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Word下载.docx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Word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
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
是谁起了作用呢?
(是伽利略在起作用。
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经不在人世了。
(二)读课文,正音正字,检查预习中读解生字词情况。
1.读准字音(带点的字):
哲(zh6)学家 教授(sh^u)固执(zh0)(以上字是翘舌音)
比萨(s4)斜塔(“萨”是平舌音)
2.“当(d4ng)作”的“当”不要读成“d1ng”的音,这里是看成,作为的意思;
“同时着(zhu$)地”的“着”是接触到的意思,不要读成“zh2o”、“zh8”等音;
“惊讶(y4)”的“讶”不要读成“y1”的音。
3.注意字形:
区别“宜”和“宣”,“妄”和“忘”的不同。
4.检查读解生字新词情况:
哲(zh6)学家:
哲,有智慧,或有智慧的人。
哲学家,是研究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对各种问题怎样正确处理的学问的专家。
教授(sh^u):
授,传授,如授课。
教授是大学里职务最高的教师。
如,伽利略,25岁已经是大学里的教授了。
比萨(s4)斜塔:
萨,是一个姓;
“拉萨”的萨。
比萨,意大利西部古城,著名的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高54.5米,因地基打得不好,塔身倾斜,因此得名。
违(w7i)背:
违,不依从。
违反、不遵照的意思。
胆大妄(w4ng)为:
妄,不是分内的,胡乱的。
胆子大得不管不顾,胡作非为。
宣(xu1n)布:
宣,公开出来。
正式告诉大家。
固执(zh0):
执,掌握。
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磅(b4ng):
英国和美国用的重量单位,一磅合453.6克,不足一斤。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再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学生时代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
第2自然段:
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第3自然段:
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而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
第4自然段:
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
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
第5自然段:
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第6自然段: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
大家惊讶地明白了:
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四)为课文分段:
提示:
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
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
一开头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
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1自然段。
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
2.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的,所以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究竟是谁?
(是大家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故事中的两位人物都出现了,这又该是一段了。
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2自然段)
3.既然课文是介绍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肯大胆提出问题,课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权威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论引起了伽利略的疑问呢?
看看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是专负这个责任的?
(第3自然段)
4.引起伽利略的疑问提出来了。
下一步,就该叙述伽利略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做什么?
(试验)
试验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就要公开验证,这就是在哪里试验呢?
(比萨斜塔)
结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又是一段了。
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
(第4~6自然段)
(五)归纳四个结构段的段意。
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
这样,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
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
把第4~6三个自然段段意归并起来就是第四段段意了。
小组议论这三个自然段段意怎样归并为一个结构段段意的。
着重看谁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来。
具体内容用概括的词语归纳。
(第5自然段讲伽利略多次试验,第5自然段讲大家看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
三个自然段都提到试验的事,只是最后还肯定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
因此,第四结构段的段意应该是: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
(六)小结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理解不迷信权威的意义。
(二)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正确朗读课文。
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一)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解答“思考·
练习”中的1~3题。
带着以下问题读第一、二段,然后再议论解答:
1.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产生疑问。
那么,亚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呢?
读第二段(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
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
(“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
“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
“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
(“信奉”,信仰和崇拜。
“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
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
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了加问号的反问的语气(或指出用了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
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
(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
3.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
(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亚里士多德的话是: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
4.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
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
(50秒钟)
5.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说法提出了什么疑问?
读读伽利略提出疑问的那几句话,再认真议一议: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
6.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
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
(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
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
一个是:
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7.把两个不同的结论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填在“思考·
练习”第2题中第
(1)题的两条横线上。
然后不看答案,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说给大家听。
轻声自由读第二、三段课文。
8.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
(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
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认真求实的态度。
9.朗读第三段。
再想一想,议一议,弄清伽利略提出的疑问中的两个结论。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阅读第四段,理解本段内容,体会伽利略通过试验验证自己提出的疑问是有道理的。
(二)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做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准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伽利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反复试验,证实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第4、5自然段。
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
结果怎么样?
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
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
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
以上四个问题想好之后,议一议,然后集中起来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回答出来。
(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反复”“许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态度的严肃、认真,也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
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结果,也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大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
要求:
把第
(1)
(2)题的答案填写到“思考·
练习”第2题的第
(2)题中(时间紧迫可在课下做)。
(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
1.公开试验成功了。
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
2.现在把回答的一句话,跟老师提问的一句话,颠倒顺序,它们中间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变没变,为什么?
(颠倒顺序:
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
这种先说原因(因为),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
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
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
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
(是后者)
4.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
(“也会有错的”)
5.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
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
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
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
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三)正确,流畅地通读课文。
(四)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自己轻声读,再同桌互检。
1.把本自然段划分两层意思(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是一层,伽利略提出的疑问又是一层),先背诵第一层,再背诵第二层。
2.重点练习背诵第二层:
两个结论中各有一个“如果……应当……”它们之间用“但是”连结。
(五)读写“思考·
练习”第5题中的词语。
【板书设计】
【小资料】
比萨斜塔 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
塔体共8层,高54.5米。
该塔建至第三层时,便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经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
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
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试验。
该塔名声更大了。
目前,斜塔仍在倾斜,科学家正在采取措施保护这一世界名塔。
26、全神贯注
教学目标:
1、运用已学的阅读方法,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意思。
2、理清文章条理。
3、学习作者刻画的方法。
4、根据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1、理解“全神贯注”的含义。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2、根据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训练项目:
语言表达训练。
学习方式:
探究,合作。
教具:
投影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全神贯注》。
谁回忆一下我们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
生: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按照阅读提示研读课文。
4、小组交流、讨论。
5、大组汇报
(二)、按照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三)、(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
1、小组1:
读课文,并讲解不理解的词义。
提醒易读错的字音和易写错的生字。
(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2、小组2:
理清课文脉络
参考答案: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1,2)罗丹全神贯注修改自己已经完工的雕塑作品。
第二部分:
(3,4)罗丹发现自己把茨威格忘在了一边。
第三部分:
(5)茨威格对这件事很有感触。
(其他小组可以发表不同意见或补充。
(小组讨论时老师巡视,以上两个问题,在小组内如能较好地解决,可不必在大组汇报。
3、按照阅读提示归纳成几个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出示投影)
问题:
①介绍有关罗丹的资料。
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③画出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曲线部分由老师补充。
④理解“全神贯注”和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根据问题小组汇报。
参考答案:
1、略。
2、课文写了茨威格亲眼目睹了艺术大师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自己雕塑作品的情景。
3、画句子略。
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
(在汇报这部分时,老师引导①哪些句子是描写动作的,哪些句子是描写神态的?
②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全神贯注工作的样子的?
4、略。
(四)根据我们所学的内容,请同学们自己设计板书,展示并评价。
(五)语言表达训练
谈谈你对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看法,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谈,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
作业;
搜集各人全神贯注做事的故事,召开故事会。
27、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
(板书:
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
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
(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
“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
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
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
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
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
“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
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
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
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
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
(“十几缸金鱼”。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
“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
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
“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
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
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学生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
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等)
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指的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
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
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
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
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
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
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
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
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
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准确描写以及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都能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
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
“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
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他观察时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游动。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
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
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附:
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 举止特别(忘我)游到纸上 先游到心理
“我”
认识 了解 敬佩
28、父亲的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