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15336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X 页数:679 大小:14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9页
十二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9页
十二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9页
十二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9页
十二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二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

《十二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6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二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Word下载.docx

第五章 社会保险

第六章 基本社会服务

第七章 基本医疗卫生

第八章 人口和计划生育

第九章 基本住房保障

  第三节 保障政策

第十章 公共文化体育

第十一章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第十二章 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节 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十三章 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第一节 明确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

  第二节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第三节 健全财力保障机制

第十四章 创新供给模式

  第一节 建立多元供给机制

  第二节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第三节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第十五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明确责任分工

  第二节 加强监督问责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对于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有关要求编制,主要阐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明确基本范围、标准和工作重点,引导公共资源配置,是“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构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综合性、基础性和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基本公共服务,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

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

  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基本公共服务活动所制定的技术和管理等规范。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机会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指由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资源配置、管理运行、供给方式以及绩效评价等所构成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安排。

第二节 规划范围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为突出体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本规划的范围确定为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

  “十二五”规划纲要还明确了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两个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重点任务,包括:

行政村通公路和客运班车,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全覆盖;

行政村通电,无电地区人口全部用上电;

邮政服务做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

县县具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环境监测评估能力;

保障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等。

这些内容分别纳入综合交通运输、能源、邮政、环境保护等相关“十二五”专项规划中,不在本规划中予以阐述。

第三节 发展环境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十一五”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公共教育体系日趋完备,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初步建立起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社会保险制度逐步由城镇向农村、由职工向居民扩展,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基本形成。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

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

基本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全面覆盖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

全民健身稳步推进。

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显著增加。

从总体上看,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人民群众上学、就业、就医、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但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基本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农村、贫困地区和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尚未得到充分保障;

体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间制度设计不衔接,管理条块分割,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比较单一,基层政府财力与事权不匹配,以及监督问责缺位等问题较为突出。

必须深刻认识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不仅难以保障发展成果惠及全民,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还会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时期。

从需求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各类公共服务需求日趋旺盛。

从供给看,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

从体制环境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改革深入推进,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体制条件不断完善。

要牢牢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着力保障城乡居民生存发展基本需求,着力增强服务供给能力,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是我国公共服务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创新。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公民都有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

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必须着眼制度设计、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基本要求是:

  ——以人为本,保障基本。

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等服务的提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

  ——政府主导,坚持公益。

牢牢把握基本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质,明确政府的主体责任,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科学划分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事权与支出责任,健全地方政府为主、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加强立法、规划、投入、监管和政策支持,有效促进公平公正。

  ——统筹城乡,强化基层。

打破行业分割和地区分割,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区域间制度统筹衔接,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力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覆盖全民。

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设施和能力建设,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改革创新,提高效率。

完善财政保障、管理运行和监督问责机制,形成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

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引入竞争机制,积极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形成多元参与、公平竞争的格局,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第二节 主要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安排、加快构建再分配调节机制的重大任务,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和任务紧密衔接。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

  ——供给有效扩大。

政府投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预算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逐步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体系和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健全,各项制度实现全覆盖。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发展较为均衡。

资源布局更趋合理,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加快建立,县(市、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基本实现,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服务方便可及。

以基层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全面建立,设施标准化和服务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能够就近获得基本公共服务。

  ——群众比较满意。

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有效建立,服务成本个人负担比率合理下降,绩效评价和行政问责制度比较健全,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

  经过努力,“十二五”时期,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进展;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争取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国家建立基本公共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国民基本文化素质。

  “十二五”时期,政府提供如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为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免费九年义务教育,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提供免费住宿,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

  ◆为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

  ◆为农村学生、城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提供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提供资助;

  ◆为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资助。

第一节 重点任务

  重点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一年教育,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多种方式并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九年义务教育。

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保留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标准。

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孤儿寄宿生全面纳入生活补助范围。

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倾斜,实行县(市、区)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以及教师、校长交流制度,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

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保证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研究制定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资源共建共享和对口交流支援制度。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巩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推进双语教学。

提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提高义务教育师资队伍能力水平,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高中阶段教育。

加强政府统筹,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元化,扩大优质资源。

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完善产学合作机制,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学生、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普惠性学前教育。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为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资助。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采取政府购买、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充分考虑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配套建设城镇幼儿园。

逐步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乡镇和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

