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第二课 论 学11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027379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4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第二课 论 学11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04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第二课 论 学11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04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第二课 论 学11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04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第二课 论 学11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04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第二课 论 学11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4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第二课 论 学11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04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第二课 论 学11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第二课 论 学11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4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第二课 论 学11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有一天,在紐約街上,他碰巧又遇到了這位熟人。

對方上下打量了一下這位大名鼎鼎的科學家,驚訝地問道:

「你怎麼還是穿得這樣破舊?

」愛因斯坦依然笑了笑,說:

「反正這裡的人都已經認識我了。

(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學也。

」─公冶長第五.二七

十室之邑:

指十戶人家的小地方。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必定有天性忠信和我一樣的人。

章旨  孔子以自己好學為例,勉勵弟子好學。

研析  孔子從不敢以「生而知之者」自居,卻以好學者自許,曾自稱「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可以看出他力學不輟的精神。

又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可知他從學習中獲得莫大的樂趣。

文中「不如丘之好學也」一句看似自豪,其實帶有謙虛的意涵,因為覺得自己不足,才需要好學,而非自誇。

此章孔子以己身為例,勉人好學以提升自己的學養,才能成為賢人君子。

名言  ◎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時刻換成巨大的享受。

(法國‧孟德斯鳩)

◎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

(南宋‧朱熹)

事例  好學忘我的林雲銘

  清代以研究楚辭聞名的學者林雲銘,年輕時好學不倦,發憤讀書時常常到了忘我的境界。

有次天熱,家僮備好浴盆請他沐浴,他正冥思苦索,竟忘了脫衣就坐入浴盆中,直到衣服溼透才察覺,因而鄉人稱他為「書痴」。

(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第六.一八

知之者:

了解學問的人。

好之者:

喜好學問的人。

樂之者:

有所得而樂此不疲的人。

章旨  孔子說明學習的意願不同,所達到的境界自然有所不同。

研析  本章孔子論述在求學明道過程中,三種由淺入深的境界。

「知之」是入門,由粗知而漸進於深知,自然能產生愛好的情緒。

比較起來,「好之」比「知之」工夫更多、程度更深。

「知之」只是知曉而不喜好,「好之」卻是既知曉又喜好,至於「樂之」,則是達到深造自得的樂趣,是為學的最高境界,像顏淵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孔子發憤忘食而樂以忘憂,就是最佳的例證。

名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美國‧愛因斯坦)

◎強迫學習的東西,將不會長存在心裡。

(古希臘‧柏拉圖)

事例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侯文詠:

認真是拚不過迷戀的

  作家侯文詠觀察到許多學生被要求應該「認真」「努力」追求熱門的行業,而不是自己最「喜歡」或最有「熱情」的。

但他認為「認真是拚不過迷戀的」,意思就是做一件事能否成功,「喜歡」和「熱情」是遠比「認真」、「努力」更重要的。

(四)古之學者為己

「古之學者為己

,今之學者為人

」─憲問第十四.二五

為己:

為了增進自己的學問道德。

為人:

為了沽名釣譽,表現給別人看。

章旨  孔子論古人、今人為學的目的不同。

研析  「古之學者為己」是強調古人為學不是為自己謀私利,而是為了充實和提升自己,因而能夠持之以恆,力學不輟。

「今之學者為人」強調今人為學只是為了裝飾自己,以便向他人炫耀,博得好評,一旦外在環境改變,學習動機也就消失了。

孔子舉這兩種為學的態度,勉勵弟子應效法古人篤實的求學態度。

名言  ◎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英國‧培根)

事例  古之學者為己─只作研究,不求報酬的天文學家

  詹姆斯‧布拉德萊是英國天文學家,曾根據六萬多次的觀測,編製了一本精確的星座表。

他擔任格林威治天文臺臺長時,薪水並不高,但他一點也不在意,只知道埋首他的研究。

有一次,英國女皇來到天文臺參觀,當她知道詹姆斯‧布拉德萊的薪資後,表示要為他提高薪資。

可是詹姆斯‧布拉德萊婉拒了,他說:

「如果這個職位一旦可以帶來大量收入,那麼,以後任這個職位的將不是天文學家了!

