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灸法秘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7420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灸法秘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医灸法秘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医灸法秘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医灸法秘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医灸法秘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灸法秘传Word下载.docx

《中医灸法秘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灸法秘传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灸法秘传Word下载.docx

灸盏图

\r仰式图俯式图\p06-d27a4.bmp\r

古圣用九针,失传久矣。

今人偶用者,不但不谙针法,亦且不熟明堂。

至于灸法亦然也。

今用银盏隔姜灸法,万无

一失。

凡欲用此法者,须仿此样为式,四围银片稍浓,底宜薄,须穿数孔,下用四足,计高一分许。

将盏足钉在生姜片

上,姜上亦穿数孔,与盏孔相通,俾药气可以透入经络脏腑也。

灸药神方

艾叶(一钱五分)硫黄乳香没药麝香皂角枳壳川芎桂枝杜仲全蝎白芷细辛松香雄黄

独活穿山甲(以上各五分)

上药秤准分两,各为末,和丸,固藏弗泄气。

方解∶艾叶,揉捣如绵,谓之熟艾。

熟艾性热,能通十二经,走三阴,以之灸火,能除百病。

硫黄之性纯阳,能援

阳气暴脱、命欲垂危。

没药、乳香通行十二经络。

麝香、皂角宣开上下窍关。

枳壳破一切气滞,川芎行一切血凝。

桂枝

调卫和营,杜仲舒筋壮骨。

定厥阴之风,全蝎有力。

化痈疡之毒,白芷多功。

细辛通窍散寒,松香祛风止痛,雄黄杀百

毒,独活搜伏风。

更以穿山甲通行经络,直达病所。

方中诸品无处不行,所以主治诸,效如桴鼓。

人神在曰不宜灸单

初一(在足大指)初二(在外踝)初三(在股内)初四(在腰)初五(在口)初六(在手)初七(在

内踝)初八(在腕)初九(在尻)初十(在腰背)十一(在鼻梁)十二(在发际)十三(在牙齿)十四

(在胃脘)十五(在遍身)十六(在胸)十七(在气冲)十八(在股内)十九(在足)二十(在内踝)二

十一(在手小指)二十二(在外踝)二十三(在肝及足)二十四(在手阳明)二十五(在足阳明)

二十六(在胸)二十七(在膝)二十八(在阴)二十九(在膝胫)三十(在足趺)

十二时人神所在不宜针灸歌

子踝丑腰寅在目,卯面辰头巳三属,午胸未腹申在心,酉背戌头亥股续。

十二支曰人神所在不宜针灸歌

子不治头君须认,丑日腰耳寅胸应。

卯日鼻脾辰膝腰,巳手午心真快捷方式。

未头手足申头背,酉行膝背同其类。

戌日

在阴头面间,亥日游行头颈位。

十二支神禁灸歌,男除女破应该会。

十干曰人神所在不宜针灸歌

甲不治头乙耳喉,丙肩丁背与心求。

戊己腹脾庚腰肺,辛膝壬当肾胫收。

癸日不宜针手足,十干不犯则无忧。

尻神图

\r尻神图\p06-d27a5.bmp\r

此神农所置。

一岁起坤,二岁震,逐年顺飞九宫,周而复始。

行年到处则所主败,切忌针灸,慎勿犯之,否则变生

他病。

慎之!

