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印染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4710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5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印染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传统印染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传统印染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传统印染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传统印染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印染Word下载.docx

《传统印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印染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印染Word下载.docx

传说故事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

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

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

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

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

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

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

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

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

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

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

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

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起源地考察

了解考察蜡染的起源是理解蜡染本质的必要环节。

任何技艺的起源和人类的劳动都是同步的,它包括人类发现的自然中的各种效应和人类的操作经验,蜡染技艺的起源也是如此。

埃及

埃及是古代文明的摇篮,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够同时吸取东西方的各种文化,成为最早步入文明的古国之一。

蓝靛在公元前2400年的古埃及及第五王朝就已经作为防腐抗菌剂使用,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学者普利尼斯在《自然史》中,描写了埃及人浸染织物时用蜂蜡访燃,并称这种方法为“古怪的”,这说明早在相当于西汉时期的埃及,蜡染技艺就已经广为流行了。

英国L.W.C.迈尔斯主编的《纺织品印花》中认为,埃及蜡防花布早在公元前1500年已闻名遐迩。

因此,埃及应被认为是蜡染的发源地之一。

印度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棉纤维的国家,而且印度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有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棉纺织品的记录,因此棉织品的印染术也可能发源于印度。

虽然印度气候潮湿,很难发现古老的织物残片,但从其他地区出土的蜡染棉织物可以判断,印度曾拥有高度发达的蜡染文化。

赵丰教授在《丝绸艺术史》一书中考证了新疆民丰地区尼雅出土的绘有半裸女神像的蜡染棉织品,根据神像头后背光具有印度文化的因素,认为蜡染工艺在东汉时已传入中国西部边陲,印度应是蜡染的起源地之一。

中国

我国无疑也是蜡染发源地之一,从大量史料记载和古代绘画中可寻觅一些线索。

近年来发掘出土的精美的蜡染实物更是提供了有力证据,且把我国蜡染起源时间大大推前。

陈维稷教授主编的《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认为,蜡染起源于西南少数民族,可追溯至秦汉之际,当时已利用蜂蜡和白蜡作为防染材料制作出白色图案的印花布,早于印度和埃及好几百年。

美国人杜马斯法兰西斯卡特在其所著《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西传》一书中说:

“现存中国的早期蜡染实物,比埃及、日本、秘鲁、瓜哇所发现的实物要早得多,特别是在敦煌石窟和新疆吐鲁番出土的蜡染实物足以证明。

马来群岛

马来群岛蜡染产业的优势使其他也被认为是蜡染起源地之一,美国人费雷斯特所著《蜡染》一书中也提到蜡染发源地在瓜哇,至公元1515年以后,到那里旅行的人才把蜡染技术传到世界各地。

以上这些地区被认为是蜡染的发源地,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区限制的;

蜡染技术高超且工艺保存完整,另一方面原因是有出土文物或者文献资料可供佐证,至于在已经消失了的文明中是否有蜡染技术就不得而知了。

3蜡染传播

贵州蜡染民族工艺品图片(4)

川东峡地区风箱峡崖葬的蜡染衣物年代最久,为战国至西汉时期,其作为崖葬陪葬物表明蜡染是日常服饰的装饰手段,可见蜡染使用的普遍和工艺的成熟。

其余蜡染文物大部分在新疆、甘肃、青海等干燥地区发行,年代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不等,其质地和工艺显示出物资流通和文化交流的痕迹,反应了从魏晋至唐宋时期中原地区蜡染的使用和交流情况。

作为蜡缬方式的一个品种,蜡染和普通印染的区别就像是底片和照片的对比,因此可以结合中国印染技术的发展来分析蜡染的形成和使用情况。

从考古学发现和现存民族蜡染情况来看,最早的蜡染方法应该是手绘,蜡染工具应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具材料的发明而改进的,可以将自然界的竹条、羽毛等视为原始工具,青铜或铁质的金属蜡刀则为较先进的工具。

早期的蜡染如新疆民丰尼雅东汉墓的几何线纹蜡缬棉布等便是手绘作品,从线条的流畅程度看应该已经了金属工具。

随着印染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批量制作印花布的方法,如周代以后出现了凸版印花工艺,就是在木模上刻出花纹,然后蘸取色浆印到织物上,比手绘工艺更为方便快捷。

