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5874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商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详解】在封建社会繁荣的“唐宋时期,金融领域”产生早期汇票、银行和纸币等“新现象”,其本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高度,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宋代并没有实现大一统,A项不符合史实;

中国古代金融领域的变化主要在国内一些区域存在,不等于“对外贸易”的繁荣,B项错误;

唐宋时期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C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抓住本题关键词“金融领域”,其突破的关键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4.下表是明清时期我国科技著作的典型代表,这些成就本质上反映了明清

著作

类别

朝代

作者

主要内容

价值和影响

《本草纲目》

药物学

明朝

李时珍

记载药物1800多种,方剂1000多个

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农政全书》

农学

徐光启

介绍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和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

徐霞客

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

比欧洲早约两个世纪

《天工开物》

生产技术著作

明末清初

宋应星

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B.出现了集大成的科技著作

C.中国封建制度已走向衰落

D.封建社会文化高峰的到来

【详解】明清时期只有服务农业和生活的总结性实用科技,没有产生服务工商业的近代科技,这从本质上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滞后,故C项正确。

A项时间不是“本质”问题;

B项只是表现不是实质;

D项不符合史实,文化高峰出现是在唐宋时期。

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材料表明

A.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

B.知识官僚缺乏独立性

C.我国士大夫文化根深蒂固

D.战争未促使中国真正觉醒

【详解】材料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致命伤是“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没有“力图改革”,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

本题是从民族历史角度来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不是单一对比中西方的思想,A项错误;

本题没有分析官僚与君主关系,B顶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具体分析中国“知识分子”而是民族的顽固守旧,C项不符合题意。

6.史料一:

孙中山刚一听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就提出今后“当以工商业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

”在当选临时大总统前夕,又强调首先致力于民生主义。

史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特设实业部,并令各省设实业公司,以发展农、工、商、矿各业,作为“富国裕民之计”。

上述材料可用于研究

A.辛亥革命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

B.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民生主义

D.三民主义得到了实质上的发展

【答案】A

【详解】从孙中山刚听到“武昌起义”、“当选大总统前”、“政府特设实业部”等综合得出A项正确。

材料中所说史实发生在1911--1912年间,一战还没有爆发,B项错误;

C项只可用来分析第三则材料;

D项三民主义新发展是在1920年代,材料所显示的仍是1905年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原有内容。

7.1943年3月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

“至于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之争,则不外英美思想与苏俄思想的对立。

这些学说和政论,不仅不切于中国的国计民生,违反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而且根本上忘记了他是一个中国人,失去了要为中国而学亦要为中国而用的立场。

其结果他们的效用,不过使中国的文化陷溺于支离破碎的风气。

”这表明

A.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

B.蒋介石强调中国传统的重要性

C.蒋介石已放弃英美式民主政治

D.蒋介石以中国传统为立国之本

【答案】B

【详解】蒋介石以为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之争没有意义,违反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违背了“为中国而学亦要为中国而用”,“使中国的文化陷溺于支离破碎的风气”,所以正确的答案起B项。

蒋介石个人分析的是英美和苏俄政见之争,无关抗战和民族觉醒,A项错误。

CD项与题意不符,蒋介石没有明确提出要放弃西方政治或者选择以传统立国的想法。

【点睛】本题要求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材料,克服看到时间,忽视材料信息的惯性,最佳办法是排除错误选项。

8.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提出了合理建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5年,中国代表团冲破美国和台湾当局的重重阻挠,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取得成功。

据此可知,新中国

A.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B.已打破了外交僵局

C.已得到世界各国和各地区

普遍承认

D.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详解】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的出色表现,中国以崭新姿态迈入了国际舞台,故A项正确。

打破外交僵局,是在1970年代,得到普遍认同和积极多边外交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两极格局解体以后,所以BCD三个选项错误。

9.元老院是古罗马兼有立法和管理权的国家机关。

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有权批准、认可法律,并通过执政官掌管财政外交,统辖行省和实施重大宗教措施等。