九宫尻神歌

尻神所在有根由,坤内外踝圣人留。

震宫牙口宜记,巽位还居乳口头,中宫肩骨连尻骨,背面目从干上游。

手膊

兑宫难砭灸,艮宫腰顶也须休。

离膝肋胁针难下,坎肘还连肚脚求。

为医精晓尻神诀,万病无干禁忌忧。

以上避忌,以逐日人神所在为主。

如遇急病,其余不必避也。

应灸七十症

中风

中风者,卒然中倒,人事无知,口眼斜是也。

方书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分。

医之乏效者,必须用灸。

未经疗治者,急灸无妨。

当其国中之时,先灸百会,或灸尺泽。

如口噤者,灸风池。

左瘫右痪者,灸风市。

如两额暴痛,

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灸客主人。

如因痰而中者,灸环跳穴可也。

百会穴(从鼻直上入发际五令,旋毛陷中,可容指处。

《医宗金鉴》云∶直上耳尖顶陷中是也。

尺泽穴(肘中动脉处,即肘弯内横纹当中,屈肘纹见,《金鉴》云∶屈肘横纹筋骨罅中。

风市穴(端立,垂手于股外,中指尖到处。

客主人(两耳前骨工宛中间,开口即穴处。

环跳穴(在髀枢中,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

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所曰髀

枢,当环跳穴处。

风池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内。

尸厥

《金鉴》云∶尸厥者,类中风之称也。

谓其形厥而气不厥,口鼻无气,状类死尸,而脉自动也。

延医不及,急宜灸

大敦穴。

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内庭,又灸行间,不可误也。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韭菜许毛中《金鉴》云∶外侧聚毛中。

内庭穴(足大指内,次指本节前歧骨外间陷中。

行间(足大指次指歧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

偏风

偏风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

在左者为瘫,血虚也。

右者为痪,气虚也。

左瘫右痪者,气血两虚也。

总宜先

灸百会,次灸合谷。

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挛难伸,灸手之里,兼灸腕骨。

倘痛甚不能提物,灸肩。

两手挛痛,

臂细无力,灸曲池。

半身不遂,灸环跳。

按穴灸之,自然却病。

百会穴(见中风。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即虎口,两叉骨缝中。

手三里(曲池下二寸锐骨端,按之肉起。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

肩(肩端两骨间。

曲池(屈手按胸,肘弯横纹尖尽处)

环跳(见中风。

眩晕

眩,目花也。

晕,头昏也。

其病之因有五∶一曰无痰不眩,一曰无火不晕,一曰木动生风,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

虚木摇是也。

医者莫分,药多罔效,灸神庭穴,自获安全。

若未中机,再灸肝俞必验。

神庭(从鼻上直入发际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

肝俞(八节下,各开二寸。

痿症

经曰∶肺热叶焦发为痿,痿者,足软而不能步也。

其症有五,不可不明。

盖痿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

痿属脾,骨痿属肾也。

总当先灸足三里,甚则灸三阴。

灸法得宜,较汤散为胜也。

足三里(膝下三寸,外廉,以手掌按膝头中指到处,股外旁也。

膝盖骨下三寸,在骨外廉两筋肉分宛宛中,平

坐垂足,取之在背,《金鉴》作大筋肉。

三阴(足内踝上三寸,大骨下陷中。

痹症

痹者,即俗称为风气也,症由风寒湿之气杂合为病。

益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往往蔓延不愈。

三气痹痛,灸环跳,兼灸脾俞、肾俞。

足痹不仁,灸腰俞。

如手臂作痛,不能提举,灸尺泽。

两腿麻木,不能步履,灸

风市。

按图而灸,庶乎肢体自若耳。

脾俞(十脊骨下,各开二寸。

肾俞(十三脊下,各开二寸,亦有一寸半。

《金鉴》云∶与脐平。

腰俞(尾尻骨节上间。

尺泽、风市(皆见中风。

劳伤

五劳者,烦冗劳心,谋虑劳肝,过思劳脾,过忧劳肺,色欲劳损。

七伤者,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卧

伤气,久立伤骨,房劳思虑伤心肾也。

至于骨蒸劳热,药石乏效者,先灸大椎,并灸胆俞。

久嗽劳热者,灸肺俞。

久虚

不食者,灸上脘。

真气虚弱者,灸气海。

男子血损者,灸天枢。

女子阴虚,灸足三里。

凡有一切虚损劳瘵,及至形神大

惫,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则无救矣。

大椎(三节颈项下,第一脊骨上间。

胆俞(第九脊下,各开二寸。

《金鉴》云∶各俞皆去脊中二寸,故不从寸半之说。

肺俞(三椎骨下,两旁各开一寸五分。

《金鉴》云∶以手搭肩,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处。

上脘(脐上五寸。

气海(脐下一寸五分。

天枢(脐两旁,各开二寸许陷中。

足三里(见痿症。

膏肓(四椎骨下,两旁各开三寸五分,《金鉴》云∶正坐曲脊,从髀骨上角,摸索至髀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

