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7602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0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难点章节是总论第六章,各论第一~四章、第六章、第八章、第十二~十四章和第十六~十七章,具体章节内容同上。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剂学》教学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穿插学生自主课堂教学活动。

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案例氏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案例穿插法、取象比类法、PBL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中医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意识。

充分利用声象教学,重视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对组成、功效、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对比,引导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点,进而能深入理解其相关内容并为以后的正确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方剂学》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实践

指导

自学

小计

1

总论(+绪言)

8

2

10

图片+动画

解表剂

5

图片+动画+视频

3

泻下剂

4

和解剂(+表里双解剂)

清热解

7

9

6

祛暑剂

温里剂

补益剂

固涩剂

安神剂

11

开窍剂

12

理气剂

13

理血剂

14

治风剂

15

治燥剂

16

祛湿剂

17

祛痰剂

18

消食剂

19

驱虫剂

20

涌吐剂

21

综合性实验设计

合计

66

98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方剂学》(第九版),李冀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12月。

参考书:

1.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方剂学(上下)(第2版),李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4月。

2.《医方集解》(第1版),清·

汪昂,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7月。

3.《思考中医》(第3版),刘力红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4.《我是铁杆中医》(第2版),彭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1月。

5.《古今名医方论》(第2版),清·

罗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3月。

6.《伤寒论》(第2版),熊曼琪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4月。

7.《方剂学复习指导手册》,左铮云、丁舸、辛增平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9月。

网络资源:

1.《方剂学》省级精品课程、方剂学慕课平台。

2.方剂学网络自主学习系统:

2012年秉承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的宗旨,经过方剂学教学团队全体老师两年多的辛勤工作,成功创建了方剂学网络自主学习系统(

 

(七)考核与评价

1.考核形式:

过程性评价(考勤、课堂提问、自主课堂、方歌默写、实验设计、PBL等)+终结评价(期末考试)。

2.评价方式:

1)评“学”手段

①课堂提问

在每堂课开始前对前一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进行提问,考察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熟知和掌握情况,既是督促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上节课教学效果的最主要方式。

②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课堂”

方剂学教学团队以泻下剂、补益剂、祛痰剂等部分方剂为主要内容,在五年制各专业班级开展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学习”,并采取自主课堂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上宣讲与讨论。

自主课堂以组为单位开展,通常每个班级分为8个小组,由学生推荐各组组长,采取教师引导、学委辅助、组长负责制。

在学生自主课堂之前,任课教师提前2-3周将自主学习内容布置到各组,并根据内容进行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为了激发每位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我们采取随机点名自主授课的方式,为了不影响集体的成绩与荣誉,每位学生都必须全身心性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与团队讨论中,因为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自主课堂的主讲人员。

为了能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总体表现,我们设计了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环节。

经过前期的具体实施,大部分学生表示:

以上教学方式大大提高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查阅资料、语言表达等;

同时增加了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了情感的沟通与交流。

③综合性实验设计

为了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基于中医理论指导的科研思维,方剂学教学团队对方剂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在原有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增加了“综合性实验设计”内容,使学生在了解方剂学某些知识现代研究前沿的基础上,提高运用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知识、技能或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能力。

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将学生综合性实验设计首列入到形成性评价中。

④课堂讨论

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病案讨论,观察学生对病案的分析、理解情况,借此掌握他们对能力目标的掌握情况,进而判断以往的教学效果。

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授课方式、内容和进度。

⑤方剂歌诀默写

方剂歌诀背诵是中医专业学生临床运用成方、组织新方的基础,从某些角度来说,方剂歌诀的背诵数量及牢记程度与其中医素养成正相关,因此,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我们将方剂歌诀默写列入到方剂学课程形成性评价过程中:

即将课堂教学的100首一级方统一编号(1-100),每位学生随机抽取5首方,并在8分钟内写出每首方剂的方歌与功用。

2)评“教”手段

为了客观地考察学生对课堂教学以及授课教师的客观评价,我们以问卷调查或评教建议表等形式,在授课开始后的第5周和第10周采用匿名的方法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发现存在的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提高。

3.评分标准:

《方剂学》形成性评价不同评价形式构成比

评价形式

评价手段

终结评价

(50-70%)

