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背部穴位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7297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 背部穴位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一节 背部穴位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一节 背部穴位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一节 背部穴位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一节 背部穴位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节 背部穴位Word下载.docx

《第一节 背部穴位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 背部穴位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节 背部穴位Word下载.docx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

有颈横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

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

热病、感冒、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头痛项强、疟疾、癫狂、小儿惊风、阳危诸证。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调理感冒、疟疾、颈椎病、痤疮、小儿舞蹈病等。

配曲池、列缺、风门主治感冒;

配后溪、间使主治疟疾。

  至阳穴

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名词解释

(1)至阳。

至,极也。

阳,阳气也。

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

本穴物质为筋缩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督脉络脉所传之热而化为天部阳气,穴内气血为纯阳之性砭石,故名。

  

(2)金阳。

金,肺金之气也。

金阳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纯阳之气。

理同至阳名解。

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

有第7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

布有7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主治疾病:

阳穴常用于治疗胃痉挛、胆绞痛、胆囊炎、膈肌痉挛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痉挛、胆绞痛、胆囊炎、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等。

配阳陵泉、日月主治胁肋痛、黄疸、呕吐;

配心俞、内关主治心律不齐、胸闷。

  胃痉挛胃痉挛与急性胃炎是胃脘痛中的常见病。

其病因相近,均为寒邪客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素体阴虚,又复感外寒而致病。

气机郁滞、失于和降是其共同病机,因此可用同一刮痧方法调理。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宜通而不宜滞。

气机郁滞,失于和降,则胃痛频作。

应用砭石刮痧疗法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使胃部痛疼缓解。

  曲垣穴

人体的背部左右肩胛骨内上侧。

  名词解释:

曲,隐秘也。

坦,矮墙也。

曲垣名意指小肠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在此沉降。

本穴物质为秉风穴传来的风气,风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吸湿下行,至本穴位后天部气态物中的脾土尘埃沉降地部,脾土物质堆积如丘砭石,如矮墙之状,故名曲坦。

在肩胛岗上缘,斜方肌和岗上肌中;

有颈横动、静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静脉肌支;

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肌支。

该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左右肩胛骨内上侧。

  常压曲垣穴可使水蛇腰变直

  主治症状:

指压此穴,就可以使身体感到轻松,情绪稳静;

对于使水蛇腰变直也很有效果。

  腰阳关穴 

 定位:

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有第4腰动、静脉背侧支,棘突间静脉丛布有第4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1、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2、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

  3、遗精、阳痿等男科病证。

  现代常用于调理腰骶部病变、坐骨神经痛、盆腔炎等。

配肾俞、次髎、委中主治腰腿痛。

  陶道穴

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陶,金玉之属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肺金之性的温热之气。

道,通行的道路也。

该穴名意指督脉阳气散热后在此化为温热之气。

本穴物质为身柱穴传来的强劲阳气砭石,至本穴后,虽散热化为温热之性,但仍循督脉道路向上而行,故名。

  穴位取穴:

有第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

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脊中穴

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名词解释:

(1)脊中。

脊,穴内气血来自脊骨也。

中,与外相对,指穴内。

脊中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水液外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

本穴为人体重力场在背部体表的中心位置砭石,穴内气血为脊骨内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液,水液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故名脊中。

脊俞名意与脊中同,俞同输。

  

(2)神宗。

神,与鬼相对,指天部阳气也。

宗,祖宗也,气之源头也,水也。

神宗名意指穴内的天部阳气为来自脊骨中的高温高压水液所化。

理同脊中名解。

该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有第十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

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按揉脊中穴可缓解风湿痛

  砭石调理风湿病的方法:

  1、用砭砧轻叩大椎穴至长强穴(督脉),从上至下轻拍膀胱经(避开肾脏所在部位)。

  2、用砭砧从上至下擦整个后背及腰部,从大椎穴至长强穴,督脉及第一、第二膀胱经,直至发热为止。

  3、用砭板刮督脉、华陀夹脊穴及整个膀胱经。

  4、用砭板尾端刺天池穴、中冲穴,刺揉尺泽穴、曲泽穴、少海穴、维道穴、冲门穴、气冲穴、足三里穴、委中穴、委阳穴、阴谷穴、太溪穴、水泉穴、昆仑穴、仆参穴。

  5、用砭尺拍两只胳膊内侧的心包经。

用砭尺拍腘窝。

  6、用砭板刮肘关节、指关节、膝关节、趾关节。

  天宗穴

  定位: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指压手法:

上半身保持直立,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

手指自然垂直,中指指尖所碰触之处就是天宗穴。

在冈下窝中央冈下肌中;

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

布有肩胛神经。

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气喘。

  操作:

直刺或向四周斜刺0.5~l寸。

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现代常用于调理肩胛部疼痛、肩关节周围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配秉风主治肩胛疼痛。

  砭石背部刮痧的好处

  砭石背部刮痧是以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为依据,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一些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调理身体的效用。

  身柱穴

人体背部,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身,身体也。

柱,支柱也。

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饱满之状。

本穴物质为神道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砭石,此气因受体内外传之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充斥穴内并快速循督脉传送使督脉的经脉通道充胀,如皮球充气而坚可受重负一般,故名。

位于人体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有第三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

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身热头痛,咳嗽,气喘,惊厥,癫狂痫证,腰脊强痛,疔疮发背。

  主治:

身热头痛,咳嗽,气喘,惊厥,癫狂痫证,腰脊强痛,疔疮发背等

  砭石调理腰椎病的方法:

  1、用砭砧逆时针旋擦肾俞穴至下髎穴部,直致发热。

  2、用砭板尾端刺揉肾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环跳穴、殷门穴、委中穴、委阳穴、阳陵泉穴、承山穴、悬钟穴、昆仑穴。

  3、用砭板刮肾俞穴至下髎穴。

  4、用砭尺拍环跳穴至承山穴。

  5、用砭砧擦阳陵泉穴至外踝尖,使其生热。

  6、用砭板刮环跳穴至承山穴。

  7、用砭板刮阳陵泉穴至外踝尖。

  8、取四块砭砧,用开水烫热,横置于肾俞穴到下髎穴,采用温法疗病40分钟,注意不要将患者烫伤。

  治喘穴

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大椎穴左右约二厘米处的凹洼中。

该穴有平定喘息的功能,故名为“定喘”。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

肩关节软组织损伤砭石,落枕、咳嗽、上肢疼痛不举、肩背痛、瘫痪、麻痹、荨麻疹、头后部痛。

  取穴:

患者俯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0.5寸处。

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头夹肌和横突棘肌。

分布有第七、八颈神经后支,深层有颈深动、静脉和颈横动、静脉的分支。

  治喘穴快速平定气喘

  砭石调理术是针、灸、推拿、按摩以及“刮痧”的前身,是用石制工具进行调理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如何运用砭石来调理慢性支气管炎。

  感法:

百会。

  刺法:

风池、天住、列缺、合谷。

  刮法:

颈后部、背上部、中部。

  擦法:

胸部、上腹部。

  压法:

背上部,配合振法、拔法。

冬季配合温法。

  命门穴

  位置:

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

督脉。

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此穴的主治症状为:

腰痛、肾脏疾病、夜啼哭、精力减退、疲劳感、老人斑、青春痘等。

取穴方法:

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

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神道穴

神道穴,位于人体背部,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神道。

神,天之气也。

道,通道也。

意思是督脉阳气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

本穴物质为灵台穴传来的阳气砭石,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此气由天之上部冷降至天之下部并循督脉的固有通道而行,故名。

神通、冲道名意与神道同,通为通道,冲为冲行。

  

(2)脏俞穴。

脏,内部脏腑也。

俞,输也。

意指心脏的高温热气由此外输督脉。

本穴位处脊背上部,与体内的心脏相邻,心脏的高温热气由此外传体表督脉,故名脏俞。

  惊悸失眠:

以中医经络学为理论基础,砭石调理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补益正气、祛除邪毒,既可治病,又可保健。