这种工艺在蜡染中也能得到充分利用,不同的是将色浆换成防染剂。

如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两件蓝白蜡缬毛织物和阿斯塔纳北区出土的西凉蜡缬绢,由于图案元素单纯,排布较为规律,可以想见这些圆点是有凸版或印模等工具蘸蜡印在织物上形成的。

[2]

4发展历史

历史溯源

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ll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

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丝、染色当时都设有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主持生产靛青的“蓝尹”工官。

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

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

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

蜡染是我国苗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起源于秦汉,盛行于隋唐(公元581--907年)。

这里有着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一代传一代,可以说,从我国的染织技术开创时,蜡染就作为最古老的手工艺,称之为中华民族古文明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发现的蜡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蓝色蜡缬毛织物蓝色蜡缬棉织品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西凉(公元400—421年)蓝色缬绢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几种蜡缬绢、蜡缬纱;

还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置的大量蜡缬残幡。

这批遗存的蜡染实物中,北朝的和西凉的蜡缬织品都是深蓝色地现白花,纹样光洁清晰,古朴典雅;

唐代的蜡缬绢和蜡缬纱的地子,有棕、绎、黄、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纹。

蜡染工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蜡染工艺,而且广泛流行,已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

这里的少数民族以蜡染作主要装饰的有黄平、重安江一带和丹寨县的苗族妇女,她们的头巾、围腰、衣服、裙子、绑腿,绑腿,都是蜡染制成,其它如伞套、枕巾,饭篮盖帕、包袱、书包、背带等也都使用蜡染;

安顺、普定一带的苗族妇女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后摆的边缘,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点染得精巧细致,除蓝白二色外,有的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富丽的多色蜡染。

发展变迁

随着苗乡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使人们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传统手工产品受到了冲击,因此现代苗族人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苗族社区的过剩劳动力大批加入全国劳动力迁移大军,(黔东南的苗族村寨中,60%的青年人外出打工)在工作的同时,他们也逐渐接受了发达地区的价值观念。

另外,随着电影、电视等传媒深入到苗乡,拉近了边远地区与文化中心地区的距离,也加速了苗族传统文化的变迁。

走进印尼的蜡染手艺(13)“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传统的文化传承机制之所以能有效运转,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传统文化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世代相传的。

”过去由于居住在高山峡谷中的苗族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只能是祖辈所创造的文化。

但是当他们有条件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后,就有了比较和选择,他们的价值观念就会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

尤其是年轻人的求富意识和求知意识在外界信息的强烈j中击下表现得分外突出,他们对生存、对美、对快乐都有了与祖辈完全不同的理解。

随着外界信息的传入,年轻人价值观的变化和他们对所处的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与几十年前相比,苗族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但改变更大的是他们的心态。

以前苗族妇女画蜡染没有功利的目的,艺术劳动和生产劳动完全一致,可以说那时的苗族蜡染是一种地道的生产者为本身需要而创造的生产者的艺术。

当我们翻看苗族妇女出售的蜡染时,凭直觉就可明确地判断出这是新的还是老的。

她们的前辈在淡泊平静的心态之下点蜡,每一笔都透着灵气,构图也用心良苦,整个画面精致而饱满。

现在尽管还有画的不错的妇女,但比起人人都是点蜡高手的时代来说,苗族蜡染无疑呈退步趋势。

经济时代改变了她们的价值观,画的蜡染多是草草了事,制作速度较快,笔画也显得粗糙。

所以由于苗装的文化功能逐渐减弱,费工费时的服饰工艺也就逐渐衰落。

但新的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拓展,使苗族服饰工艺从开发利用的角度得到了肯定,服饰工艺的传承不仅关系到苗族服饰文化的保存,也关系到了苗族人谋生技能的延续,因此可以说包括苗族蜡染文化在内的服饰工艺文化比苗族其他文化因子的发展机会更多。

综上所述,苗族蜡染在新时代的发展虽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但同样也存在着机遇。

人类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逐渐开始了全球规模的文化交流。

现代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观正渐渐同化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这显然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保持发扬,还是任其自生自灭。

