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通》清王船山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27660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通》清王船山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庄子通》清王船山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庄子通》清王船山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庄子通》清王船山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庄子通》清王船山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庄子通》清王船山Word文档格式.docx

《《庄子通》清王船山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通》清王船山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庄子通》清王船山Word文档格式.docx

虽然,其孰能之哉,知兼乎寡,而后多不讳寡也;

知兼乎短,而后长不辞短也;

知兼乎轻,而后重不略轻也;

知兼乎小,而后大不忘小也。

不忘小,乃可以忘小;

忘小忘大,而“有不忘者存”,陶铸焉,斯为尧、舜矣。

齐物论

论其“比竹”,论者其吹者乎~人其“比竹”,天其吹者乎~天其“比竹”,机之欻然而兴者其吹者乎~然则四海之广,万年之长,肸蚃之细,雷霆之洪,欲孤用吾口耳而吾弗能,欲孤用吾心而吾弗能;

甚矣其穷也~

不言而“照之以天”,得矣。

不言者,有使我不言者也;

照者,有使我照者也;

皆因也。

欲不因彼而不为彼所使,逃之空虚,而空虚亦彼,亦将安所逃之,甚矣其穷也~未彻于此者,游于穷,而自以为无穷,而彻者笑之已。

彻于此者,游于无穷,而无往不穷。

天地无往而非其气,万物无往而非其机,触之而即违,违之而即触。

不得已而言齐,我将齐物之论,而物之论亦将齐我也,可如之何~

智穷道丧,而别求一藏身之固,曰“圣人怀之”,斯可不谓择术之最工者乎,虽然,吾将有辩。

怀之也,其将与物相逃乎,与物相逃,则犹然与物相竞也。

何也,恶屈乎物而逃之,恶随乎物而逃之,恶与物角立而无以相长而逃之。

苟有恶之心,则既竞矣。

逃之而无所屈,逃之而无所随,逃之而不与角立,因自以为可以相长,凡此者皆竞也。

与之竞,则怀之机甚于其论;

默塞之中,有雷霆焉。

“不言之辩”,辩亦是非也;

“不道之道”,道亦荣华也。

其不为“风波之民”也无几,而奚以圣人为~

怀之者,“参万岁而一成纯”者也。

故言人之已言,而不患其随;

言人之未言,而不逢其屈;

言人之不能言、不敢言,而非仅以相长。

何也,已言者,未言者,不能言者,不敢言者,一万岁之中所皆备者也。

可以言,可以不言;

言亦怀也,不言亦怀也。

是尧、舜,不非汤、武;

是枝鹿,不非礼乐;

仁义无端,得失无局,踌躇四顾,以尽其藏,而后藏身以固。

唯然,则将谓之择术而奚可哉,圣人无术。

养生主

“以无厚入有间者”,不欲自王其神。

王其神者,天下亦乐得而王之;

天下乐得而王之,而天下亦王。

昔者汤王其神,而韦、顾、昆吾王;

文王王其神,而崇侯虎、飞廉、恶来王;

孟子王其神,而杨、墨王。

神王于此,而毒王于彼;

毒王于彼,而神不容已,益求王焉;

此古之君子所以终其身于忧患而不恤其生者也。

夫“无厚”则当之者独,厚则当之者博。

当之者博,所当者非间也。

间不相当,而非间者代间者与吾相拒,间者反遁于刃所不施,虽君子未有不以为忧者也,乃非无以处此矣。

“生有涯”,则神有涯,所当者亦有涯也;

其他皆存而不论,因而不治,抚而不诛者也,于是而神之王也独微,

万物也,二气之毗,八风之动,七政之差,高山大川之阻,其孰能御之,故王者之兵,不多其敌;

君子之教,不追其往。

天下之心知无涯而可以一二靡,终其身于忧患而不与忧患牾,无他,有经而已矣,

经者裻也,裻者正也,正者无厚者也。

反经而不与天下争于智数,孰谓君子之王其神为樊雉也哉,

人间世

耳目受物,而心治物。

“殉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能不“师心”者也。

师心不如师古,师古不如师天,师天不如师物,何也,将欲涉于“人间世”,心者所以涉,非所涉也。

古者前之所涉,非予涉也。

天者唯天能以涉,非予所以涉也。

今予所涉者,物而已矣,则何得不以物为师也耶,卫君之暴,楚齐之交,蒯聩之逆,皆师也,而天下何不可师者哉,抑尝流观天下而慨人事之难矣。

庸人之前,直说拙于曲说;

