燒之。

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有敢藏《詩》《書》者棄市。

……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

秦博士濟南伏生將尚書藏壁中28篇,漢興後口授給弟子,其弟子用當時通用的文字――隸書記錄下來,使《尚書》得以流傳。

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傳授記錄全用漢代通用文字隸書。

漢武帝末年,魯恭王劉餘壞孔子故宅,得《尚書》、《禮》、《論語》和《孝經》等凡數十篇,都是用漢以前的小篆寫的,故稱古文經。

原用隸書傳抄的就稱今文經。

據記載,《古文尚書》比今文多出十六篇,後佚。

今傳世者乃東晉梅賾(zé

)所獻,共59篇。

經清人閻若璩考證為偽作。

從武帝開始,即廣開獻書之路。

漢成帝時,劉向父子奉命校理國家圖書館之書,劉歆發現了用古代文字寫成的《春秋左氏傳》,其後又陸續發現了《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等。

哀帝時劉歆繼父職校書,請將古文經立於學官,遭到博士們反對。

此即經學史上著名的今古文之爭。

經學的今古文之爭,不僅是書寫文字和讀法的問題,經師源流、傳授方法和對經義的解釋也不同,因而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思想體系和政治派別。

其分歧大致有以下幾點:

1、今文經派以六經皆為孔子所作,系托古改制之書;

古文經則認為六經皆史。

2、今文經尊孔子,認為孔子為政治家、哲學家;

古文經尊周公,認為孔子為史學家。

3、今文信緯書,講微言大義;

古文經斥緯書為妄誕,謂六經皆史。

4、今文經學家斥古文經為劉歆偽造;

古文經斥今文為秦火之殘缺之餘。

平帝時,古文經得立於學官。

每經博士5人,弟子360人。

今古文之爭實質是利祿之爭,但客觀上促進了學術繁榮。

三、儒家經典介紹

“六經”“六藝”,始見於《莊子·

天運》“孔子謂老聃曰:

“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

”說明戰國時儒家已有六經。

(經的竹簡長二尺四寸)。

漢五經、東漢七經(1六經加論語,2加論語、孝經,3、五經中三禮配全),唐九經(1無三傳及爾、孟,2無後四種),唐文宗時十二經(缺孟),宋代十三經。

四書

十三經中,左傳最長,經傳共19萬6千多,孝經最少,1800多字。

四、尚書的主要版本及參考書

清人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較完備;

王世舜《尚書譯注》有注有譯,較通俗;

周秉鈞《尚書易解》;

張道勤《書經直解》較便用

五、重點詞句

1、舍我穡事而割正夏。

A斷絕 正統 之夏國國運;

B奪取 征服

C割通曷,如何 糾正 夏王過失?

2、率割夏邑。

A率 語助 

3、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

第二課  盤庚

重點詞句

第三課 武丁卜辭

一、甲骨文發現及研究情況

甲骨文,我國目前最早文字,

第一個發現:

山東福山王懿榮1899年,在京向濰縣古董商范維卿重金購得,

第一部著錄:

劉鶚《鐵雲藏龜》

第一個研究者:

清末孫詒讓,《契文舉例》1904年即完稿,但1917年才出版,

羅振玉1914年出版的《殷虛書契考釋》是甲骨文進入研究期的標誌。

安陽牧師加拿大人明義士(收集三分:

加拿大、使館、齊魯大學)齊魯大學代校長林仰山(英)藏品歸省圖。

甲骨四堂:

江蘇淮安羅振玉(雪堂1866-1940)1911旅居日本,專攻金石及經史,主要甲骨著作:

《殷虛書契考釋》《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殷商貞蔔方案考》《殷虛書契》

浙江海甯王國維(觀堂1877-1927)為羅賞識,主要甲骨著作:

《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續考》(對康得、叔本華、尼采有研究,宋元戲曲詩詞)

河南南陽董作賓(彥堂1895-1963)家貧,16歲輟學經商,堅持自學,1922年入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師從王國維,1925年任福建協和大學國文系教授,27的任北大研究所國學門講師,32年為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

49年去臺灣,任台大文學院教授。

1933年發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一書,建立了甲骨學研究的科學體系,是甲骨學史上劃時代的宗師。

(有《殷曆譜》)

四川樂山郭沫若(鼎堂1892-1978)1914東渡24回國,28再次東渡,主要甲骨著作:

《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殷契粹編》《甲骨文合集》等,其他著名古文字學著作: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金文叢考》等。

河北望都胡厚宣(1911-199?

