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演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7448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三桂演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吴三桂演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吴三桂演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吴三桂演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吴三桂演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三桂演义》Word下载.docx

《《吴三桂演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三桂演义》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三桂演义》Word下载.docx

凡例

  一、是书所取材以《圣武记》及明季稗史为底本,而以诸家杂说辅佐之。

  既取材于实事,则资料自富,故俯拾即是,皆成文章。

  一、读是书者,须有大关键,即吴氏之兴亡是也。

其兴也以易服哭陵感动人心,其亡也由忘背明裔称帝自尊,读者当于此注意。

  一、三桂以孤军反动,六省即陷。

郑经与耿、尚二藩,皆联族来归。

势力既盛,而谋臣勇将又如雨如云,乃后则西不能过平凉,东不能渡长江,以其始则言扶明,而继乃背明故也。

入衡自帝后,不特郑经与耿、尚为之灰心,即夏国相、马宝等此时亦如有口难言矣。

读者不可不知也。

  一、昔人咏杨妃诗云:

马嵬死后诸军退,妾为君王拒贼多。

又云:

《唐书》新旧分明在,那有金钱洗禄儿。

皆为杨妃洗脱也。

是书陈圆圆一人,如魏源所记固多贬语,论者亦有比之如褒姒、张丽华一流者。

然后儒多辟其非,故是书所纪圆圆悉有所本,非故为圆圆洗脱也。

  一、历来亡国其后宫每多嬖人,然圆圆、莲儿皆能谏其君以义;

又历来亡国必由奸庸当道,先失人心,而吴氏则谋臣勇将皆始终鞠躬尽瘁,其民心亦临危不变,而终以亡国者,正以见吴氏父子之自亡其国也,读者又不可不知。

  一、明季稗史以胡国柱中道变心降敌。

惟诸家俱无此说,魏源更记康熙十九年败胡国柱于建昌,可知胡国柱降敌之说稗史当有舛误。

是书取材从实,非故为国柱留身份也。

  一、吕留良谓胡国柱有王佐才而不得其时,曾献封建之策于三桂,且称三桂为知人,而以不行其计为可惜。

然诸家俱无此说。

观其逼死高大节于江西,失一栋梁,又老居长沙以诗酒废事,是国柱未得以王佐才称也。

故是书悉从割爱。

  一、三桂初无起事之心,其忍心摧残明裔者,皆欲结朝廷以自固耳。

及自固不得,始蓄谋起事。

故诸说皆以三藩一役,皆撤藩一议逼之使成。

此书即本斯意,亦足见吴氏非真知种族主义者也。

  一、三桂本英武神勇,远近皆惊,乃入川而后逡巡不进。

及一出,则因病而退,再出,则因殁而归。

即王屏藩已大破图海,然终不能握三辅之险以通三晋。

读者于此,当知为吴氏必亡之朕兆矣。

  一、是书叙数十年事实,皆在干戈扰攘之中,故于轶事闲情,点缀颇少。

然独载重修归化寺,则以见吴氏之奢侈粉饰;

而所纪莲儿之绝粒,圆圆之为尼,亦见吴氏宫府内外无一亡国之人,而吴氏之自亡之也。

是书始终皆本此主旨。

  一、夏国相屡议弃长沙北上,果如是则结局正未可知。

观后来洪秀全,既据金陵,不思北进,情势相同。

读者于此当悟开创时代进取与保守其得失何如矣。

  一、三桂长子本招为额驸,然诸说不详其长子为何名,故是书亦从缺略。

  一、吴氏兴于滇,亡于滇,不能逃越半步。

盖藏地已不通,而缅甸又吴氏先自绝其路者也。

故吴氏昔日观兵缅甸,实为灭族原因,隐为永历帝作一反面报应。

  一、是书以明裔存亡为要素。

吴氏以背明而亡国,其后自帝亦以背明而自亡,读者又不可不知。

  一、后人每以毛文龙为有应杀之罪,不知文龙之生死即关系明祚之存亡。

故是书不落窠臼,独为文龙表彰。

  一、吴氏起事而后,西只有陕西之战,东只有湘赣之兵,然吴氏且胜多于败。

若三桂能以川力突出,谁能阻之?

