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7483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住民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原住民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原住民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原住民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原住民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住民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

《原住民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住民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住民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

凱旋祭時,就是以男子會所(KUBA)為活動中心。

目前會

所制度已經消失,但仍然嚴禁女性進入會所,在傳統民居裡,鄒族的男、女各有不同出入的門,也顯示鄒族是個父系社會的制度。

鄒族裡各大社設頭目一名,部落重要事務,由頭目召集各家族的長老開會研商並決策之。

長老在鄒族的社會頗受敬重。

http:

//www.kmvs.khc.edu.tw/Tsou.asp

雅美族

雅美族(達悟族)分佈在台東縣蘭嶼鄉,總人口數約四千多人是臺灣唯一離島的民族雅美族人又稱為「達悟族」是「人」的意思。

雅美族住屋為半穴居。

因四周環海,他們以捕魚為生,每年三至六月隨著黑潮迴游到來的飛魚,是族人最重要的漁撈物。

藍白相間的衣飾及丁字帶是雅美族男生的特徵,另一方面蘭嶼島上還有一項雅美族最特別的舞蹈那就是雅美族女生的甩髮舞。

居住於距台東外海49海哩的蘭嶼島,人口約四仟人左右。

耆老傳說中也有許多與巴丹島往來的故事流傳著。

雅美族是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也是台灣原住民唯一沒有獵首的民族。

由於獨居海外,因此發展出獨特的海洋文化。

其中尤以春、夏之間的飛魚季最為世人熟知,也是上天賜予雅美人重要的食物來源。

全年的歲時祭儀也多伴配合飛魚的補魚活動而運行。

無頭目制度,以各家族的長老為意見領袖,老年人的經驗與智慧備受肯定,年輕人只能在旁學習,很少有發表意見的機會。

除了有血統的家族以外,漁團組織是男人捕魚時形成另一個組織,在團隊漁獲期間大家一起分配工作,一起分享食物。

島上各村落的自主性極強,形成一個完整的部落團體。

//www.kmvs.khc.edu.tw

/Yamai.asp

卑南族

卑南族分佈於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

卑南族屬於母系社會與阿美族同樣負有盛名。

卑南族是一個愛花的民族,雖然不是只有卑南族才戴花環,但形制的一致性及花環所代表的意義是其他族群所沒有的如果看到族人頭上所戴的花環越多表示越受人敬重。

卑南族的巫術十分盛行,其他族群的人都懼怕三分,早期卑南族又統制過很多族群又有(卑南大王)之稱。

而卑南族有一項特別的舞蹈是早期「出草」,(獵殺人頭)時所跳的舞稱之為「木盾舞」。

居住於台東平原的卑南鄉一帶,人口約一萬多人。

有祭師與頭目,前者負責部落的祭祀活動,也可為人驅邪、治病、祈福。

後者負責政治與軍事的領導。

/Puyunan.asp

賽夏族

賽夏族是目前台灣人數最少的原住民族分佈在新竹苗栗兩縣交界的山區,和泰雅族毗鄰而居,賽夏深受泰雅族影響,也有紋面習俗,是父系社會,以矮靈祭聞名。

矮靈祭是賽夏族最盛大的祭典,原為每一年舉行一次,日據時代改為每兩年舉行一次。

每十年又舉行一次「十年大祭」。

臀鈴是賽夏族特有的樂器在,矮靈祭期間每一氏族派一員背著臀鈴繞祭場舞蹈,聲音幽遠泣訴,闡述了矮靈祭複雜的心緒。

居住於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的山區,人口約有七千多人。

又分為南、北兩大族群。

北賽夏居住於新竹縣五峰鄉,南賽夏居住於苗栗縣南庄鄉。

二年一次的矮靈祭是大家所熟知的祭典。

南、北賽夏族各有頭目一名,各家族的長老地位崇高。

賽夏族的姓氏非常特殊,大抵以動物、植物、自然現象作為氏族的名號,如「風」姓代表風之子,「根」姓為樹根之意,「夏」姓為鍛鍊、訓練之意。

「蟹」姓指螃蟹,「日」姓指太陽,是射

日英雄的後裔。

「章」姓是以樟樹為標誌。

每一姓氏又負責主持不同的祭儀,矮靈祭以朱家為主祭。

祈晴祭由夏、蟹兩氏族主持。

祈雨祭由潘姓主持。

敵首祭以豆家為主祭。

/Saisiyat.asp

邵族

邵族分怖於日月潭一帶,是臺灣原住民最少的一族,也是漢化最深的一族,一般在邵族的生活中,歌舞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而此團體性的部落事務,皆少不了酒舞歌唱,邵族的「舂石音」頗為盛名,是由早期邵族婦女在「搗粟」所發展出來的歌舞,尤其在夜靜月圓時,杵音和歌聲穿越山谷湖間,微妙且淒婉。

