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199067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伤寒论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E.神农本草经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B.医宗金鉴C.证治准绳D.医学纲目E.千金要方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

B.医宗金鉴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

C.证治准绳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

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B.“春善病鼽衄”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

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

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

B.“春善病鼽衄”(三)D型题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

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C.阴盛则寒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

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B.社会的进步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

A.宏观观察法B.微观观察法C.直接观察法D.试探法E.整体观察法(四)X型题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

A.治未病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

A.李中梓B.张景岳C.赵献可D.吴又可E.王肯堂3.温病学理论源于:

A.温疫论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C.内经D.伤寒杂病论E.难经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

A.难经B.内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千金要方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

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

A.形神一体观B.五脏一体观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D.“病在上者下取之”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7.中医的“证”包括:

A.病变的过程B.病变的原因C.病变的部位D.病变的性质E.邪正的关系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A.诸病源候论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难经E.神农本草经二、填空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1.黄帝内经2.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2.脉经3.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和。

3.伤寒论金匮要略4.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由代医家等编著。

4.隋巢元方5.温病学理论源于、等书。

5.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6.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6.整体观念辨证论治7.中医学包括、三部分。

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中医临床医学8.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有、四大方面。

8.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医药知识的积累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9.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多呈旦、昼、夕、夜。

9.慧安加甚10.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

10.辨证论治11.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为主宰,为中心的整体;

同时认为人和以及有密切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1.心五脏自然界社会环境12.人体自身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大方面。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13.人身之“三宝”中,精为,气为,神为。

13基础动力主宰三、判断题1.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

()2.中医认识治疗疾病,着眼于辨证而不辨病。

()3.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的范畴。

()4.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体。

()5.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6.秦医医和提出了“六气病源说”。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

()1.(应是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2.3.4.5.6.7.四、名词术语解释1.中医学2.整体观念3.百骸4.人气5.证6.辨证论治7.同病异治8.异病同治9.五脏一体观10.形神一体观答案: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3.百骸骸,泛指骨骼。

百骸,指全身骨骼。

4.人气指人体具有生机的阳气。

5.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由症状和体征构成,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

6.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7.同病异治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8.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9.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的五个生理系统,是完整统一的整体。

10.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

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必依附于形而存在。

五、简答题1.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

其特征是什么?

1含义:

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其特征是:

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2.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2.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系统地将反映当时文化进步的古代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引入医学领域,作为思维方法以解释人体生命的产生、生命过程的维系、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及诊断防治等。

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较详细地描述了脏腑的生理功能。

其主要成就:

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3.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纲领;

金匮要略以脏腑病机论杂病。

二书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历代医学辨证论治的楷模。

4.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

4.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5.简述形与神各自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5.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与神的关系表现为:

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

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

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

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

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

6.何谓中医基础理论?

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6.是关于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其内容包括: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包括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内容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部分。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7.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主要可概括为几个方面?

7.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8.现代中医学理论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8.现代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

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如20世纪60年代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内经讲义,发展为70年代的中医学基础,再分化为80年代的中医基础理论;

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何?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可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

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

地域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

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是积极的、主动的,人类自身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美化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10.简述辨证的具体内容。

10.辨病因,即利用病因理论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推导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得出以病因命名的证候,为针对病因治疗提供依据。

辨病位,即确定病证所在的部位。

辨病性,即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之性。

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奋起抗邪而引起邪正相搏的结果。

辨病势:

即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

11.辨证与论治有何联系?

11.辨证与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论治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辨证的延续,也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辨证准确,立法无误,则疗效确切。

六、论述题1.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有何指导意义?

