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专题训练二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专题训练二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专题训练二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过描写汀花、细雨、水树、闲风等等秋景,表达对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伤感,又隐含对历史变幻的沧桑感。
【解析】
2.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词句作用分析。
需要理解词句所写内容,结合位置分析作用。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依然写江中倒影,但时间已是晚上。
明月倒影在秦淮水中。
故曰“满秦淮”,照应“建康”。
“旧时”二字透出怀古氛围,有“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意。
为下阕抒发怀古的愁怀作铺垫。
3.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抒情方式分析。
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抒情:
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情景交融)。
“寂寞处,两潮回”二句化用刘禹锡《石头城》诗中著名的诗句“潮打空城寂寞回”,以古今不变的潮起潮落来衬托人世无常的寂寞,带有浓浓的怀古情绪。
接着“黯愁怀”三字一过渡,开始抒发作者个人的愁绪。
“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写江上的秋雨,一个“细”字,一个“闲”字,与上文“寂寞”二字呼应。
结句“又是”二字语意极重,写出岁月轮回、季节变换之迅速。
此情此景,年华老去的词人自然有无限哀愁,正所谓“秋风秋雨愁煞人”。
点睛: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蓦山溪
张中孚①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
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
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
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
终南山色②,不改旧时青;
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③。
(注)①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
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
②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
③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
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4.(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B.“听楚语,厌蛮歌”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C.“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通过写终南山未改旧时的青色,写出了家乡仍然充满生机。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示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E.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5.(小题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4.5.CE
【小题2】【小题2】词的上片中“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回忆少壮时节建功立业、挥刀立马、春风得意,抒发的情感是喜:
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
但是“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日功名已成土,梗落江湖,抒发的情感是忧:
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
词的下片中“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抒发的情感是喜:
重回故里的欣喜;
“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
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
”抒发的情感是忧:
物是人非的伤感。
4.5.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五个选项均考核内容和情感,其中C项,“写出了家乡仍然充满生机”错,结合前句中“冷烟残照”,可知是用终南山的苍翠未改反衬家乡景色的荒凉、萧条。
E项,“直接写”错,是借老马间接写出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故选CD。
【小题2】【小题2】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分析情感“喜忧参半”注意答出哪些“喜悦之情”和“忧伤之情”,词中“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回忆少壮时节建功立业、挥刀立马、春风得意,抒发的情感是喜;
“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日功名已成土,梗落江湖,抒发的情感是忧;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抒发的情感是喜;
”抒发的情感是忧。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
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萧,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雷意云垂野。
(注)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
次年上元写下这首词。
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
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与密州上元相互映衬。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不热闹,只有农家社祭的鼓箫乐曲,但它却让诗人久久不能离去
E.“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诗人借此抒发了仕途坎坷,被调贫寒之地的愤懑之情。
7.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6.CE
7.
(1)对杭州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题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
诗人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渲染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表达对杭州的思念。
(2)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寂寞山城人老也用“寂寞”二字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表现了内心的落寞感。
(3)对国计民生的忧患和对“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比起自身境遇,更让诗人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诗人在上元之夜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让他久久不能离去,表现了对民生的忧虑。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6.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
C项,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突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而不是映衬。
E项,“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故选CE。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7.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词人情感变化,结合词句内容分析。
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
“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
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
他在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在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
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赋三门津①
(金)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②。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③。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④。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注)①三门津:
三门峡。
黄河流经此处,分成鬼门、神门、人门三股急流。
时值蒙古军队南下,词人躲避战乱至三门峡一带。
②一峰:
屹立于中流的砥柱山。
③
燃犀下照:
传说晋人温峤曾点燃犀角照见江中水怪。
④
佽飞:
春秋时勇士,曾入江刺杀蛟龙。
8.上阕前七句,词人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三门峡的自然奇观?
