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真题答案整理文档格式.docx
《土地经济学真题答案整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经济学真题答案整理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城市规模大小有关,城市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正常发挥。
因此要建立合理确定规模结构,城市规模效益,节省城市建设用地。
(5)在城市内部,也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进行综合利用;
其次,要向地上空间发展,适当提高建筑密度和高度。
(6)向地下发展,修筑地下铁道、地下隧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
6.简述土地估价的本质?
1)土地估价师评估土地的价值(value)而不是价格(price)
2)土地估价是模拟市场定价而不是替代市场定价
3)土地估价提供价值意见,但不对价格做出保证
4)土地估价会有误差但应将误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5)土地估价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2011年
1.简述实现土地的利用综合效益最优目标的主要途径?
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单位面积土地投入与消耗在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态与环
境等方面所实现的物质产出或有效成果。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优应该是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的最优。
在中国,要实现该目标应当遵
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则来展开具体的实践工作。
(1)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结构,使农地和非农地相得
、人立/
益彰。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留适量耕地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结合
(5)开发利用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协调人地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总之,通过先进技术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理念的结合,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促
进土地利用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综合效益最大化。
2.简述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特征?
目前,我国农业大都是精细耕作作为特点的劳动集约型。
其特征是:
1农业劳动者的平均固定资产低
2劳动者人均生产量低,单位产品所包含的物资成本低
3单位土地面积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强
3.简述完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对策?
一、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来看,
1应该使土地权属具体化,既要将现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形式,具体落实到每块土地上;
2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或代表,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原则上应由独立核算的
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来充当;
3土地的集体所有者组织除应拥有比较完整的土地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外,还应拥有比较完整的土地处分权,即出卖、出租、出包、入股、抵押等权能,以便使集体所有制的土地所有权权能能够比较充分的实现,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从而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及顺畅地流动和集中。
二、从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方面来看,
应该明确承包经营权的性质。
既不能否认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要求,也要使承包经营权变成真正的使用权;
4.简述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区别?
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
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
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5.简述认识城市土地级差地租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城市土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城市土地数量有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占地越来越多,造成了大量的土地浪费。
国家在向城市土地使用者收取绝对地租的同时根据城市土地的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劣,征收不等量的级差地租,不但可以缓解人地矛盾,而且可以使城市土地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国家通过向土地使用者征收地租,把分散在各部门、各企业的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以地租的形式集中起来,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
(3)有利于市场中企业的公平竞争。
6.简述我国应如何实现供地平衡?
1通过退林还地、退渔还田等措施恢复一部分耕地。
2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及工矿废弃地以增加耕地面积。
3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
4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
5政府制定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多用建成区土地,少占用耕地。
6深入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一套节约用地的机制。
7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速度的土地管理体制。
2010年无简答
2009年
1.简述农业土地分区利用理论及其应用?
1分清城市功能分区,规划区
2剔除所有禁止建设区
3尽量安排建设到允许建设区同一分区中,要根据土地利用进行调整
2.简述土地税收的主要功能?
1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2抑制土地征收
3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4引导土地利用方向
5调节土地收益分配
3.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其主要应用。
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资源)配合生产某种产品时,若其中某些
生产要素的数量固定不变(如土地面积一定),而其他要素不断增加投入,起初每增加一单
位变动要素所增加的报酬(即边际报酬)大于它前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报酬,至某一点后,再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报酬总是小于它前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报酬。
应用:
1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大量的投入
2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就不应再增加这种投入
3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把所有投入(包括固定资产的投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变动生产要素类,求得这些投入的最适量
4.简述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
(1)土地的自然属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2)土地的经济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3)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要求实行土计划利用。
(4)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土地必须计划利用。
5.简述级差地租U产生的条件与过程。
2008年
1.简述土地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及其关系。
对象:
1、首先要明确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有三个主要领域
1土地利用经济:
土地资源在各经济部门中分配和使用。
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问题。
2土地制度:
制度的制定是土地利用的主要内容,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3土地价值:
土地权属转移和收益分配中的土地关系问题。
从研究领域看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即包括两个方面:
1生产力组织:
土地要素与其他要素的配置,包括时间和空间
2生产关系调节:
土地收益分配和权属转移中的土地关系的协调。
2•简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内容。
(1)在土地资源数量配置上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
(2)在土地资源的质量组合上与资源禀赋相适应。
(3)在土地资源的时间安排上与资源的时序性完全相当。
(4)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差异。