虽然苗族蜡染文化已经引起文化界和艺术界的重视,但其传统的独特工艺、其毫无功利内容的图案形式以及其所独具的深刻的文化内涵能否以完整的,不掺杂现代。

诠释的方式保存下来,还需关注传统民族文化的人们进一步努力。

宋元之后蜡染向西南回归

随着染缬技术的发展,蜡染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示出来。

蜡染的重要原料缺乏,因为蜡染需要大量使用蜡,唐代的养蜂业,尚不发达,蜂蜡产量少,主要靠从西南等地纳贡,因此人们积极寻找替代品,从而促使了灰缬的产生。

灰缬最早出现在宋代,早期是直接用“灰药”染青,“药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镇”,宋嘉定中归姓者创之。

以布抹灰药而染青,侯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冲衾幔之用。

后来,人们将防染技术与药斑布结合,以镂空花版覆盖在布上,然后涂以胶状防染浆剂,再入蓝色染液浸染,去处后刮除浆剂,镂空部分则出现白花。

灰缬的成本和效率比印模的蜡染要经济实用得多,因此,自宋代以后,蜡染逐渐失去了市场。

宋代由于染缬的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制作精致的染缬服饰及生活用品,给社会经济造成很大负担。

为印制奢侈,提倡朴素,政府下令禁止染缬的生产和使用。

宋仁宗规定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

宋徽宗也于政和二年“禁止民间打造,令开封府严申其禁,客旅不许兴犯缬版”。

这样的法令对于包括各种染缬在内的印染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到了元代,当朝者的残酷统治以及民族歧视使得南方经济文化遭受重创,染缬业也骤然低落。

元贵族的尚武习性和追求奢侈生活的风气以及统治者对西亚文化的推崇,导致富贵华丽织金锦缎全面流行,而清丽雅致的各类染缬则失去了发展环境。

一度流行天下、贵贱通用的蜡染从此在终于地区销声匿迹,蜡染的中心区此时已经向南移至西南的崇山峻岭中,并在西南地区长盛不衰。

尽管在唐代以前,西南地区的原住少数民族可能就已经使用蜡染,但将蜡染发扬光大、传承至今的却是一批后来者。

在唐宋时期活跃在洞庭湖畔的武陵蛮、五溪蛮等族群,在执政者的不断打压下,被迫向南迁徙。

有的向西进入川南和贵州大部分地区;

有的经川南和黔西北迁入云南,向南迁入湘西和广西;

有的又由桂北进入黔南、黔东南。

真是他们这一悲壮的大规模迁徙活动,为蜡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方面,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他们的行进路线和血泪历史需要记录,这些没有文字的族群就借蜡染行使了图案史书的功能;

另一方面,为了对族群进行区分,以便让子孙日后凭以相认,他们规定了各自的徽标,以蜡染的方式将其标记在服装上,并忠实地代代相传。

为了美化生活,传达理想的信念,他们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通过制作蜡染服饰和家居用品表达出来。

虽然刺绣也能实现这些作用,但不论是时间还是材料都比蜡染所费要多。

因此可以说,蜡染是西南迁徙的少数民族最合适的选择,对蜡染技艺的保存和传承也是他们对中国古代印染文明的贡献。

[3]

5基本种类

蜡染,大体可以分三大类:

—类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人和农村妇女自给自绘自用的蜡染制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民间工艺品。

另—类是工厂、作坊面向市场生产的蜡染产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工艺美术品。

第三类是以艺术家为中心制作的纯观赏型的艺术品,也就是“蜡染画”。

这三大类蜡染同时并存,互相影响,争奇斗艳。

这种复杂的,多元化的现象,在艺术界是少见的。

6冰纹介绍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

冰纹的形成,是蜡画胚布在不断的翻卷侵染中,蜡迹破裂,染液便随着裂缝侵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象冰花,象龟纹,真是妙不可喻,同样的图案的蜡画布料,侵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蜡染的"

冰裂"

纹,类似瓷釉之"

开片"

极具艺术效果。

裂之大小走向,可由人掌握,可以恰到好处地表现描绘对象,特点鲜明。

要染多色彩层次的花口,可采用分色封蜡的手段,表现力更丰富。

蜡染多用于制作工艺服装、壁挂、台布等。

7主要特征

从审美角度看

苗族蜡染是苗家人的生活、生产、战争、迁徙等场景按照自然的规律和心理活动逻辑进行简体、变形、夸张和抽象而成的“人化自然”的心灵符号,组成一种理想化的完形关系。

这种“人化”作用沟通了人们心灵的联系,架起一座人类共同审美经验的桥梁。

它像一条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从深层意识中联结起来。

这种沟通作用使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标与角度,从积淀下来的形式中,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内容。