(五)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學而知之者,次也;

而學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季氏第十六.九

困:

困惑、困頓。

民斯為下矣:

這種人就是最下等的了。

民,猶言「人」。

斯,則、就。

章旨  此章言各人天賦資質雖有不同,但都應力學。

研析  孔子根據人的天賦資質把人分為四等。

本章孔子並不強調天分,而是強調學習意願的重要。

有些人稱讚孔子是「生而知之者」,他自己則反對這種說法,認為自己只是「好古,敏以求知」的人。

孔子雖說「生而知之者,上也」,但現實中應該沒有「生而知之」的人,學識與修養都是靠後天學習而來。

  「學而知之者」與「困而學之」起點雖有高低之分,但只要努力學習,最後都能學有所成。

至於「困而不學」的人,缺乏企圖心,得過且過,當然學無所成,因此列為最下等,這種人即使有良師也莫可奈何。

名言  ◎愈學習,愈發現自己的無知。

(法國‧笛卡兒)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論語 陽貨)

 譯人的天性是相近的,但由於後天的學習,可以使人的差距越來越大。

(六)知之為知之

「由,誨女

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第二.一七

誨女:

教導你。

女,通「汝」,你。

是知也:

這樣才算是真知啊。

是,此。

章旨  孔子告誡子路不可以強不知以為知。

研析  子路好強尚勇,常有強不知以為知的毛病,所以孔子用這番話來教誨他。

  孔子告誡子路求知態度應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懂的就說懂,不懂的就說不懂。

孔子曾說:

「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述而)所以他遇到不懂的事,就隨時向人虛心求教,因而成為博學多能的人。

人不能盡知天下事,必須學而知,問而知,富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如此才能提升自己的學養。

名言  ◎只有正視自己的無知,才能增進自己的知識。

(俄國‧烏申斯基)

◎如果有人不讀書又想偽裝博學,他就必須很狡猾,才能掩飾自己的無知。

事例  不知為不知─牛頓勸人不可「強不知以為知」

  牛頓對聖經有相當研究,且有專門著作。

有一次,有位天文數理方面的專家,賀萊博士對他說了一些反對基督教義的話,牛頓凜然地說:

「你對天文數理很有研究,在這方面的意見我都樂於聆聽,可是你對於基督教義沒有研究,所以最好不要隨便發言。

(七)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第七.二一

從之:

學習他的優點。

章旨  孔子強調學無常師,以善者為榜樣,藉不善者以警惕自己。

研析  孔子說:

「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他認為賢與不賢都可以作為我們的老師,只要有心,到處都可以找到學習的對象或機會。

本章中的「三人行」只是概舉日常生活中與人交接的際會,並不一定恰好三人,有時亦指多數人,但重點在「擇」字上,要懂得分辨、判斷何者為善、賢,何者為不善、不賢,如此方能作為學習或警惕的對象。

名言  ◎賢者常以愚人為前車之鑑。

(英國‧喬叟)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戰國‧呂不韋)

事例  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斷向人請教的華特‧迪士尼

  以創造卡通聞名的華特‧迪士尼,在中等學校只讀了一年就輟學了。

他對電影、動畫、音樂效果等方面的知識,都是自己主動去研究而獲得的。

有不懂的地方,他就去請教真正的專家。

他說:

「只要我向他們說:

『你那門學問我一無所知,可是我很想了解。

』那些人聽了我說這樣的話,沒有一個不放下手邊的工作,盡量指點我的。

(八)溫故而知新

「溫故

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為政第二.一一

溫故:

溫習已有的學問。

知新:

追求新的知識道理。

章旨  孔子言能溫故知新,即足以為人師。

研析  溫故,指溫習學過的典籍知識。

從前所學,須經不斷溫習,一再咀嚼,進而融會貫通,才能有新的體悟和想法。

像我們每一次讀論語,隨著年齡的不同,以及閱歷的增加,往往就會有新的心得。

知新,指追求新的知識道理。

隨著時代進步,新的知識不斷地被開發出來,如不能及時追求新知,就無法跟上時代的脈動。

一個人既能「溫故」,又能「知新」,學養方能不斷地累積、提升,自然就具備為人師的資格了。

名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西晉‧陳壽)

◎讀一切的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事例  溫故而知新─豐子愷二十二遍讀書法

  豐子愷曾留學日本,精通英、日文。

他自創「二十二遍讀書法」來學習外語,每課都要讀二十二遍,每讀一遍就畫上一筆,二十二個筆畫加起來正好是一個「讀」字。

這個辦法雖笨,但使他日文造詣大為提升,並翻譯了源氏物語等名著。

五十二歲時,豐子愷用同樣方法學習俄語,不久又譯出了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

(九)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子夏曰:

「日知其所亡

,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子張第十九.五

所亡:

指自己尚未學得的道理與知識。

亡,音ㄨˊ,通「無」。

章旨  子夏認為好學之道在溫故而知新。

研析  為學要有成首重有恆,而「溫故知新」則是具體的方法。

「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無忘其所能」則是溫故。

每天知道一點新的知識學問,不斷地累積,學養自然深厚。

但人的記憶有限,因此需要經常溫習,才能避免遺忘。

  子夏這句話影響頗大,清初顧炎武的名著日知錄,書名就是出自「日知其所亡」一句。

顧炎武從三十歲以後,讀的書都寫有筆記,他說:

「著書不如抄書。

」他自少抄書,至老不倦,累積的材料積箱盈篋。

他不僅抄錄,還隨時溫習,一旦發現以前的說法有誤,就隨時改定,記在筆記裡;

或自己認為獨到的見解,如果後來發現古人已經說過了,就會刪去。

務必使書中每一個觀點或見解,都是獨出機杼,方才罷手。

經過三十年的累積,多次修訂,最後才寫成日知錄。

名言  ◎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

(俄國‧高爾基)

◎日習則學不忘,自勉則身不墮。

(春秋‧子夏)

(一〇)逝者如斯夫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

晝夜。

」─子罕第九.一六

逝者如斯夫:

光陰的消逝,就像奔流的河水,一去不返。

逝,往。

斯,此,指流水。

夫,音ㄈㄨˊ,句末助詞。

舍:

同「捨」,停止。

章旨  孔子感嘆歲月如流水,勉人惜時向學。

研析  本章是一則對景抒懷,充滿哲理的小品。

孔子看到河水不斷往前,聯想到光陰流逝,而興起惜時向學的感嘆。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泰伯)他到了晚年仍然「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可說是惜時勤學的典範。

名言  ◎歲月是最權威的忠告者。

(德國諺語)

事例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好學不倦的閻若璩

  清初學者閻若璩,天生口吃,資質愚鈍,讀書百遍也讀不熟,然而卻非常用功。

他又體弱多病,母親心疼他,聽見他讀書就勸他休息,他則默誦暗記不敢出聲。

他十五歲那年冬天,一天夜裡讀書,遇到疑難無法入睡,經過刻苦思考,終於在黎明時豁然開朗,從此穎悟異常。

他讀書時常將書拆散,讀一頁,即將此頁用漿糊黏貼於桌上,背熟以後就燒掉,終身不忘。

多年孜孜不倦的苦心研讀,終於使他成為學問淵博的大學者。

(一一)冉求畫地自限

  冉求曰:

「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雍也第六.一〇

說:

音ㄩㄝˋ,通「悅」,心中欣喜。

中道而廢:

猶「半途而廢」。

畫:

指畫地自限,停止不前。

章旨  孔子告誡冉求不可畫地自限,半途而廢。

研析  孔子因材施教,常依弟子們個性的差異,而給予不同的教導。

冉求在孔門四科中以政事見長,且多才多藝,但他自信不足、意志不堅,就以「力不足也」作為不能實踐孔子之道的藉口。

然而孔子並沒有直接責備他,而以畫地為喻,鼓勵他勇往直前,不要半途而廢。

名言  ◎後天獲得的才能才有點威風,因為那是你自己辛勞獲得的成果。

(美國‧馬克‧吐溫)

◎君子立恆志,小人恆立志。

(中國諺語)

 譯君子立定志向後,就努力實踐;

小人常常在立志,卻總是半途而廢。

(一二)譬如為山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

,雖覆一簣,進

,吾往也!

─子罕第九.一八

未成一簣:

此句言因尚缺一籠土,而未能堆成一座山。

簣,音ㄎㄨㄟˋ,竹筐、竹籠。

平地:

填平窪地。

平,動詞,填平。

進:

此指繼續倒土。

章旨  孔子勉人進德修業應當努力不懈,不可半途而廢。

研析  本章孔子藉積土成山的譬喻,說明學貴有恆,不可半途而廢。

本章是孔子根據尚書中的「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加以發揮闡論。

孔子透過生動的對比告訴我們:

一個人若能鍥而不捨,則可積少成多,成就大業;

若中道而廢,則前功盡棄。

這番話語重心長,勉人當進不當止,而「進」與「止」的關鍵在於自己的抉擇與意志,學問、道德、事業的成功,都是相同的道理。

名言  ◎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孟子 盡心上)