)、

陳夢家(先學法律,新月派詩人) 

唐蘭(家貧,先學商後習醫,20歲棄醫就古文)

於省吾

李學勤(先學哲學後習古文,1973年由思想史研究古文字)

裘錫圭等

山東大學發現的甲骨文。

自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至今,全世界收藏的甲骨大約有15萬片左右,總字數約100萬字,不重複的字約有4500多個,目前所能認識的則不過一千字。

《甲骨文合集》共著錄41956片。

二、重要入門書:

①《古文字類編》高明編,中華書局1980出版,單字3056個,合文304種,徽號598個,很有價值的工具書;

②《甲骨文編》中國科學院考古所編,中華書局1965出版,共收4672字;

③《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主編,四川人民1981版;

④《甲骨文字集釋》李孝定編,臺灣中央研究院1975版,是集大成的著作。

⑤《古文字學初階》李學勤著,中華書局1985出版⑥

殷墟甲骨文的研究概況

殷墟是商王朝晚期都城的遺址,地在今河南安陽市北小屯村一帶。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即叫做殷墟甲骨文。

(它是對在鄭州二裏岡、山西洪洞縣坊堆村、陝西長安縣張家坡、北京昌平縣西周墓、陝西岐山縣鳳皺村等地出土的甲骨文而言的。

甲骨文的名稱有很多,如甲文、龜甲文、龜版文、龜甲文字、龜刻文、契文、殷墟書契、殷契、貞蔔文字、甲骨卜辭、殷墟卜辭等,相比之下,“甲骨文”這一名稱比較準確。

所謂“甲”指龜甲,所謂“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

甲骨文一般都是刀刻或用毛筆寫在甲骨之上的。

(殷代盛行巫術,殷人每遇重大或疑難之事一定要求神問卜,甲骨是占卜的工具,通過燒灼甲骨令其出現兆象(裂紋)以預測吉凶。

所謂甲骨文就是占卜時在甲骨上所作的紀錄。

對甲骨文進行分期斷代是研究甲骨文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殷墟甲骨文的時間跨度至少有二百多年時間,所謂分期斷代就是根據甲骨文的內容和特點確定它們分別屬於晚商哪一時期那一王的。

王國維在《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續考》中通過卜辭中的稱謂與《史記·

殷本紀》所載殷世系的對照確定了一些甲骨的年代,開啟了甲骨斷代的先河。

其後董作賓、陳夢家、李學勤等人都分別對甲骨的斷代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其中董作賓將甲骨分為5期12王,一期包括二世四王,即盤庚、小辛、小乙、武丁;

二期包括一世二王,即祖庚、祖甲;

三期包括一世二王,即廩辛、康丁;

四期包括二世二王,即武乙、文丁;

五期包括二世二王,即帝乙、帝辛。

甲骨文首先發現於1899年,一百多年來,甲骨學的研究經過先驅時期(1899-1909)、奠基時期(1910-1928)、形成時期(1928-1937)、低潮時期(1937-1949)、高潮時期(1949-1966)、停滯時期(1966-1976)和繁榮時期等七個階段,目前已發展成為一門成熟的重要學科。

1.先驅時期(1899-1909)

19世紀末,安陽小屯村的農民在耕地時經常會發現甲骨,這些甲骨開始被村民當作“龍骨”賣給藥店,隨後藥材商又將甲骨販運到全國各地。

1899年身居北京的金石學家王懿榮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得到一些甲骨,並斷定這些甲骨所刻的類似圖形的刀痕是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是這樣被發現的。

從此,甲骨文才為世人所知,並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極大關注,他們不惜重金四處求購。

1903年,劉鶚將自藏的甲骨變成《鐵雲藏龜》一書出版,這是第一部甲骨文著錄書。

1904年,孫怡讓寫出了《契文舉例》一書,這是第一部考釋甲骨文的開創性的專著。

此後一些旅居中國的外國傳教士也對甲骨文的收集和研究發生了興趣,如美國傳教士方法斂、英國傳教士庫壽齡等。

2.奠基時期(1910-1928)

所謂奠基時期是指奠定甲骨學作為一門學科的重要時期,奠定這一學科最重要的條件是對甲骨文的考釋和通讀,羅振玉、王國維在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01年羅振玉著成《殷商貞蔔文字考》一書,考定出甲骨的出土地是河南安陽小屯村,並推斷出甲骨文是殷商王朝占卜的遺物。