过程性评价

(50-30%)

期末考试

100%

考勤、课堂提问

15%

自主课堂

(自评、互评)

25%

实验设计

20%

方歌默写(PBL)

40%

适用对象

五年制各专业

三、教学内容纲要

《方剂学》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绪言

上篇总论

第一章: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2.熟悉方剂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1.方剂学概念、性质、任务、地位及重要性。

2.方剂学的发展概况及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及其历史意义,如《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伤寒明理论》、《普济方》、《中医方剂大辞典》。

3.学习方法和要求。

【教学方法】

1.温故知新法。

2.历史回顾法。

3.名医激励法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1.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

1.明确方与法的关系,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八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及其相互关系。

1.教思相资教学法。

2.课堂讨论。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介绍“七方”的基本涵义,了解以病证、病因、脏腑、治法(功能)等各种分类方法及其特点。

教思相资教学法

第四章方剂的剂型(自学)

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与临床意义。

介绍中医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剂的制作方法、特点与临床意义及浸膏、冲剂、胶囊剂、注射剂、导剂、坐剂等简要内容。

自主学习法。

第五章方剂的煎服法

1.掌握汤剂的煎法。

2.熟悉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1.煎煮汤剂的用具、用水、火候以及先煎、后下等基本知识。

2.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附录:

古今用量考证

简介历代度量衡的计量方法及其与现代用量的折算概率。

理论+实践法。

第六章方剂的组方原则与变化

掌握组方原则与方剂的运用变化,突出方剂的配伍意义及君、臣、佐、使在组方中的指导作用。

1.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在组方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2.方剂运用变化的三种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1.举例、类比教学法。

2.教思相资教学法。

下篇各论

第一章解表剂

1.掌握(一级方剂,下同):

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2.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二级方剂,下同):

止嗽散、参苏饮。

3.了解(三级方剂,下同):

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再造散、加减葳蕤汤。

1.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的代表方剂。

(1)阐明麻黄汤、麻杏甘石汤的全部内容,重点使学生掌握麻黄与桂枝、麻黄与杏仁、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意义,特别是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的变化对其功用的影响。

(2)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配伍,组成解表和营法的组方原理,以及服法对该方功用的影响。

进而阐明桂、芍的用量比例变化对其功用的影响。

(3)九味羌活汤以辛温香燥之品发散风寒湿邪,配伍黄芩、生地以清里热,主治风寒夹湿而兼有内热之证。

(4)小青龙汤中麻、桂与芍药的配伍意义,姜、辛、夏与五味子的配伍意义,尤其应阐明白芍、五味子在方中的重要作用。

(5)银翘散与桑菊饮皆为辛凉之剂,由于用药与配伍不同,一者偏于透表,一者偏于宣肺,并区别桑菊饮与麻杏甘石汤的主治病证。

(6)败毒散与参苏饮皆为益气解表的常用方。

说明扶正与祛邪的关系,以及二方组成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偏于解表、偏于理肺的区别。

1.以证析方法、自主学习:

麻黄汤、九味羌活汤、麻杏甘石汤、败毒散、参苏饮。

2.以方析证法法、自主学习:

桂枝汤、小青龙汤、再造散。

3.名医激励法、比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银翘散、桑菊饮。

第二章泻下剂

1.掌握大承气汤、温脾汤、十枣汤、麻子仁丸。

2.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济川煎、黄龙汤。

3.了解大黄牡丹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五仁丸、增液承气汤、禹功散。

1.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的代表方剂。

(1)通过三承气汤的讲述,明确大黄与芒硝;

大黄与厚朴、枳实;

硝、黄与甘草的配伍关系。

大承气汤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峻下,适用于痞、满、燥、实俱备的阳明腑实证;

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亦轻,其功轻下,适用于痞、满、实之证;

调胃承气汤中硝、黄并用,但无枳、朴,且和甘草,其功缓下,适用于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三方的煎服法对功用峻缓亦有影响。