下面我们讲解砭石如何调理惊悸失眠:

脊柱两侧夹脊及背俞穴5分钟

(双)神门、三阴交、心俞、脾俞各两分钟

两胁各三分钟

嘱佩带磬石佩一枚悬于膻中穴

  肩井穴  位置:

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

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

击中后,半身麻木。

肩酸痛、头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等。

  日常保健:

  按摩:

按揉肩井穴时先以左手食指压于中指上,按揉右侧肩井穴五分钟,再以右手按揉左侧肩井穴五分钟,力量要均匀,以穴位局部出现酸胀感为佳。

每日早晚各一次。

  温灸:

滴大林经络通穴位按摩油,持扶阳罐温灸该穴位,时间为三至五分钟,让罐体的红外线及磁场刺激该穴位,可预治肩酸痛、头酸痛、肩部僵硬、落枕等肩部疾病。

  温刮:

滴大林经络通穴位按摩油,持扶阳罐温刮足少阳胆经(肩部),进行无痛刮痧,将该部位的寒气、湿气排出体外,1周2次,每次3-5分钟左右。

  注:

人体与自然近似,躯体如大地,血管神经如水道。

当水道瘀塞时,土地无法灌溉,当血管神经不畅通,就会产生疾病。

“百病皆起于瘀”。

经过扶阳罐的温刮,无痛刮痧,畅通血脉,使瘀塞直接排出,就达到了治病养生的疗效。

  腰俞穴

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腰,腰部也。

腰俞名意指督脉的气血由此输向腰之各部。

本穴物质为长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砭石,因其散热冷缩水湿滞重,上不能传于腰阳关穴,下不得入于长强穴,因此输向腰之各部,故名腰俞。

  背部:

膀胱经——双侧脾俞至大肠俞。

  腹部:

任脉——中脘至气海。

  胃经——双侧天枢。

  下肢:

胃经——双侧足三里至上巨虚。

脾经——双侧阴陵泉、公孙。

在骶后韧带、腰背筋膜中;

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突间静脉丛;

布有尾神经分支。

腰俞穴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风门穴

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言穴内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风气也。

门,出入的门户也。

风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

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砭石,至本穴后吸热胀散化风上行,故名风门。

感冒、颈椎痛、肩膀酸痛等。

  颈椎病颈椎病患者可用砭石刮法、擦法进行治疗。

砭石疗法祛风散寒、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运,有效缓解疼痛。

  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名解:

肝,肝脏也。

肝俞名意指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人体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深层为最肌;

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

布有二、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结膜炎、夜盲症、近视等。

配太冲主治胁肋疼痛;

配肾俞、太溪主治健忘、失眠;

配光明主治目昏。

  肝俞穴可治疗急慢性肝炎

  慢性无黄胆肝炎本证多由饮食不节所致砭石,脾失健运,湿郁化热、阻遏中焦、胃浊不降,故饮食不振,恶心,厌油腻,痰壅气阻,肝失调达故肋痛闷胀,脾为湿困故乏力腹胀,湿热内蕴,气化不利故尿黄而少。

用砭术扣法、刺法、刮法调理月余,上述病状消失。

  风池穴

  1、风池。

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

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

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

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2、热府。

热,指本穴气血性热温高。

府,府宅也。

热府名意指本穴气血的变化为受热膨胀。

理同风池名解。

  3、足少阳阳维之会。

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传输胆经,同时亦输向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人体风池穴位(砭石使用结合穴位效果更佳,详情请看砭石养生栏目)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

有枕动、静脉分支;

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头痛,眩晕砭石,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落枕。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

皮肤由第八、九、十胸神经后支外侧支重叠分布。

穴位深部对第九肋间隙呐的结构。

在胸、腹腔内则对应胸膜腔、肺、膈、肝、脾与胃。

肝、脾为实质性器官,血液供应丰富。

因此,如盲目针刺时,不能提插,不能捻转,应立即起针,应严密观察有无内出血现象。

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本篇文章是出自186娱乐资讯网中足浴技师背部按摩培训丛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