此後羅氏又出版了《殷墟書契》、《殷墟書契菁華》、《殷墟書契後編》等著錄書及考釋著作《殷墟書契考釋》。

王國維研究甲骨文的著作是《戩壽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釋》和論文《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王氏的著作影響很大,尤其是上述兩篇論文首次確定了部分甲骨的時代,同時證明了《史記·

殷本紀》所載殷王世系的可靠性。

這一時期研究甲骨文的學者還有日人林泰輔、加拿大傳教士明義士等,使甲骨學成了一門國際性的學問。

3.形成時期(1929-1937)

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由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組織對殷墟甲骨進行發掘。

自1928年至1937年共發掘了15次,所得甲骨被編為《殷墟文字甲編》和《殷墟文字乙編》,這一時期對甲骨文的考釋作出重要貢獻的學者是郭沫若、胡厚宣、張政烺、徐中舒、吳其昌、和丁山等人。

其中郭氏的著作是《卜辭通纂》和《殷契粹編》。

除了考釋工作,這一時期董作賓對甲骨文的斷代研究、唐蘭對甲骨學的理論研究方面也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些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把甲骨文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標誌著甲骨學這門學科已正式形成。

4.低潮時期(1937-1949)

這一時期先後發生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由於戰爭的影響,使甲骨文的研究處於低潮。

此期間董作賓於甲骨分期之後提出了所謂新派、舊派之說,於省吾出版了《雙劍誃殷契駢枝》初編、續編和三編,共新釋及糾正誤釋甲骨文100餘字,為甲骨文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此外日本學者貝塚茂樹提出了在殷墟卜辭裏有不屬於商王的所謂“子蔔貞卜辭”之說。

5.高潮時期(1949-1966)

新中國成立後到1966年文革開始前這一階段是甲骨文研究的高潮時期。

1951年陳夢家發表《甲骨斷代學》一文以大量證據證明董作賓所謂“文武丁卜辭”中的組、子組等卜辭屬武丁時代。

1953年日本學者貝塚茂樹、伊藤道治發表《甲骨文斷代研究之再檢討》,得到了與陳氏大體相同的結論。

1956年陳氏出版了《殷墟卜辭綜述》一書,這是一部關於殷墟卜辭研究成果的大型通論性著作。

李學勤在這時期嶄露頭角,發表或出版了一系列有影響的論著。

他提出應該將卜辭的分類和斷代分成兩個不同的步驟。

6.停滯時期(1966-1976)

1966年至1976年這一階段是文革時期,國內的甲骨文研究基本上處於停頓狀態,所取得的成果較小。

這一時期做出較大貢獻的學者有裘錫圭、張政烺及日本學者島邦男。

7.繁榮時期(1976-今)

1976年文革結束到現在是甲骨文研究的繁榮時期。

這一時期名家輩出,著述如林,李學勤和裘錫圭是這一時期傑出的學術帶頭人。

這一時期出版的著作主要有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姚孝遂主編的《殷墟甲骨刻辭類纂》、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釋》、日人松丸道雄和高島謙一合纂的《甲骨文字字釋綜覽》、于省吾主編的《甲骨文字詁林》、香港學者饒宗頤主編的《甲骨文通檢》、蔡哲茂的《甲骨綴合集》、於省吾《甲骨文釋林》、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嚴一萍《甲骨學》、王宇信《甲骨學通論》、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的《甲骨學一百年》、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宋鎮豪主編的《百年甲骨學論著目》等。

第四課  克殷解

選自《逸周書》。

(屬雜史)

原名《周書》,與《尚書》相類,為周史記。

西漢劉向根據此書中所收文章不見於《尚書》中《周書》部分,故認定為孔子刪定《尚書》遺下之資料,東漢許慎稱之為《逸周書》。

西晉初年(晉武帝咸寧五年(279)冬十月),不准盜掘汲郡魏安僖王墓,出土竹簡中亦有周書,故《隋書·

經籍志》又題為《汲塚周書》。

直到明代,才恢復《逸周書》之名。

據學者考察,《逸周書》確實早就存在,《左傳》、《管子》《墨子》《呂氏春秋》等書多所引用,但今本到底是否汲塚所出,目前已經很難證明。

(汲塚所出少於原書?

多?

一樣?