3.简述公平交易价格应满足哪些条件。
4.简述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5.简述价值形态土地的变化规律。
6.简述土地还原利率的主要计算方法。
(1)市场法。
市场法的原理是将估价对象与在估价时点附近已经发生交易的
类似不动产加以比较对照,从已经发生交易的类似不动产的既知价格,修正、调
整得到估价对象最可能实现的合理价格的一种方法。
(2)成本法。
是先求取估价对象在估价时点的重置价格或重建价格,然后扣除折旧,以此估算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
(3)收益法。
是运用适当的资本化率,将预期的估价对象不动产未来各期的正常纯收益折算到估价时点的现值,求其之和得出的估价对象不动产价格的一种估价方法。
(4)假设开发法。
又称预期开发法、剩余法、倒算法、余值法。
该方法是根据预算对象的内外部条件,进行最佳最有效设计,然后预测开发完成后的价值,估计建筑开发成本、投资利息及正常利润后,从预测的开发完成价值中,减去建筑开发成本、利息、利润、税金等,倒算出待开发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
07年
1.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1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
2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
3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
4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5一定的交通条件。
2.简述屠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1.第一圈距市场最近,种植园艺作物,饲养奶牛,以及种植饲料、土豆等;
2.第二圈发展林业,因为它的产品量大、运费高;
3.第三圈以非常集约的方式种植农作物,并实行二年轮作;
4.第四圈种植牧草、放牧,以及粮食,不实行集约生产;
5.第五圈实行粗放的三年轮作制;
6.第六圈放牧,也可发展粗放的种植业。
3.简述建立土地管理制度的客观必要性。
(1)土地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2)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3)土地利用后果的巨大社会性。
4.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么样的?
所谓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它包括:
(1)土地所有权。
即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其具有完全性、排他性、恒久性、归一性、社会性的属性。
(2)土地使用权。
依法对一定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3)土地租赁权。
是指土地所有权人或土地使用权人通过契约将土地占有权、狭义的土地使用权和部分收益权转让给他人。
(4)土地抵押权。
土地收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转移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拍卖价款作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
(5)地役权。
是指在土地所有权上设定的一种他项权利。
包括建筑支持权、采光权、取水权、眺望权、道路通行权等。
(6)土地继承权、地上权、土地发展权等。
5.简述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
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决定机制是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
1土地价格形成机制
2土地供求机制
(1)土地供给
(2)土地需求
(3)土地价格及其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06年
1.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1)市场决策由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多考虑局部、当前利益,容易忽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
(2)市场不能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外部不解决性问题。
(3)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4)对于不按市场机制运作的部门,市场配置无能为力。
(5)土地在中国农村还带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
2.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1)建立合理的土地经营流转机制,实现土地集中
(2)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实施小城镇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3)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切实保护农民的积极性
(4)规范政府投入行为,加大财政对农业投人力度
(5)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工商企业对农业增加投入
⑹规范农民经济行为,引导农民投人
3.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4.农业区位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农业区位理论的核心是农业土地的区位地租。
这一理论对于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农业受自然条件的约束较大;
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围绕每一个城市或城市体系,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农业生产结构体系。
按照农业区位理论进行农业布局,可以获取最大区位地租,使农业经济总体效益最大。
1.我国现行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包含哪些内容?
基本内容:
土地使用权出让;
土地使用权转让;
土地使用权出租;
土地使用权抵押;
土地使用权抵押。
2.如何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1)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2)规范和完善农地承包权流转,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切实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逐步完善土地流转的价格形成机制
(3)合理分配土地收益,保护农民利益
(4)建立乡村社保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05年
1.简述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人类发展阶段世界人地关系的特点。
3.简述土地金融主要职能与作用。
(见2004年第2题)
4.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其运用条件。
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资源)配合生产某种产品时,若其中某些生产要素的数量固定不变(如土地面积一定),而其他要素不断增加投入,起初每增加一单位变动要素所增加的报酬(即边际报酬)大于它前一单位
要素所增加的报酬;
至某一点后,再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报酬总是小于它前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报酬。
报酬递减规律必须假设在历史生产过程中,除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变化外,其他条件不变,主要包括:
(1)生产技术在某生产阶段相对稳定或者固定不变,即报酬递减或者报酬递增仅仅与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有关,而不是技术进步或者生
产方法的改变所致。
(2)自然条件不变。
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产品产量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光照、降雨、干旱等自然条件的改变都会引起产量的增减变化。
(3)生产规模的大小对生产量递增与递减不产生影响。
5.简述我国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
(1)土地的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2)土地面积的优先性和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2、各类土地利用之间联系密切
(3)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1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又要全国一盘棋,统筹
安排,以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竞争
2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3减少或避免因土地用途改变造成的损失
(4)国家法律规定必须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6)因市场配置具有其局限性存在市场失灵现象,市场体制下也要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6.简述土地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
来源:
(1)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不经济
1内部规模经济:
指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其原因是在生产阶段是由于生产设备的不可分性;
在购销阶段,是由于可以降低平均交易成本。
2内部规模不经济:
生产经营单位在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下降。
(2)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不经济:
1外部规模经济:
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
如环境改善,服务、运输的便捷等。
2外部规模不经济:
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如地价上涨、建筑材料价格上升等。
