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5053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文档格式.docx

《《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文档格式.docx

慰勉(wè

imiǎn)不辍(bù

chuò

)妯娌(zhó

uli)

任劳任怨(rè

nlá

orè

nyuà

n)为富不仁(wé

ifù

n)

(二)重点词语解释

溺:

淹没。

沉迷不悟,过分,无节制:

~爱。

沉~。

佃农:

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劳碌:

辛劳忙碌。

私塾:

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周济:

在物质上给以帮助。

接济。

宽厚:

1.宽容厚道2.深沉浑厚3.宽阔厚实。

仁慈:

仁爱慈善。

连夜:

当晚那一夜。

慰勉:

抚慰勉励。

不辍:

亦作“不惙”。

不止;

不绝。

妯娌:

哥哥的妻子和弟弟的妻子的合称。

任劳任怨:

比喻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为富不仁:

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二、课堂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1、【请你诵读】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开头,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

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

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2、【概述】

大家都知道朱德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和他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他的母亲教会了他很多,他在《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就讲述了这些事迹,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朱德一起回忆他那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二)经历过程,尝试参与:

【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朱德早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1954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朱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

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2.写作背景:

朱德的母亲于1944年逝世。

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

本文最早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上。

【整体感知】

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在文中标出,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

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第2-15段):

记叙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美德,感谢母亲养育之恩。

第一层(第2-8段),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第二层(第9-13段),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他投身革命。

第三层(第14-15段),从三个方面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

(这两节也可归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16-17段):

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对上面的分法,学生可能会有不同意见,分歧主要是第14、15两段到底归到第二大部分还是最后,从文章内容的前后呼应看,这两段应是紧承上文做总结,从表达方式的运用看,应和最后两段组合在一起,两种意见都有道理,不必强求一致。

【分析第一部分】

1、这篇课文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通过朗读可以细细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朴素优美的语言魅力,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2、范读第一段:

此段情深意切,要求学生认真体会。

3、思考:

这一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

“我爱我母亲”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勤劳”是母亲的本质特征,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永远回忆”,既直接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2-8段)】

1、第一层(第2-8段),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浏览课文,把握语段的中心句。

第二段:

我家是佃农。

第三段: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家庭环境)

第四段:

母亲是个好劳动。

第五段:

母亲这样整日忙碌着。

(劳动能手)

第六段: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第七段: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八段:

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爱憎分明)

2、结合课文,分析母亲的品格。

(1)母亲十分勤劳。

天不亮就起床,整日劳碌,“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挑水挑粪”;

(2)母亲俭朴、能干。

母亲用自家生产的棉花,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上颜色,给孩子做新衣服;

母亲用桐子榨油来点灯,饭食有滋味。

(3)母亲宽厚、仁慈。

母亲没有打骂过我们,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4)母亲坚强不屈,爱憎分明。

遭遇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同情劳苦农民,反感为富不仁者。

3、理解抒情、议论的作用。

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

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抒情

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

”议论

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三)课堂小结,情感参与:

本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

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是,在那平实的叙写中,在那简洁、朴素的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母亲的真挚深沉的爱。

(四)拓展升华,创新参与:

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

(9分)

每年的母亲节(5月11日),你所在的年级都要举行一次专题班会,今年班会的主题是“耳边响起母亲的叮咛”,请你参与这次活动。

【活动一:

名言集萃】年级组将在走廊橱窗里展示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母爱”的名言,你提供的两则是:

(2分)

(1)

(2)

【活动二:

短信比赛】来自山东的徐佳鑫同学创写的作品《山里母亲》荣获“中国首届全球通手机短信文学大赛”散文类一等奖,请你以评委的名义写上几句“获奖理由”。

(40字左右,3分)面是一篇获奖作品,

母亲这辈子只识三个字,那是她的名字。

母亲这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劳动。

母亲这辈子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让三个孩子走出这山。

母亲这辈子唯一的欣慰,那就是她的孩子秉承了她的执著和坚韧。

【活动三:

真情描述】八年级(6)班别开生面地邀请了各位同学的母亲来班级参加“耳边响起母亲的叮咛”互动活动。

张小羽创作的剪纸画(右图)赢得了所有人的喝彩。

请以画中孩子的口吻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

要求:

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修辞方法。

(4分)

【参考答案】

名言集萃】本题2分。

示例:

(1)父母者,人之本也。

(汉·

司马迁)

(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3)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

罗兰)(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短信比赛】本题3分。

对母亲的崇敬与爱戴源自内心,排比的修辞以及文字的质朴和真切更增加了情感传递的力度。

这篇感人至深的短文再一次证明:

最灿烂的人性之光往往来自贫苦的劳动者,来自像泥土一样质朴和坚实的人民。

真情描述】本题3分。

我深情地望着妈妈,她的眼光就像磁石一般,她的话语也始终萦绕在我的耳畔:

孩子,困难能让你坚强,苦水能让你成长!