并阐明大承气汤的“釜底抽薪”“通因通用”“寒因寒用”具体运用及其适应证候。

(2)通过温脾汤的讲解,阐明组成温下法的原理,明确大黄与附子的配伍关系(包括用量比例关系)。

(3)济川煎以肉苁蓉、当归温肾益精、养血润肠为主,与升麻、枳壳升清降浊相合,此为用通于补之剂,主治肾虚津亏之大便秘结。

(4)黄龙汤用硝、黄、枳、朴峻下热结,配伍人参、当归等益气养血,而成攻补兼施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而兼气血不足者。

(5)十枣汤为逐水剂,明确甘遂、大戟、芫花的配伍应用,并说明峻下逐水剂的利害关系,尤其是用大枣的意义及注重保护脾胃对治疗水饮病的重要意义。

(6)麻子仁丸重用麻子仁滋脾润肠,配伍大黄、枳实、厚朴泄热导滞,组成攻润相合之方,主治脾津不足,肠胃燥热之脾约证。

1.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学习法: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温脾汤、麻子仁丸、黄龙汤。

2.以方析证法、实例穿插法:

大承气汤、十枣汤。

第三章和解剂(附:

表里双解剂)

1.掌握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逍遥散、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

2.熟悉和解剂的涵义、适应证及分类。

熟悉四逆散、痛泻要方、防风通圣散、葛根黄芩黄连汤。

3.了解疏凿饮子。

1.和解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的代表方剂。

(1)通过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的讲解,阐明柴胡与黄芩合用和解少阳,柴胡与白芍、枳实合用疏肝解郁的配伍原理,小柴胡汤用人参以及四逆散治阳郁厥逆的道理;

逍遥散疏肝健脾养血三者的关系及其临证运用。

(2)通过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的分析,阐明疏肝理脾与培土抑木的组方配伍特点。

(3)分析蒿芩清胆汤的组方原理,其功用、主治与小柴胡汤的异同。

(4)阐明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因病机、组方特点及其证治要点。

(5)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外邪未解,热邪入里之热利,方取葛根配以芩、连,外解内清,组成表里同治之剂。

(6)大柴胡汤以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白芍,并重用生姜,组成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之剂,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阐明其组方原理及主治证候。

(7)防风通圣散主治外有表邪、内有蕴热、表里俱实之证,故集解表、攻下、清热之品于一炉,配伍养血益气之属,则汗不伤表,下不伤里。

1.以证析方法、前后联系法:

小柴胡汤、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

2.以方析证法、比较法:

蒿芩清胆汤、逍遥散、葛根芩连汤、防风通圣散。

3.前后联系、比较、案例分析:

大柴胡汤。

第四章清热剂(附:

祛暑剂)

1.掌握白虎汤、犀角地黄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散、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

2.熟悉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竹叶石膏汤、凉膈散、苇茎汤、玉女煎、六一散、仙方活命饮、清暑益气汤。

3.了解左金丸、桂苓甘露饮、清骨散、当归六黄汤、清瘟败毒饮。

1.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阐明热与火的关系、甘寒清热与苦寒清热的运用原则。

2.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的代表方剂。

(1)白虎汤重用石膏、知母,配伍粳米、甘草的意义,阐明其适应证与禁忌证。

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二方配伍的异同及其临证运用。

(2)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二方的组方原理及区别运用,阐明“透热转气”的涵义,以及凉血配伍活血的关系。

(3)黄连解毒汤为苦寒直折法的代表方,其适应证为三焦火郁;

凉膈散为清上泻下,以泻代清之剂,主治中上二焦之郁热,阐明二方用药特点及主治之异同。

(4)普济消毒饮与仙方活命饮皆能清热解毒,治疗肿毒,阐明二者的组方特点及其主治病证。

(5)导赤散与泻白散是儿科常用方,导赤散清心火,又可清小肠,泻白散则专清肺经伏热,阐明二方的组方原理及用药组方要照顾稚阴之体及保护脾胃生发之气的特点。

(6)龙胆泻肝汤为苦寒泻火、利湿清热之剂,主治肝火上攻,湿热下注之证,同时在方剂配伍中要照顾肝之生理特性,故有柴胡之疏肝,生地之养阴,当归之补血,且使之苦寒而不伤阴耗血。

