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战书在毕节地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上的讲好话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6232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栗战书在毕节地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上的讲好话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栗战书在毕节地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上的讲好话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栗战书在毕节地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上的讲好话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栗战书在毕节地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上的讲好话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栗战书在毕节地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上的讲好话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栗战书在毕节地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上的讲好话Word格式.docx

《栗战书在毕节地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上的讲好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栗战书在毕节地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上的讲好话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栗战书在毕节地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上的讲好话Word格式.docx

森林覆盖率从14.9%上升到40.03%,实现了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可喜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5‰下降到6.55‰,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到明显下降的转变。

同时,毕节试验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方面也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畅通民意收集渠道的“三级视频联动接访”模式全国首创,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的壮举感动神州,全国模范检察官彭文忠的事迹感人至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彰显。

毕节试验区23年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贵州省和毕节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结果,其中也凝聚着中央统战部及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智慧和心血。

23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胡锦涛同志当年的战略构想,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重大战略决策,它使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和发展,为贫困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崭新道路;

23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项重点任务整体推进,符合贵州实际,切中发展要害,可以推动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23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场改革试验是成功的,它所代表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是引领贵州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前瞻性、关键性、根本性重大战略举措;

23年的实践充分证明,面对贵州贫穷和落后的状况,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协调各方,统筹推进,一点一点改变面貌,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终究会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3年的改革试验,23年的发展探索,毕节不仅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创造了推动科学发展的新经验、新精神,概括起来就是:

着眼改善提高人民生活,只争朝夕、埋头苦干;

立足毕节客观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改革创新,大胆实践、敢闯敢试;

凝聚各方力量,同心同德、同心同行;

弘扬奋斗精神,百折不挠、坚韧不拔。

在新的形势下,在新的征程中,我们仍然要鼓励和坚持这样做。

在充分肯定毕节试验区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毕节地区经济结构单一、人均财政收入在全省挂末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的基本区情依然没有根本改变,走向生态良性循环的任务仍很繁重,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人口控制“双降”的目标仍很艰巨,与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改革方面看,真正探索创新的东西还不够深,总结推广的经验还不够多,改革引路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好,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推进改革试验的力度还不够明显,在落实“三大主题”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对试验区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我们应当准确判断、客观评价。

比如毕节试验区23年来的改革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取得了什么成果?

探索出了什么经验?

有哪些最基本的经验?

这些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

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作为一个很好的改革试验平台,改革、探索、创新、引路方面的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

如何确定试验区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重点?

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系统总结,并进行理论概括,用于指导我们新一轮的改革实践。

2009年4月14日,贾庆林主席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当前,毕节试验区已经站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起点,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立足这个新起点,谋划试验区的未来发展,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三大主题,明确新思路、把握新定位、找准新目标;

迈向这个新征程,我们必须积极探索试验区发展新路子,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把毕节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生态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试验区。

当前,就全国而言,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对我们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不看到正在日益扩大的差距,不树立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不采取特殊的对策和强有力的措施,我们就会更加落后,就难以完成胡锦涛总书记交给我们的重任,我们将更加对不起4000万各族人民。

所以,我们提出毕节试验区要力争两年明显变化、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五年大见成效、与贵阳、遵义一起,成为我省崛起的“金三角”;

十年实现跨越、建成全面小康。

在前20多年实现重大上升拐点的基础上,到2018年,也就是试验区成立30周年时,再实现几个新的突破、新的飞跃:

实现从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向稳定解决温饱并迈向全面小康的转变,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利用良性循环的转变,从主要控制人口增长向继续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质量并重的转变,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民生保障同步、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与提高人的素质同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全省、全国同步。

实现上述目标,任重而道远。

二、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毕节试验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以指导试验区的改革发展

1985年,胡锦涛同志出任贵州省委书记后,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走遍了全省所有的86个县(市、区、特区),他多次深入贵州西北乌蒙山区的毕节地区调研,足迹遍及毕节地区的山山水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特别是1988年6月8日,锦涛同志在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工作会议结束时的重要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芒,贯穿了作为真理尺度的实践标准、作为唯物史观最终尺度的生产力标准、作为价值尺度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了以人为本这条主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蕴含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拉开了毕节试验区科学发展的序幕。