惜吴氏不尔也。

故曰吴氏之亡,自亡之也。

  一、诸说皆称夏国相、马宝有大才。

顾其着着受困,盖长江上流已为敌兵遮蔽,而吴氏又不准弃长江,虽有英雄亦难用武,于夏、马二子何尤?

  一、三桂入川后即苟安不前,而世蕃又疑及马宝,以促其败,处处皆是吴氏自亡伏线也。

题诗

  不拘名字否流芳,月到圆圆最断肠。

  一笑早知倾国易,奈他儿女总情长。

  君父仇宁共戴天,不堪回首望云燕。

  任他宗社成灰烬,只要红颜幸瓦全。

  武勇如君本可儿,奔驰万里借雄师。

  独怜一掬秦廷泪,不哭山河哭爱姬。

  出师为我护阿娇,况复论勋冠百僚。

  忍拜新荣忘故主,为他恩重过先朝。

  銮舆播越已年年,犹欲除根逐缅边。

  惨绝梅山流血后,尚留血泪洒南滇。

  平西开府拥千乘,不管皇图废与兴。

  胜国官仪安在也,愧他易服哭先陵。

  鸟尽弓藏最可悲,况非同类只羁縻。

  撤藩岂为留余地,末路蹉跎合怨谁。

  无毒无奸不丈夫,誓争南面抗称孤。

  周家宫阙吴家府,五六年来已烬芜。

  麾旌昨夜发滇中,何日归来唱大风。

  称帝自娱空复尔,神龟先以沮枭雄。

  先迷后易事应难,天道如何未好还。

  秉笔且编兴废事,问谁贻祸好江山。

第一回 董其昌识拔吴三桂 袁崇焕计斩毛文龙

  中国学者视得君权太重,故把民权视得太轻。

任是说什么吊民伐罪,定国安民,什么顺天应人,逆取顺守,只是稀罕这个大位;

道是身居九五,玉食万方,也不计涂炭生灵,以博一人之侥幸;

故争城争地,杀人盈城,流血成海,也没一些儿计到国民幸福。

究竟为着什么来?

你看一部二十一史,不过是替历朝君主争长争雄,弄成一部脓血的历史。

因为看得君位太过尊荣,就引出那些枭雄。

道什么成王败寇,日日兴兵,既得称王,又欲称帝。

历观往史,那里还说得许多?

甚的说其国愈大,其君愈尊,就引动外人垂涎着我们中国的帝位。

如五胡割晋,沙陀寇唐,金元夺宋,竟酿成种种的惨事来了。

  俗语说得好,家中无鬼万年安。

一家如此,何况一国!

若不是那些汉奸贪荣忘国,任是外人有百万雄兵,千员勇将,那里便能割裂我们的国家?