現在大部分的邵族人住在日月潭畔的日月村,少部分原來屬頭社系統的邵人則住在水里鄉頂崁村的大平林,兩地加起來的總人口數是二百八十三人,這樣的人口數可

以說是全世界最袖珍的族群。

生活方式:

以魚獵、農耕、山林採集維生,農作的耕作的地點主要是家園附近的田地,早期在山林稍肯的時代以種粟為主,在搬到BARABAW之後,(橋在早期以種稻,形成衣衫而更的梯田警官,另有種植蕃薯、欲頭、樹薯、花生等經濟作物。

依傍日月潭而居的邵族,也是擅漁的部族,他發展出來的魚獵方式,例如『浮嶼誘魚』、『魚筌誘魚』等,是邵族文化獨特之處。

//www.kmvs.khc.edu.tw/Thao.asp

噶馬蘭族

噶馬蘭族主要分佈於宜蘭花東一帶,文化上僅東海岸的葛瑪蘭人尚保有其語言,但在文化上也漸消失。

花蓮地區的噶瑪蘭人,年齡層的區分,在日常生活中相當重要。

長老層享有最尊貴的地位,社中的重大問題和祭典祭祀禮儀,都必須透過長老群和頭目共同召開的長老會議來決定。

已婚婦女群是社會的骨幹,未婚女男的地位則較低。

現今仍保有較明顯年齡層組織的,每逢祭典或部落性活動,不同年齡層的人甚至不能一起吃飯。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通過將噶瑪蘭族列為原住民族第十一族案,若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公布實施,十多年來爭取復名的噶瑪蘭族將可完成願望,成為第一個被政府承認的平埔族。

政府對於族群復名審查至少分為三層次,包括學術研究與族群調查、族群內民意與意願,以及法律層次。

去年九月,陳水扁總統在日月潭宣布邵族成為台灣原住民第十族,激起國內原住民族的復名運動。

迄今仍未取得正式身分的諸多平埔族群,其中努力爭取復名多年的噶瑪蘭族,將成為第十一族。

百年來,因漢人入墾,從宜蘭被迫而移居花東地區的噶瑪蘭族,保存了語言和文化,但因與阿美族比鄰而居,被誤認為阿美族,他們當年登記為平地原住民,但也有很多人沒有登記。

學者初估,目前全台噶瑪蘭族人口約二、三千人,主要分佈在花蓮與台東一帶。

花蓮新城鄉嘉禮宛部落、豐濱鄉磯崎、新社、立德、豐濱,以及台東縣長濱鄉大峰、樟原等部落是現今花東地區噶瑪蘭族

人較集中、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區域。

噶瑪蘭族人日常生活中仍常使用噶瑪蘭族語,目前已編有噶瑪蘭族語辭典、噶瑪蘭族語語法。

近年亟力推動語言復振運動,已編印三種課本,用於學校噶瑪蘭語教學。

現行教育部推行鄉土語言教學,亦規劃有噶瑪蘭族語課本。

//www.edu.tw/bicer/ca2/321

/ca232106.htm

台灣原住民的由來

關於台灣原住民的由來,如果要回溯得更早遠一點,有部份學者認為所有台灣原住民,都在台灣經歷過石器時代,也許這是不確實的,我們只能想像他們或許有一部份是從石器時代發展而來的。

另一部份學者則認為台灣文化史的研究,與其他東南亞地區相同,可應用民族學和考古的方法來探索。

可是關於台灣原住民的淵源,至今迄無定論。

一般學者都抱著一個假說,他們是由南方島嶼移殖而來。

若依據凌純聲教授「南洋土著與中國古代百越民族」一文,南洋的原住民和南方的中國人有著親密的系裔關係。

這裏所謂南洋,係指較廣義的南洋,包括菲律賓、婆羅州、西里伯斯、摩洛加、帝汶、爪哇、蘇門答臘諸島、馬來半島、中南半島以及馬達加斯加島的一部份。

這個區域內的原住民在體質人類學上大致可分為吠陀群(Veddoid)、小黑人群(Negridoi)、古蒙古系(Palaeo.Mongoloid)及馬來系(Malaysian)。

吠陀系的種族如麻六甲的Senoi﹑Sakai;