在今天看来,锦涛同志当年提出的重要思想,时隔23年之久,仍然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仍然是今天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启示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毕节试验区的建立,始终贯穿着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贯穿着求实的思维、求实的态度、求实的方法,始终贯穿着科学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试验区建立之初,锦涛同志就要求首先要把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问题解决好,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改革试验的全过程。

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贵州贫困问题十分突出,生态总体十分脆弱,人口压力很大。

1988年,毕节地区经济总量仅17.8亿元,人均322元,产业结构比例为55:

19:

26,一产占较大比重,经济极不发达,基础十分薄弱。

因土地人口负荷超载,人为毁林毁草、陡坡垦殖,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683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6%,年土壤侵蚀模数达4927吨/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有2厘米活土层被流失,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长期处于人口、粮食、生态的恶性循环。

全区人均粮食不到2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84元,8个县中有6个属国家级贫困县,农村贫困人口占其总人口的53.68%,是全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当时,国家批准成立了一些特区、试验区,大多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在贫困地区如何进行改革试验却没有现成的路子和可资借鉴的先例。

1985年,锦涛同志在赫章县海雀村、杨家寨村考察时说,要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这个问题,看来非走退耕还林还牧这条路不可,现在的关键是要抓落实。

对于极贫村寨如何解决的问题,地、县都要有专门的机构和班子管,要一个村寨一个村寨地去会诊,看他那里的问题是什么?

用什么办法去解决?

有什么优势可以发挥?

1986年,锦涛同志在大方县与长石、瓢井、达溪一带的基层干部进行交谈,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当看到有的村凡是有泥土的地方都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岩石裸露的现象后说,要学会思考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生产;

要想办法加快山头治理,让山头绿起来,河水清起来;

要思考如何解决交通闭塞的问题,突破交通制约。

针对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经济水平低的省情,为破除观念上的屏障,走出“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循环怪圈,探索一条岩溶贫困山区发展新路,锦涛同志立足毕节,着眼全省,决定选择毕节这个典型地区,有步骤、分类型地进行改革试验,提出了把毕节地区作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的战略构想,于1988年6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

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所涉及的问题都是关系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实质上就是科学发展观的雏形和萌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义,是科学发展观的贵州版。

归根结底,说的都是人的问题。

开发扶贫最终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实质是贫困地区要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和志气问题。

生态建设既强调生态保护更重视生态建设,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人的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

人口控制体现了人口与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人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要求,包含了既控制人口数量、更提高质量的要义。

“三大主题”不仅对全省各地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地处边远、偏僻的西部贫困地区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引导作用。

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启示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环节。

锦涛同志指出:

“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试验区,首先必须是加快和深化改革的试验区”。

“要以改革总揽全局,坚持从贵州的实际出发,坚持生产力标准,采取一切有利于消灭贫困落后的特殊措施,探索解决贫困和生态恶化的新途径。

”“改革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动力。

”“只要我们敢于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够逐步摸索出一条贫困山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新路子。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针对毕节地区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人民贫困的实际,1986年,锦涛同志在纳雍县调研时,要求干部群众不要被落后所吓倒,要充分利用好党的好政策,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不能总是“端着金饭碗要饭吃”。

在赫章县调研时,强调要抓好扶贫,扶贫的根本问题是发展,特别对极贫户,要“造血”,找项目上项目解决资金问题,发展生产;

要搞好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疏通河道,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在听取毕节地委、行署的情况汇报后说,总的印象是毕节地区形势很好,毕节的资源优势正在开发过程中,大家已经开始找到符合自己实际的路子,只要沿着这条路扎扎实实地走下去,毕节大有希望。

能否迈出更快的步伐,要害的问题是做好因地制宜这篇大文章。

过去几十年有发展有成绩,但不如人意,总的说来是没有完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这篇大文章怎么做?