从文化特性看

苗族蜡染在现今的历史条件下,已由原有功利内容的意念标记转化为用做欣赏的审美形式,人们在对这蓝白相间的幽远、神秘象征符号的联想与品评中,重新领悟并充实了它的内容。

当人们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去审视与评价这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品时,它实际上已超脱了自身,作为一种艺术元素进入了现代艺术生活,实现了向新的文化氛围与审美境界的跨越,展示出新的文化意义。

8工艺流程

画蜡前的处理

先将自产的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状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晒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台。

点蜡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铜刀蘸蜡,作画的第一步是经营位置。

有的地区是照着纸剪的花样确定大轮廓,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

绘出大轮廓,便可以得心应手地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染色

浸染的方法,是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

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

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

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后,在浅蓝色上再点绘蜡花浸染,染成以后即现出深浅两种花纹。

当蜡片放进染缸浸染时,有些"

蜡封"

因折叠而损裂,于是便产生天然的裂纹,一般称为"

冰纹"

有时也根据需要做出"

这种“冰纹”往往会使蜡染图案更加层次丰富,具有自然别致的风味。

去蜡

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兰、白分明的花纹来。

(依据贵州安顺传统蜡染工艺流程整理)

9相关价值

蜡染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是中国极富特色的一株民族艺术之花。

蜡染图案以写实为基础。

艺术语言质朴、天真、粗犷而有力,特别是它的造形不受自然形象细节的约束,进行了大胆的变化和夸张,这种变化和夸张出自天真的想象,含有无穷的魅力。

图案纹样十分丰富,有几何形,也有自然形象,一般都来自生活或优美的传说故事,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蜡染是古老的艺术,又是年轻的艺术,现代的艺术,它概括简练的造型,单纯明朗的色彩,夸张变形的装饰纹祥,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适合现代的审美要求。

10工具材料

工具

绘制蜡花的工具不是毛笔,而是一种自制的钢刀。

因为用毛笔蘸蜡容易冷却凝固,而钢制的画刀便于保温。

这种钢刀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一端缚在木柄上。

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以易于蘸蓄蜂蜡。

根据绘画各种线条的需要,有不同规格的铜刀,一般有半圆形、三角形、斧形等。

染料

蜡染的基本原理是在需要白色花型的地方涂抹蜡质(古代是蜂蜡,现代是石蜡、蜂蜡、木蜡等混合蜡),然后去染色,将没有涂蜡的地方染成蓝色,有蜡的地方因为没有上色而呈现白色,行话叫做“留白”。

但是无论哪种蜡,在高温下都会融化,因此用于蜡染的染料只能在低温下染布,否则蜡一融化,就无法留白了。

但是古代没有化学染料,只有天然植物染料,能满足低温染色的只有靛蓝一种。

当然,可以制作靛蓝的植物油多种,比如蓼科的蓼蓝、十字花科的菘蓝、豆科的木蓝等多种植物茎叶都可以发酵制造靛蓝染料。

为什么靛蓝能够在低温下染色呢?

这是因为靛蓝染色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可溶性隐色体渗入纤维之后、在纤维上就地合成靛蓝染料的一个过程,这个氧化反应只需要在普通的冷水中就可以进行。