忮人之前,讽言危于正言。

“不材之木”,无故而受伐者亦数数然。

“无用之用”,亦用也,用斯危矣。

夫所患于师心者,挟心而与天下游也。

如使师物者挟物而与天下游,则物亦门也,门亦毒也。

阖门而内固其心,辟门而外保于物,皆有泰至之忧。

韩非知说之难,而以说诛;

扬雄知白之不可守,而以玄死。

其用心殊而害均,则胡不寻其所以害乎,履危世,交乱人,悲身之不幸而非不材,斯岂可以计较为吉凶之准则哉,有道于此,言之甚易,行之不劳,而古今之能知者鲜。

故李斯叹东门之犬,陆机怨华亭之鹤,而龙逄、比干不与焉。

无他,虚与不虚而已矣。

天下皆不足为实之累,而实填其“生白”之“室”以迷闷而不知“吉祥”之“止”者,生死已尔,祸福已尔,毁誉已尔,口口已尔。

此八实者,填心之积也,古今之奉为师而不敢违者也。

八者虚而天下蔑不虚矣,故物皆可游也。

规规然念物之可畏而避之,物不胜避矣。

物不胜避,而况天之生杀乎,“何暇至于说生而恶死”,龙逄、比干所以与不材之木同至今存也。

德充符

德人而矜有德之容,为容人而已矣;

德人而矜德之无容,为无容之人而已矣。

“道与之貌”,貌一道也;

“天与之形”,形一天也。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

故生于道,死于道;

生于天,死于天;

道无不貌,貌无非道;

天无不形,形无非天。

然则生于形,死于形,生于貌,死于貌,死生可遗,而兹未尝与之相离也。

以道殉容,曼人而已矣。

以容殉生,靡人而已矣。

以道忘容,忘道而已矣。

介者,无趾者,

无脤、大瘿者,且不丧其全德,况其不尔者乎,

“忘其所不忘”,而以殉形,则人知其妄。

若夫“不忘其所不忘”,而形与貌在焉,天之所以成,成之所以大,浑外内,合精粗,凝道契天,以不丧其所受。

夫圣人者,岂得以詹詹于形貌之末而疵之也哉,

悲哉~卫灵公之愚也,得无脤者而视全人之脰肩肩。

悲哉~齐桓公之愚也,得大瘿者而观全人之脰肩肩。

则使之二君者,以巍冠大绅、高趾扬眉之土,怀溪壑,腹刀剑,而得其心,抑将视天下容之不盛者,虽有德,若将浼焉,恐去之不夙矣。

故符者,德之充也;

非德不充,非充不符。

不充而符,谓之窃符;

不德而充,谓之枵充。

德之不充,是谓替德;

充之不符,是谓儳充。

“道与之貌”,貌以肖道;

“天与之形”,形以酬天。

宾宾于名闻之间,而数变其天形,则胡不内保而外不荡,逍遥于“羿之彀中”,以弗丧吾天也乎,故其为容,非容人之容也;

其为无容,非无容人之无容也;

以德徵符,德无非符;

以符合德,符无非德。

能知天下之以形貌为货,而不知其为符也,又恶知德哉,大宗师

“踵息”者,始教也,而至人之道尽矣。

“寥天一”,无可人也。

自踵而上,无非天也,无非一也,然而已寥矣。

“逆寡”、“雄成”、“谟士”,皆“喉息”也。

“悦生”、“恶死”、“出訢”、“入距”,皆“喉息”也。

“乐通物”、“有亲”、“天时”,皆“喉息”也。

“刑”、“礼”、“知”、“德”,皆“喉息”也。

“好恶”,皆“喉息”也。

引而至于踵,寡亦逆,成亦雄,士亦谟,生亦说,死亦恶,出亦訢,入亦距,通物亦乐,亲亦有,时亦天,刑亦体,礼亦翼,知亦时,德亦循,好亦好,恶亦恶;

以死殉数者而特不以喉。

于是而寥矣,不可度矣,不可竭矣,不可以功功,不可以名名,参万岁,秶万物,非天非一,其孰足以胜此哉,

天下好深,而独浅其天机,于是淫刑而侈礼,阳慕德而数用知,喜怒好恶,以义为朋,而皆以深其嗜欲。

自喉以下,嗜欲据之,而仅余其喉以受天,而即出之,此古今之通患,言道者莫之能舍也。

夫天虚故受,天实故撰。

受之而不得出,非天非一,则若哽于膺,而快于一吐。

撰之而不足,非天非一,则改易君臣,颠倒表里,以支其所不逮,而冀速应之以无惭。

呜呼~知天之虚,知天之实者,古今鲜矣。

若然者,非他求之也;