按其中一间空处,是其穴也。

咳嗽

先贤论咳嗽,以有声为咳,有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

其初起多因于风寒,延久多成于虚损。

若咳甚欲吐,灸身

柱。

因痰而嗽,灸足三里。

气促咳逆,觉从左升,易于动怒者,灸肝俞。

咳嗽见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间。

吐脓者,灸

期门。

日久成劳者,灸膏肓弗误。

身柱(大椎穴下三节骨下间,按其中。

肝俞(见眩晕。

肺俞(见劳伤。

行间(见尸厥。

期门(两乳下,第二肋骨端。

膏肓(见劳伤。

喘症

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气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肾不纳气而喘者。

统宜先

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则兼灸肺俞。

所有哮喘不得卧者,须灸灵台。

行动遂喘急者,须灸气海。

得能按穴灸之,去沉

犹拔刺耳。

天突(结喉下二寸陷中。

中脘(脐上四寸。

灵台(六节骨下中。

气海(见劳伤。

血症

书谓∶吐血成升斗者属胃血也,其余咯血属心,呕血属肝,咳血属肺,唾血属肾。

凡有一概血症,总当先灸胆俞。

血痰灸其上脘。

咯血喉中有声,灸其天突。

如五劳七伤,诸虚百损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缓也。

据(管见),暴患之

血症,实火为多,不宜辄灸;

灸患之血症,虚火不少,用灸无妨,切须辨之。

胆俞、上脘(并见劳伤。

天突(见喘症。

汗症

汗有自盗之分,不可以不知也。

盖自汗为阳虚,不因劳动而自出也。

盗汗为阴虚,睡而汗出,醒而收也。

灸其尺泽,

可以奏勋。

设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尺泽(见中风。

膈俞(七脊下,各开二寸,正坐取之。

肺痿

久嗽肺虚,而成肺痿。

痿者萎也,犹枝叶之萎落也。

时吐涎沫,声音不扬,或嗽血丝,形容枯槁。

斯症属虚者多,

非肺痈属实之可比。

当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

肺俞、膏肓(皆见劳伤。

肺痈

久咳不已,胸中隐隐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脓,是为肺痈。

痈者,壅也。

良由风寒内郁,郁久成火,火刑金脏而

成。

法当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几有效。

惊悸怔忡

《正传》曰∶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

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

医家虽有辨别,总灸上脘穴为宜。

上脘(见劳伤。

健忘

忘前失后,曰健忘也。

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虑过度者,或因所愿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

因虽异,皆当灸百会一穴而记忆自强矣。

百会(见中风。

阳痿

阳痿者,阳物痿软而不举也。

年老之人,则常有之。

若少壮之人,是为真火衰惫,法当灸其气海。

阴痿

阳物收缩,卵阴入腹,皆为阴症也。

法宜先灸气海,再灸大椎。

大椎(见尸厥。

臌胀

倪氏论臌,有气、血、虫、水、单是也,论胀,有寒、热、虚、实、湿、食、瘀、积、肝、肾是也。

方家必分五臌

若何?

十胀若何?

余谓∶臌胀在上,灸于上脘,在中;

灸于中脘;

在下,灸于下脘,或灸气海。

至若胀及两胁者,灸于

胀及背腰者,灸于胃俞。

胀至两腿者,灸足三里。

胀至两足者,灸行间可也。

中脘(见喘症。

下脘(脐上二寸。

期门(见喘症。

胃俞(十一节下,各开二寸。

肿满

先圣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盖脾主水谷,虚而失运,水谷停留,故成肿满也。

后贤分而为四∶一曰水肿,皮薄

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气肿,皮浓色苍,按之即起也;

一曰风肿,走注肿疼,皮肤麻木也;