古代染其他颜色的染料,比如红色的红花、茜草和黄色的栀子、姜黄,还有绿色的冻绿等植物染料只能在较高温度的热水中才能上染棉布,否则就很容易掉色。

而在这种高温下,蜂蜡已经融化,无法保持防止染色的花形,因此古代是很难做出其他颜色的蜡染花布来的。

现代印染工业中,大量使用的X型活性染料都是低温型的,可以在20-35度以下染色,而且色谱齐全,因此,现代蜡染工艺品可以做到五彩缤纷,各种颜色都能加工。

但是,从绿色环保的角度来说,还是靛蓝蜡染布更加安全有益健康。

原料

自织白棉布

11区别

蜡染和扎染都是在云南若干种民族中流行的传统印染方式,两者的原理相似,工艺上略有区别。

蜡染就像照相术一样,照相术是利用光化学原理,首先对负片(底片)进行光化学反应,按照光的强度,反应程度就不一样,最后形成了越黑的影象物体越透明,越白的影象越黑,在暗室中冲洗胶片时,利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影象转过来,就是我们看见的黑白相片,蜡染的原理比较接近,首先用蜡附着在部分布匹上,然后将其放入染料中,没有被蜡附着的面料就染上了染料的颜色,被蜡附着的面料就没有,仍然保持原来面料的颜色,在蜡附着的边缘,由于蜡的渗透,被染的颜色也形成了渗透的样子,并且颜色有从无到有的过渡效果。

扎染与蜡染的染料是可以一样的,但扎染的方法更加生动,面料不是靠蜡来附着,而是依靠绳子来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的部分不放到染料中,其他部分一样就形成了与染料一致的颜色,捆扎部分也由于液体的浸透形成了颜色的过渡。

12保养方法

一、由于蜡染的原料是纯棉布,因此在保养方面应注意防潮、防腐蚀,以免发霉长虫。

如果买回后是用于收藏而非装饰,请定期取出凉晒。

二、蜡染可以随时用水清洗,但在洗的过程中不要使用清洗剂,以免掉色;

也不可用机洗,因为很多染画主要是以须边突出主效果,用机洗会将须边搅坏。

洗完后的蜡染制品可以熨烫。

三、蜡染制品买回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装裱。

同时蜡染由于是用100%纯棉布制成,因此还是服装、被套、床单等的极佳选择。

只要运用得当,一定会让您的居室或者办公室呈现另一番情趣。

四、蜡染在收藏与保养过程中应放置在干净、整洁、无尘的环境中,并应有专人定期清扫。

13主要产地

贵州

贵州各少数民族的蜡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蜡染图案有的还沿用古代铜鼓的花纹和民间传说中的题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花、鸟、虫、鱼;

而布依族则喜用几何图案。

每一个几何图案都是有不同的寓意,比如圆圈代表粮仓,小点点代表天上的星星等等。

各民族的蜡染都有独特的风格。

(其制作工艺见前“工艺流程”条目)

中国贵州安顺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著名的蜡染之乡,被誉为“东方第一染”。

境内有黄果树瀑布、龙宫、屯堡文化(天龙镇、云峰八寨等)、天星桥、花江大峡谷等众多著名景点。

安顺有“滇之喉、黔之腹,粤蜀之唇齿”的赞誉,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更是“商业甲于全省”。

安顺于1992年成功举办了首届蜡染艺术节,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宾客,自此蜡染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安顺有大量的蜡染作坊、工厂,涌现出洪福远等一批知名的蜡染艺人,安顺的蜡染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

云南

云南文山州苗族人民也在很早以前就掌握了蜡染技术,并用它来制作妇女们的服饰。

蜡染制作比较复杂。

先把白色底布铺平在木板上,再将黄蜡放入金属容器里用小火溶化,用蜡刀蘸上蜡汁在底布上绘制图案。

蜡染使用的蜡刀很特别,其结构有点像一支蘸水钢笔。

其笔杆用竹棍做成,称为“刀把”,笔尖是三片犁铧形的铜片,称为“刀片”。

铜片之间留有缝隙,用以储藏蜡汁。

持握蜡刀的方法与平常我们握笔写字大相径庭。

我们握笔写字时总是笔杆几乎垂直,笔头稍稍后倾,笔尖向下;

而握蜡刀则是刀把大幅度前倾直至超过45度角,刀片后倾几乎置于腕下。

作画时,对于那些长的直线,蜡刀只能随着手腕作纵向运动,而横向和其他运动则仅能用来点缀一些小短横和绘制圆形。

若横向直线较长,就得将手臂直至整个身体调转方向,或者将底布调转方向。

在整个绘制过程中,蜡汁必须保持合适的温度。

温度过低蜡汁就会凝固,温度过高则蜡汁容易变黑甚至起火。

苗族蜡染的图案一般是规则的几何图形,如直线、方形、棱形、丁字形、之字形、圆形等,也有少数花鸟日月山水人物等图案的作品问世。

绘好图案后,将布放入染缸浸泡数小时,再捞出放到清水中涮洗以除去多余的染料,然后放入水锅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