即其所为息者,引而至于踵,无所闻也,无所缺也。

孰使而闻“副墨”而若惊,闻“雒诵”而若酲,闻“瞻明”而若奔,闻“聂许”而若饫,闻“需役”而若嘬于蚊蚋,闻“於讴”而若厉风之激于窐乎,以嗜欲济嗜欲,不足则援道以继之,天下皆浅而天丧其机,于是而天亦戚矣。

阖户以求人之入,而人莫入也,而天亦枵矣。

天戚则亦无乎不戚,于是而愀傈荧謵,终其世以为喉,任忧患而彻于死。

天枵,则所为者皆枵也,枵而撄之,未有得宁者也。

然则天下之好深,而得深之患,皆浅而已矣。

引而之于踵,至矣。

虽至于“寥天一”,不能舍此以为救也。

“犯人之形”以百年,无不取诸其藏而用之,而后知天一之果寥也。

应帝王

天下皆“未始出吾宗”者也,而骇于物之多有者,事至而冁然,事至而瞿然,事至而荧然,事至而的然,谓是芸芸者皆出吾宗之外者也。

于是以为迎之而可无失,则“藏仁以要人”;

于是而以为有主而可以相治,则“以己而出经”;

于是以为悉体之而可尽,则“劳形怵心”,以来天下之求。

凡此者,慕圣人之功而不知其所以功者也。

夫天下未始出吾宗,而恒不自知。

苟知其不出吾宗,则至静而“不震”,其机为“杜德”;

至深而“不波”,其机为“踵发”;

至安而容,至敛而涵,其机为“渊”;

皆以不丧吾宗而受天下以不出,然后可“流”,可“靡”,无物不在道之中,而万变不足以骇之。

虽然,所谓宗者,必有宗矣。

无以求之,其唯天乎~我之与天子,皆天之子,则天子无以异;

天子之与天下,皆天之子也,则天下无以异。

道者归于道而已矣,德者归于德而已矣,功者归于功而已矣,名者归于名而已矣,利者归于利而已矣,嗜欲者归于嗜欲而已矣。

道亦德也,德亦功也,功亦名也,名亦利也,利亦欲也,欲亦道也。

道不出吾宗,虽有贤智,莫之能逾;

欲不出吾宗,虽有奸桀,莫之能诡。

不骇天下,则不患吾之寡。

吾无寡而天下无多,不谓之一也不能。

“藏天下于天下”,而皆藏于吾之宗。

名焉而不为尸,谋焉而不为府,事焉而不为任,知焉而不为主;

尸焉而不为名,府焉而不为谋,任焉而不为事,主焉而不为知。

抑滔天之洪水,躬放伐之烈名,帝自此帝,王自此王,未始出吾宗,而何屑屑以凿为~

骈拇

体之所本无,用之所不待,无端而生,恃焉而保之,得则喜,失则忧,是之谓骈枝赘疣之不可决也。

非曾史而为曾史,非有虞氏而为有虞氏,非伯夷而为伯夷,“色取”者也,“助长”者也。

以仁义为彼而视之听之,则不知名实之合离。

自闻则不昧其声,自见则不昧其形,果且为仁义,则指之五、掌之二而可决邪,而可龁邪,非但恶泣而畏啼也。

知仁之不远,知义之内,自奔其命而非奔仁义,伯夷以之馁而不怨,何啼泣之有哉~所恶于残生损性者,以其继之以啼泣也。

马蹄

马不衔勒,将焉用马,木不斫治,将焉用木,不为牺尊,将焉用朴,不为珪璋,将焉用玉,不取仁义,将焉用道,“踶跂好知,争归于利”者,圣人之过,圣人尸之而不辞。

知圣人之为道,任过而不辞,则所以酬圣人之德而不敢昧也,将若何乎~胠箧

圣人,不可死者也;

大盗,不可止者也。

盗既不可止矣,圣人果不可死矣。

知圣人之不可死,大盗之不可止,无可奈何而安之以道。

犹将延颈举趾,指贤智为名以殉其私利而欲以止盗,其不为大乱也鲜矣。

知其玄同,以生其道法,则圣人日生,大盗日弭,孰标提仁义以为“盗竽”也哉,在宥

人心之动,有可知者,有不可知者。

不可知者,人心之天也。

治天下者,恒治其可知,而不能治其不可知。

治其可知者,人心则既已动矣,乃从而加之治:

以“圣知”加诸“桁杨”,以“仁义”加诸“桎梏”,以曾、史加诸桀、跖,不相人而只以相抵,不谓之“撄人心”也不得。

所以然者,治其可知,名之所得生,法之所得施,功之所得著,则不必有圣知、仁义、曾史之实,而固可号于天下曰,吾既已治之矣。

若夫不可知者,无实焉有名,无象焉有法,无败焉有功,名法功之迹隐,故为侈天下者之所不事。

然而人心之未起,则无所撄也;

于不可知而早服之,治身而已矣。

慎乎其喜,天下不淫;

慎乎其怒,天下不贼;

喜怒守其知,天下不骛。

“至阳之原”,无物不昭;

“至阴之原”,无物不藏。

无物不昭,不昭物也;

无物不藏,不藏物也。

物各复根,其性自正;

物固自生,其情自达;

物莫自知,漠然而止其淫贼。

此圣知之彻,而曾史之所以自靖也。

自靖焉,则天下靖矣。

天地

为万物之所取定者,“大小长短修远”各有成数,无他,己所见者止于有形,因而存之;

得之而喜,失之而怒,徇其成形,而不顾天下之然与不然,此古今之大病也。

无形者,非无形也,特己不见也。

知无形之有形,无状之有状,则“大小长短修远”已不能定,而况于万物乎,无形之且有形矣,无状之且有状矣。

静而有动,动留而生物,物生于俄

顷之间,而其先皆有故也,一留而形成矣。

知此,则能弗守其静,以听其动乎,静不倚则动不匮,其动必正,其留必成,其生必顺。

天地之生物,与圣人之起事,一而已矣。

心虽刳也,刳其取定之心,而必有存焉者存。

“见晓”,“闻和”,“官天地”,“府万物”,而人莫之测。

非莫测也,天下测之于“大小长短修远”,于其无形之皆形、无状之皆状、如量而各正其性命者,莫之测也。

天道

虚则无不可实也,静则无不可动也。

无不可实,无不可动,天人之合也。

“运而无所积”,则谓之虚;

古今逝矣,而不积其糟粕之谓也。

“万物无足以铙心”,则谓之静;

以形名从其喜怒之谓也。

虚静者,状其居德之名,非逃实以之虚,屏动以之静也、逃虚屏动,己愈逃,物愈积,“胶胶扰扰”,日铙其心,悱懑而欲逃之于死,死且为累,遗其虚静之糟粕以累后世。

故黄老之下,流为刑名,以累无穷。

况有生之日,屏营终口,与喧相竞,而菀积其悒怏乎,虚静之中,天地推焉,万物通焉,乐莫大焉。

善体斯者,必不嚣嚣然建虚静为鹄而铙心以赴之,明矣。

天运

化之机微矣~化之神大矣~神人,故天地、日月、云雨、风雷动而愈出。

机微,故求其所以然者,未有能测之者也。

从其微而观之,则疑无化之者;

无化之者,则“中无主”而奚止也。

从其大而观之,则疑有操纵之者为其大司;

有司操纵之权者,则“外无正”而不足以行。

天下之用心用物者,不出两端:

或师其成心,或随物而移意,交堕于”大小长短修远”之中,而莫之能脱。

夫两者不可据,而舍是以他求,则愈迷。

是以酌中外之安,以体微而用大者,以中裁外,外乃不淫;

虚中受外,外乃不窒。

治心治物者,虽欲不如是而奚可,

刻意

天下之术,皆生于好。

好生恶、生悲、生乐、生喜、生怒。

守其所好,则非所好者虽有道而不见虑。

不得其好则忧,忧则变,变则迕,迕则必有所附而胶其交;

交之胶者不终,则激而趋于非所好。

如是者,初未尝不留好于道,而终捐道若忘;

非但驰好于嗜欲者之捐天机也。

物虽可好,必知有道;

道虽可好,必知有精。

道以养精,非精以养道。

天下莫不贵者,精而已矣~精者,心之以为可,而非道之以为可。

缮性

守名义之已然,而不知其然;

因时会之所尚,而己无尚;

矫物情之所甚,而激为甚;

夫是之谓俗夫。

欲治俗,故礼乐兴焉。

礼乐之始,先于羲、燧。

羲、燧导礼乐之精,扬诩于万物。

然则三王之精,精于黄、顼,明矣。

天下之妙,莫妙于无。

无之妙,莫妙于有有于无中,用无而妙其动。

仁义,情而非法;