但到帝国时期,政权日益集中于皇帝,元老院实权日削,失去了其原来的政治地位,但仍然是贵族统治的支柱。

这从本质反映出

A.古罗马奴隶制社会的发展趋势

B.古罗马法律制定权已发生转移

C.古罗马统治形式发生根本变化

D.古罗马走向衰落已成历史必然

【详解】从罗共和国到帝国“元老院实权日削,失去了其原来的政治地位,但仍然是贵族统治的支柱”,可知这从“本质”反映出政体与权力中心的转变,故A项正确。

B项只是表现,C项忽略了材料中所说的元老院依然是“贵族统治的支柱”;

材料中没有指出罗马社会存在的弊端和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

10.朱维铮在《音调未定的传统》中说:

“拿破仑在建立军事独裁以后,却成了法国大革命的遗嘱执行人。

”这说明

A.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统治是法国大革命的组成部分

B.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统治以牺牲法国大革命为代价

C.拿破仑的统治捍卫和发展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D.拿破仑的统治彻底清除了法国的封建中央集权体制

【详解】从“拿破仑在建立军事独裁以后,却成了法国大革命

遗嘱执行人”可知,拿破仑独裁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军事独裁,C项正确。

法国大革命1794年已经结束,拿破仑军事独裁是为了巩固革命成果,解决国内外问题,A项不符合史实。

拿破仑的军事统治没有废除大革命的成果,B项错误。

拿破仑时代结束后,法国波旁王朝复辟,D项不符合史实。

11.1970年,美国最富有的5%的家庭占用全部社会财富的58%,而处于社会下层的50%的家庭只占全社会财富的3%。

此现象

A.是战后美国经济黄金时代的必然结果

B.是引发197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

C.是美国经济出现“滞涨”的突出表现

D.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详解】材料中指的是美国1970年代明显的贫富差距,这会导致产销矛盾加剧,所以B说法正确。

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是社会分配中的不平等,并非不可解决。

A项错误;

这种贫富悬殊现象是经济危机的原因而非表现,C项错误;

美国国内分配不公正不是全球联系加强导致的,所以D项错误。

12.“过去我们有时候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超越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无论你和我,我们俩都必须把自己的国家生存放到首要地位。

”下列史实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1915年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B.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

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

【详解】材料指的是国家之间可以在面对共同利益,尤其是事关国家生存的大事时,可以搁置矛盾进行和解合作,结合所学可知,C项最具代表性。

21条意在灭亡中国,冷战是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和对抗形式,AB项不符合题意,欧盟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之前己经和解,所以D项不是最佳选择。

【点睛】最佳选择题一是要读懂材料要求,二是要正确再认史实,三是要找到最切题意的选项,考查的史实和能力比一般材料题要多一些。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维埃俄国刚刚成立时,列宁试图在俄国小农占多数的国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实践和经验证明这种直接过渡是行不通的。

因此,列宁根据俄国国情,通过中间环节,采取迂回或间接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实际上是借鉴了列宁的间接过渡思想,根据中国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重新判断,得出中国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

邓小平曾经指出:

“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

”所谓“不够格”,也就是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所以不能超越国情,超越阶段而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动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列宁的间接过渡思想,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

列宁的间接过渡思想讲的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讲的是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从这个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列宁间接过渡思想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而提出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正是基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我们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从1956年开始,温和的“去斯大林化”转变为极端的与过去历史决裂的运动。

苏共二十大期间,赫鲁晓夫在闭门会议上作了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报告。

这一事件直接挑战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沉重地打击了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开启了国家灭亡的进程。

……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的崩溃并非始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时期所谓的“解冻”、“伟大的十年”才是剧变的先声。

在赫鲁晓夫执政的过程中,有过分的野心,有超天才的自信,有对斯大林的刻骨仇恨。

赫鲁晓夫对国家造成的物质上的损失堪比二战中的损失,这还不包括在政治上、道德和精神上的损失。

我们在一本专著中列举了赫鲁晓夫对苏联200个致命的打击。

赫鲁晓夫的政策措施沉重地打击了苏联的国家权威,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声誉江河日下,无法挽回。

——张树华罗文东辛向阳《对苏联“改革”及赫鲁晓夫等人的政治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俄“直接过渡”和“间接过渡”的具体举措。

并谈谈你对“直接过渡”和“间接过渡”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邓小平和赫鲁晓夫对待前人成果的不同,并作简要评析。

【答案】

(1)“直接过渡”即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间接过渡”即实行“新经济政策”,认识:

“直接过渡”是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它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直接运用。

它集中了苏俄全国的财力、物力,为赢得国内外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但这一政策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制,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实践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言之有理且答出两点即可)

“间接过渡”是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尝试,它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它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是列宁对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

但这一政策在具体实践中又容易产生社会腐败问题,带来社会的贫富分化问题,也引发了有关姓“资”姓“社”问题的争论。

(2)不同:

邓小平:

批判继承传统无产阶级革命家有关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理论的优秀成果;

赫鲁晓夫:

政治上全盘否定斯大林,经济上力图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评价:

邓小平的批判继承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指明了方向。

赫鲁晓夫的全盘否定挑战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了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引起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混乱。

【详解】

(1)举措:

结合苏联社会主义探索的史实,可知苏俄时期的“直接过渡”即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间接过渡”即实行“新经济政策”。

认识:

从材料一中“实践和经验证明这种直接过渡是行不通的”,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从实践到理论上,从作用到不足上谈苏俄的“直接过渡”即可;

而对于“间接过渡”的认识,从材料一中“列宁根据俄国国情,通过中间环节,采取迂回或间接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结合所学,从俄国的客观需要要到政策特色,从实践的作用到对理论发展的贡献分析。

之后再从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这一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等信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中的现实问题,辩证分析评价。

从材料一中“中国……实际上是借鉴了列宁的间接过渡思想,根据中国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重新判断”和材料二中赫鲁晓夫从“温和的“去斯大林化”转变为极端的与过去历史决裂的运动”,可得出邓小平和赫鲁晓夫对待前人成果的不同。

从材料一中邓小平“得出中国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和材料二中赫鲁晓夫“直接挑战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沉重地打击了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开启了国家灭亡的进程”,结合所学,对中苏两国不同做法,不同影响进行评价。

【点睛】本题考查中外关联,从中俄历史上的改革切入,对于重要的概念和事件的记忆要求较突出,尤其是将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联系,需要突破定势,认真阅读材料,不慌不忙,冷静、理性地解决。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学是否是科学的问题,在西方已讨论了两百多年,在中国也争论了将近一个世纪。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唯物史观揭示的存在决定意识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早已指出了科学的方向。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普遍规律后,这一发现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考验,至今没有发现任何一桩历史事实足以否定这一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强调所谓“人文学科”与科学不相容的“人文主义性质”,不仅是从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倒退,也是从当代学术的“社会科学化”方向倒退。

——庞卓恒《历史学是不是科学——与何兆武先生商榷》

历史没有什么规律可寻,没有理由可讲,许多历史事实无法用科学来解释。

过去的历史,可靠性太少,所以考据和史观都是一偏之见。

因此,历史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只是一种艺术。

它既不是考据,也不是史观,而是一个有边际的玄想,就是以情感来讨论人生,认识人生,体验人生。

情感是古今中外无差异的,所以历史便可以在这个认识之下玄想,通过玄想历史可以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改编自姜蕴刚《历史艺术论》(1943年)

一些人认为历史学具有两重性,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或其他东西。

其中,认为历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的占多数。

刘节在《历史论》中指出,历史学是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一种学问。

张荫麟认为,历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他说,仅有精确的资料不成为史,既经科学的综合,也不成为史,因为感情生命神彩,有待于直观的认取与艺术的表现。

——黄敏兰《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界对历史学性质的理论思考》

上述材料包含了三种不同的观点。

请你选择一种观点,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答案】【评分说明】

(1)确定主题,结合所学知识阐述。

(2)阐述的内容参照如下等级评分:

等级

分等标准

一等

观点明确;

论证充分;

层次分明;

逻辑严密。

二等

有观点;

论证比较充分;

有一定的层次;

逻辑比较清晰。

三等

能说明观点;

论证并充分或没论证;

逻辑混乱。

【示例1】

观点:

历史是科学,即历史科学

评述:

人类社会形态总体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历程,即人类社会存在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普遍规律。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规律的支配。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一直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作用。

总的来看,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学科可以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历史可以成为科学。

【详解】三个观点:

观点一为历史是科学,即历史科学;

观点二是历史没有规律,没有理由,无法用科学来解释。

观点三是历史学具有两重性,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选择:

从观点中找出个人最擅长解决的。

阐述时:

结合所学,梳理思路,科学论述,争取观点明确;

论从史出,举证准确,需要2到3个;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发展极为迅速,但在北朝与晚唐时却几度遭受灭顶之灾: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以及唐武宗先后三次掀起大规模的禁佛、灭佛运动,佛教界称之为“三武之厄”或“三武法难”。

佛教初入中土,寺院由布施而得到的财产在当时为寺院集体所有,主要用于维持僧人的日常生活和佛事活动,后来随着寺院财产的不断私有化和富有僧人的出现,寺院地主经济才最终形成。

寺院地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寺院地主经济是添加了佛的风韵的封建地主经济,但它的高速发展却给世俗社会的地主阶级增加了现实中的竞争机制,也给国家经济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而封建国家又是由世俗地主们建立和把持的,……作为世俗地主的总代表——皇帝,为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不得不对佛教痛下杀手锏。

佛教寺院大兴土木,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寺院地主占有大量土地,严重影响了国家土地政策的实施。

寺院经济主要以田产为主,而寺院一般靠施舍和兼并与掠夺两种手段来获得土地……。

另外,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政府的税役。

寺院经济的突出特点即寺院在占有大量土地的同时,还拥有大量的依附人口。

人民之所以愿意投身佛教寺院,主要是因为寺院有免役调租税的特权。

北魏末年,全国有僧尼二百万,北齐时有三百万,北周有二百万,唐武宗时也有近三十万人,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兵源、财源。

除上述危害之外,寺院经济的发展还使寺院内部阶级矛盾尖锐,甚至诱发起义,威胁封建统治,这也可能是封建政权灭佛的一个重要原因。

佛教中,佛法平等,但实际上,佛寺中等级十分森严……。

原先,寺院可作为救济场所,然而,后来寺院的救济事业渐渐变成了高利贷剥削。

——摘编自张宝生《试论“三武灭佛”的共性》

(1)根据材料,概括“三武灭佛”

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武灭佛”影响。

(1)原因:

寺院经济

发展冲击了世俗地主经济,威胁封建国家经济;

寺院大兴土木,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影响封建国家的土地政策;

寺院经济严重影响政府的财源、兵源、赋役;

寺院内部等级森严、阶级矛盾尖锐,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是封建思想文化专制的体现,佛教文化的传播;

一味“灭佛”从长远看,不利于封建社会的巩固发展。

从材料中寺院地主经济

高速发展“给世俗社会的地主阶级增加了现实中的竞争机制,也给国家经济造成了一定的伤害”知其直接原因;

“佛教寺院大兴土木,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寺院地主占有大量土地,严重影响了国家土地政策的实施”知其不利于稳定;

“寺院在占有大量土地的同时,还拥有大量的依附人口……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兵源、财源”;

寺院经济的发展使“阶级矛盾尖锐,甚至诱发起义,威胁封建统治”;

“寺院的救济事业渐渐变成了高利贷剥削”等信息可知佛教的过度发展,严重破坏了封建政治、经济秩序,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发展,所以遭致沉重打击。

(2)影响:

结合统治者打击佛教的背景,可知“三武灭佛”首先对于封建国家来说,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

从本质上看,是文化专制;

对于佛教来说是打击;

不利于佛教文化发展,对社会资源是一种浪费;

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看,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点睛】影响类问题的分析,需要从相关方面全面分析,辩证指出其产生的直接、间接、长远和本质影响。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

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

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材料二《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1)根据材料一,说明格老秀斯提出的各项原则有何积极意义?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国际联盟盟约》所反映的对战争的态度有何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使战争受到法律的约束,尽量减少战争所造成的危害。

(2)对国家的战争权加以限制,通过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维持和平;

出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空前灾难,使人们更加深了对战争危害的认识。

(1)积极意义:

依据材料一中“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等信息可知。

(2)变化:

对比材料一的原则,材料二中提出了“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以《国际联盟盟约》的形式,对国际联盟的成员国进行限制,可以得出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出现,使得战争权力受限制、可操作,促进和平因素增多。

原因:

需要结合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从一战的教训出发,分析争取和维护国际和平,成为国际潮流的必然性。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文艺复兴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