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

积极发展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

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第二节 基本标准

  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国家标准体系。

依据国家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为保障服务提供的规模和质量、明确工作任务的事权与支出责任、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发展,制定“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国家基本标准。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实行全国统一的基准定额。

校舍建设、设备配置、师资配备、教学管理规范等具体标准,由教育部依法会同有关部门及国家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实施。

  各省(区、市)应遵循实施国家基本标准,并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适当拓展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标准。

“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国家基本标准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免费

适龄儿童、少年

免学费、杂费以及农村寄宿生住宿费,免费向农村学生提供教科书;

农村中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普通小学不低于500元,普通初中不低于700元

中央与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

目标人群覆盖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

寄宿生生活补助

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

年生均补助小学1000元,初中1250元

地方政府负责,中央财政适当补助

目标人群覆盖率100%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

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

在寄宿生生活补助基础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每生每天营养膳食补助3元(每年在校时间按200天计)

地方政府负责,国家试点地区中央财政承担,其他地区中央财政适当补助

高中阶段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农村学生、城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

免学费

目标人群覆盖率100%,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

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每生每年不低于1500元,资助两年

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平均资助每生每年1500元,地方结合实际在1000—3000元范围内确定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资助

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

具体资助方式和标准由地方确定

目标人群覆盖率10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85%

第三节 保障工程

  根据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教育体系的需要,实施一批保障工程,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有效缩小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差距。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师资、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

  ——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农村边远艰苦地区教师周转宿舍。

  ——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扶持一批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实习实训设施条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民族教育发展工程。

支持边境县和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高中阶段学校建设,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

  ——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

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建设一批乡村幼儿园。

  国家建立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制度,为全体劳动者就业创造必要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合法权益,促进充分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十二五”时期,政府提供如下劳动就业公共服务:

  ◆为全体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登记等服务;

  ◆为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提供就业援助;

  ◆为失业人员、农民工、残疾人、新成长劳动力等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

  ◆为全体劳动者免费提供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权等服务。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劳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全面提升就业全过程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就业服务和管理。

完善并全面实施就业政策法规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登记等免费服务,推进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拓展服务功能。

推进分类服务和管理,加快推行就业失业登记证实名制,尽快实现一人一证、全国通用。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调查统计制度,建立全国就业信息监测制度,加强失业动态监测预警。

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开发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助残服务、交通协管、保洁、绿化等公益性岗位。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设,整合职业介绍和人才交流服务的公共资源,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提升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能力。

  ——职业技能培训。

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对城乡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对未能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给予培训费补贴,并对农村学员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员给予一定生活费补贴。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经费统筹使用,提高效率和效益。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加大培训市场监管和资源整合力度,引导协调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有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推进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

  ——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权益保护。

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着力提高小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

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和企业裁员行为。

全面推进实施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强对劳动用工的动态监管。

健全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

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全面推进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完善劳动案件办理协查制度。

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办案程序。

建立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应急调处机制。

  加快建立健全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国家标准体系。

依据国家劳动就业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障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明确工作任务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制定“十二五”时期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国家基本标准。

  劳动就业公共服务机构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规范等具体标准,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依法会同有关部门及国家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实施。

  加强劳动标准体系建设。

适时修订完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等标准,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

  各省(区、市)应遵循实施国家基本标准,并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标准。

“十二五”时期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国家基本标准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就业服务和管理

有就业需求的劳动年龄人口

免费享有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就业和失业登记等服务

地方政府负责,中央财政适当补助

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100%

创业服务

有创业需求的劳动年龄人口

免费享有创业咨询指导、创业培训、创业项目推介,获得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贴息

为500万人次提供创业培训

就业援助

零就业家庭和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

免费享有公益性岗位配置和政策指导、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认定、就业岗位即时服务、就业培训等,城镇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帮助500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再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

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残疾人、新成长劳动力

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残疾人等享有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符合条件的新成长劳动力享有6—12个月的补贴性劳动预备制培训;

符合条件的人员享有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为1亿人次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后就业率不低于60%;

为7500万人次提供技能鉴定

劳动关系协调

存在劳动人事关系的就业人员

免费享有劳动用工备案信息查询、劳动关系政策咨询、集体协商促进等服务

地方政府负责

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

劳动保障监察

免费享有法律咨询和执法维权服务

监察案件结案率达到95%以上

劳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