礼乐,道而非功。

礼动乐兴,肇无而有。

无言无功,涤俗而游于真。

不揭仁义之鼓以求亡子,默动而已矣。

俗之所不至,初之所全,明之所毓,云将之游,鸿濛之逝,御寇泠然之风,均之以天和,“知恬交相养”,而无以易其乐;

又何轩冕之足云~是之谓“达礼乐之情”。

秋水

海若存乎量,河伯因乎势。

以量观者,量之所及,函之而若忘之;

量之所不及,映之固知有之。

以势盈者,势之所至至之,势之所不至不能至也。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则河伯几狭海面自盈。

寒潦降,汀沚出,则并丧其河,而奚况海哉,使河能不丧其量,则在河而河,在海而犹然河也,奚病乎,

尧、舜之让,汤、武之争,量也;

“有天下而不与”,其何损焉~子哙之让,白公之争,势也;

势不继而丧其固有矣。

量与势者,“贵贱之门,小大之宗”也。

至乐

群趋之乐,趋于万物出入之机也;

群争之名,争于人心出入之机也。

忧乐定者,乐不以机;

名实定者,争不以机。

故或谓之得,或谓之失,或谓之生,或谓之死,而皆非也。

众人出入乎机,内求之己而不得,则分得分失,分生分死,分乐分不乐,宜矣。

有常乐、有常名者,生死不可得而间,况荣辱乎,

行其所独知,而非气矜以取名,则子胥之死,犹久竹青宁之化也。

志士且自以为死而乐,死以为名,何望于乘机之民~

达生

“知之所无奈何”,非不可知也,耳目心思之数量,止于此也。

夫既止于此,犹且欲于弗止于此者而奈之何也,得乎,虽然,知亦无涯矣。

守其所知,以量其量、数其数,止于此而可以穷年。

此奈何者未易奈何也,而人且无奈之何,顾欲奈其所无如何,是离人而即谋于鬼。

人鬼不相及,而离此以即彼,其于生与命,亦危矣哉~

“纯气之守”,守其可奈何者也;

“得全于天”,全其可奈何者也;

“开生”者,开其可奈何者也;

“用志不分”,志其可奈何者也;

“内重外拙”,重其可奈何者也;

“视羊之后者而鞭之”,鞭其可奈何者也;

“长乎性,成乎命”,成其可奈何者也;

“见鐻然后加手”,加其可奈何者也;

“一而不桎”,一其可奈何者也;

“为而不恃”,为其可奈何者也。

穷年于知之所可奈何,则外荡之知,梦所不梦,“以鸟养鸟”,爰居可畜,而况吾之肝胆乎,

山木

命大性小。

在人者性也,在天者皆命也。

既已为人,则能性而不能命矣。

在人者皆天也,在己者则人也。

既已为己,则能人而不能天矣。

物物者,知物之为物而非性也。

不物于物者,知物之非己,而不受其命也。

“饥渴、寒暑、穷桎”,至不可忍,而人能忍之,知其为天焉耳。

物之所利,不可从而从之,不知其为命焉耳。

不知物之为天,天之为命,于是而希其不可得者以为得,是之谓幻心。

人之不能有天,己之不能有物,虽欲为功于正,而固不能。

不能而欲为功,是握空囊火之术也,世目之为幻人。

正而不待之,不谋贤,不欺不肖,不见其岸,约慎以循乎目前,正己之道有出于是者,是之谓“才不才之间”;

非规避于一才一不才之间,以蕲免于害之谓也。

田子方

“真”而弗“缘”,非“葆”也;

“清”而绝“物”,非“清”也;

“陋于知人心”,非“明乎礼义”也。

自命为儒,而非儒者众,“步趋”而弗能“绝尘”也。

待日月而用其“趾目”,无趾目者也。

趾有所以为趾,目有所以为目,有不亡者存。

夜其昼而昼其夜,全其神明于“解衣磐礴”之中,则天下亦不待目而见其明,不待趾而效其行,不待言而消其意。

君子之道,言此亦数数矣,非庄生之仅言也。

知北游

“参万岁而一成纯”,所为贵一也。

众人知瞬,慧人知时,立志之人知日,自省之人知月,通人知岁,君子知终身,圣人知纯。

其知愈永,其小愈忘。

哀哉~夜不及旦,晨不及晡,得当以效,而如鱼之间流淙而奋其鳞鬣也。

言之唯恐不尽,行之唯恐不极,以是为勤,以是为敏,以是为几。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自小其年以趋于死,此之谓心死。