7•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基本特征:
(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以经济增长为前提•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04年
1.简述土地税收与地租的联系与区别。
土地税收特点:
1.土地税收是国家税收中最悠久的税种;
2.土地税收以土地制度为基础;
3.土地税收税源稳定;
4.土地税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转嫁
土地税收和地租的不同:
1)产生的前提不同
土地税收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也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而地租是随着土地私有制度和土地租佃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
实际上,只要存在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地租就会存在。
赖以存在的
2)基础不同
土地税收存在的基础是国家的政治权力。
地租存在的基础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依据经济原则向土地使用者索取的一种收入,是土地所有权在
经济上的体现。
3)分配层次不同
土地税收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而地租属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地租和地税的分离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产生后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分离的结果。
2.简述我国土地金融的种类及土地金融的作用。
1.种类:
①市地金融②农地金融
2•作用①增加房地产资金投入,促进房地产业发展
2提高居民购房支付能力,支持居民住房消费
3调整银行信贷资产结构,改善资产质量
4执行国家房地产业政策,有效调节房地产业发展.
3.简述我国实行土地(包括农地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与意义。
意义
(1)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耕地保护
(2)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节省城市建设投资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有利于加强土地管理。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对于加强各层次的城市土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能指导土地管理部门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开展存量土地置换,充分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4.简述我国土地利用计划的体系。
5.简要分析价值形态土地报酬的变化规律。
6•什么是聚集经济?
简述其产生的原因。
7.简述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8.简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内容。
(1)在土地资源数量配置上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
(4)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差异
03年
1.简述土地的自然特性与经济特性。
2.简述我国人地关系变化特点。
3.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1)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
(2)扩大耕地面积与集约利用相结合。
(3)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
(4)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5)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简述实行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
(同05年第5题)
5.简述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
同05年
6.绘图说明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过程及其关系。
7.简述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论述题
1.从一定生产过程和人类的生产历史两方面说明实物、价值、价格三种形态的土地报酬变化规律
2.举例说明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根本原因和过程。
1.分别举例分析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或高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条件下农业绝对地租的来源及产生过程。
2.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行土地计划利用与土地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必要性。
3.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变革的必要性、过程与意义。
1.举例分析级差地租产生的自然基础、社会基础及其产生的过程。
2.运用供求平衡规律分析土地供求平衡特征及其实现过程。
3.说明我国新的土地征用补偿办法的变化,并结合实际说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进一步改革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4.联系实例举例分析我国土地税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1.论述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及原因。
(1)级差地租:
1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但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仅是形成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因为它是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自然基础.
2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正是由于这种有限的优越自然条件被部分经营者垄断,因而能获得持久而稳定的超额利润.而当土地所有权存在的条件下,这部分超额利润就要转化为级差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占有.
3级差地租因为形成条件的差异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u
土地肥力的差异和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差异是形成级差地租I的条件.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即为级差地租U
(2)绝对地租:
①绝对地租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而形成的超额利润,是
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由于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成为其他部门向农业转移资本的一个障碍,如果不想土地所有者缴纳绝对地租,资本就不能转向农业部门,即使最劣等的土地都是这样.
2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农业中能够形成超额利润的条件.
3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使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并使之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
(3)垄断地租
1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某些土地具
有特殊的自然条件,能够生产某些特别名贵而又非常稀缺的产品.这些产品就可以按照不仅大大超过生产价格,而且也超过其价值的垄断价格出售.
2这种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这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地所有权,因而转化为垄断地租,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
2.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1.论述社会主义绝对地租存在的原因。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国现阶段绝对地租的存在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
这种必然性,要从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来源和原因等方面加以分析和说明。
首先,从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和来源看。
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工业,农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也大大低于工业。
其次,从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来看。
中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并要求在经济上加以实现。
马克思在理论上对绝对地租的研究和阐述有一个发展过程。
第三,从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看。
中国仍然存在着土地使用权所有权的分离,这是绝对地租形成的前提。
绝对地租是土地使用者为获得土地使用权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经济代价,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反映的是土地使用者与所有者的经济关系。
2.试述中国开放土地市场的必要性。
几十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