(7)苇茎汤主治热盛于肺,痰瘀交结而成肺痈。

方以苇茎为君药,配合冬瓜仁、薏苡仁、桃仁组合成方。

集清热、排脓、逐瘀于一方,为治内痈成脓之常法。

(8)清胃散与玉女煎均治胃火牙痛,一者苦寒泻火,一者清胃滋阴。

阐明其配伍特点及功用、主治之各异。

(9)芍药汤是治疗湿热痢疾常用方,体现清热燥湿,调气活血,通因通用之法则。

方中用官桂,既增强调血之功,又能防止苦寒伤胃。

白头翁汤则以清热解毒凉血见长,为治热毒血痢之主方。

(10)六一散主治暑湿及湿热壅滞之小便不利,方以滑石六倍于甘草,旨在清利,唯虑滑石之沉寒,故少佐甘草以防伤正。

(11)清暑益气汤具有清暑益气养阴之功,方中清热祛暑药与益气生津药配伍,主治暑热之证属于气阴两伤者。

(12)青蒿鳖甲汤治阴虚发热证,用于温病后期,阴津耗伤,邪伏阴分之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方中青蒿与鳖甲配伍,一者育阴退热,一者清透伏热,二者合用,有先入后出之妙。

1.以证析方法、温故知新法:

白虎汤、清营汤、普济消毒饮、清暑益气汤、青蒿鳖甲汤。

2.以方析证法:

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龙胆泻肝汤。

3.比较法:

清胃散、玉女煎、芍药汤、白头翁汤。

4.故事导入法:

普济消毒饮。

5.教思相资教学法:

导赤散、泻白散。

第六章温里剂

1.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2.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吴茱萸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3.了解回阳救急汤。

1.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代表方剂。

(1)理中丸与小建中汤皆为温中补虚之剂。

理中丸以干姜、人参配伍,温中补虚,治脾胃虚寒,脾失健运之证。

小建中汤为桂枝加芍药汤而重用饴糖为君,组成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方,又是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剂。

(2)吴茱萸汤以吴萸、生姜配伍,组成温中降逆之剂,是温胃止呕的代表方。

由于吴萸又有温肝、暖肾之功,故又可用于肝寒犯胃,肾寒上逆之呕吐。

(3)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主方,附子、干姜相伍,回阳散寒之功倍。

但二者辛散燥烈之力较强,防其阳气暴散,而佐以炙甘草之甘缓补中,并制其燥烈之性。

(4)当归四逆汤以当归、芍药配伍桂枝、细辛,组成养血温经散寒之剂,主治血虚寒凝,肢冷脉细之证。

(5)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痹,方取桂枝汤加黄芪益气温经、和营通痹,但去甘草之缓,倍生姜之散,意在使微风外出。

(6)阳和汤温阳补血,散结通滞,方中以熟地、鹿胶温阳养血,少佐麻黄,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为消散阴疽之主方。

理中丸、吴茱萸汤、四逆汤、阳和汤。

2.比较法、前后联系法:

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

第八章补益剂

1.掌握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炙甘草汤、肾气丸。

2.熟悉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当归补血汤、泰山磐石散、左归丸、右归丸、大补阴丸、一贯煎、百合固金汤、地黄饮子。

3.了解人参蛤蚧散、八珍汤、补肺阿胶汤、益胃汤、龟鹿二仙胶、七宝美髯丹。

1.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说明补气与补血、补阴与补阳的相互关系,结合脏腑生理特点说明补益脏腑的组方原则。

2.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气血阴阳并补的代表方剂。

(1)四君子汤以参、术、苓、草组成,为补气健脾的基础方,以此加味而成的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都是临床常用方,阐明其组方原理及功用、主治。

(2)补中益气汤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方中参、芪、术、草配伍,补一身之气,佐以升麻、柴胡具升阳举陷之用。

该方具有“虚者补之”、“陷者升之”、“甘温除热”之功。

为治疗气虚发热、中气下陷的代表方。

(3)生脉散以人参、麦冬、五味子配伍,大有益气补阴之功,不仅为暑伤元气,久咳肺虚之主方,而且是气阴两伤的急救之剂。

(4)玉屏风散功专补气固表止汗,方以黄芪、白术配防风,使固表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

其与桂枝汤所治之“表虚自汗”应作区别。

(5)四物汤是补血的基础方。

将熟地易生地可用于血分虚热证,将白芍易赤芍可用于血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