今后的人生路上,有话就对我说,有泪就向我流,有苦就跟我诉吧。

无论什么时候都别忘了,有一个爱你的妈妈——在看着你成长!

三、课后活动:

阅读课文,填写表格。

时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母亲的思想品质

作者小时候

母亲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着”的人

1895—1900年

前后

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

1905年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

1908年

1919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1924—1927年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1937年

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

1944年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学生讨论表格题

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是,在那平实的叙写中,在那简洁、朴素的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母亲的真挚深沉的爱。

【讨论表格】

1、请学生展示并交流课后所填的表格后,教师再出示下表。

母亲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着”的人。

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

1895—

1900年前后

遭遇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对劳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

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

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继续劳动、直到最后。

1924—

1927年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

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热爱劳动。

2、从表中可以看出: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一生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小组讨论并思考:

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如课文第二部分中,记叙了庚子年(1900)受灾农民吃大户,乙末年(1895)除夕被迫分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母亲送子读书等,甚至引用侄儿、外甥的来信,也标明时间。

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分析第二部分第二层(9-13段)】

1、概述:

2、具体分析:

第9段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

第10段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

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

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

(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当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

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

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

两个“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

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

“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第13段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

说明什么?

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真可谓“勤劳一生”。

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

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

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

【分析第二部分第三层(14-15段)】

第三层,从三个方面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抒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①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②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③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2)请你谈谈对这两段深刻含义的理解。

作者用了两个段落,两次强调“我应该感激母亲”,是因为母亲给了作者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这些精神财富使作者懂得了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锤炼了革命意志。

这些精神财富是他几十年革命征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作者深情地写道:

“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

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中国革命的成功,和这些平凡而伟大母亲分不开的,作者对母亲的赞颂,就是对劳动人民的赞颂;

对母亲的感激,就是对劳动人民的感激。

【分析第三部分】

2、讨论:

作为全文的结尾,第16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体会作者感情的升华)

有三层意思:

①痛悼母亲的离去;

②对母亲的高度评价;

③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本文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热爱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学习完本篇课文,我们应该向朱德同志学习“热爱母亲,并把这种爱扩大到广大劳动人民,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崇高品质。

【结束语】

慈母情是对怀中婴儿的甜甜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孩子写字的苦苦耐心,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

慈母情是人世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最永恒的亲情。

1、文章开头即说: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想一想:

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

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如第四段,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挑水挑粪”;

第六段,写母亲用自家生产的棉花,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上颜色,给孩子做新衣服;

第十三段,写母亲八十多岁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这些都表现了母亲勤劳的品质。

写母亲把不好吃的东西做得“有滋味”,“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这些分别表现了母亲聪明能干、和蔼可亲、宽厚仁慈的优秀品质。

2、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

“我应该感谢母亲。

”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作者用了两个段落,两次强调“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因为母亲给了作者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这些精神财富是作者几十年革命征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3、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

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劳碌”指代上一段中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能挑水挑粪”。

用“整日’’来修饰“劳碌”,进一步突出母亲的勤劳能干。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将“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与“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着平静地道出,表观了母亲的勤劳、聪明、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第一个“永远”写出母亲对献身革命事业的儿子的思念,第二个“永远”表达了“我”对手迈母亲的牵挂与惦念。

朴素的语言里流露出母子情深。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用让人吃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说明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

4、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

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如写母亲整碍劳碌着的形象,同时写到了自己幼年时的感受: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又如在结尾作者议论道: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普中国的历史。

”这句话是在全文记叙母亲的基础上的总结性议论,不仅赞颂了母亲,而且由赞颂母亲推广到赞颂劳动人民,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使文章主题得以深化。

作者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地穿插了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些议论以记叙的内容为基础.阐述的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写得精当、有力。

5、很多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比如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等。

找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方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邹韬奋的《我的母亲》】

母亲形象:

文中的母亲有一定的文化和能干的才具,有丰富的感情.但闭锁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

她时刻不忘子女,要让子女享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欢乐;

她以自己的情感来熏陶、教化子女;

她为子女的受责而感到揪心般的痛苦,却叉竭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赞同封建式的教育,以督促子女上进;

她日夜劳碌,为子女无私奉献。

文章的写法:

作者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姿态,亦无学者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畦,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语言风格:

崔看似平实的叙述中对人物做了饱含深情的描写。

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对母亲的爱深沉而质朴,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

这份宽广、持久的母予之爱,通过看似白描的勾勒,收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老舍的《我的母亲》】母亲形象:

老舍笔下的母亲:

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

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不怕吃亏;

处事有度,软中有硬;

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

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情节富于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

这篇文章的风格是纯朴而清新的。

语言随情而发,自然朴素,字字句句都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深之语;

结构任性而建,平实流畅。

结尾处,一声沉痛的叹息,嚼白如话,却意悲而远,感人至深。

6、母亲有哪些高尚品质,文中哪些段落分别体现了这一品质?

(1)勤劳(第4、5、13段)天不亮就起床,整日劳碌,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老了不辍劳作。

(2)俭朴能干(第6、12段)桐子榨油来点灯,饭食有滋味。

(3)宽厚仁慈(第7段)任劳任怨,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4)坚强(第8段)

(5)有远见、送子读书(第9段)

(6)同情革命(第10段)支持革命(第12段)。

阅读何建明的《明年我回家》,完成18~21题。

(22分)

①十年前父亲患绝症,永远离开了我们。

没有了父亲,我们不愿再像以前那样每年回到那座围墙内的小楼里。

母亲一人独守这空荡荡的房子也不合适,妹妹便将她接到自己家住。

②然而,母亲总是隔三差五地要回老宅去。

“她不听的!

风雨无阻!

”妹妹经常在电话里向我抱怨。

听多了,有时我也会假装生气,在电话里“责令”母亲不能再没完没了往老宅跑了,尤其不能开那“碰碰车”(后来改成电瓶车),但母亲依旧我行我素。

那天晚上,我陪母亲回老屋,姗姗而行在乡间小路上,观现忆往,别有一番滋味和感慨。

③到了自家院子,母亲掏出钥匙,很用力地将“铁将军”拉开——那大门很重,母亲用力时整个身子都往上“跳”了一下,有点“全力以赴”。

我忙伸手帮忙,却被母亲阻止:

“你挪不动的!

”她的话,其实更让我心痛:

我一个大男人挪不动,你一个八十五六岁的老太太怎么能挪得动呀!

④看完前院的桂花树、后院的柿子树,母亲带我进屋。

母子俩事先没说一句话,却不约而同地进了楼下一间放置我父亲骨灰和遗像的房间——

⑤“阿爹,小明回来看你了!

”父亲含笑地看着我们,只是那笑一直是凝固的——那是他相片上的表情。

呵,十年了,只是一转眼的工夫!

那一年,我带着去采访华西村吴仁宝的任务,顺道赶回家看望病重的父亲,当时他无力地朝我挥挥手,说:

你的事不能耽误,快去写吧。

吴仁宝是我熟人,我们都是干出来的……这一年,父亲走了。

⑥三鞠躬后,我为父亲点上一支香烟,再插上一把母亲点燃的香……我忍不住哽咽起来,像少时在外受了委屈后回到家的孩子。

⑦“走,看看你的房间。

”母亲怕我太伤感,一把拉我上楼。

⑧其实从进门的第一眼,我已经注意到:

所有的房间内,无论是墙,还是地,无论是桌子椅子,还是沙发,甚至电话机,都与我以前在家里看到的一模一样地放在原位,且整齐而洁净。

“还这么干净啊!

是你经常擦洗的?

⑨母亲含笑道:

“我隔三差五回家就干这些事,把所有的地方都擦一遍……不要让你爹感觉没人理会他了,也好等你们回来看着舒服。

⑩母亲最后把我领进我的房间,一张宽宽的床上,上面盖着的是我熟悉而陌生的黑底花被面,被子的夹里是土布,那土布是母亲和姐姐亲手织的,摸上去尽管有些粗糙,但它令我脑海里立即闪现出当年母亲与姐姐在织布机上日夜穿梭的情景……床边是一排书桌,上面的相框内,是父母引以为自豪的他们的儿子在部队时当兵、当军官的照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