一曰瘀肿,肿而红亮,有

血缕痕也。

以上诸肿,宜灸内庭。

如罔验者,行间、大敦皆可灸之。

内庭、行间、大敦(三穴皆见尸厥。

症有七,蚊、蛇、鳖、虱、肉、米,发也。

瘕有八,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也。

其实症者,征也,有块

可征。

瘕者,假也,假物成形。

总之不外乎气血交滞。

倘因气滞而成者,灸气海。

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枢可耳。

气海、天枢(并见劳伤。

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条扛起,现于肌肉之外。

癖者,僻也,隐僻于膂脊肠胃之后。

皆宜灸下脘,或灸足

三里。

下脘(见臌胀。

疝气

疝有七,寒、水、气、血、筋、狐、是也。

时俗统称为小肠气。

张子和谓疝气虽有七种,总不离乎肝病也。

七疝

之症,先宜灸气海,继宜灸中极,或灸三阴。

若阴囊偏肿者,灸大敦有效。

中极(脐下四寸。

三阴(见痿症。

大敦(见尸厥。

伏梁

伏梁者,心积也,起于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

当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奔豚

奔豚者,肾积也,发于少腹,上至于心,如豚奔走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

先灸气海,兼灸中极为是。

中极(见疝气。

香港脚

香港脚者,两脚浮肿而重,湿香港脚也。

不红不肿而痛,干香港脚也。

不拘干湿,皆宜灸风市灸。

倘或红肿,行步艰难,

灸大敦穴可愈。

风市(见中风。

腹鸣

腹鸣者,腹中鸣响也。

其因痰饮者,灸上脘。

因胃寒而肠鸣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

胃俞(见臌胀。

噎膈

噎膈之因有五∶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

虽分五种,总属七情之变。

凡药不能效者,

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为要。

天突、中脘(见喘症。

反胃

反胃者,饮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

良由脾胃阳虚,营运失职,不能熟腐水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

朝吐。

即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

法当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

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则灸足三里。

膈俞(见汗症。

脾俞(见痹症。

霍乱

霍乱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泻,谓之湿霍乱也。

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谓之干霍乱也。

急灸期门可愈。

期门(见臌胀。

头痛

头痛者,有外感、内伤之分。

如痛无休息者为外感,时痛时止者属内伤。

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

谷、胆俞皆可灸之。

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

神庭(见眩晕。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即虎口两骨缝中。

胆俞(见劳伤。

命门(十四节骨下中。

心腹痛

真心痛者不可治。

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

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间,并灸膈俞。

脐下冷痛,灸

气海、关元。

少腹寒痛,灸中极。

夹脐而痛,上冲心痛,灸天枢。

天枢(见劳伤。

关元(脐下三寸。

背痛

太阳之脉行身之背,忽被风湿所侵,则背膂强痛,宜灸身柱则瘳。

身柱(见咳嗽。

胁痛

胁痛在左,肝经受邪;

在右,肝邪入肺。

宜灸临泣可愈。

临泣(从两目中直上,入发际五分陷中。

腰痛

腰痛有四,当分灸之。

如因房劳过度,则肾虚,灸肾俞穴。

偶然欲跌则闪挫,灸气海穴。

负重损伤,不能转侧,灸

环跳穴。

湿气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

倘连腹而引痛者,灸命门穴则安。

肾俞(见痹症。

腰俞(见痹症。

命门(见头痛。

耳聋耳鸣

《绳墨》曰∶肾气充盛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肾气结热则耳聋。

经谓耳为肾窍,肾虚耳聋宜

灸肾俞,耳鸣宜灸风池。

初患者先灸百会为是。

风池、百会(并见中风。

目疾

眼科治目有五轮之分∶两属心,曰血轮;

乌珠属肝,曰风轮;

两胞属脾,曰肉轮;

白精属肺,曰气轮;