9.赏析词中画线句的精妙之处。
10.简述下阕词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8.夸张、比拟、双关、对偶。
9.前句写黄河水势之大,收束上文的写景。
后句写砥柱山稳立中流,开启下阕的描写和抒怀。
两句一动一静,对比鲜明,顿然收住,笔力千钧。
砥柱山孤峰耸立,表现出镇定从容、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
10.①对奸人藏身于险要之地的忧虑;
②忠贞坚定力挽狂澜的意向志愿;
③奋勇搏击征服惊涛骇浪的壮志豪情。
8.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上阕前七句,词人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三门峡的自然奇观”,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
从题干来看,考查的是修辞,且是“哪些”,说明修辞不止一个。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黄河九天上”,诗人眼中的黄河水当是由远至近,从高到低,自九天之上飞泻而下;
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水流给人心理上造成强烈的震荡,形成极大的反差,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这是使用夸张的修辞;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这两句使用比喻的修辞,用千仞吕梁和钱塘江八月来潮时的雄壮气势来比三门峡水流之急,再加冠以“峻”、“壮”二字,来明言三门峡之奇险壮阔;
“长风怒卷高浪”,一个“怒”字赋予长风以人的特色,这是使用比拟的修辞;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使用对仗的手法。
9.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赏析词中画线句的精妙之处”,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诗句中的手法和重点词语分析鉴赏效果。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这句话意思是“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前一句仍接前面所蓄之势,言黄河水势之大,笔势奇横,是动态的画面;
后一句却一顿而转,写三门峡中砥柱山之稳,笔锋骤敛,这是静态的画面。
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由开篇而来的脱缰野马般的气势,顿然收住,闲和平稳。
诗人借砥柱山孤峰耸立,表现出镇定从容、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
10.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简述下阕词人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设题区域在下阕。
诗歌下阕由豪壮激荡变为郁勃不平。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三句,紧接上阕末尾“依旧一峰闲”而来,写砥柱山上除了鸟儿在上面筑巢,天鹅从那里飞过外,从来人迹罕至,难以攀登。
一“仰”字,既抬起气势,又转移视角。
从“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以下,全词由写景转为抒发感慨。
这两句是表达人世间要这等险要之地也没有什么派上用场,自古以来,无非是为作怪的鬼神提供场所罢了,流露出对奸人藏身于险要之地的忧虑。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做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前两句分别用了两个典故。
“燃犀下照”,指《晋书•温峤传》所载,温峤“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
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
须臾,见水族复灭,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后指洞察奸邪。
“佽飞”,是汉武帝时官名,掌管弋射鸟兽,这里取其轻疾善射之意。
在诗人看来,燃犀洞察妖物的温峤也好,轻疾善射的做飞也好,都用不着。
因为,他们都未必能挽狂澜于既倒。
那么,能“力障狂澜”就只有那岿然不动的砥柱山,表现出忠贞坚定力挽狂澜的意向志愿。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则又说,只有那漫游江海的骑鲸豪客,才能击着鼓,稳渡波涛如银山般叠起的三门峡水。
笔酣墨饱,纵抒豪情,流露出奋勇搏击征服惊涛骇浪的壮志豪情。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结合下阕“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等几句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
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E.词人与友人彻夜谈心赏景,直到窗外渐明,在分别之际,两人互赠诗文。
1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11.AE
12.
(1)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
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
(2)劳于仕宦的疲惫。
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
(3)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
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11.试题分析:
题中B项考核手法,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其中A项,“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
这一句中有“懒”,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
E项,“词人与友人彻夜谈心赏景,直到窗外渐明”不对,由下句“夕阳吹角最关情”可知,此时窗外是夕阳西下时分,说“彻夜”“直到窗外渐明”属于臆测。
故选AE。
12.试题分析:
此题根据“夕阳吹角最关情”分析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
根据“忙日苦多闲日少”分析劳于仕宦的疲惫;
根据“客中无伴怕君行”分析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描摹近景:
其中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
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B.“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
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
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
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E.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14.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13.AE
14.
(1)视觉、嗅觉相结合。
从视觉写色:
“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
从嗅觉写味:
“细细香”香气绵长。
(2)远近结合。
“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
(3)动静结合。
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
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
(4)俯仰结合。
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
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
(5)色彩搭配。
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
(6)运用叠词。
“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
“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13.试题分析:
题中五个选项均考核艺术手法,其中A项,既有近景又有远景。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
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
E项,雨为昨夜之雨,非游赏时所遇。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
14.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景物描写的题目,要求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作答,从顺序看,白鸟在空中翻飞,水中红蕖,“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俯仰、远近层次分明;
从着眼点看,“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细细香”香气绵长,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着眼,引人入胜;
从艺术和手法看,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
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
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
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諲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
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
②向子諲:
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
③同:
通“彤”。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比喻为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
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上片前两句写景,有实有虚,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易水寒”为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
D.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心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E.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
“消除此恨难”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5.AD
16.①思念故国。
“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
②不忘国耻。
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
③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
“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
15.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A项,“这里借喻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错,是借代而非借喻。
D项,“以乐景写哀情”错,应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