庚桑楚

持于“不可持”,以不持持之而无所持,则其“宇泰”。

持之“灵台”,其泰乃定。

唯其为“灵台”电,斯发乎“天光”矣。

“天光”者,天之耀吾“灵台”者也。

众人之昧也,“实而无乎处”,强为之处;

“长而无乎本剽”,强为之本剽;

是冰与冻也。

于是乎其宇不泰,而匿其“天光”。

能释冰与冻,无所匿而

“天光”发,较之为贤矣,释氏之所谓“定生慧”也。

虽然,其止此也矣。

“天光”耀乎“灵台”,则己之光匿,故“天光”者能耀人者也。

有形者之齐于无形,“天光”烛之则冰释矣。

无形者之有形,“天光”发而己之光匿,觌面而不相知,未有能知者也。

持”不可持”,而自有持者存。

“以有形象无形”,非以无形破有形也。

无形者,非无也。

静而求之,旷眇而观之,宇宙之间,非有无形者。

“天光”耀而夺吾光,于是乎而见为形,见为无形,不可持也,非固有其无形可持也。

形可持而无形“不可持”,无形“不可持”而非有无形者,则固可持矣。

尧、舜之持,皆显无形之形者也。

”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经营无形以显其有,无处、无本剽而实者实、长者长,莫之能御。

斯岂“天光”之所能显乎,未可以“天光”之发为至极之观也,明矣。

徐无鬼阙

则阳

以人思虑之绝,而测之曰“莫为”;

以人之必有思虑,而测之曰“或使”;

天下之测道者,言尽矣。

夫“莫之为”则不信,“或之使”则不通;

然而物则可信而已通矣。

知其信,不问其通;

知其通,不恤其信;

一曲之见,不可以行千里,而况其大者乎,

必不得已而欲知之,则于“圣人之爱人”而知之。

“其爱人也”,何以“终无已”,则疑乎“或之使”也;

其“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则疑乎“莫之为”也。

“莫之为”而为矣,“或之使”而未尝有使之者也。

圣人之仁,天地之心,氤氲而不解,不尸功,不役名,不见德。

此天之兆于圣人,圣人之合天者也。

虽然,非“莫为”而无其迹,非“或使”而自贞其恒。

“不知其然”者,人之谓圣人也。

然圣人亦似然而实不然也。

知其然,乃可驯至于“不知其然”。

圣人之于天道,特不可以情测,而非不可测。

未可以“莫为”、“或使”之两穷,而概之以“不知其然”也。

天地之心,天地之仁;

圣人之仁,圣人之心也。

外物

“外物不可必”,必之者成心之悬也。

可流、可死,可忧、可悲,忠孝无待于物,流死忧悲,而和未尝焚也。

苟尽于己而责于物,逢其“错行”则“大絯”。

雷霆怒发而阴火狂兴,皆己与物“相摩”之必致者矣。

忠孝而不焚其和,道恶乎有尽,

故方涸而请“西江之水”,侈于物之大者也;

揭竿而“守鲵鲋”,拘于物之小者也;

“载”而“矜”之,以物为非誉者也;

“知困”“神不及”,移于物之梦者也。

以忠孝与世“勃溪”,心有余而自“塞其窦”,名节之士所以怨尤而不安于道。

知然,则道靖于己,而无待于物,刀锯水火,且得不游乎,而奚足以为忠孝病~

寓言阙

列御寇阙

让王四篇赝书也,鄙倍不可通

天下

患莫大于“治方术”,心莫迷于“闻风而说”,害莫烈于“天下之辨者相与乐之”。

夫圣人以为天之生己也,行乎其所行,习乎其所习,莫非命也,莫非性也,终身行而不逮,其言若怍,奚暇侈于闻、逐于乐、擅于方术以自旌,

道之在天下也,“无乎不在”,亦择之不给择,循之不给循,没世于斯而弗能尽,又奚暇以其“文之纶”鸣,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道也者,导也;

导也者,传也。

因已然而传之,“无传其溢辞”,以听人之自酌于大樽。

大樽者,天下之共器也。

我无好为人师之心,而代天之事已毕。

故《春秋》者,刑赏之书也,

“论而不议”,故“不赏而劝,不怒而威”。

墨翟、禽滑厘、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惠施者流,非刑非赏,而议之不已,为“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而已矣,可以比竹之吹齐之矣,如《春秋》之不议,而又何齐邪,

故观于《春秋》,而庄生之不欲与天下耦也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