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14597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福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祝福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祝福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祝福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祝福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祝福Word下载.docx

《祝福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祝福Word下载.docx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著名的小说——《祝福》。

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在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

怀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同情,从处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苦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出发,通过他们在封建传统思想与传统道德摧残下痛苦的人生命运,深刻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是《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

这篇以妇女命运为题材的《祝福》,就鲜明地体现了鲁迅小说的这一追求。

检查预习:

1.字词。

第1段钝dù

n响幽微寒暄xuān 

 

第2段瓦楞wǎlé

nɡ朱拓tà

第3段间jià

n或乞丐qǐɡà

i第10段悚sǒnɡ然踌蹰chó

uchú

第17段不更ɡēnɡ事第20段谬miù

种第28段淡然第29段俨yǎn然

第30段雪褥rù

瑟sè

瑟有声尘芥jiè

堆形骸há

i怪讶第32段颊jiá

周正第42段窥探第47段沸反盈天第53段贺家墺à

o第55段聘礼第57段嚎há

o第63段荸荠bí

絮絮xù

第64段草窠呜咽yè

第65段驯xù

n熟第68段桌帏wé

i第70段讪讪shà

n第74段敛liǎn第78段怔怔zhēnɡzhēnɡ第80段咀嚼jǔjué

赏鉴渣滓zhāzǐ瞥piē第89段拗niù

不过第91段蹙cù

缩第92段诡秘第94段门槛kǎn第102段炮pá

o烙luò

窈yǎo陷 

惴惴zhuì

zhuì

第105段歆享xīnxiǎng牲醴shēnglǐ蹒跚pá

nshān

补充解释:

瓦楞:

瓦陇,亦作瓦垄。

即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

间jià

n或:

副词。

有时候;

偶尔。

悚sǒnɡ然:

害怕的样子。

踌蹰:

chó

也作“踌躇”,①犹豫,迟疑不决:

踌躇地呆坐了很久。

②徘徊不进:

踌躇不前。

③研究,反覆思量:

颇费踌躇|踌躇多日。

④从容自得的样子:

一脸踌躇的神情。

⑤心情沉郁:

望西都,意踌躇。

瑟瑟:

象声词。

形容颤抖:

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

秋风瑟瑟。

沸反盈yí

ng天:

沸:

滚翻;

盈:

充满。

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

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墺:

à

o可居住的地方。

絮絮:

1.语繁不断貌。

2.连绵不绝貌。

呜咽wūyè

1.低声哭泣。

亦指悲泣声。

2.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

歆享:

神灵享受供物。

蹒跚: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松树底下|步履蹒跚。

也作盘跚。

文学常识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明确】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粗析课文。

【要求】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给课文划分层次。

作品情节的开端是什么?

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命运如何,行动和面貌有着怎样的特征?

【明确】作品情节的开端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

虽然她刚死了丈夫,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尽管“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尽管她“食物不论”,又干着十分繁重的劳动,“然而她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再嫁后,祥林嫂的命运有什么变化?

(要求学生简述情节要点)

【明确】这一部分可以分两个层次:

祥林嫂被婆家捆回,并被卖到了贺家坳,尽管她进行了异乎寻常的反抗,“头上碰了个大窟窿”,仍毫无用处。

她在贺家坳,日子还过得去,还有了儿子阿毛。

用卫老婆子的话讲:

“……她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

上头又没有婆婆;

男人有的是力气,会做活;

房子是自家的。

——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2.然而,“好运”很快消失。

不久,贺老六病死,儿子阿毛被狼吃了,大伯又来收屋……

(板书: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高潮)是怎样的情景,有几个层次?

【明确】①她不得不重回鲁镇。

这时的祥林嫂,“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有先前灵活,记性也坏得多”。

而且,鲁家已不许她插手祭祀了。

②柳妈的话,对祥林嫂精神的影响非常大。

一生嫁了两个男人,“落了一件大罪名”,“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

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听了这些“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事,祥林嫂“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大约非常苦闷了”,次日起来,“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

于是,为了“赎罪”,她用历年积蓄的工钱去土地庙捐门槛,以换回做正常人的生活权利。

③捐门槛回来后,她以为赎了罪,重获了新生:

“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其间,哪一个地方是小说的最高潮?