蘇門答臘的PokloLudu﹑Ulu;

西里伯斯的Toala﹑

Tomna;

婆羅洲的Ulu等均屬之。

小黑人群在南洋群島的一支稱為小黑人(Negritos),馬來半鳥的

Semang﹑安達曼的Min-Kopis﹑菲律賓的Aeta等都屬之。

古蒙古系分佈於中國西南以迄整個中南半島,例如安南的Mois等屬之馬來系可以分為原馬來人(Proto-Malaysian(又稱印度尼西安

Indonesian或舊馬來)與馬來人(又稱新馬來)。

印度尼西安是先馬來人與小黑人及吠陀人的混血,今日麻六甲的Jakun﹑蘇門答臘的Battak﹑婆羅洲的Dyak﹑西里伯斯的Ponko﹑菲島的Ifugao﹑Igorot和台灣的排灣Paiwan等諸族均屬之,新馬來人是舊馬來人與德拉維甸人

(Dravidian)的混血,馬來人﹑爪哇人﹑峇厘島人以及菲島的Moros﹑Tinguian等屬之。

民族學家巴斯田Bastian研究的結果,認為今日菲律賓﹑台灣﹑東印度群島﹑阿薩姆及中南半島等地仍保持著諸如嚼檳榔﹑祭獻犧牲﹑織彩棉布﹑戴梳﹑紋身﹑獨柄風箱﹑竹弓﹑獵頭﹑人祭﹑少女房....等共同文化。

這許多文化特質所組成的東南亞古文化並非只見於束南亞的半島和島嶼,在中國大陸上古,代百越民族的遺民中也可以見到。

學者們分析此一東南亞古文化特質的結果,認為可以證明池們可能起源於大陸長江中游一帶,而後自此傳入今天的南洋群島。

因此,今日台灣的原住民不但與中國古代百越系出同源,而且也是從南中國遷徙來日的。

巴斯田且將大陸半島與南洋群島的所謂印度尼西亞文化總稱為東南亞古文化圈(IndonesianCulturalSystem)。

//arts.nthu.edu.tw/NewWww/Exhibition/1996-12-09/Intro/source.html

臺灣的原住民族是屬於南島語系的民族,在人種上屬於馬來人,由於漢化的關係,漢化深的主要住在西部平地,稱為平埔族;

漢化淺的住在山區,稱為高山族。

平埔族共有十族,大部分皆已失去其原有的語言和習俗;

至於高山族,因為與漢人接觸較晚,漢化較淺,大部分保有其固有文化特質,計有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鄒族、賽夏族、邵族、雅美族(達悟族)和噶馬蘭族十一族。

臺灣原住民的來源問題,至今沒有定論,大致可分為三種說法:

一、北來說:

認為原住民來自北方;

二、西來說:

認為臺灣原住民來自中國大陸;

三、南來說:

認為原住民來自南方海島;

從語言、文化及體質看來,較多學者贊成南來說;

從地下出土的陶片、石器及古文物看來,卻說明其來自西方,屬大陸系。

概括來說,臺灣全島在漢人尚未來之前,主要是原住民居住期間,明清以來,漢人大量移入,西海岸的平埔族首先接受漢化,現今的生活已與漢人無異,部份不能適應漢人生活文化者,則遷往山區,或臺灣東部,仍能保有部份固有文化。

//www.contest.edu.tw/86/5/new/word/a2.html

台灣原住民十一族介紹

阿美族:

阿美族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大約有十四萬人口,大多分佈在台灣東部的台東、花

蓮一帶。

阿美族人每年的七、八月各個部落都會舉行豐年祭,在豐年慶典上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就是---當女孩子看到自己心怡的男孩子時可以把自己背的情人袋送給對方或是把檳榔和紙條放在對方的情人袋裡。

.tw/about_us/ten.htm

居住於花蓮北部之奇萊平原至台東、屏東恒春半島等狹長的海岸平原及丘陵地。

人口約十四萬人。

由於居住地的差異,風俗習慣也略有不同。

//www.kmvs.khc.edu.tw/Amis.asp

阿美族可以說是台灣民族當中,最具知名度的一族了,尤其是在體育和音樂這兩方面的成就,更為人所津津樂道。

除了楊傳廣之外,還有吳阿民﹔籃球場上的鄭志龍,朱志清,以及棒球場上的郭源治,陳義信,他們都是體壇上高知名度的人物。

  阿美族其分布地區主要為臺灣省花蓮縣、臺東縣及屏東縣,居於台灣的東部地區,以臺東縱谷平原為主,並擴及縱谷東部海岸山脈兩側山麓,東海岸平原及恆春半鳥的一部,亦即中央山脈以東沿太平洋岸的狹長地帶,北自花蓮附近的奇萊平原,南達台東以南的太麻里及恆春半島。