據《漢書·

藝文志》周書共有71篇,今本包括序在內也是71篇,但11篇有目無書,實存60篇。

80%是文、武、周公時的記載,雖文風、體裁均不一,但大部分應確定出自漢以前學者之手,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梁任公言:

吾儕讀《尚書》、《史記》,但覺周武王伐罪吊民之師,其文明程度,殆為超人的。

倘非有《逸周書》《克殷》、《世俘》諸篇,誰複能識“血流漂杵”四字何解。

(中國歷史研究法)郭老也稱其多與卜辭及古金所載者相合。

最早為晉·

孔晁注。

清人做出巨大成就。

詳見課本。

黃懷信《<

逸周書>

源流考辨》西北大學出版社1992

張懋鎔、黃懷信、田旭東合撰《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逸周書校補注譯》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

第五課 系辭

題解

一、周易的基本內容

周易簡稱易。

是一部古代占筮用書。

其最基本的東西就是陰陽,由陰陽兩個符號,三疊組成八個基本卦(分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

八個基本卦象重疊組成六十四卦。

每卦分六爻。

共分上下兩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

傳說古代占筮之書有好多種,易只是其中之一。

《周禮·

春官·

太蔔》說:

掌三易之法,:

一曰連山(以艮卦為六十四卦起點),二曰歸藏(以坤卦為起點),三曰周易(以乾卦為起點),鄭玄易贊說:

夏曰連山,商曰歸藏,周曰周易。

但左傳、國語中所記多用《周易》。

《周易》作為經書,也是有經有傳。

周易之傳共分為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

它們分別是:

(一)《彖傳》,解釋六十四卦的卦名、卦義和《卦辭》的,分上、下兩篇。

彖即斷也,斷定一爻之義。

(二)《象傳》,解釋六十四卦的卦名、卦義和《爻辭》的,也分上、下兩篇。

(三)《文言》,只解釋《乾》《坤》二卦的卦辭和爻辭。

以上三種,本來是和“經”分離各自單獨為篇的,後人因為它和“經”文關係較為密切,便附在各有關“經”文之下。

“經”分為上、下,因此《彖傳》、《象傳》也分為上、下。

《文言》,只各附於《乾》、《坤》兩卦《象傳》之後,這兩卦都在上篇,不能再分為上下了。

  (四)《系辭》,它是《易經》的通論,內容比較龐雜,篇幅也較長,所以也分為上、下兩篇。

  (五)《說卦》,主要記述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這八卦也叫“八經卦”,因為是由它組成六十四卦的。

六十四卦,經過“經卦”的重疊,又叫“別卦”)所象的事物。

(六)《序卦》,解說六十四卦的順序。

(七)《雜卦》,解說六十四卦的卦義,卻不依照六十四卦的順序,錯雜解釋,所以叫“雜卦”。

  以上四種各自獨立為篇,列於“經”文之後。

本來“經”自“經”、“傳”自“傳”,今本《周易》把《彖傳》《象傳》《文言》各附於相關“經”文之後,而把《系辭》以下四篇列在“經”後。

二、成書年代

《周易》先得畫卦,然後重卦,才能有《卦辭》和《爻辭》。

傳統說法是伏羲氏、神農氏,這當然不可信。

現在沒有確鑿資料得據以推論是誰所為,只好存而不論。

現代的各種說法

從《卦辭》《爻辭》看,《卦辭》《爻辭》作于西周初年。

因為它所載的內容,有殷商祖先的故事,也有周代初年的史事,卻沒有夾雜後代的任何色彩。

十翼中《彖傳》最早,戰國。

《象傳》戰國中晚期,《文言》戰國晚期。

《系辭》是戰國晚期,《說卦》《序卦》《雜卦》漢代。

三、古人周易的運用

從《左傳》《國語》諸書看,古人用《周易》占筮,並不拘泥於所占得的《卦辭》或《爻辭》;

就是說,《周易》說“吉”未必吉,說“凶”未必凶。

卻能結合占筮者的當時情況,以人事來作近乎合理的判斷。

四、怎樣看待《周易》

孔子視周易為哲學書,

漢代象數易立於官學的有施、孟、梁丘三家,民間還有費、高等多家

現代的看法

五、研究《周易》的參考書

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楊樹達《周易古義》,高亨、尚秉和

 

第六課《公劉》

題解:

一、詩的基本內容

本文選自《詩經》。

《詩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原稱《詩》,漢後稱經。

所收錄作品共305篇(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

上起西周初年(西元前11世紀),下至春秋中期(前6世紀),前後時間跨度約五百年。

分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雅又分為大雅和小雅。

“三詩”、“四詩”、“六詩”。

“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

“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

“興”是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

風雅頌的主要區別一在音樂方面,二在內容。

  現存詩經中,風的篇目最多,共分十五國風,收詩160篇。

風是由各地的地方民歌加工而成的,反映了當時地方民眾的社會活動和生活情感。

雅共收105首(大31,小74),雅是各級貴族製作的王室宮廷和京畿一帶的樂歌,反映了各級貴族的生活思想。

頌的篇目最少,只收錄40篇,是用於宗廟祭祀的樂歌,音樂肅穆。

主要頌揚祖先業績與功德,從中反映了商、周、魯先祖的發展情況。

因此詩經雖然是文學作品,但史料價值是相當高的。

章學誠“六經皆史”。

二、作者與成書過程

《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西周初期,根據《尚書》上所說,《豳風·

鴟鴞》為周公姬旦所作。

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期中葉,據鄭玄《詩譜序》,是《陳風·

株林》,跨越了大約600年。

《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

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有“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的說法。

《史記》說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編選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詩經》。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論語·

子罕》:

子曰:

“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三、師承及流傳

漢代齊轅固生、魯申培傳、韓(燕國人韓嬰)、毛(魯國人毛亨,一說毛萇)四家,各家經文不一,解說分歧更多。

前三家西漢時立為官學盛行,毛詩不被重視,東漢方立於官學。

後《毛詩》盛,三家衰,“魯詩”亡於西晉。

“齊詩”亡于三國魏,“韓詩”亡于宋,《韓詩外傳》。

只毛詩傳下來(得益于鄭玄)。

《毛詩》傳自荀子之徒毛亨,毛公為之作《詩詁訓傳》,後傳毛萇。

現存的毛詩每篇都有一個題解,叫做“小序”。

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

現在一般都認為解說文字除少數幾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

但是毛詩序對後人的影響非常大。

古人做詩、寫文章用典都愛用裏面的解釋。

四、評價與影響

《詩經》在當時和後代中國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古人對詩的重視,但並非因經書而受重視,早在先秦時期就為人所重。

在論語中孔子與弟子論詩頗多。

左傳中記載

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

2.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8.8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1.15子貢曰: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

詩雲: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3.4子夏問曰:

巧笑倩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3.20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8.3戰戰兢兢,

13.5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

使于四方,不能專對;

雖多,亦奚以為?

16.13陳亢問于伯魚曰:

子亦有聞乎?

對曰:

未也。

嘗獨立,鯉趨而過庭。

曰:

學詩乎?

不學詩,無以言。

鯉退而學詩。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

學禮乎?

不學禮,無以立。

鯉退而學禮。

聞此二者。

“溫柔敦厚,詩教也”。

左傳襄二十八年:

“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

《毛詩序》:

“詩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心中有所感悟,就會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談之,嗟談之不足故歌詠之,歌詠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

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

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這就是詩歌的作用,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思無邪,讓我們的思想很純淨,很純潔,這個時候呢你就會有詩歌出來。

詩經的開篇詩經中的第一首詩是《國風·

周南》中的《關雎》。

這首詩是一首愛情詩,描寫了兩個青年男女互相思念的美好愛情。

自古至今,為什麼把這首愛情詩排在詩經的開篇,引起了許多的探討和爭論。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五、研究詩經的著作

現在對詩經的研究更多用來考察古今音韻的不同,或者用來研究上古時期的歷史。

而古今研究《詩經》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棟,實在太多了。

現通行的:

毛詩詁訓傳;

毛詩傳箋,毛亨、鄭玄;

孔穎達正義;

朱熹詩集傳;

高亨詩經今注;

余冠英《詩經選》精選106首詩,逐一進行了注釋、今譯。

袁愈、唐莫堯所著《詩經全譯》

《詩經》研究的新材料:

《戰國楚竹書·

孔子詩論》的出版,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

由《詩論》可更深入、全面地瞭解孔子讀《詩》、說《詩》的方式和態度。

人們已注意到《詩論》中孔子不談“美刺”,但其不談“教化”的傾向同樣值得注意,由《詩論》可知:

今本《詩經》雅、頌部分的編排,經過後人改動。

從《詩論》窺知,三百篇的古代編排是以時代為類別的。

由《詩論》,不僅可以重新理解某些詩篇,而且對漢代今、古文異同,也可以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