此时的祥林嫂有什么表现?

【明确】祥林嫂捐门槛以后,又逢冬至祭祖时节。

“看四婶装好祭品……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

”随着四婶一声断喝,“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这真是致命的一击!

这就是作品的高潮。

至此,祥林嫂的精神世界彻底垮了。

第二天,不但眼睛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到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

否则呆坐着,简直是一个木头人。

【点拨】高潮是小说思想性最明亮的地方,也是主人公命运、性格的转折点。

《祝福》的高潮揭示了导致祥林嫂之死的本质因素,那不是穷困,不是劳累,也不是丧夫、失子等意外灾祸,而是一种精神的折磨,心灵的摧残——祥林嫂忍耐过,挣扎过,反抗过,但毕竟摆脱不了封建礼教“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的“罪名”。

这种无形的判决仿佛是巨大的罗网,笼罩了整个社会。

不仅鲁四、四婶、柳妈及鲁镇的人们认为她有“罪”,就是祥林嫂自己也认为有“罪”——有“罪”,才需要赎“罪”。

这就是祥林嫂悲剧的真正意义。

小说的结局是什么?

在小说的什么位置?

【明确】结局,是高潮的必然延伸——祥林嫂终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在鲁镇人们祝福的忙碌声中,无声无息倒毙在雪花团团飞舞的雪夜。

(寂然死去)这个情节被安排在开端之前。

【小结】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倒叙的作用有如下几方面:

①把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前面,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

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

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

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

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能够引人入胜。

②突出典型环境。

环境是人物性格的土壤。

祥林嫂的悲剧主要发生在鲁镇,鲁镇是典型环境。

卫家山的礼教气息就不够浓:

山里人穷,所以祥林嫂的婆婆肯将守节的寡妇嫁到更穷的“里山”贺家坳去。

贺家坳贞节观念和礼教气息更淡,所以那里还流行“抢亲”的风俗。

这件事情在鲁镇大户人家的太太四婶听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祥林嫂的悲剧性格和悲剧故事一定要在鲁镇才能发展和完成。

运用倒叙就突出了典型环境。

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③营造气氛。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

④直奔主题。

祥林嫂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

先写故事的结局,把祥林嫂的死与祝福景象连在一起,并和鲁四老爷的震怒构成因果联系,这样就突出了祥林嫂同鲁四老爷所代表的礼教与迷信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⑤利于剪裁。

由于采用倒叙法,读者关注的是祥林嫂为什么死,这样,叙述故事时可只选取与祥林嫂悲剧命运直接相关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而不觉得支离破碎。

哪一个句子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

【明确】第31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小结】《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

开头的“序幕”,揭示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

紧接着用倒叙的的方法,先写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也设置了强烈的悬念。

然后,对悲剧的主体部分,即故事的开端、发展和高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

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了故事的主题。

板书:

7.本文的线索:

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第二课时

细化祥林嫂形象分析

课文几次描写了祥林嫂的肖像?

它是怎样刻画祥林嫂神态举止的变化的?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32-33节

【明确】小说的情节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

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

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

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

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正面描写)

【明确】最早时一次肖像描写: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第32段)(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

顺着眼。

(善良温顺)(第32段)p17

第二次肖像描写: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第63段)p20

眼睛: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63段)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第三次肖像描写:

“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

…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

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

(第102段)p24

最后阶段的一次肖像描写:

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第3段)p15

形象特征及其作用

【明确】在第1、2、4次集中描写日常肖像时有以下的变化:

(1)描写祥林嫂的脸色,第一次是青黄;

第二次还是青黄;

第三次是黄中带黑。

(2)描写祥林嫂的两颊,第一次是红的;

第二次是消失了血色;

第三次是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3)描写祥林嫂的眼睛,第一次是顺着眼;

第二次是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

第三次是眼珠间或一轮。

(4)描写祥林嫂的衣着饰物,第一次是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第二次与第一次一模一样;

第三次是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四次外貌描写写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第一次写出了她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第二次写出了她已经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第三次写她受到致命打击,彻底崩溃;

第四次写出了她对生活已经绝望。

四次描写鲜明对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作者写丧夫后的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再次丧夫后“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这样的描写有什么意义?