瞳神属肾,

曰水轮。

其实肝开窍于目,总病实在乎肝。

目初病者,先灸百会、上星、神庭三穴。

日久内障起翳者,当灸临注。

KTKT而不了者,必须灸肾俞也。

上星(从发际直上一寸,或眉心上四寸。

神庭(见头痛。

临泣(见胁痛。

咽喉

咽乃饮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区,不容纤邪所容,否则遂成喉症矣。

咽喉疼痛者,当灸内庭。

喉疮、喉风者,当灸天

突为亟。

内庭(见尸厥。

齿痛

齿乃骨之余,肾主病也。

然则因阳明火炽而痛者,有因风、因虫而痛者,亦有因虚而痛者,方药莫能奏捷,必当用

灸。

倘颊肿牙痛灸风池,红肿牙痛灸手三里,齿龋须灸内庭也。

风池(见中风。

手三里(见偏风。

鼻血

鼻血者,因于肺肝有火也。

肺窍在鼻,肝脏藏血,二经有火内炽则血沸腾,乘肺窍而出者也。

急宜灸合谷穴一壮。

合谷穴(见偏风。

脑漏

胆移热于脑,脑漏黄浊之水,由鼻而出,甚则腥秽。

亦有鼻塞不闻香臭者。

均宜灸上星穴可也。

上星(见目病。

脱颏

颏者,口之下唇至末之处,俗名下巴也。

有因气虚而脱者,有因呵欠而脱者,皆可灸风池穴。

遗精

书谓有梦精出为梦遗,无梦自遗为精滑。

大凡梦遗者,由于相火之强。

精滑者,由于心肾之损。

拟方当分虚实,灸

法统宜于关元、中极及之阴交。

设未瘥者,再灸肾俞可耳。

关元(见心腹痛。

三阴交(见痿症。

浊症

丹溪曰∶浊症之因有二,肥人多湿热,瘦人多肾虚。

总之肾虚之质,下焦空豁则湿热阻于精窍,而成赤白浊也。

灸关元,兼灸行间自痊。

淋痛

滴沥涩痛谓之淋,急满不通谓之闭。

五淋之别,虽有气、砂、血、膏、劳之异,然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

若小便赤

涩,灸其下脘。

小便痛沥,灸其关元。

五淋之症,皆宜灸其中极。

溺血

经谓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是症未有不本于热者。

当灸关元数忙。

遗溺

遗溺者,由于中气虚衰,不能摄固所致。

老年下元不足,孩提脬气未固多有之。

总当灸其三阴。

若小便频数者灸大

敦,小儿遗尿者灸气海。

便血

便血之症,有肠风,有脏毒。

如下鲜血,大便燥结,名曰肠风。

血色黯浊,大便溏泻,名曰脏毒。

脏毒者灸肾俞,

肠风者灸会阳。

会阳(尾尻骨两旁,各开二寸,尻骨节上两旁,各开寸半亦可。

脱肛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故肺热则肛藏,肺虚则肛脱。

或因肠风痔漏,或因久痢久泻,或因产妇用力太早,或因小儿叫

啼伤气。

总须上灸百会,下灸会阳。

会阳(见便血。

痔疮

古人论痔,有牝、牡、虫、血之分。

其实皆大肠积热所致。

当灸会阳几壮,庶冀而安。

泄泻

泄泻有五,乃脾虚、肾虚、湿寒、湿热、食积也。

脾虚则食少便频,肾虚则五更作泻,湿寒则便溏溺白,湿热则下

利肠垢,食泻则吞酸嗳腐。

在医家当分而治,在灸家先取天枢,其次会阳之穴。

痢疾

古人以赤痢为湿热,伤于血分;

白痢为湿寒,伤于气分。

凡初患赤白痢积者,法当灸其天枢,兼之中脘。

如日久不

愈,脾肾两伤者,当灸脾俞,兼之会阳也。

伤寒

伤寒者,由冬令伤于寒邪,法当辛散。

其误治也,变为结胸,宜灸期门。

若妇人经水适来,邪热入于血室,昼则明

了,夜则谵语,亦灸期门之穴。

若饮水过多腹胀者,灸其中脘。

余热解不尽者,当灸曲池可也。

期门(见咳嗽。

曲池(见偏风。

热病

经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