1.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与防治等各个方面,是构筑中医学思想体系的主导思想,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

生理上相互资助、互相制约、相互协调,主要表现在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两大方面;

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局部的病变往往是整体的反映;

治疗上则根据个体形神的不同,即使是局部的病变,也必须从整体考虑。

(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息息相应。

自然界存在着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本身具备了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若自然环境的变化超越了人类自身的调节能力,则会产生病理反应,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人与社会密切相关: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的变动对人也发生影响。

其中,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治或乱及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对人影响最大。

所以在治疗上必须结合发病季节、地域环境因时、因地防治。

以上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2.病、症、证的含义有何不同?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2.病:

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

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

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

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症状),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等(称体征)。

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病是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在疾病的过程中又有不同的阶段,而证揭示了某一阶段的病理本质,证又由症组成,症是疾病的现象,是内在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征象。

由于证比症更全面、更深刻,比病更具体,所以中医既辨病,更重视辨证论治。

3.你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如何认识的?

3.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

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

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

4.试述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4.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包括: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天文、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以及冶炼、酿造技术也有诸多创新。

这些都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在哲学思想方面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道、儒、法、兵、阴阳等诸家。

这一有利的文化氛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医药知识的积累:

从原始社会医药的起源,到战国时期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古代医药学家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并将此总结、升华,建立起一些医学理论雏形,为战国以后医药学的发展及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古人为了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先后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即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是采用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整体观察法是把活着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结合已有的解剖知识,并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从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先秦时期出现的精气、阴阳、五行各学说,作为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精气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对中医学的唯物主义生命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的辨证论思想,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

5.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5.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形体、官窍组成的,而各个脏腑、形体和官窍各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肢解的、彼此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

因此,各个脏腑形体官窍,实际上是人体结构的一部分;

各个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实际上是整体功能的一部分。

生理上的整体性:

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

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

病理上的整体性:

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

既重视局部发生病变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的影响。

诊治上的整体性:

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在生理与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而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治疗也应从整体出发,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如目赤肿痛可用清泻肝火的方法治疗等。

由于形和神是统一的整体,形病可致神病,神病亦可致形病,故中医学强调形神共养以养生防病,形神共调以康复治疗疾病。

6.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6.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古人以“天地”名之。

天地阴阳二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故人体的生理活动必受天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

A.季节气候的影响:

人体生理随着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

如春夏人体气血趋于表,汗多尿少;

秋冬气血趋于里,汗少尿多;

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性变化;

同时,风雨晦明对经络气血的运行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天温日明,气血易行;

天寒日阴,气血涩滞难行。

B.昼夜晨昏的影响:

如人体阳气白天趋于体表,夜间潜于内里的运动趋向,反映了人体随昼夜阴阳二气的盛衰变化而出现的适应性调节。

C.地域气候的影响:

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

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稀疏;

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

D.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人对所处的环境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逐渐深入,人类自身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美化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若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或急骤,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的适应、调节、抗邪等能力与自然界邪气的致病能力两个方面。

若人体正气充沛,适应、调节及抗病能力强,能抵御邪气的侵袭,一般不会发病;

若气候特别恶劣,而人体正气相对不足,抵御病邪的能力相对减退,病邪就会乘虚侵入而致病。

季节气候的异常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如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一般疾病多见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重视外在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7.如何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7.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不同,造就了个体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

这是因为社会的变迁,会给人们的生活条件、生产方式、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带来相应的变化,从而影响人的身心机能的改变。

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对人的身心机能有重要影响。

政治,经济地位过高,易使人骄傲、霸道、目空一切;

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又可影响个体体质的形成。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常有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也随之而变。

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说明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的剧烈变化,常可导致人的精神情志的不稳定,从而影响人体脏腑精气的机能而致某些身心疾病的发生。

不利的社会环境,如家庭纠纷,邻里不和,亲人亡故,同事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可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理及心理的协调和稳定,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死亡。

8.如何理解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8.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从而根据证候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

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辨证与辨病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诊疾病。

辨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诊断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四诊来采集有关病变的资料,并作相应的物理和生化方面的检查,然后分析综合所有有关疾病的材料,作出疾病诊断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疾病的诊断确定后,就要根据“病”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某些病可用有特异性治疗作用的中药单方或复方治疗,如疟疾则可用常山治之,痢疾一般可用黄连、三颗针、马齿苋等治之,肠痈一般可用大黄牡丹汤治之等。

但以一方一药治疗一种疾病,并非中医学治病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