可知是做百姓的只图苟安,做官吏的只贪富贵,统通没有爱国的感情,自然酿成亡国的惨祸了。

从这样看来,又觉中国学者那些说话亦有些合理的。

说忠臣要忠于人君,却与忠臣要忠于国家本有些不同,但人人能懂得忠于人君,亦断不至背本忘恩,贪恋尊荣,致引外人作贻祸宗邦的事了。

  说书人说到这里,也省起一个人来。

那人不是别人,就是姓吴唤做三桂,表字长白,本贯山东高邮人氏。

自先祖贩马为业,往来辽东海盖之间,遂寄籍为辽东人。

他父亲名唤吴襄,表字赞墀。

生有勇力,受知于镇东将军李成梁,以吴襄善能相马,委以购办战马一差,以功保升千总。

及经略大臣杨镐以雄兵二十万代满洲,大兵溃于抚顺,人马俱尽。

时吴襄从征,于兵败后劫回满洲战马三百匹。

故抚顺之战,诸将皆有罪,惟吴襄独以功荐升副将。

时明末诸臣大夫日惟偷安旦夕,以为天下无事。

凡武将指陈边事,都道武官只好勇斗狠,危言耸听,以博功名,故朝议多不留意边事。

吴襄又曾寄籍辽东,故所有文臣都睥睨他,象不是中国人一样。

吴襄自以官位尚卑,也不与计较,惟倍加谨慎而已。

  那时吴三桂已二十有余,吴襄自以日受同僚揶揄,不过文臣视轻武员之故,遂谓吴三桂道:

为父幼不读书,只以勇力,且蒙将军李成梁受知于相马。

自李将军殁后,好象冰山已倒一般。

若非朝廷明见,此官已不能自保。

吾儿不宜承习父业,宜弃武就文,或得奋志云霄,不致受揶揄于懦夫之口。

  吴三桂听了,笑道:

父言差矣!

方今国家多事,文臣不识时务,只欺饰朝廷,如燕巢危幕,自图苟安,设有变乱,若辈岂能以吟诗作赋保护国家耶?

吾父任他揶揄,休要与他计较。

他日时来运至,吾父子必有出头之日也。

  吴襄见儿子如此说法,觉实有道理,且亦志气不凡,心中甚为欢悦。

吴三桂自此益练习弓马,讲求战术。

及崇祯帝即位,知道国家危难已伏在萧墙,遂决意奖励武功,乃拔吴襄为提督京营,复命大宗伯董其昌典录武科。

黄诏既下,各路武夫都纷纷赴试。

吴三桂时已弓马娴熟,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

那时听得董其昌考拔武科,便慨然叹道:

此吾脱颖时矣。

今天下有变,乘此时以取功名,一来可以宣力国家,二来亦可以继承父业。

便告知父亲吴襄,往应武举。

  时董其昌在朝,知道国事已非,选拔武员实关紧要。

那日往见吴襄,问道:

足下为武员,究知谁是可以当得将才的,不妨赐告。

此为国家公事,请避嫌疑。

吴襄道:

大宗伯既有此言,弟不敢不说。

以弟所知,若武勇足道的,首唯吾儿三桂,次即白遇道耳。

董其昌道:

足下佳儿如此,可为足下贺。

某此次将拔取令郎,此为国家择人才,非为君家取富贵也。

说罢便去。

到了录闱之日,数千赴考的都盼望放榜,及至放榜之后,居首的不是别人,就是吴三桂。

  自从武闱榜发,吴三桂竟领了首选。

凡赴试的,没一个不知道吴襄与董其昌有些交情,只道董其昌有意拔举三桂,不计他武艺如何就取中首名,更有道吴三桂武艺不是高强不应获选的。

至于那些不第的人,更做出一种谣言,说是吴襄向董其昌讨人情,使中自己儿子。

你一言我一语,早被吴襄听了,便唤吴三桂诫道:

吾儿今日幸捷高魁,为父本曾向董宗伯道及,故得董宗伯留意提拔。

但为父曾承董宗伯问及,知得谁人可充将才,为父故援内举不避亲之义,力荐吾儿。

今既获选,虽为父亦曾说情,但吾儿武艺本不在他人之下。

今竟受此蜚谣冷语,吾儿须此发奋。

但能上报国家,下光门户,不患不能雪耻也。

吴三桂笑道:

吾父亦太过忧虑。

方今国家多故,凡有本领的自能发现。

象古人说如锥处囊中,其颖立露,儿不忧无出头之日。

若稍有凭藉,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道也。

吴襄听了,以为儿子有如此志气,十分欢喜。

便使吴三桂拜董其昌,认为师生之谊。

又因吴襄为提督经营,应有个袭荫,董其昌更为奏保,便以吴三桂为都督指挥使。

  时东边日急,自经略大臣杨镐以二十万大兵伐建州卫败于抚顺之后,更时时告警。

廷议以东边既急,以孙承宗继杨镐为经略复无振作,乃罢孙承宗,以高第代为蓟辽经略。

复以将军毛文龙为平辽总兵官,筹防边备。

朝命既下,董其昌本与毛文龙为姻亲,那日听得毛文龙领兵出关,便邀文龙至府,说道:

国家多故,边事日危,朝中各员只知趋附宦官,冀得加官进秩,互相狼狈,欺罔朝廷,吾恐日事晏安,敌已渡河矣。

今将军受任视师平辽,任大责重,宜能宣力国家,再安磐石。

不知将军帐下可有得力健儿没有?

毛文龙道:

正为此故,得人甚难。

弟到边时,惟有经营地方,注重险要,以却敌兵。

因大败之后不易言战,若有疑我老师糜饷的,望吾兄一为关注。

要吾兄若知有人才可以相助者,更望相荐以收得人之效。

弟位为宗伯,政权不属。

执政中人又不能与谋,即欲为将军关照,亦恐不逮,但求将军随时谨慎耳。

若说荐人两字,本非易事,只见有吴三桂其人者,气象不凡,武勇出众,宜奏调一同出关,以资臂助。

想吴三桂必不负弟所荐也。

弟亦闻其名久矣。

此人为提督京营吴襄之子,现充都督府指挥使,不称其本心,某当重用之。

说罢辞去。

毛文龙一面告知吴襄,请三桂出关相助。

吴襄正欲儿子为国效力,无有不欢喜,立即回复毛文龙,即令儿子三桂谒毛帅。

时三桂正被蜚谣冷语,以自己得人情获选,又以承父荫得官,正待自展其能一雪其耻,闻得毛文龙邀自己出关,便欣然而往,即领父书往谒毛文龙。

  那毛文龙听得三桂已至,立即延入。

吴三桂见时,不觉汗流如雨。

毛文龙问道:

本帅以至诚相待,何以如此之惶恐?

吴三桂道:

某自离籍,往来京津,阅人不少,皆碌碌余子,全不在卑职眼内。

今见都督一种威严气象,眼光四射,令人神慑,故不觉惶恐。

毛文龙笑道:

如此亦足见足下志气,除本帅以外,眼底更无他人,此去定能立功。

足下飞腾有日,可为预贺。

说罢让吴三桂坐下。

复自忖道:

此人目无天下士,独能畏慑于吾,此人必能为吾所用,不忧其不用命也。

正想象间,吴三桂进道:

某闻都督受命出关,不以卑职鄙陋,看吾父薄面使在帐下执鞭,卑职自然感激。

只怕驽马庸才,不足受都督驱策。

不必过谦。

某闻大名久矣,只不能记忆。

昨蒙董宗伯提起,以足下相荐,故力请足下相助。

此后当如叔侄一般,一切军务与足下共之,断不相负。

惟现在国家用人之际,不知足下更见有如何人物可为国家出力的,不妨力荐。

吴三桂此时方知自己系董其昌所荐,便答道:

弟亦知有两人,曾与弟同学。

一是曹变蛟,有胆略,善骑射,可惜遭时不遇,现方流落辽东,都督切宜用之。

其次则与某同榜者白遇道。

某所知的只此二人,余外也不敢妄荐。

毛文龙大喜。

一面令吴三桂招致曹变蛟,一面邀请白遇道到来,即调齐出关人马,奏辞明主,择日出关。

  不数日间,曹变蛟、白遇道俱至。

时毛文龙帐下已先有总兵官数人,一名孔有德,一名耿仲明,一名尚之信,皆膂力过人。

新近又得有吴三桂、曹变蛟、白遇道,计共六人。

故毛军中兵精将勇。

毛文龙又选吴三桂、尚之信、孔有德、耿仲明为四大骁将。

即领本部人马先抵辽西,将地形审察一会,便与各部将商议道:

辽西为建州左右卫往来要道,吾于此筑城险固,更以重兵驻守,彼虽有十万精骑,不能飞渡也。

古人说得好,能守而后能战。

昔日杨镐以二十万大兵轻举妄动,致败于抚顺,吾甚惜之。

今某观辽西险要全在皮岛,前可以阻水师之进,后可以阻陆军之来,某当经理完固,自可以扼却敌人。

国家若能任本帅五年驻守此地,养精蓄锐,破敌必矣。

各部将听得,皆鼓掌道:

元帅神算不可及也。

毛文龙便令孔、耿、尚、吴、白五总兵分领本部,大兴土石,经营皮岛。

毛文龙复鼓励将士不惜劳苦,历半年有余,方能告竣。

果然把一座皮岛经营得十分完固。

但见得:

面衔大海,背枕高山,虎瞰龙盘,皆成形势。

羊肠鸟道,尽属崎岖。

处处则粮道皆通,面面皆水源不断。

转输既便,固无受困之虞;

战守皆宜,复无可窥之隙。

兵房炮垒,皆分布夫东西,砦角阵图,更折冲夫南北。

似若地势,实属天雄。

真是一夫守关,可信万人莫敌。

  毛文龙把一座皮岛经营完妥,东连旅顺,西接榆关,相连数十里,皆十分雄壮,即把经理情形奏报朝中,朝廷君臣大为欢喜。

只有大宗伯董其昌出班奏道:

毛文龙如此经营,可以免得边患。

惟臣与毛文龙分属姻亲,知之最悉,自不敢不言。

臣知毛文龙武勇有余,可称一员悍将,用之备边诚可无事。

惟他性情强悍,恐不受羁勒,至为可惜。

总之,今日毛文龙为国家安危所系,不能不用,亦不能专用。

陛下宜下手谕,一面奖他,一面又诫他,俾得勉为名将,实社稷之幸也。

明帝深以为然,便以董宗伯所奏,力为嘉奖诰诫,又以重恩笼络。

果然毛文龙在皮岛数年,敌人不敢犯境。

即稍有扰乱,都被毛帅平定。

故建州卫人民,终不免被毛军有所杀戮。

那时敌国见毛帅如此,不敢犯边,惟日称愿与明朝修好。

只是当时朝臣溺于晏安,既得边关平静,也忘了远虑,自然贿赂公行,互为声气。

敌人既称修好,不免时时通款朝臣。

以年年被毛军镇压,又加以建州人民曾有被毛军杀害,故屡屡说毛军凶悍,边关人民每被荼毒。

因此朝臣中有与外人通款的,都道毛文龙好挑边衅。

时正值崇祯帝即位未久,朝臣多有谗奏毛文龙久拥边兵,威福自恣,好挑兵衅,实为可虑。

崇祯帝道:

昔杨镐以大兵二十万先败于敌人,自是边无宁岁。

及得毛文龙,前后数年皆无烽火之忧,可谓国家柱石,朕何忍黜之?

  奈崇祯帝虽如此说,惟朝臣皆以毛文龙擅权为可忧,日日在崇祯帝面前续奏。

  帝无奈,便发谕给蓟辽总督经略王之臣,核查毛文龙举动。

不料王之臣以不修属员之礼,谓他恃功,目无自己,故恨文龙刺骨,便复疏力劾文龙不法。

  时幕府水佳允向王之臣谏道:

毛帅虽有罪,然为今日计,若无毛帅国家必亡矣。

为时用人,明公宜保全之。

王之臣不从。

及覆疏到京,朝臣更多訾议。

崇祯帝亦明知毛文龙有些不妥,但以他为国家存亡所关,终不忍黜废。

  又疑王之臣与毛文龙有隙,欲筹一两全之法,择一能员督师蓟辽,俾监察毛帅,惟难得其人。

猛然想起一人,曾任蓟辽总督,以失意于魏忠贤,责其不救锦州,遂致落职。

此人姓袁名崇焕,乃广东东莞人氏。

当任兵部尚书时,颇负能名,且以读书起家,料知大体,当可与毛帅共事。

当即下了一道谕旨,授袁崇焕为督师,与毛文龙妥协办理。

  当时袁崇焕既受了朝旨,有鉴于前时被黜,遂面奏道:

臣以读书起家,每为武臣所轻视。

且赋性愚拙,常失欢于贵人,恐即往经略辽蓟,亦无益于大局,愿陛下另简贤能,以重职守。

崇祯听奏罢,知袁崇焕有欲压服毛文龙及抗阻魏忠贤之意,便道:

边事一以委卿,断非谗言所能间也。

若惧武员不用命,朕以上方剑赐卿。

倘有不用命者,卿可诛之。

卿本读书人,凡事当不至造次。

时崇祯之意只欲袁崇焕慑服毛帅,俾作长城,本无杀之之意。

  袁崇焕却不懂得,即衔命出关。

  那时文武大臣交相祖饯,力诋毛帅,请置重典的实居大半。

只有董其昌进道:

弟今不避嫌疑,为督师致语。

倘度德量力,自能服制敌人,请好自为之。

弟固知文龙有罪,为国用人,倘不得已,当留虎将以备缓急。

且督师虽负才能,惟权贵在内,恐督师之位亦不能久也。

若两才俱尽,国家亡矣。

  说罢大哭,匆匆便去。

袁崇焕听罢悚然,惟各祖饯大臣皆诋董其昌以私意为毛帅说情,因此,袁崇焕要杀文龙之心早已预决。

及到了蓟辽,力向诸属员访察文龙罪恶。

原来毛文龙勇健非常,惟情过骄奢,性又刻悍,故属员衔之入骨,遂力诋诸袁督师之前。

只有徐允英进道:

文龙有可杀之罪,今日非杀文龙之时。

说了这两句,便出语左右道:

毛帅必死矣。

因某进言时,袁督师颜色颇不以为然,以为虽无文龙彼亦可以敌也。

左右道:

何不力争之?

徐允英道:

势亦甚难。

袁督师本读书子,苟有专权抗命者,岂能相容?

因是知毛帅必死矣。

时袁崇焕听了各人言语,觉谓文龙宜杀的十居其九,便决意除去文龙。

即传令以阅兵为名泛舟双岛,欲与文龙会见时出其不意杀之,以为朝廷除去强悍。

正是:

因疑抗命难为帅,却借观兵要杀人。

  要知毛文龙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回 还五将建州修玉帛 赘三桂藩府闹笙歌

  话说督师袁崇焕既定了主意,要斩毛文龙,即点齐本部亲兵,并选勇健将校数员护卫,内服戎装,外衣文官袍服,身佩上方宝剑,借阅兵之名直往双岛而来。

时因狂风大起,又因辽海空阔,波浪乘着飓风震撼海岸,泛舟不易。

袁崇焕便令暂驻松子澳,密与左右计议要诛文龙之事。

崇焕道:

某此行实为国家耳。

不知我的,谓我擅杀国家一大将,知我的,当谓我能除国家一罪臣。

议者每谓,文龙若死,敌患必深,顾本督师以为,宽柔养乱,此风断不可长。

文龙死后,本督师当舍命以报国家,惟望诸君悉力相助耳。

左右听罢,皆默然,徐道:

某等皆愿听督师指挥,但督师若杀文龙,当以计致之,文龙拥十万之众驻于皮岛,若闻得督师必要杀他,必不肯敛手待毙,恐督师其时反受其制,不可不防。

袁崇焕道:

诸君之言甚是。

某计划定矣,不劳诸君多虑。

说罢先派人诣文龙处,告会操之期及到时面商军政。

  毛文龙也不虑有他志,立复崇焕,欣然预期相会。

  到了次日,风浪渐平,袁督师便扬帆直往皮岛。

所经各岛屿,都登岸察看形势,觉毛文龙布置亦颇完密,心中踌躇道:

毛某经营边备亦有条理,若使此人鞠躬尽瘁,敦守臣节,实不可少之人才。

只可惜他性情强悍,蔑视纲纪,蹂躏辽人,罪至不赦。

今日杀之,亦殊可惜。

时毛文龙未知袁督师之心,每处必有人窥探。

袁督师亦知毛文龙羽翼多众,防有泄漏密谋,故每经一岛,从不发言,因此毛文龙不得袁督师用意也,不敢怠慢。

一面侦察袁督师行程,预备恭迓。

时袁崇焕正由大王山岸开行,早有登州海防左营游击尹继珂乘船来见,说称奉毛帅之令,以海风暴起,特调八十四只帆船来接。

  袁崇焕此时,自觉毛帅有此敬礼,恐杀之不安。

转念此乃国家公事,只治其跋扈之罪,不能以其敬礼自己,为之宽恕。

与尹继珂见后,仍又开行。

约历十余海里,已近旅顺,已有旅顺游击毛永义来迎。

袁崇焕遂登岸,与毛永义同谒龙王庙。

袁督师故谓毛永义道:

国初中山、开平两王,先战于鄱阳湖,再战于北平,乃能驱逐胡元,皆于水战、步战兼筹胜算。

今毛帅水营,只以红船泊守,恐难得力。

本部堂若复河东,断不能似此草汎了事。

毛永义道:

毛帅以建州敌人只长于骑射,故注重陆路,且国家饷项既单,于水防亦不易完备。

然数年来未闻海盗告警,督师大人可以放心。

君是姓毛,应作此等说话。

毛永义听得,心中不免惊疑。

正欲再言,袁督师即令开船,早到了皮岛登岸。

忽快船飞报毛帅已到,袁督师即令来日相见。

左右密道:

毛帅此来,未尝失礼,督师不宜却之。

袁崇焕不答。

  到了次日,方约文龙相会。

即同到文龙营中,彼此交拜,然后分宾主而坐。

袁督师道:

辽东海外,只本院与贵镇二人,务必同心共济,方能成功。

本院历险来到了这里,原要与贵镇会商军国大事。

本院有个良方,不知贵镇肯服此药否?

敝镇在海外数年,幸免敌患,也有许多功劳。

只以小人多谗,动多梗阻,致马匹钱粮每致缺乏,故终不能大偿心愿。

然小战百数十,未尝少挫。

今敌人不敢正视天朝,差堪告慰。

若贵督师更有良谋,定当拱听。

袁崇焕即故露娱悦之色,文龙并没有一些猜疑,旋即辞回。

袁督师复执文龙手说道:

只因船上不便,敢借贵镇帐房待酒。

文龙欣然领诺。

去后次日,袁督师带了扈从亲丁诣毛帅帐中。

毛帅接见后,即带袁督师周览皮岛,亦觉设备完固,所到之处皆有将校出随,军令亦十分严肃。

惟每见一将校,袁督师都问他的姓名,但大半答称是姓毛。

原来毛文龙惧将校不得其力,故凡稍属勇敢的人皆是子侄,都令他姓毛,以为如此可以得力。

此时袁督师听得,心中以他遍招党羽,大为不悦。

随回帐中,只见毛帅亲丁皆佩剑环卫,袁督师道:

我们两人同为国家大事,有军政密商,不是鸿门会,安用佩剑相随?

你们不必俟候。

遂把毛帅亲丁一概斥退,便与毛帅谈到二更方散。

袁督师密召副将汪翥到自己行营帐中,议至五更,皆商拿杀文龙之事。

汪翥道:

观毛文龙举动,只怨望为小人所谗,似无什么跋扈。

且观其军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