【明确】同是扎着白头绳,祥林嫂却是为祥林和贺老六两个男人服丧。

寡妇再嫁又“克死”了第二个丈夫,从此,祥林嫂不但背上了“失节”的罪名,而且成了“伤风败俗”的“谬种”,失去了做奴隶的资格,并最终演出了那悲惨的一幕。

看起来毫无变化,实际上概括了祥林嫂丧夫、改嫁,再丧夫、失子、被逐等种种不幸,并预示着更不幸的命运。

既然丧夫已成为耻辱的标记,祥林嫂为何不甩掉这根白头绳?

【明确】这根白头绳就是沉重的精神枷锁。

不愿改嫁又被迫改嫁的祥林嫂,按照规矩不能不为亡夫贺老六扎着白头绳。

祥林嫂任人鄙弃,唾骂,也要扎着它,否则,她会良心不安的。

“仍然扎着”表现出封建蒙昧主义的可怕。

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年纪不过四十上下,却头发已经全白,神情完全麻木,俨然是风烛残年的一个穷苦老妇,这样的描写是不是有些夸张?

【明确】不是夸张,而是写实。

作者写祥林嫂的未老先衰,“改变之大”,突出了她的悲惨结局。

天灾人祸的打击、封建思想封建“枷锁”的折磨,使她由极度悲哀而转入精神麻木。

从祥林嫂最终被黑暗社会、封建思想所吞噬,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对祥林嫂命运的关切以及作者对这个吃人社会的激愤。

作者对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的形象刻画也是他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写祥林嫂的“改变之大”,更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认识。

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这段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作者重复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段话表达了祥林嫂内心的悲痛。

作品中反复出现这段话,一方面是为了表明儿子被狼吃掉对祥林嫂是致命的一击,造成她精神上严重的创伤。

封建思想的“三从”的规矩是: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丈夫死了,现在儿子又死了,祥林嫂的依靠没有了。

她反复向别人诉说她的悲惨故事,以此来减轻内心的痛苦。

另一方面也表明,人们在反复咀嚼鉴赏了她的悲哀之后,却报以厌恶和唾弃,反映当时人们思想的麻木和人际关系的冷漠,被吃者也在无意中吃人。

四婶在祝福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祀用具,祥林嫂两次的反应大不相同,为什么?

【明确】第一次祭祀时,四婶阻止祥林嫂沾手,祥林嫂还不大明白其中的原因,只显出“讪讪”和“疑惑”的表情。

后来在柳妈的“启发”下,她才知道自己是“有罪”的人。

她听从了柳妈的建议,把积攒的全部工钱拿去捐了门槛,赎了罪名,自以为这下子就有资格参与祭祀活动了,所以第二次祭祀时“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谁知又被四婶大声呵止。

所以大惊失色,精神为之崩溃。

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明确】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19段)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2段)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53段)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3段)

得出结论:

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补充知识:

孟春:

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

又叫初春。

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

仲zhò

nɡ春:

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因处春季之中,故称。

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

季春:

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

暮春三月。

晚秋:

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

同样有暮冬、深冬、冬末。

请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1)春天是什么

【明确】:

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明确】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明确】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要弄清祥林嫂的死因必须分析一下小说的中心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分析情节的同时,可以结合起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我们知道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

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另外还有细节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

白描:

文学表现手法之一。

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本文是白描的典范作品。

(细描:

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

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进行详尽的描绘。

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描写的对象加以渲染和铺陈,有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

但要防止堆砌辞藻的形式主义或忽视艺术概括的自然主义倾向。

板书四次外貌描写鲜明对照摧残与迫害

第三课时

了解小说欣赏要素,小结祥林嫂形象特点。

高尔基曾说:

“文学是人学。

”文学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文学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

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要从分析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要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变化。

注意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什么样的人物,同时人物也能对环境起一定作用,把握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注意人物与故事情节、矛盾冲突的关系,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都是在一系列事件中、一个个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

总起来说,祥林嫂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如何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作者怎样通过祥林嫂的形象表现礼教吃人的主题?

