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诗赋升华的对联艺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2170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诗赋升华的对联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中国诗赋升华的对联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中国诗赋升华的对联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中国诗赋升华的对联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中国诗赋升华的对联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中国诗赋升华的对联艺术.docx

《论中国诗赋升华的对联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诗赋升华的对联艺术.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中国诗赋升华的对联艺术.docx

论中国诗赋升华的对联艺术

论中国诗赋升华的对联艺术

一、对联的艺术渊源和发展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世界文苑独一无二的文学奇葩。

世界众多国家是用拼音文字的,与汉字不同,其单词可以是一个音节,也可以是几个音节,长短不一,因而不能产生作为对偶独特形式的对联。

英国文学上也有所谓对偶,但只是意对,与汉语的对偶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由于汉字是单音节、方块形的、富有字理的语素文字,它可以排列严整有序如同集装箱一样,从而形成独特的对偶方式。

毫无疑问,只有汉字才能构成对偶艺术;没有汉字也就没有璀灿的对联。

  对联句式结构的原形,是以“对语”形式出现的。

秦汉瓦陶中就刻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对语,而这是源于诗歌中的对偶。

在《诗经》中就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尔后两汉及魏晋南北朝的赋中也有大量的对偶,枚乘《七发赋》:

“逐狡兽、集轻禽”。

曹操《步出夏门行》: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植《洛神赋》: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江淹《别赋》:

“春宫阙些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

”庾信《小园赋》:

“风骚骚而树急,天惨惨而云低。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余露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唐代格律诗形成,严格讲究字、词、句对仗及平仄的协调。

李白《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登金陵凤凰台》: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州。

”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李商隐《锦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都是脍炙人口的对偶佳句。

  对联是从汉魏骈体赋及唐代格律诗中演变升华出来的,即将诗赋中的对偶独立脱成为完全对仗的两联。

  从直接渊源来说,对联起源于桃符。

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

据《淮南子》记载:

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余的桃木做成,上面写祛祸祈福的吉祥话,或写门神“神荼”(ShēnShū)与郁垒(YùLǜ)而悬挂于门旁,用来避鬼驱邪,名为“题桃符”。

每逢春节前夕,人们总要用新的替换旧的。

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即是此事。

有人考证最早的一副春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写的。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

孟昶命学士辛寅逊在桃符上题词,因嫌其不工,就亲自写了一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从此,“题桃符”演变为写春联了。

  此后,由于历代无数作者的精心撰写,终于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对联,有的气势磅礴,激情奔涌,有的纤丽婉约,清新隽永,有的幽默含蓄,妙趣横生。

其题材广泛,风格多样,长短不一,少者为一字联,多者为一千余字联。

有些对联,虽寥寥数字,但与鸿篇巨制相比,亦毫不逊色。

二、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主要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文心雕龙·丽辞》:

“句句相衔”,“字字相丽”;《吏通·叙事篇》:

“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

这些虽然都是就诗文的对偶说的,但是实际上也道出了对联的特点:

  1、字数相等

  一字联:

  死

  

  1931年“9·18”事变以后,北平反动军警竟向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开枪,死伤一百多人。

为追悼死难学生,有人写了上述对联,联意是宁肯站着死,也不倒着生。

  二字联:

  口蜜

  腹剑

  唐玄宗的宰相李林甫,无德无才,惯于玩弄权术,排斥和打击异己,于是有人给他写了此联。

  三字联:

  孙行者

  胡适之

  解放前,清华大学陈寅恪教授在招生考试中加以上联作为对联试题,考生对“猪八戒”、“牛魔王”等。

只有一个考生对“胡适之”,得了满分。

因为“胡”与“孙”、“适”与“行”、“之”与“者”都能分别对仗。

原拟的标准答案“祖冲之”,竟无一人对上。

  四字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湖南岳阳楼联

  至于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字联,也是常见,不加赘述。

若是几十字,上百字,就称为长联。

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一副180字长联公之于世以后,相继发现许多长联,其中180字以上长联已知有32副。

江津临江城楼,钟云舫撰写的超级长联1612字。

这些长联,破格新奇,对仗工整,气势宏伟,文辞富丽,意境高超,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才华智慧,是对联创作艺术上的辉煌成就。

  2、彼此对仗

  a.词性相对:

《缥湘对类》谈到属对的“格式”,提出“实对实,虚对虚”这个原则,强调要分辨“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

”古人把属对的字分作“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

“实字”下附有“半实”;“虚字”分“活”、“死”两小类,并附“半虚”。

其定义是:

“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

”所谓“实字”,都是名词,“半实”是抽象名词;虚字“活”是动词,虚字“死”是形容词;“助字”包括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半虚”除方位词外,还包括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

简言之,属对要求“实对实,虚对虚,活对活,死对死”,也就是要使下联的词与上联的词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如《笠翁对韵》中就有典型例子: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b.结构相应:

上下联语法结构要相同。

如果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也应主谓结构。

上联是方位结构,下联也应方位结构。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1  2  3  4  5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1  2  3  4  5

  1.方位结构。

1与2偏正结构。

3、4、5主谓结构。

  曲礼篇中无母狗

   1   2

  谷梁传外有公羊

   1   2

  1.方位结构。

2.动宾结构。

  c.节奏一致:

无论短联或长联,上下节奏均应一致。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盐,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由来?