亦即分佈在花蓮港附近的平原,台東方面的平原與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之間的河川流域。

  阿美族人大部份居住在平地,只有極少數人居住在山谷中,其居住地形之海拔高度

都在五百公尺以下。

  阿美族的分佈地區同時擁有平原和海岸,分布地概在一般行政區內,即北起花蓮縣

境之新城鄉,經花蓮市、吉安、壽豐、鳳林、光復、豐濱、瑞穗、玉里、富里等各鄉鎮,再經台東縣下的長濱、成功、東河、池上、關山、鹿野、卑南、台東市(新生里、中心里、豐年里)、太麻里、大武各鄉鎮後抵達屏東縣的牡丹和滿州二鄉為止。

.tw/bimaten/

以男子的年齡階級組織最為嚴密,每個階級有專屬的名稱與歌謠及工作,如此連結成一個完整的部落組織,大家分工合作,建立美好的家園。

女子則隨著丈夫的年齡階級運作。

每個部落有頭目一名,由具領導能力的族人擔任,有一定的任期,期滿之後再遴選。

//www.kmvs.khc.edu.tw/Amis.asp

阿美族的年齡階級組織制度,在台灣原住民族中可以說是最嚴密而完善,這種制度把一個男子自十三、四歲起至死亡,加以組織起來,成為一個堅強而有系統之年齡階級體制,大凡阿美族的政治、社會、文化、禦侮、抗敵等皆與此有密切關係。

  台灣的原住民族,昔日都是小群割據的狀態,從來不具能統一全族或部族的有力機

構。

然而各社及部落也由於歷史上的傳說關係而設置頭目來治理、領導,其社會組

織雖然不很徹底、卻也能統轄其部落、社區。

  今之阿美族社會,雖已改為鄉村治理,但原有的社會組織制度,還是多少存在著一

些。

阿美族向來以家為其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由各家結合成為一社,每一社內各

有一定數目的氏族,並保持其固有的祭儀及巫術,形成為一個集體的部落。

.tw/bimaten/

泰雅族

泰雅族分佈在台灣北部的中央山,以及花蓮、宜蘭山區,人口數大約有九萬人口,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二大族。

早期,他們最大的特色是在臉上黥面,也只有會打獵的勇士和會織布的少女才可以黥面,當然在現今泰雅族社會裡黥面已不多見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多是老一輩的人所留下的黥面。

泰雅族居住於本省中、北部山區,包括埔里至花蓮連線以北的地區,人口約九萬多人。

//www.kmvs.khc.edu.tw/Ataya.asp

泰雅族這支屬於山中傳奇的子民,聚落分佈相當分散,泰雅族的居住區域,散居在台灣中北部山區和中央山脈的兩側的高山地區河川之中、上游河谷一帶廣大的山區,北起台北縣烏來,南至南投縣萬大、花蓮縣卓溪;

西自台中縣東勢,東至宜蘭縣南澳的廣大地區,以雪山山系西北斜面,東北側及大嵙崁溪之中游、上游溪谷為主。

  泰雅族以北部山區為活動範圍,是台灣原住民分佈區域最廣的一族。

由南投縣埔里山區至花蓮港、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和台北縣的山區,都有泰雅族的綜跡。

  泰雅族居住地域境內的高山和溪水流域相當多,包括新店、濁水、北溪、大甲、大安、後龍、大嵙崁、蘭陽、大濁水、秀姑蘭等溪的本流與支流,其中包括台灣中央山脈北部的各主要山區,如奇萊主山、合歡山、中央尖山、南湖大山、次高山、大霸尖山、大雪山、小雪山、白姑大山、插天山、棲蘭山等高山溪谷流域。

  泰雅族的居住地行政區域主要分佈在台北縣烏來鄉、桃園復興鄉、新竹尖石及五峰二鄉、苗栗泰安鄉、台中和平鄉、南投仁愛鄉、花蓮秀林、萬榮、卓溪三鄉、宜蘭大同、南澳二鄉,共八縣十二鄉。