【明确】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能干、善良,对生活的要求很低很低,只要能逃脱婆婆严厉的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去换碗饭吃,“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口角也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她才二十六七岁,没有家,没有爱,没有幸福,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能当一名女佣就很满足。

祥林嫂深受迫害,是一个被践踏、被摧残、被愚弄、被鄙视,直至被旧社会吞噬的人物。

她被婆婆绑架卖到山里,被大伯赶出家门,被鲁四老爷憎恶,被鲁镇的人们蔑视、厌弃,被柳妈恐吓,被四婶剥夺做奴隶的资格,最后被鲁家逐出,一步步走向毁灭。

可以说,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在其中,直至她窒息而死。

祥林嫂不甘于任人宰割,一次次挣扎、抗争。

她勇敢地从婆家逃出;

被逼改嫁时不惜寻死;

她苦苦哀求捐门槛,用自己的血汗钱去赎一世的罪名,求得死后免遭地狱酷刑;

临死时她对灵魂的有无提出了怀疑。

但祥林嫂的身上布满封建思想造成的精神创伤。

她的挣扎虽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但她从婆家出逃只是为了暂时做奴隶,她在改嫁时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贞洁;

她捐门槛表明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封建迷信和封建势力;

她对灵魂的疑惑不过是免遭地狱之苦的一种幻想。

祥林嫂的反抗带有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迷信的色彩,因而具有浓厚的悲剧性。

写祥林嫂的精神创伤正是鲁迅思想深刻性的表现:

封建思想和封建迷信的可怕不但在于它迫害劳动群众,还在于它从心灵上腐蚀、毒害人们,让人们心甘情愿做奴隶、作牺牲品,这正是软刀割头的可怕之处。

祥林嫂安分守己、随遇而安,到了鲁家暂时做稳了奴隶之后她就满足,脸上白胖起来,口角也渐渐有了笑影。

残酷的封建剥削压不垮她,而四婶轻轻的一句“你放着吧,我来摆”就把她推上了绝境。

失子之痛给祥林嫂巨大的打击,她变得痴呆麻木,即使这样,她还有捐门槛的勇气,但四婶不许她摆福礼,却使她变成一个木偶,直至走上末路。

封建剥削和狼吃阿毛都不过是陪衬,作者借此表现的正是封建思想和迷信吃人的主题。

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作品开头写鲁镇的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而“改变之大”无过于祥林嫂。

鲁镇有哪些东西“不变”?

鲁镇的“不变”和祥林嫂的“变”有什么关系?

【明确】

(1)《祝福》写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十三年,但民国政府规定的阳历还是不通行,大家仍然过旧历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年年祝福,家家祝福,封建迷信的旧俗不变。

当然,我们今天仍在过民俗节日,但鲁迅笔下的描写与整个小说的表现结合起来看,我们还是能看出作者的深刻用意。

(2)辛亥革命时康有为已变成“保皇派”,鲁四老爷还在骂康有为是“新党”,可见此人的顽固和守旧。

(3)祥林嫂死了第二个丈夫贺老六重回鲁镇,但“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意味着严守“烈女不嫁二夫”的鲁镇人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采取不承认主义。

鲁镇的人的贞洁观念不变。

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伤风败俗,不许她在祭祀时沾手,她死了还骂她“谬种”;

四婶对祥林嫂捐门槛采取不承认主义,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始终不变。

鲁镇是病态社会的缩影。

鲁镇的种种“不变”不但使祥林嫂改变非常大,并最终使她走向末路。

鲁镇的“不变”与祥林嫂的“变”正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

(1)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将生机盎然的春给祥林嫂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着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揭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

(2)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避免的:

主观原因:

沉溺于丧子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对生活丧失信心。

客观原因:

小说中写到的其他人物,这些人物在祥林嫂不幸遭遇中扮演的角色:

生命轨迹 

周围的人

初到鲁镇 

 

鲁四老爷(鲁四奶奶)——冷酷自私(封建思想)

被卖改嫁 

婆婆、大伯——冷酷自私(家庭)

再到鲁镇 

柳妈——冷酷(社会)

寂然死去 

“我”——同情无奈(社会)

【小结】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

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用丁玲的话来说: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