  这是福州涌泉寺弥佛殿的一副对联,从大停顿来说,节奏是六——四——七——五——八。

  3、平仄协调

  对联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最后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句最后一字用平声。

讲究声律是为了音调错落有致,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古汉字的读音有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分阴平和阳平,现代汉语的分法已有改变,把它都归为平声,而没有入声。

至于仄声,那是上声、去声和入声。

对联要求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

这种要求和律诗对句完全一样,使人读之琅琅上口,亲切悦耳。

例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一顿叫“单音步”。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准,第一字可不必严格要求,对联也是如此。

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   仄   平  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   平   仄  平

  上联第一字“窗”和下联第一字“门”是平对平,“西”与“东”是平对平,由于双音步,第一字不必细求,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4、示意完美

  每一副联都有一个完美的示意,上下联的意思必须有一定的联系。

这种联系可分为三种类型:

  a.正对

  正对,就是上下联各写一事,都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

犹如两山对峙,山根相连;或如两湖相映,水脉相通。

  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实行查禁鸦片。

他在府衙题了一副堂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上联告诫自己要倾听各种不同意见,下联则砥砺自己要廉洁奉公。

  b.反对

  反对,就是上下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衬托,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

  清末慈禧太后庆祝生日,有人作了讽刺对联: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上下联一喜一悲,深刻揭露了清王朝的穷奢极侈和腐败无能。

  c.串对

  串对,就是上下联共同说明一个问题。

下联是上联意思的继续或补充,深化上联所表达的主题。

  挽周总理的对联:

  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昭日月

  功同山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上联揭示周总理为国鞠躬尽瘁,下联表达其丰功伟绩,示意完美。

  对联辞语有对仗,实际上限制并不是那样死板,而是有一定的灵活性。

如:

  槛外远山排闼绕

  楼前积水当湖看 ——北京看云楼联

  “远”和“积”,“排闼”与“当湖”,严格说来都不是对仗的,这是所谓宽对。

  有的对联句中相对,即“当句对”,也叫自对。

如:

  银针妙药灭疾病

  慧眼丹心爱人民

  上联句中,“银针”对“妙药”是偏正结构,下联句中,“慧眼”对“丹心”也是偏正结构,这是自对。

自对,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长联对仗灵活多变。

  有的对联在用某个词的甲义同时,又借它乙义来跟另一个词相对叫借对。

如: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上联“红白”指两种酒,下联“东西”指物件,借其表方位的意思来与上联“南北”相对。

三、对联的艺术技巧

  对联的艺术技巧问题,就是对联的修辞问题。

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都讲究修辞,对联尤甚。

对联艺术技巧繁多,归纳其特点可分为三种:

  1、用字技巧

  用字技巧是对联用字在形和声上表现其特色,以获得某种艺术效果的方法。

现列举其最常见的。

  a.拆字对

  从前有个秀才屡试不第,为了糊口,当了塾师,有人瞧不起他,在塾馆门上贴了一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此联言外之意是象你这当柴烧的木头,多得很,到处有。

秀才不服气,写了回敬的下联:

  白水作泉日日昌

  意思是说,莫道我是白水,不过时运不济,我的才学就象山中洁泉,愈喷愈盛。

上联柴拆为此木,出拆为山山,下联泉拆为白水,昌拆为日曰,曰借用为日。

  b.拼字对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

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

斧斤以时入山林。

  上联寸和土拼为寺,寺又与言拼成诗,下联木和木拼为林,林又与示拼成禁。

  c.叠字对

  解放前,在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流行了一副对联: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上联叠字“年年”倾诉了长期苦难没有止境,下联“处处”哀叹天下之大却无以为家。

  清慈禧垂帘听政时,尊号为“慈禧端佑康熙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用的漂亮字竟有十六字之多,有人据此撰了一副对联:

  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

  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

  上联“年年年”,下联“字字字”,运用叠字怒斥慈禧祸国殃民的罪恶。

  d.同旁对

  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一日路过福州,留宿在新科状元翁正春的家中。

翁为表自谦,即兴出了上联: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宰相一看,九个字都是宝盖头的,颇觉有趣,当即作了下联: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e.转类对

  刘勘勘内乱,内乱未勘勘身死

  徐保保宝鸡,宝鸡不保保成仁

  刘勘为国民党军长,徐保为整编师师长,二人均在“勘乱”中被击毙。

胡宗南为他们开“追悼会”时,有人戏题此联。

上联用四个“勘”字,前后两个是名词,中间两个转类为动词,下联四个“保”字也是如此。

  2、遣词技巧

  遣词技巧,是使词语在某种环境中,表现一定的特色,以获得某种艺术效果的方法。

常见的如下:

  a.比喻对

  日暖金兰来乳燕

  春和玉柳发新枝

  这副新婚联,把结婚比为“日暖金兰”、“春和玉柳”,把生儿育女比为“来乳燕”、“发新枝”。

  b.双关对

  明朝程敏政,少时聪颖过人,号称神童,到了京城,宰相李贤爱其才,拟择为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