◎涓滴之水終可磨損大石,不是由於它的力量強大,而是由於晝夜不捨的滴墜。

(德國‧貝多芬)

◎行百里者半九十。

(戰國策 秦策)

 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

(比喻事情越接近成功越困難,勉人應再接再厲,不要半途而廢。

事例  進,吾往也─戴摩西尼苦練口才

  古希臘著名演說家戴摩西尼從小口吃,由於發音不清,雖然有滿腹的見解,卻表達不出來。

為了克服這個障礙,他常跑到海邊,把小石子放在嘴裡,面對大海練習演講,天天如此,居然把口吃的障礙克服了。

  戴摩西尼不僅訓練自己的發音,而且努力提高政治、文學修養。

他研究古希臘的詩歌、神話,背誦優秀的悲劇和喜劇,探討著名歷史學家的文體和風格。

柏拉圖是當時公認的獨具風格的演講大師,他的每次演講,戴摩西尼都前去聆聽,並用心琢磨大師的演講技巧。

  為了專心練習演說,戴摩西尼一邊登山,一邊吟詩,有時站在鏡子前比手畫腳地練習手勢。

為了練習口才還躲在地下室裡反覆演練,但他有時會想跑出去閒逛,心總是靜不下來,練習效果極差。

於是他拿起剪刀把自己的頭髮剪去一半,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怪模怪樣的陰陽頭,由於羞於見人,他只得打消跑出去玩的念頭,一連數月足不出戶,苦練不輟,演說水準突飛猛進。

經過長期的努力,戴摩西尼最終成為聞名的演說家。

(一三)苗而不秀

「苗而不秀

者,有矣夫!

秀而不實

」─子罕第九.二一

苗而不秀:

長出禾苗卻不吐穗開花。

苗,此處作動詞用,指長出禾苗。

秀,禾苗吐穗開花。

實:

此處作動詞用,結成穀實。

章旨  孔子勉人為學當精進不已,不可始勤終懈,以致前功盡棄。

研析  本章孔子以莊稼「不秀」、「不實」為喻,告誡弟子為學要持之以恆,精進不已。

人的學習就像植物的栽培:

植物要結果,大多需要經過開花的階段,花朵綻放時燦爛奪目,但顯然還不夠,要等結出果實才能收成。

  前一章以積土成山為喻,是強調學習成敗的關鍵在個人的意志。

本章的「苗而不秀」、「秀而不實」強調不可半途而廢之外,還說明精益求精的重要。

  孔子善於從生活周遭取材來啟發學生,循循善誘。

他採用許多不同的譬喻闡述為學之道,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舉一反三。

名言  ◎不怕慢,只怕站。

◎成大事不在於力量之大小,而在於能堅持多久。

(英國‧約翰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 子罕)

 譯軍隊的主帥可以被更換,但是男子漢的志氣是不能被改變的。

(勉人要守志不移。

(一四)後生可畏

「後生可畏

,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無聞

焉,斯亦

不足畏也已!

」─子罕第九.二二

後生可畏:

年輕後進的子弟,前途未可限量,值得敬畏。

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怎麼知道這些年輕子弟日後的成就,不如現在的我們呢?

來者,指後生。

之,助詞,無義。

聞:

音ㄨㄣˋ,聲譽。

斯亦:

那麼就。

斯,那麼。

亦,就、即。

章旨  孔子勉勵後生應及時努力,若蹉跎歲月,將老大無成。

研析  年輕人精力充沛、頭腦靈敏,如能善用時光,積極向學,進德修業,成就自然不可限量,值得敬畏。

古人壽命較短,四、五十歲已算是暮年,若此時才想要開始奮發有為,往往會有「時不我與」的懊悔。

禮記 學記云:

「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

」因此孔子藉本章勉勵年輕學子當及時努力。

今日「後生可畏」已成為稱讚年輕人前途無限的詞語。

名言  ◎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焉而已。

(戰國‧莊子)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東晉‧陶淵明)

◎三延四拖,你就是時間的小偷。

(日本‧上田敏)

(一五)弟子入孝出悌

「弟子

入則孝,出則弟

,謹而信

,汎愛眾

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學而第一.六

弟子:

猶言「子弟」,指為人子、為人弟者,非指門人。

弟:

音ㄊㄧˋ,通「悌」,恭敬長上。

謹而信:

行為謹慎,言語信實。

汎愛眾:

博愛大眾。

汎,音ㄈㄢˋ,廣博普遍。

文:

泛指各種的典籍知識。

章旨  孔子教導弟子先學做人的道理,以德為本,求取知識為次。

研析  儒家評論人物,德行總是擺在首位,如孔門四科十哲的順序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後來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分三十六門,前四門也是依此順序編次。

  德行是做人的基礎,因此孔子訓勉弟子為學要先修德再學文。

孔子要求弟子要從孝、悌、謹、信、博愛做起,因為這些都是最重要的道德標準,但僅有這些還是不夠,還要親近仁者,虛心學習,若有餘力,再學習典籍知識。

全章以德為本、文學為輔的學習順序,正是孔門教育一貫的精神所在。

名言  ◎作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都要有禮貌。

(英國‧羅素)

(一六)敏於事慎於言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也已

」─學而第一.一四

敏於事而慎於言:

做事勤敏而言語謹慎。

就有道而正焉:

親近有道德的人,以糾正自己的缺失。

也已:

也、已皆為語氣詞。

在此有加強讚嘆的意味。

章旨  孔子說明好學的君子不求物質享受,專志於學習做人的道理。

研析  要做一個好學的君子,首先要降低物質的欲望,不要將精神耗費在追求生活的享受。

像貧窮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但仍然專心向學,樂在其中,成為孔子最讚賞的弟子。

好學者的另一特點是「敏於事而慎於言」,要多做少說,從實踐中學習待人處世之道。

最後,還要「就有道而正焉」,選擇良師請求指正。

本章所說的清心寡慾、敏事慎言、虛心求教、匡正己失,都是修德之事,而孔子卻許為好學,由此可見孔門的教育精神,偏重的是德行的修養。

名言  ◎節制飲食常能使人頭腦清楚、思想敏捷。

(美國‧富蘭克林)

(一七)一以貫之

「賜也,女以

予為多學而識

之者與

」對曰:

「然,非與?

」曰:

「非也!

予一以貫之

」─衛靈公第十五.二

以:

以為。

識:

音ㄓˋ,通「誌」,強記。

與:

音ㄩˊ,同「歟」,疑問語助詞。

一以貫之:

即「以一貫之」,指把握一個基本的原理,以求貫通萬事萬物的道理。

章旨  孔子告訴子貢為學應掌握大綱領,以求融會貫通。

研析  孔子在當時被認為是博學之人,人們都認為這是因為他聰明強記所致,但孔子告訴子貢自己並非「多學而識之」,而是「一以貫之」。

  「一以貫之」表示孔子掌握一個基本的原理或中心思想,以求貫通萬事萬物的道理,這個中心思想就是「仁」,所學的知識或是修養的品德都是以仁德為依歸。

一個人雖博學,但若不能掌握基本原理一以貫之,只會顯得駁雜,而成為「兩腳書櫥」。

孔子認為能用中心思想來貫通所學的人,才有辦法達到仁德的最高境界。

名言  ◎學問博識強記易,會通解悟難。

(明代‧呂坤)

(一八)學而不思則罔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第二.一五

罔:

音ㄨㄤˇ,通「惘」,迷惘、困惑。

殆:

音ㄉㄞˋ,危殆、危疑不安。

章旨  孔子論為學必須學與思並重,二者不可偏廢。

研析  一個學而不思的人,縱使飽讀詩書,若無法融會貫通,常常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遇到問題也不知如何處理。

至於思而不學的人,往往流於胡思亂想,閉門造車,易陷於迷惑。

書本或別人寶貴的經驗,往往都是智慧的結晶,如果不去學習,只憑自己空想,就不易有所得。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衛靈公)正因為有這種經驗,使他覺得空想無益,並體會到學習的重要,因而提出學思並重的觀念。

名言  ◎我並沒有什麼方法,只是對於一件事情,很長時間很熱心地去考慮罷了。

(英國‧牛頓)

◎讀書僅向大腦提供知識原料,只有思考才能將所學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

(英國‧洛克)

問題討論

一、為什麼君子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的境界呢?

二、孔子認為「樂之者」是學習的最高境界,請你舉出一些在學習中「樂之者」的例子,並加以說明。

三、孔子曾用哪些譬喻,說明「為學貴在有恆」的道理?

四、現代人強調「終身學習」,從第一、二課中哪些章句,可以看出孔子正是「終身學習」的最佳典範?

五、孔門之學,所強調的學習內容是什麼?

六、「學而不思」與「思而不學」各有什麼缺點?

請說說你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