地委要把握形势,统一干部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做得很好不容易,要在指导方针上认真研究,找出办法来。

1988年,锦涛同志在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工作会上指出:

“就省内而言,一个贫困,一个生态恶化,仍然是严重困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突出问题。

实践告诉我们,在同样的政策条件下,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着效益上的差距,其结果将是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如果不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并相应采取有力措施的话,贫困地区将会更加落后。

”针对当时推进改革中出现的犹豫、迟疑情况,锦涛同志强调: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全方位开放的意识。

坚决抛弃满足现状、夜郎自大、自我封闭的自然经济观念;

坚决克服‘怕吃亏’、‘怕当殖民地’、‘怕肥水流入外人田’的小生产狭隘观念;

从思想上解决好让利于外、让利在先的问题,形成有利于扩大开放的舆论环境。

”锦涛同志指出:

“实行全方位扩大开放,当然包括向国外开放。

从目前毕节的实际出发,要着重抓好投资环境的改善,同时对已确定的援助项目和外商有投资意向的项目,要加快科学论证,搞好协调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力求搞一个,成一个,以树立良好的信誉,为今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创造条件”。

“实行全方位开放,当前主要还是向国内、省内开放,要充分利用已经制定的优惠政策;

充分利用地区的优势资源;

充分利用已有资金作导向,大力发展多层次的横向经济联合,特别是发展和沿海地区大跨度的横向经济联合。

”锦涛同志当年的重要指示,为我们突破“从众思维”、“经验思维”、“自我思维”定势,在劣势中看到优势、于危机中看到机遇、从落后中看到潜力指明了前进方向,至今仍然应该成为我们解放思想的指针。

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启示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同志说: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胡锦涛同志指出:

“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境界,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贯穿这个科学思想体系的活的灵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早在试验区创建之初,锦涛同志就强调“我们是在全国最贫困的地区搞试验,是在进行开发扶贫的试验,绝不能期望像沿海发达地区那样,经过不太长的时间就能使大家都富裕起来。

”沿海“特区、开发区是解决经济起飞、先富起来的问题,而我们则是改变贫困面貌,继续解决温饱问题。

我们必须对毕节试验区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对自身的特点有清醒的认识,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这个主题。

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时,不可能,也不应该照抄照搬沿海开放地区的做法和模式,这不仅仅是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决定试验区工作成败的关键问题。

”锦涛同志在贵州工作期间,曾三次深入威宁自治县调研。

1985年7月,锦涛同志到威宁考察观风海镇沙子坡林场、灼圃草场等地时,谈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感到威宁是个好地方,发展潜力很大。

在威宁工作的同志不能有任何无所作为的思想,要把自己与威宁78万人民拧在一起,为78万威宁人造福。

二是感觉到大家都有一个改变威宁面貌的迫切心情和愿望,这是十分可贵和值得赞许的。

问题在于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使我们的经济发展得快一点。

这就要我们认真总结过去3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

教训是什么?

就是没有量力而行,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

要发展快一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威宁的实际出发,现在的实际是什么?

一方面是资源丰富,另一方面是缺乏人才、缺乏财力。

我们今后的路子就是要从这里着手。

三是要发展经济,就要深入研究影响威宁经济的支柱是什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四是在一些具体的经济建设项目上,要坚持一条,就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一些最容易上的项目搞起,从夹缝里求发展。

然后采取滚雪球的办法,再逐步扩大。

五是要抓教育,采取多渠道的办学方式,多层次培养人才。

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云雾见规律。

锦涛同志当年所要求的这些,正是我们党所倡导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锦涛同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率先垂范,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们要按照锦涛同志的要求,把自己与毕节人民、与贵州人民拧在一起,为毕节人民、为贵州人民造福,要抓住主要矛盾,学会“牵牛鼻子”,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定科学合理的奋斗目标,锲而不舍地抓好落实。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我们要坚持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怀着深厚感情真正沉到基层去,串百家门,问百家情,解百家愁,暖百家心,既要到工作形势好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到困难大的地方、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忧、所怨、所盼,不断修正我们的政策,改进我们的工作,真正做群众的贴心人,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启示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智力开发,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

针对当时毕节地区220万农村劳动力中,具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仅占1.6%,青壮年文盲半文盲高达48.2%的实际,1985年,锦涛同志在当时的毕节县五里坪熊家寨进行考察时强调:

要正视我们当前出现的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加以解决。

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只要我们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工作做扎实了,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去考虑,关心群众的疾苦,有这样几条,我们的工作就会越做越好。

1986年,锦涛同志在金沙县看望承包治理荒山6000亩的农技干部杨明生时说,要搞科学种田,全都由大学生来做不行,要培养乡土人才、实用人才。

1988年,锦涛同志指出:

“从毕节的实际情况看,技术落后,管理落后,劳动者素质较低是导致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

反过来说,进行智力开发,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又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

在试验区工作逐步展开后,能否有效地解决人才短缺的矛盾,将从根本上决定试验区工作的进程。

因此,加强智力开发,注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已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了。

”“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上来,从毕节的实际出发,要在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的初级技术人才,以适应试验区建设的需要。

”强调要“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这些卓有远见的思想和指示,是毕节乃至全省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

我们要按照锦涛同志的要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不动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动摇,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

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启示我们,坚持同心同行,凝聚发展活力,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保证。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春节前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指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鲜明的特质,是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有力保证。

23年来,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和各有关方面把支持毕节试验区的发展作为重要任务,积极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推动毕节试验区实现跨越发展,为试验区的改革发展谋大计、献良策,为建设毕节试验区倾注了大量心血,帮助制定发展规划,促成了铁路、公路、电厂、机场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帮助引进项目160多个、资金300多亿元,培训各类干部近3万人次,新改扩建各类学校119所,为推动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试验区和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

以激活内在动力促进人文发展、智能发展、绿色发展、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凝聚各方力量长期共同支持一个贫困地区为形式,以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为特征,有效整合智力、资源、政策和项目,合力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呈现多重优势叠加为显著特点的“毕节模式”,正日益显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和生命力,这是在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和具体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与多党派合作的伟大实践,创造了新时期多党合作同心同行的典范,将会丰富中国特色的政党理论,我们要继续在实践中探索、总结、提高。

今天,我们重温胡锦涛总书记当年在毕节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同时,也希望毕节的同志要认真地想一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发展才能不辜负胡锦涛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怎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贫困地区科学发展之路?

希望毕节试验区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大家再次认真地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清形势、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加速发展,努力创先争优,实现赶超进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闯出一条新路,为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三、坚定不移地把毕节试验区办好

“十二五”时期,是贵州人均GDP向3000美元重要关口攀升的关键期,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提升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开启现代化发展新征程的决胜期。

毕节试验区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良好机遇。

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加快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未来的发展目标,要求在九个方面闯出新路,并印发了配套扶持政策措施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为把这份文件落实好,实现改革目标,完成发展任务,我们要着重把握和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大胆探索、推动跨越。

毕节试验区要真正发挥好试验区的作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有所创新。

既然是试验试点,就允许探索,允许突破,就得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大胆地干、大胆地闯。

要用足用活各种优势,在政策、做法、体制、机制以及不同领域、不同战线列出改革试验的题目,大胆进行实践探索,特别是在一些重点工作上加大力度,有所作为,努力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总而言之,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大胆地做,凡是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享受的政策都可结合区情执行,凡是省里支持其他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都可联系实际享受。

希望省直部门按照“先行先试、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原则,将国家、省需要试行的新政策新机制安排在试验区先行先试。

毕节试验区要多思、多想、多调查研究,考虑到毕节试验区新的历史阶段,考虑到毕节的现实问题,考虑到每一个试验选题对今后三五年甚至十年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这样,我们的试验才是真正超前的。

要善于经常进行总结,找出方向,找出路子,找出指导面上工作的经验。

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试验的具体操作上,不能及时把一些好的做法和成熟的经验进行系统地总结和提炼,就难以发挥试验区“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作用。

要把深化改革作为创新之源,把扩大开放作为跨越之路,以改革的精神推进试验,以良好的环境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重点搞好法制环境、信用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建设。

要切实加强与周边省市、长江沿线、沿海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经济合作,力争使毕节试验区成为生产要素集聚的洼地、投资者的热土和创业者的乐园。

第二,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培育具有毕节特色的主导产业。

毕节试验区要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传统第三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迈进,重点培育具有毕节特色的产业体系。

从毕节的实际出发,农业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