此外還零散分佈在關西、三民、壽豐、玉里等鄉鎮。

可見其活動力,不可謂不強。

泰雅族是個平權的社會,由具聰明才智,有領導能力的人擔任部落領袖。

遇到部落有重大事情時,則由頭目召集長老會議以決策之。

古代泰雅族所以能稱霸北台灣山區的神秘力量,歸功於其社會組織,尤其血緣聚落

使泰雅族形成共生共死、團結一致的生命共同體。

  泰雅族是以血緣為基礎,形成為共同祭祀團體的UtoxGaga。

Gaga是泰雅族生活中的重要特徵,大部份以「血族集團」、「祭祀集團」、「地緣集團」、「共食集團」來定義Gaga。

  Gaga是父系世系群的泰雅族社會裡,是最結實的命運共同團體的組合,賽德克亞族稱為「加雅」Gaya。

Gaga的本意是祖先遺訓,及祖先所定之制度規範,逐漸演變成功能群體,發揮共勞合作、同負罪責同甘共苦的團隊精神。

所以Gaga是強調祖訓和團隊精神者。

  原住民文化在整個台灣社會現代化中遭逢激烈的文化變遷,也各自接受了近代化的洗禮,造成傳統生活面貌的喪失。

近幾年來,教育部調整課程標準,在國中小的教學活動中,注入了更多的鄉土課程,學生得以明瞭生長地方的史地特色和社會資源:

原住民族的生活多采多姿,文化別具特色,讓我們在進一步認識中多加尊重和發揮彼此的關懷之情!

排灣族

排灣族大多分佈在台灣的南部,排灣族最大的特色他們華麗的傳統服飾。

尤其是貴族所穿著的服飾,頭戴裝飾著花草、羽毛、獵物角牙的帽飾。

身穿佈滿圖案,一針一線繡上去的琉璃珠或繡線,把藝術之美發揮到他們的服飾上!

排灣族的藝術表現,除了服飾之外,還有石板屋、雕刻最為世人稱道。

排灣有三寶-陶壺、琉璃珠和青銅刀。

居住於屏東縣的八個山地鄉與台東縣大武太麻里鄉一帶。

人口約六萬多人。

根據學者的分類,分為拉瓦爾群(Raval)與布曹爾群(Vucul)。

其中三地門鄉屬於前者,其他的鄉鎮屬於後者。

另一種分類方式以地域為原則,分為北、中、南、東排灣。

排灣族是個階級分明的族群。

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

頭目為世襲制,擁有土地、獵區、河流。

平民為佃農,須向頭目租地耕種,並於收成時納貢於頭目,頭目家族中以長嗣繼承,其餘兄弟姐妹為貴族。

貴族以上的階級擁有華麗服飾及門楣雕刻的權利。

勇士階級為有特殊功蹟或才能的平民家族,在部落裡亦受族人敬重,如雕刻師、狩獵英雄。

布農族

布農族分佈於南投縣信義鄉、花蓮卓溪鄉,還有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台東縣海端鄉。

布農族的「八部分音」在國際上也是很有名呢。

而布農族的祭典當中唯一全部落性的祭典是每年四月底所舉行的射耳祭,但射耳祭只限於男生參加,女生是不可以到祭祀的場所。

居住於中央山脈的兩側,在海拔1000~2000公尺之間,是典型的高山民族。

最早的居住地是南投縣的仁愛鄉與信義鄉,後來經過幾次的大遷移,往東至花蓮,往南至高雄及台東山區。

總人口約四萬多人。

散居的布農族沒有頭目制度,而是由由各家族的長熱聯合主持部落事務。

大家族的型態可多達四十~六十人共住一屋,甚至包括無血緣關係的族人。

魯凱族

魯凱族主要分佈在屏東縣台東縣和高雄縣,魯凱族和排灣族的社會組織非常相似像魯凱族的服飾也是以十字線繡、琉璃珠繡和華麗的圖案為主與排灣族的衣飾非常相像。

百合花是魯凱族的族花,族人對於百合花非常敬愛,所以百合花也是魯凱族的象徵。

魯凱族流傳的故事-巴冷公主,描述巴冷公主嫁蛇郎的故事宛如現代的愛情小說。

居住於台東縣卑南鄉、屏東縣霧台鄉、高雄縣茂林鄉,人口約一萬多人。

傳說祖先由東部海岸上岸後,在肯杜爾山下居住,後來逐漸遷移至屏東縣的舊好茶及霧台鄉。

至於高雄縣的茂林鄉,雖然也被歸類為魯凱族(也就是日據時代稱呼的下三社群)

但是三個社群的風俗詞言各異,而且達到無法溝通的地步,倒是物質文化的表現非常

接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